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敘事結構與創作方法研究

2020-09-10 07:22曾晶芳馮德嶺
新聞研究導刊 2020年17期
關鍵詞:創作方法敘事結構精準扶貧

曾晶芳 馮德嶺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2020年,脫貧攻堅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以實為美的紀錄片在這一時期充當著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簡要總結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發展背景,從紀錄片的選材、人物設置、視聽語言、故事化的敘事等方面,對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敘事結構和創作方法進行分析,并結合現有的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展開具體的論述,以期為今后的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創作積累經驗。

關鍵詞:精準扶貧;紀錄片;敘事結構;創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012-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脫貧在路上——老?!芳o錄片制作”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11834006

一、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概述

(一)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時代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1]。這是我們黨既定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這是我們黨向歷史、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僅僅依靠物質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不斷地滿足人民的精神追求,精神扶貧和文化扶貧不容忽視。

時代是紀錄片創作的終身命題。紀錄片具有獨特的社會人文性,映照著社會記憶和時代文化。作為記錄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的媒介,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立足于影像的真實性,充分把握紀錄片影像的特點,在“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動能的激發下,體現了廣播電視媒體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性,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二)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定義

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是指在全國上下打響脫貧攻堅戰的社會大背景下,創作者通過自我感知能力去挖掘生活中能夠反映時代風貌的人物和事跡,將國家政策和影視作品相融合,引導實現精神脫貧與文化脫貧,潛移默化地促進國家政策推進的影片。

(三)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發展歷程

第一,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是時代的產物。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在2013年精準扶貧理念的提出初期,并沒有紀錄片涉及精準扶貧題材,為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發展打下了理論政策基礎。

第二,2014年5月,關于印發《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下達,文件中明確了精準扶貧的目標和任務,精準扶貧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此后,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創作雛形開始出現,具體可表現為政府宣傳精準扶貧政策和工作記錄拍攝的畫面。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在完成政策新聞宣傳基本功能的同時,其創作者也在積極探尋該題材紀錄片的敘事結構及創作方法。

第三,2015年11月,中央正式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標志著精準扶貧被納入國家的治國理政總體方略,精準扶貧理念深入人心,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創作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在增多,一批優質的精準脫貧題材紀錄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二、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敘事內容

紀錄片的敘事,是創作者根據生活的本來面貌,對生活事實的藝術表述[2]。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是精神文化發展的需求,精準扶貧理念的興起不僅意味著整個紀錄片題材體系的擴充,同時承載著國家政策與影視藝術化創作的結合。因此,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在政策教化與藝術化創作方法之間,形成了獨特的敘事風格內容,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選題的范圍和原則,二是典型人物角色的選擇,三是主題意義的表達。

(一)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選題

在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創作初期,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拍什么”。紀錄片可以突出情節因素,強調沖突和矛盾,也可以突出故事因素,強調生活本身的過程。因此,題材的選擇范圍及原則是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內容選擇的重中之重。

1.題材的選擇范圍。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規劃了詳細的精準扶貧策略,規劃范圍包括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片區縣、片區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及建檔立卡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從規劃范圍可以看出精準扶貧的主要陣地在廣大農村。精準扶貧題材和涉農題材的融合從內容到形式都更加適應時代的新發展,體現了精準扶貧題材的時代性。比如在紀錄片《我的扶貧年》中,影片以東北幾個農村村落的精準脫貧之路為切入點,生動地記錄了火熱的農村生活氣息和扶貧干部在精準扶貧工作過程中的實踐。

精準扶貧幫扶措施具體分為7項:一是結對幫扶,二是產業幫扶,三是移民搬遷幫扶,四是技能培訓幫扶,五是基礎設施幫扶,六是合作社帶動幫扶,七是保障幫扶。根據精準扶貧理念、幫扶措施,結合現有紀錄片,可以將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細分為產業發展脫貧題材、移民搬遷題材、教育技能培訓題材、合作社帶動幫扶題材、基礎設施及保障幫扶題材、生態環境脫貧題材。

2.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選題的原則。媒體紀錄片是反映現實、記錄時代的一面鏡子,理應為農村精準扶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其不可替代的功能與作用[3]。每個時代因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形態的差異,都形成了特定的時代特征和時代文化內容。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時代性主要表現為影片所反映的中國當代社會風貌、時代精神及社會現狀。在選題時不可忽視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必須了解時代精神,彰顯社會文化價值取向,關注時代變化。

(二)典型的人物角色的選擇

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和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一樣,都是以真人真事為主要敘事內容。精準扶貧本質上是以人為本,在影片創作的過程中,典型的人物角色選擇留下的不單單是個體的形象,更深層次的是以小見大,通過精準扶貧過程中涌現的典型人物來展現時代及社會的縮影。因此精準脫貧題材紀錄片的主體人物選擇應該是能體現正能量的,符合當代社會精神文明要求的。筆者通過了解政策方針,觀摩眾多精準扶貧紀錄片,總結出脫貧攻堅紀錄片中典型的人物形象角色:基層扶貧干部、具體的貧困戶個人、當代青年大學生村官、扶貧企業家。

(三)主題意義的表達

隨著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體系的發展與完善,主題是紀錄片的統帥,無論是選題的范圍、原則,還是敘事結構的安排,都需要根據主題加以斟酌。

1.脫貧攻堅戰的真實記錄?!凹o錄片是一種非虛構的影視藝術,它通過攝影或攝像手段對于真實的環境里、真實的時間內,發生在真實人物身上的事件所作的記錄報道,并給人一定的審美愉悅功能的影視作品;真實是紀錄片最根本的特性,是紀錄片的靈魂?!盵4]《中國力量》這部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挖掘了全國各地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事跡,通過真實的案例、生動的故事、豐富的創作手法,展示了脫貧攻堅戰這一偉大實踐,記錄著這一時期全中國人民共同譜寫的偉大樂章,呼應了時代主題。

2.助力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紀錄片是對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時代的一種記錄,它不只是一種外在的觀察與描摹,更是促進社會變革的一種動力,某種程度上講它是忠于這個時代的,也是有力的推動者?!盵5]紀錄電影《落地生根》講述了在云南福貢縣匹河鄉怒族沙瓦村的巨大成就,影片用鏡頭真實記錄了在當地政府精準扶貧具體政策的幫扶下,沙瓦村人克服艱苦的生存環境逐漸擺脫貧困的故事。沙瓦村人民在采訪中表示紀錄片的播出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他們,讓更多貧困地區的人們看到了并肩作戰的力量,他們將懷揣夢想和期盼,更加堅定脫貧的決心和信心。圍繞黨和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的主旋律題材紀錄片契合國家時代主題,對社會進步、國家政策的實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3.精神脫貧的共建和傳播。紀錄片采用紀實的拍攝手法,記錄人類發展歷程,于當下、過去、未來,都具有重要地位。精準脫貧題材紀錄片幫助人類形成精神脫貧的“蝴蝶效應”:一部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播出,就像熱帶雨林中蝴蝶輕輕一扇翅膀帶來的微弱氣流,影響鼓勵著一小部分觀眾,而這微弱氣流帶來思維觀念的精神啟迪又會產生更大范圍的傳播影響,為人類精神脫貧的共建與傳播作出貢獻。2019年8月7日,紀錄片《中國脫貧攻堅》在美國播出,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總觀看量已達600多萬次。紀錄片深入走訪了貴州、甘肅、新疆、山西等偏遠貧困地區,反映了中國扶貧工作最真實的狀態,以跟蹤拍攝的方式記錄了哈薩克牧民靠養駱駝積極脫貧致富、第一書記投身農村第一線工作等故事。紀錄片《中國脫貧攻堅》用中國大地上鮮活的脫貧故事點亮精神脫貧的星星之火,為全人類的脫貧事業添磚加瓦。

三、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方法

(一)敘事手法

1.平民化的敘事視角。平民化的敘事視角是指拋開上帝視角,用平實、樸素、有溫度的鏡頭語言表現與生活相關、貼近現實的人和事。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用鏡頭將貧困地區真實、真情、自然的生活狀態表現出來。采用平民化的敘事視角能夠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拉近觀眾與紀錄片的距離,使觀眾在心理情感上與之產生共鳴。紀錄片《山路彎彎》以駐村第一書記談永剛為切入點,講述他帶領虎峪村50多名留守老人學習科技種植梨樹、希望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的故事。紀錄片用紀實的拍攝手法,在影片開始用駐村第一書記談永剛的口吻為觀眾介紹虎峪村的發展狀況,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農村地區面臨著虎峪村的現狀,這是大多數地區農村面臨的問題,語言通俗易懂,貼近廣大人民群眾。記錄電影《星光》向大眾展示了曾經的貧困人口在脫貧后更生活化、日?;恼鎸嵜婷?。比如片中身處家庭多重苦難之中的“中國好人”羅美云,在當地生產脫貧、農村低保、教育補助等措施的幫助下,靠大愛撐起不幸之家。

2.象征手法的運用。象征手法通常在詩歌中用于事物、對象之間的特定關系,使用某種特定的符號表達抽象的概念、情感和思想。在紀錄片中,象征手法的運用使影片主題含蓄深刻,給觀眾留下回味的余地。紀錄片《出山記》中“出山”不僅意味著大漆村在脫貧攻堅易地搬遷政策幫扶下搬出大山住進城市,更寓意當地的貧困戶在精神層面上真正走出貧困思維這座大山。大型脫貧攻堅系列紀錄片《承諾》從“承諾”二字立意,表層是國家政府實施精準脫貧政策幫助貧困地區人民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的生活的承諾,更是不同地域的人們為擺脫貧困、改變命運而努力拼搏、不放棄的自我承諾。

3.沖突與懸念的設置。有故事就有情節,情節少不了沖突與懸念的設置。在保證真實的前提下,故事化的敘述方式、沖突與懸念的設置能夠豐富紀錄片的敘事元素,為影片制造張力,增加趣味性。紀錄片《出山記》中巧妙地設置了很多懸念與沖突:想搬下山結婚生子的申周與年邁執意要留在大山里的父母的矛盾,兩代人之間思想的碰撞、搬與不搬的爭辯都牽動著觀眾的心,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還有村民申學科父親的病能否治好,村支書在扶貧工作中引導民眾了解易地搬遷政策不惜自己掏腰包,在修路過程中遭到拆遷戶的不理解與爭吵,種種艱辛與困難都使紀錄片呈現出更加生動細膩的敘事風格。鏡頭記錄了脫貧攻堅戰中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呈現了人物真實的心路歷程,傳遞貧困地區在努力脫貧過程中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視聽語言

1.鏡頭語言。鏡頭是構成紀錄片最基本的單位。根據景別劃分,可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鏡頭;根據攝像機的運動情況,可以分為固定鏡頭和移動鏡頭,移動鏡頭又可分為推鏡頭、拉鏡頭、搖鏡頭、移鏡頭、跟鏡頭、升鏡頭、降鏡頭、甩鏡頭。

用鏡頭說話,就是像說話一樣用鏡頭表達意思。在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中,鏡頭語言服務于影片的主題內容,運用不同的鏡頭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下面以空鏡頭為例,簡要分析鏡頭語言在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中的魅力:

空鏡頭即景物鏡頭。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多數以農村脫貧攻堅為背景,空鏡頭不僅能夠起到交代環境背景與時間空間的說明作用,還是通過結合紀錄片的抒情和敘事手法來提高紀錄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在紀錄片《巍峨烏蒙,情系雨河》開頭部分,一開篇便是對當地自然生態風光的全景展現,航拍鏡頭下的綿連大山、裊裊炊煙很好地詮釋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兩步走的理念,加上舒適度和契合度較高的解說詞配音,使影片同時具備較強的趣味性和宣傳性。鏡頭下貧困地區的自然風光不僅可以吸引觀眾的目光,還有可能帶來當地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機遇,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

2.聲音語言。紀錄片是聲音和畫面的結合體,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拍攝周期普遍較長,拍攝素材瑣碎繁多,而聲音語言能夠將拍攝的眾多鏡頭像串糖葫蘆一樣串聯起來,增強影片的真實性、增加畫面的信息,使影片在結構、內容、主題表達上趨于合理完整。

在紀錄片《養驢記》中,諾肉孜節當天,賽驢比賽場上各家戰驢激烈的打斗聲、臺下村民的歡騰聲等現場環境聲交錯在一起,生動立體地展現了諾肉孜節的熱鬧。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紀錄片《和你在一起》中運用了大量的音響和解說詞:伴隨著山間里嘹亮的雞鳴聲、悠揚的背景音樂,解說詞“走出大山,去尋找一條脫貧致富之路……80后的王娟卻截然相反”,將紀錄片的主人公——返鄉扎根的青年大學生王娟引出來。解說詞的加入對紀錄片中出現的王娟、碧桂園扶貧人、走路不便的阮建偉等人物的背景進行了補充說明。

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音樂與紀錄片的融合極大地豐富了紀錄片藝術化創作的手段。很多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中都加入了當地特有的民歌,加上影片中人物方言的口語表達,增加了紀錄片的親和力。在紀錄電影《星光》中,各地域人民方言的使用,使影片中情感的表達更為自然,為影片增色不少。脫貧攻堅主題紀錄片《海蘭江畔稻花香》以精準扶貧為落腳點,講述了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海蘭江畔的人民運用智慧和力量來擺脫貧困的故事。影片中朝鮮族獨具特色的民族歌聲貫穿始終,歌聲中流露出朝鮮族人奔向富裕美好生活的喜悅之情。

(三)敘事節奏

節奏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規律性變化的一種韻律,如音樂的快慢、文學寫作中的發展高潮結尾、春夏秋冬四季的變換。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敘事節奏可分為內在節奏與外在節奏,二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只有統一協調二者,才能像交響樂一樣,吸引觀眾注意力,推動影片向前發展。

內在節奏和外在節奏相互影響,內在節奏是外在節奏的根本。紀錄片本身事件的情節發展所表現出的起因、經過、發展、高潮、結局及人物自身、心理活動都是敘事的內在節奏。對紀錄片內在節奏的良好掌控,會給觀眾帶來張弛有度的感覺。

在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中,外在節奏是指通過剪輯手段營造的節奏,主要表現為鏡頭畫面與紀錄片解說詞、音樂、音效的組接。常見手法是“靜接靜、動接動”的原則。解說詞、音樂音效與鏡頭畫面相結合也能夠產生節奏。

四、敘事結構在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中的應用

紀錄片是敘事、結構的藝術。在電視紀錄片中,結構是敘事的具體化和意象化,敘事要通過結構才能流暢地表達作者的審美感知。因此,確立結構,也就是確立展開和完成敘事的方式和意義[6]。通過觀摩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進行對比,總結出敘事結構可分為階梯循序漸進式、平行板塊式。

(一)階梯循序漸進式的敘事結構

階梯循序漸進式的敘事結構是指影片的敘述內容在時間、空間、邏輯關系上層層遞進、逐步深入,有一定的線索聯系。紀錄片《養驢記》以時間為軸線,用整整一年的時光堆積,跟蹤拍攝記錄皮山縣木吉鎮蘭干村村民通過養驢脫貧致富的過程。整個紀錄片按照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和人物活動來形成敘事結構:蘭干村村民從買驢、新春賽驢、萬里運驢、戶戶養驢、老手選驢再到保護母驢順利度過炎夏生產繁衍,整個紀錄片遵循事件發展規律,隨著情節的層層推進,增強了紀錄片敘事的故事性和真實性。

(二)平行板塊式敘事結構

平行板塊式敘事結構是指紀錄片在圍繞同一個特定主題的前提下,各個板塊有平行、并列的時空關系,板塊之間既可以是平行獨立建構的,也可以是打碎進行的交織處理。紀錄片采用平行板塊的敘事結構,對拍攝素材的選取有很大的隨意性,更注重創作者主觀意識形態的表達。2020年由趙薇執導的紀錄電影《星光》上映,影片以人的生命線為主線,采用小孩、少年、老年的順序,呈現不同地區不同人在脫貧后的生活影像。孩提的懵懂、青年的茫然、中年的遲疑,在潛移默化中升華了主題。整個電影空間跨越新疆、湖北、四川、貴州、廣西、重慶等地,從全片的敘述方式上來看,他們之間的生活是交叉的。但從本質上看,該紀錄片是板塊式的結構,不同地區不同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現狀不一樣,致貧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沒有內在的聯系,但他們之間有共同的特點:都是曾經身處貧困苦難中的人們,都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

五、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創作的不足與思考

(一)存在的不足

1.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制作不夠精美。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是近幾年出現的,創作體系還不夠完善,在一些影片中制作不夠精美,可觀賞度還有待提高。紀錄片商業化進院線是當今紀錄片面臨的重大挑戰,對于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來說更是一個挑戰,到目前為止院線上映的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屈指可數,市場化程度還有待提高,如何在政策教化和藝術化創作中找到平衡點,還值得繼續鉆研探討。

2.內容表達模式化。由于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是國家政策的產物,強調時代主旋律的謳歌,不乏有一些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為了謳歌宣傳,通過宏大的鏡頭,清一色地表現在精準扶貧中的主人公偉大、高尚、無私奉獻的形象,內容表現模式化。

3.受眾少。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很多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在創作的過程中忽視了影片藝術化創作和敘事結構的重要性,平鋪直敘的影片風格大大降低了紀錄片的可觀賞性,觀眾難以堅持看下去。對于部分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只能在網絡中找到紀錄片的宣傳片或媒體新聞報道的片段,很難找到完整的紀錄片,且很多都只是在當地媒體播放,觀眾獲取視頻的渠道受到限制,造成了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受眾少、傳播力度不夠、影響力不大的局面。

(二)解決辦法

1.注重藝術性創作方法,展現人文關懷。在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要考慮紀錄片的人文性,所要表達的主題應該蘊含著人類獨有的感情。通過藝術性的表現手法,在紀實與藝術中找到平衡點,提高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可觀賞性與社會價值,引導觀眾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吸引觀眾,觀眾在觀看后才會有所感悟,進而精神層面得到提高,達到教化與藝術的共贏。

2.以人為本,避免程式化。在中國影視發展史上,樣板戲是特定時期的產物。革命樣板戲在所有的人物中主要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和中心人物,其流行造就了程式固定化的人物、單一化的戲劇內容。樣板戲雖然為當時社會的文化生活帶來了可貴的精神食糧,發揮了重大的教化作用,但也對影片的藝術性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在今天,樣板戲能夠給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的創作帶來借鑒、啟示意義。

3.利用新媒體平臺。不僅要做到內容創新,還應該做到傳播方式創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結合新媒體平臺(騰訊、愛奇藝、優酷、微博、抖音、快手等)進行傳播,提高影響力。

六、結語

對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敘事結構與創作方法的研究是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創作者飽含人文關懷精神與職業道德素養,通過故事化的敘事手段、豐富的鏡頭語言、細節的抓取、矛盾沖突與懸念的增強,為大眾帶來精準扶貧路上的故事,呈現鮮活、有力量、有溫度的社會影像,意義重大。在2020年,隨著脫貧攻堅決勝年的到來,實現藝術性、可看性、主流政策內容教化功能的共贏,為觀眾帶來內容與精神的雙重享受,是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前進路上的發展趨勢。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體系會更加專業和完整,走向多元化發展的光明前景。

參考文獻:

[1] 詹弈嘉.精準監管緊盯扶貧“最后一公里”[N].經濟參考報,2017-02-06(A05).

[2] 鐘大年.紀錄片創作論綱[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93.

[3] 王平.精準扶貧“內外融合”的影像志——紀錄片《出山記》的發展傳播學解讀[J].戲劇之家,2019(11):53.

[4] 王列.紀錄片創作教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4-5.

[5] 漁火.中國紀錄片2017回眸:除了“紀錄”,它們還是“時代的禮物”[EB/OL].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227447814_100145528,2018-04-06.

[6] 蔡之國.論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006):8-9.

作者簡介:曾晶芳(1998—),女,河南駐馬店人,黃河科技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

馮德嶺(1986—),男,山東鄆城人,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碩士,黃河科技學院講師,系本文指導老師,研究方向:電視紀錄片創作。

猜你喜歡
創作方法敘事結構精準扶貧
重讀《夜讀偶記》
淺析《喜福會》的敘事結構
以微電影《調音師》為例談中國微電影在敘事上的改進
論孔子美學對傳統繪畫的影響
電影《明日邊緣》敘事動力解讀
用公益吹起核心價值傳播的清風
《西廂記》與《春香傳》的敘事比較
“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