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方式與策略研究

2020-09-10 08:15王瑩
新教育論壇 2020年18期
關鍵詞:小學數學策略

王瑩

摘要:隨著小學數學教學的不斷發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正越來越受到關注,小學教學需要有一個適應強并且靈活機動的模式,結合小學教學實踐,本文以“三依四激”為基礎,提出了一個更適應小學教學的應用模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策略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量的教育信息涌入到了教育者頭腦當中,而對于數學教育工作者而言,數學教學方法更是不斷地在更新迭代,但是在這個轉變的趨勢之下,一些固有的、過時的數學教學方式依然一直沿革著,它阻礙了數學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在現在的科技條件之下,數學教育知識在網絡上唾手可得,很多家長和學生已經不單單滿足于在數學課上獲取新知,在這樣的趨勢下,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數學教學不斷“內化”,不斷拓寬學生的數學思維結構,是未來小學數學教育的一個必然。

(二)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意義

1.對小學生數學發展的意義

通過不斷研究,利用觀察對比、數據分析,找出各年齡段小學生的數學教學方式。激發小學生探究興趣和滿足求知需要;培養小學生專注、細致、有條理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觀察、辨別、分析、判斷的能力。促進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獨創性等,全面提高小學生在數學思維方面的有效性。為實現對小學生的思維激發和鍛煉帶來幫助。

2.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小學生課堂的表現及時做出調整,從而提高教學方式的適宜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能提高小學生數學理論運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斷調整中逐漸提高其利用數學知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教師體悟小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激發教師專業發展意識、促使教師掌握科學有效的數學教學方式,從而達到專業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的核心概念與理論界定

(一)核心概念界定

教學方式:本文根據實踐認為:教學方式是在一個特定的教學環境當中,老師和學生為了教與學進行的種種實踐方式。三依:依內容定課型,確保節節重點突破;依學生定任務,確保人人能完成;依難易定進度,確保堂堂有效果。四激:激發學生求知欲;激發學生質疑探究欲;激發學生表現欲;激發學生創新欲。

(二)理論依據

“以學生為本”理論:隨著新課程的逐漸發展,我國教學方式逐漸擺脫了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模式,學界開始探索“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這個理論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還原學生在教學當中的突出作用,以便能夠達成培養人、教育人的目的。而這個理論在實踐中有五大流派,分別是教學認識論、教學實踐論、建構主義理論、生活教學論和交往教學論,他們之中都有著一定的交叉,都對這個理論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

二、具體實踐分析

(一)課型教學的應用

在“三依四激”模式當中,課型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在這個階段,我們對于課型主要利用在概念課當中。這個模式具備一定的規律:提出課題——感受概念——認識概念——理解概念——應用概念——強化概念——歸納小結。

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這節課為例,教師在提出等腰三角形這個概念的同時,要先讓同學們感受這個概念,具體教學中如下:

請同學們拿出一張長方形紙片,跟著老師一起對折,然后用剪刀裁去陰影部分,再把它展開,得到的三角形ABC有什么特點?

在對折的過程當中,學生從這個簡單的舉動先對概念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從折剪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不斷利用問題進行引導,比如教師可以提問,可知△ABC是什么三角形呢?在上述△ABC中,AB、AC、BC,∠A、∠B、∠C的名稱是什么?上面剪出的△ABC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其對稱軸是什么?之后教師再告訴學生具體的定義,這樣學生們對這個概念的印象更為深化。在初步有所理解之后,教師開始讓學生們應用這個概念。

由上表中∠B=∠C猜想: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對猜想進行論證(分組討論,探究多種思路方法)。明確性質: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等邊對等角),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論證,先對后面的應用題有一個鋪墊。通過課型的優選,讓學生能夠在數學課上學習的思路非常清晰,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欲,而且通過相對拔高的題目,讓學生們能夠有一定的創新意識。

(二)數學任務的優選

對于數學教學任務,很多學者一直在關注,大部分人都認可其重要價值,這也是“三依四激”研究的核心一環,以往的傳統觀念認為,教學任務是不能輕易改變的,這不符合具體分析的理論,很多時候,學生的需求點是變化的,這需要我們根據教學,靈活應用理論。而且,在研究過程當中,數學教師們在課前會做一個簡單的調查,來看學生們的興趣及短板,從而制訂更為合理的教學方式。

(三)靈活使用課程的進度

因為班級里有一些進度較慢的學生,在設計課程進度的時候,需要考慮他們的學習情況,在考慮到學生們的接受程度后,根據情況加快或者放緩教授,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小學生興趣,促進小學生智力發展。自研究開展以來,小學生的專注、細致、有條理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到提升;提高了觀察、辨別、分析、判斷的能力,促進了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獨創性等。激發教師對數學課程探索的興趣,提高了專業能力。

豐富課程內容,初步建立課程框架,在以《新課程》為基礎,以活動體驗為主線,以分析、歸納、實施為補充的實施線路下,我們初步建立了“三依四激”模式、不斷完善具體細化到我們的課題目標及內容。在開發和實施數學課程的研究中,通過對數學教學方式研究,提高小學生的動腦、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小學生認知行為的發展。教師通過不斷研究適宜的教學任務,并尋找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提升觀察能力和研究水平。

參考文獻:

[1]余海清.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0):137-138.

[2]孫延磊.探究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8):95.

[3]林夢怡.數學核心素養在小學教學中如何落實[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118+121.

(玉溪市紅塔區小石橋鄉中心小學)

猜你喜歡
小學數學策略
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與類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注重簡約化給數學課堂減負的探討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我為什么怕數學
數學到底有什么用?
Passage Four
錯在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