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扶貧思想研究

2020-09-17 13:26包春張露
學理論·下 2020年8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

包春 張露

摘 要:生態扶貧思想是綠色發展理念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統一,扶貧開發是為了發展生產力,從而幫助當前中國1 600多萬貧困地區人口順利脫貧,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在目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補足生態貧困這一短板,推動生態貧困地區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實施生態扶貧方式,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的理論內涵。

關鍵詞:生態扶貧;生態文明;生態貧困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8-0021-03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監測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1 660萬。這些貧困人口從他們所處的區域來看,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南、西北等偏遠地區。而從他們所處的地形來看,絕大多數集中分布在山區。地理位置分布的天然劣勢相應地伴隨著一定程度的資源匱乏、自然環境的惡劣以及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種種不利因素。我們把這些由于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地區生態脆弱以及與之相伴生的貧困問題,統一稱之為生態貧困。生態貧困問題是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的邏輯起點,同時也是現實前提。因為存在貧困,所以需要扶貧;因為此種貧困為生態型貧困,所以特別提出以生態保護或生態建設來進行針對性扶貧?!袄喂虡淞⒕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扶貧開發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盵1]

一、生態貧困是生態扶貧思想的現實前提

貧困的類型多種多樣,涵蓋了生存型貧困、溫飽型貧困、發展型貧困以及精神型貧困等等,而生態型貧困是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人們發現并且給予重視的一種貧困類型,是人與自然關系相沖突的結果?!叭说钠毡樾哉潜憩F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2]。如馬克思所言,自然界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直接的生活資料。遠古時期人類進行的采集活動便是直接從自然界獲取所需生活資料的一種直接活動。當人類直接獲取的生活資料無法進一步滿足自身的需求或者人類自身能力(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提升時,人類便選擇了向自然界開戰,自然界也就成為了人類生產開發的工具與從事生命活動的對象。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可將生態貧困劃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既無“綠水青山”,也無“金山銀山”型;擁有“綠水青山”,但無“金山銀山”型;得了“金山銀山”,丟了“綠水青山”型。

將生態貧困類型分為上述三種,其依據是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自然界是先于人類存在的,為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所需的資源條件;人類源于自然界,不能脫離自然界而存在。這就意味著自然界對于人類而言有其先在的制約性。這種制約性所表現出的是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限制,也就是說人類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取決于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對他們的制約程度。

既無“綠水青山”,也無“金山銀山”型生態貧困,正是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現實性制約。由于我國地理分布的天然差異性,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缺乏“綠水青山”這樣一種天然稟賦,西部地區特別是像青海、西藏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降水量稀少,植被資源稀缺,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較高。這些地區自然環境的嚴峻性極大地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制約了地區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對于“金山銀山”的向往。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是當一方水土處于天然地理環境劣勢的情況下,承擔不起創造“金山銀山”的要素投入時,便陷入了這樣一種由于自然環境的先天制約性導致的生態貧困。

另一種生態貧困類型屬于擁有“綠水青山”,卻無“金山銀山”。這同樣易于理解,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作為主體,自然作為客體。作為客體的自然界不會主動或者說有意識地為人類提供所需的物質生活資料,人類只有憑借自己的勞動,通過對自然進行能動的認識、利用和改造,讓自然界服從于人的需要,才能夠從中獲取生存所必需的資料。馬克思指出:“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和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盵3]因此,也就不難得出人類勞動的發展水平或者說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水平,直接影響了人類生存狀況的程度。在我國的云南、四川涼山等地區,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天然優勢,可恰恰是這樣一種天然的“綠水青山”之地,在轉向“金山銀山”的過程中遇上了一系列障礙。這些地區雖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卻由于地理條件的不便利,深處邊遠的內陸地區而遭受了經濟發展對邊緣化地區的忽視。經濟發展方面遭受的困境也使得這些地區的人們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的工具與能力明顯落后,農耕生產長期效率低下,生產力得不到改善,導致這些地區優質豐富的生態資源得不到開發。另外,由于這些地區處于天然形成的高山大河之間,原本美麗壯觀的高山大河此時成為了阻礙這些地區對外交流、貿易往來的交通劣勢,得不到區外的資金、人才、技術的扶持,僅靠區內相對低下的生產開發水平,致使這些擁有天然“綠水青山”的地區,卻無法轉變成“金山銀山”之地。

最后一種生態貧困類型為得了“金山銀山”,丟了“綠水青山”型。綠水青山本是大自然對于人類的恩賜,自然界的山河大川及其存在變化有其固有的客觀規律,人類能動地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時,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不可違背自然規律而過度地開發利用自然,不可持續性地向自然界索取過多的生產生活資料,否則將會受到自然界對人類的制約、報復。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警示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盵4]只有正確地認識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發揮主觀能動性時充分遵循自然界固有的變化規律,行之有效地改造自然來獲取人類生存發展所需的物質資料,才能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發展的可持續性。有些貧困地區本是綠水青山之地,憑借著當地居民較強的改造自然的生產能力,在一段時間里曾走上過經濟富裕之路。但由于盲目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金山銀山”的深切渴望,對青山綠水等自然資源帶來的經濟效益盲目自信,致使所在地區開始了對自然資源的大規模、長期性、無計劃的開發,最后雖換來了“金山銀山”,卻丟失了“綠水青山”。這樣一種加劇剝奪自然資源的經濟發展方式,加速了貧困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化,環境的惡化使得當地越來越不適宜居民居住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背井離鄉另謀生路,人口的大量外流進而反作用于當地的經濟水平,經濟水平的急劇下降使曾獲得的經濟效益化為泡影,貧困地區最終走上了返貧之路。

二、生態扶貧是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動態平衡

生態貧困問題為生態扶貧思想的提出指明了現實的前提。面對生態脆弱、生態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這一迫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先進理念為生態扶貧思想注入了活力,生動闡釋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為生態貧困地區實現脫貧攻堅指明了方向。2018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財政部等六部門共同制定并下發了《生態扶貧工作方案》,方案明確指出要切實做好生態扶貧工作,充分發揮生態保護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作用?!渡鷳B扶貧工作方案》進一步提出了生態扶貧工作的總體要求、工作目標、助力貧困人口脫貧的多種途徑、生態扶貧各項任務的實施推進與保障措施等內容。據此,我們可明確把握生態扶貧的理論內涵。生態扶貧以幫助生態貧困地區人民脫貧致富為根本目的,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行動理念,以解決好貧困地區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的矛盾為出發點,堅持生態建設、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并重,不斷推動貧困地區人口從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中獲益,最終達到脫貧攻堅與經濟綠色發展雙贏,是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動態平衡的一種可持續性扶貧方式。將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結合在一起,并且實現兩者的動態平衡,深度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增長點的這一高度期望。生態扶貧思想的提出也是新時代我國根據變化了的形勢做出的現實選擇,從以往的易地搬遷扶貧、政策扶貧、最低生活保障扶貧向生態扶貧轉變,同時彰顯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下對貧困地區脫貧根本問題采取的重大戰略舉措,生態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已不能單單依靠貧困人口收入的提升,而不顧及生態環境的代價,重視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一環,促進貧困人口在生態建設、生態保護過程中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推進。

1.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是生態扶貧的不竭動力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最終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也是生態扶貧思想的最終歸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扶貧調研、扶貧工作指導等場合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極端重要性,為廣大人民群眾營造出“山青水綠”、良好舒適的生態環境,乃是民心所向,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全面小康的建成。新時代,大多數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方面的需要已得到了滿足,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已經轉變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之間又產生了矛盾;尤其是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甚至成為了主要矛盾,嚴重制約了人民對經濟發展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美好生活的實現不僅建立在生產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物質財富基礎上,還建立在擁有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上面。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的迫切渴望是其向往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也是他們實踐生態扶貧政策的重要動力。讓貧困地區人民通過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資源合理開發的實踐,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因而從中獲得更大實惠,憑借生態扶貧徹底擺脫貧困走向全面小康,是黨“一切為了人民”這一根本宗旨的現實彰顯,也是扶貧開發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2.生態安全紅線的保障是生態扶貧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5]。扶貧開發過程中,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是重要前提。生態扶貧并非是將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簡單地進行疊加,而是需要以綠色發展理念、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采取一種綠色化、生態化的扶貧舉措,挖掘貧困地區生態資源的同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在自然環境可承載的基礎上實現生態資源資產向社會經濟資產的轉變,從而達到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目的。生態紅線得到保障,不僅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且能不斷增強貧困地區人民在生態扶貧過程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生態扶貧開發實踐中,人民的經濟收入提升了、生活舒適度提升了,必將使他們深刻明白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基礎上進行的開發生產,才是實現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我們需要做的是自覺地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同時他也強調要想實現綠色循環發展,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與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這也就能夠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安全紅線的高度重視。扶貧開發不能跨越生態紅線,實行生態扶貧必須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促成貧困地區節能環保的生產方式以及產業結構的形成,促進貧困地區人民過上綠色低碳、簡約舒適的生活,正是生態扶貧的著力點所在。

3.把準生態貧困類型,采取精準治理是生態扶貧的有效模式

生態文明建設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被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后,我國的扶貧開發也隨之轉入了精準扶貧的軌道之中,而生態扶貧便是在不斷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創新型模式。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將生態扶貧作為我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一項重大舉措[6]。精準扶貧關鍵在于精準二字,明確扶貧的對象是誰、致貧的因素是什么、如何針對性地扶貧是精準扶貧的內在要義。對于生態扶貧來說,準確了解不同貧困地區致貧的因素、貧困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把準生態貧困類型,對扶貧對象采取科學化、精確化的脫貧舉措,做到精確識別與精確幫扶相統一,便是扶貧精準化這一要求下生態扶貧的一種有效模式。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作為新時代精準扶貧新模式的生態扶貧,在將“精準”要義融入扶貧實踐過程中時也涌現出了多種扶貧方式,比如生態補償扶貧、生態產業扶貧以及生態工程建設扶貧。這些生態扶貧模式在實現扶貧路徑精準上面,必須具體立足生態貧困地區的經濟區位和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切實提出行之有效的扶貧措施與脫貧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方能推動生態扶貧效能的穩步提升。作為在對生態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過程中融入了精準扶貧理念的這樣一種生態扶貧舉措,不僅能夠在生態保護中有效地實踐生態文明建設,而且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的有機統一,實現了貧困地區人民對改善民生、擺脫貧困的需要與美好生態環境需要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N].光明日報,2015-12-08(1).

[2]龍先瓊.關于生態貧困問題的幾點理論思考[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0(3):108-11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N].光明日報,2015-10-30(1).

[6]唐建兵.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扶貧政策的發展特征[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2):1-7.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態文明發展水平測度評價
讀《有機馬克思主義》
論周秦生態倫理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淺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落實策略
淺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落實策略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發揮檢察職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