?

淺析挖掘積累小學作文素材的幾種途徑

2020-09-10 04:44陸忠志
新教育論壇 2020年7期
關鍵詞:作文素材途徑小學

陸忠志

摘要: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何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質量,引領學生愛說話、善表達、樂習作,消除他們“談‘作’色變”的心理,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筆者認為,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挖掘生活實踐及親身經歷過的素材,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悟到的真人真事、實物實景及真情實感如實地寫下來。

關鍵詞:小學;作文素材;挖掘積累;途徑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作文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力求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比欢?,眼觀時下小學生的作文不難發現,學生作文內容空洞無物、廢話多、情節虛假、千篇一律、無病呻吟大有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于平時缺乏自主觀察、課外閱讀量少、沒有主動積累的好習慣、不會利用身邊資源、平時懼怕動筆等。如何才能讓學生從這些陰影中走出來,讓他們愿意寫作、樂于寫作呢?在二十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小學生作文應當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在生活實踐中挖掘積累素材,并不拘形式地把自己見聞、感受、體驗及想象自由地表達出來,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

一、在觀察中挖掘素材

事實表明,部分學生在寫作文時就犯愁,咬碎筆頭無從下筆,這主要關鍵在于“無米下鍋”,要解決這一難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導學生學會觀察。魯迅先生曾說過:“要留心各種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顯而易見,一個留心,一個多看看,就是告訴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思考、分析,堅持不懈地這樣做,在不知不覺中就能積累了很多作文素材。觀察的過程不但要求仔細,而且要有目的性針對性,才能讓觀察的事物入腦入心,也才能在習作過程中信手拈來。如在教學“描寫人物外貌”這一習作時,筆者有意從其他班級找來一名學生,讓他站在講臺上兩分鐘,指著說: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新同學,他叫李海,說完就讓他出去,接著讓學生寫李海同學的外貌,結果全班同學都只寫了他是男孩,個子不高,戴著眼鏡,穿藍色上衣,學生再也無法寫出更多的內容了。于是,筆者順勢對學生提出了觀察的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項,再讓李海同學進來讓學生重新觀察,這次的觀察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的學生寫出了該同學的動作、穿著、長相,甚至有部分學生還把神態和心理都寫出來了。在過后的一段時間里,筆者要求學生堅持每天寫觀察日記,記錄四季季節更替時景物的變化,校園內每天開展的活動及身邊的人和事等,課余帶領學生有目的性地觀察校園內花草樹木,做好觀察筆記,現場指導學生觀察方法及技巧,整理后還在班級里分享,這樣有的放矢的觀察,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的興趣,也讓學生成為生活的真正有心人。

二、在閱讀中積累素材

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但在生活中積累的素材可能很有限,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來彌補這一不足?!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才是寫作的基礎。時下,許多學生寫出的作文可謂“湊合作文”,把與題目無關的東西進行“擠”“榨”,湊合字數,其實字里行間沒有實際內容,甚至文不對題,這些與學生課外閱讀量息息相關。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鼓勵學生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要求一周至少讀一本,讀后寫心得體會或閱讀感想,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汲取了新知識,開闊了視野,其思維得到沖擊,性情得以陶冶,貯存信息量越多,習作時就能做到詞匯豐富、文從字順。在課外閱讀中,鼓勵學生摘抄優美的詞、句、段,做到熟記成誦,并經常對優美句段進行仿寫練習。另外,在日常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做到每天聽一段電視報道或廣播,每周講一件新鮮事,這些事都可以是學生在家中、路上、親朋家看到或聽到新的事情,所以他們都能按時按質完成。如此長期堅持,學生既養成處處留心的好習慣,又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在生活中尋覓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比缯撧r家變中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精準扶貧落實到各村各戶的今天,建檔立卡戶“兩不愁、三保障”落實后,家鄉人民的穿著變化、道路硬化、亮麗工程實施、飲食的變化等,這些富有農村氣息的事件和體驗都成為學生作文素材的百寶庫,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把這些原汁原味的表達出來,一篇篇具有鄉土氣息的文章令人陶醉,真實可感。

四、在練筆中發現素材

作文好比舞蹈藝術,有再多的積累、技巧,不寫不練仍是空談。為了積累運用好素材,筆者通過讓學生寫日記、周記、書信、讀書筆記等,自己選材,自由發揮,放手寫作,學生在隨筆中隨心所欲,暢所欲言,不受時間、內容、體裁、篇幅限制,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樂趣。如以《介紹自己》《我的房間》《我的老師》《我和同桌》《我的qq號》這些為題來寫作時,指導學生根據生活的積累,把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寫下來,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得到養成。為了拓展學生的習作思維,培養想象能力,筆者還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相機訓練:

(一)情境假設

如在學習《雷雨》一文后,筆者讓學生進行想象:假如現在突然下起了雷雨,你能想象到什么?有的學生寫道:“一道閃電劃過,雨點如珍珠般從天上斜斜地落下來,地面上想起了‘噠、噠、噠’的聲響,一陣狂風吹過,樹上的葉片紛紛地隨風飄落”;有的寫道:“操場邊上的大樹大口大口地吸吮著久違的甘雨,一片片小葉子上掛著小小的水珠,像一個個小珍珠似的。雨停了,那片片葉子亮閃閃的,就像剛剛洗過澡似的,眼前的景色好清新啊”;有的寫道:“我正在專心聽講,忽然窗外響起了嘩嘩的聲音,我抬頭往外看,好大的雨??!我想,今天沒有帶雨傘來,我該怎么回家呢?”通過這些訓練,不但讓學生發現了新素材素材,也對學生想象力的提升有所幫助。

(二)課文續寫

對課文進行續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使原文更加深刻動人。如在學習《狐假虎威》一課,文章主要講狐貍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的故事,教學時,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要依仗別人的勢力去欺壓人。講到最后,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那天,老虎知道上當后,決定第二天去找狐貍算賬,后來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構思故事的結局,寫一個片斷。有的學生寫道“正在老虎向狐貍撲去的時候,聽到獵人一聲清脆的槍響,老虎應聲倒下了,狐貍趁機逃走了......”;有的寫道:“老虎撲了空,一頭栽進狐貍早就設計的陷阱中,狐貍在洞口得意地說,敢跟我斗!”,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發揮自主表達的意識。

(三)看圖習作

人類創造性活動離不開想象,閱讀寫作更是如此,通過仔細觀察,豐富的想象,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因此,寫起來就是一種自然愉快的流露,使文章增添了許多生機與活力。

總之,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才能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個有心人,經常指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要善于積累素材,素材豐富了,學生寫作時才能“有米下鍋”,有話可說,平常勤于練筆,只有常寫才能創新,也才能不斷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2]羅丹《藝術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段炳昌著《云南民族文化概說》云南大學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猜你喜歡
作文素材途徑小學
求解含參不等式恒成立問題的三種途徑
減少運算量的途徑
關于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研究
培根固本,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
淺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素材的積累
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與類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注重簡約化給數學課堂減負的探討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用“分拆”法探索數列不等式放縮裂項的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