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進士群體情況淺析
——以《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為中心

2020-09-24 08:31李琪琪曲曉紅
黃山學院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會試功名咸豐

李琪琪,曲曉紅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黃山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

清代記載進士信息的載體一般來說有同年錄、鄉會試錄、題名錄、登科錄、題名碑、履歷便覽、朱卷以及各省方志。其中同年齒錄是記載進士及其家族履歷最為詳細的文獻,相比于登科錄和朱卷,同年齒錄的保存情況更完善,留存下來的數目也更多。所以清代同年齒錄的價值和可研究性更加值得關注。清代同年齒錄主要記載了科考考生的年齡、籍貫、家族成員以及家庭成員的履歷、受業師、肄業師、課師、受知師、歷次考試名次、授予的官職以及家庭住址等信息。

清代同年齒錄的信息一般由考生本人提供,根據清代科舉考試規定,考生在整個科舉過程中,多次登記自己的履歷以及父祖三代的履歷,從童生試到殿試,每一級考試都需要考生填寫。等到鄉試過后,考取的考生還需要到學政、衙門來填寫“親供”,交付禮部,作為考生的“籍貫、花名”①。

一、《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

同年齒錄一般是私人編纂,編纂目的大多是維持同年之間的來往。目前國家圖書館所存的《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封面上記有琉璃廠龍文齋、文采齋承辦刻錄,在同年齒錄前沒有任何序。根據《清史稿》記載:“咸豐九年乙丑,賜孫家鼐等一百八十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盵1]《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上僅記載161名進士的履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部分考生的信息沒有征集完畢,同種情況的還有《同治庚午科大同年齒錄》,根據吳蔭培序所提,就是先將考官題名以及收集到的履歷進行版刻,之后寄來的,再陸續纂入。[2]也有可能是書坊在翻印情況下出現了遺漏,但由于資料有限,目前無法確定具體原因。

《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的體例與大部分同年齒錄的框架一致,全書共四冊,分為元部、享部、利部、貞部。書前記該科年的考官姓名和官職,包括大總裁、同考官。然后記載了宗室會試齒錄兩人姓名和該科所有進士的姓名和考試名次,按照名次先后排列。正文每部按照考生的年齡,從大到小排列考生的履歷,每一履歷分為上下兩欄,上欄記載考生姓名、直系親屬的履歷以及受業師、受知師的姓名,下欄記載考生的字、出生年份、籍貫、戶籍、科考前身份職位以及旁系親屬的履歷,至少記載三代親屬的履歷。最后刊載考生鄉試之后的歷次考試名次,包括鄉試、會試、覆試、殿試、朝考名次,朝廷委任官職以及家庭居住地址。

二、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信息

(一)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的年齡分布

清代科考并沒有嚴格的年齡限制,因此考生年級相差大的現象非常普遍,根據《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可以統計出,己未科進士年齡在18歲到 57 歲之間。其中,50 歲到 57 歲之間共有 6 人,40 歲到 48 歲之間有 27 人,30 歲到 39 歲之間有 79人,20歲到29歲之間有46人,20歲以下有3人。

表1 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年齡分布(單位:人)

由表1可知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平均年齡為30歲,其中進士年齡大多集中在30—34 歲,整體上進士年齡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但如此集中的數據說明這其中也存在著嚴重的官年現象。所謂官年,就是在科考時虛報自己的出生年份。這種虛報年齡的現象自宋以來數百年之間從未斷絕,盡管從清初順治皇帝就下令“今科世子登科錄,及以后各試卷,務要據實供寫,其余陋風,悉行改正,毋負朕崇誠信、重廉恥至意”[2]33,但這種情況仍然屢禁不止,清人王世禎曾在《池北偶談》中提到:“三十年來士大夫履歷,例減年歲,甚或減至十余歲;即同人宴會,亦無以真年告人者,可謂薄俗?!盵3]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讓自己的仕途更為順遂,增歲者為了更早入仕為官,減歲者為了延后垂車。但就科舉年歲集中在30歲左右,也反映當時的選官任命上更加傾向于青壯年,以求能夠錄取選用到年少力壯的人才為朝廷服務。

(二)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籍貫信息

清代會試由禮部承辦,在辰、成、丑、未年舉行,沿襲明代制度。清初會試一般在二月,雍正以后,基本改為三月舉行,實行南北分卷制度,《清史稿·選舉三》記載說:“順治三年、九年俱四百名,分南、北、中卷?!薄笆?,中卷并入南、北卷。厥后中卷屢分屢并,或更于南、北、中卷分為左、右?;驅H〈?、廣、云、貴四省,各編字號,分別中一、二、三名?!薄拔迨荒?,以各省取中人數多少不均,邊省或致遺漏,因廢南、北官、民等字號,分省取中。按應試人數多寡,欽定中額?!盵4]因此清代的進士籍貫直觀反映出一省教育概況,有助于了解清代社會的狀況。

清初共劃分了十八行?。褐彪`、山東、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福建、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并在邊疆地區設奉天、吉林、黑龍江、烏里雅蘇臺、伊犁五個將軍轄區,再加上西藏、西寧兩個辦事大臣轄區。咸豐年間,全國共有25 個省級行政區域。根據《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統計己未科進士籍貫于表2。

表2 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籍貫分布(單位:人)

由上表可知,進士人數分布不均衡,各省間差異較大,雖然清代采取分省取士的方式分配中式名額,力圖扶持貧困地區,但是收效甚微。江蘇、江西、浙江等江南考生,依然是新科進士的主要發源地。同時由于直隸的特殊地位,鄉試名額多,不少外地學子選擇冒籍來此考試,錄取比例增加,促使直隸的進士數目也非??捎^。

清代末期,清朝統治岌岌可危,但清末的舉子們對于功名的追求反而更加迫切,科考競爭壓力隨之加大,以山東為例,李秉衡《李忠節公奏議》中提到“近數科人數日增,號舍僅足敷用。本年丁酉科鄉試,閑前投卷者多至一萬三千余名?!盵5]描述了光緒丁酉科山東鄉試號舍不敷而不得不添建的情形,結合光緒丁酉科山東鄉試錄取人數較往年相比更少的狀況,可見競爭激烈,無異于優中選優,使得中舉難度不斷增加。

(三)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身份構成

清代將百姓戶籍分為“凡民之著籍,其別有四:曰民籍;曰軍籍,亦稱衛籍;曰商籍;曰灶籍。其經理之也,必察其祖籍。如人戶于寄居之地,置有墳廬逾二十年者,準入籍出仕?!盵6]《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中記載的161名進士,僅1名為衛籍,1名為商籍,其余皆為民籍。

清代考生參加科考的人員分為兩種:一是地方官學生員,分為附生、增生和廩生。初入學者為附生,沒有名額限制,廩生和增生有名額限制。一種是按照歲考和科考成績逐步遞增。即國子監生,“清代修明北監為太學,稱國子監??歼x官生、民生送監讀書,為國子監生。在監的學生,有監生和貢生。貢生分為六種,即: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和例貢;監生分為四種,即恩監、蔭監、優監及例監?!盵7]《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考取進士的身份結構分配如表3。

表3 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身份結構(單位:人)

由上表可知考取進士人數最多的為廩生,廩生在官學經歷了科考和歲考的磨練,是歷次考試中的佼佼者,因此是考中人數最多的群體。其次是附生,附生是官學中的最低等級,一方面附生人數多,基數大,考取的比例也會因此上漲。另一方面附生雖然是官學的初學者,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接受系統教育,清代官學是科舉考試的預備機構,并不是負責科舉知識的教學,所以附生可能早已在書院進行了長期的學習。

拔貢是選拔貢生,自乾隆七年(1742年)后每12年一次,廩生、增生、附生都可去考,用此選撥出青壯年中成績優異者來為國家效力。優貢與拔貢類似,都是選取地方官學中有才學之人,因此這兩者的考取人數也頗為可觀。歲貢則是講究廩生的資歷,廩生十年以后才有機會升貢。因此年齡偏大,精力不濟,在科舉中并不占優勢。至于監生,原本是指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在清代逐漸演化成依靠納捐獲得國子監學生指標的代稱,這些人絕大多數并非真正憑借成績進入國子監,而是想要憑借監生身份來參加科舉考試,故此考取人數并不多。

清代同年齒錄也記載著進士們的家庭史料,記載著進士父祖們的功名情況,對清代教育和社會流動性的研究有著很大的幫助,因此根據《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中記載,統計了考取進士的父祖兩輩的功名情況。其中父祖均有功名的有53人,祖父有功名而父親無功名的有25 人,祖父無功名但父親有功名的有30 人,父祖皆無功名的有53人。單從咸豐九年己未科的信息分析,擁有家庭庇佑(即父親或祖父中至少有一方擁有功名)的進士數量更多,但是也能夠看到父祖皆無功名的進士也占了本屆進士的1/3,說明科考確實在為讀書人提供著晉升途徑,在推動著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

(四)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授官情況

清代同年齒錄不僅記載著進士們的履歷和考試名次,也會將朝廷所授予的官職記錄在案。以《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為例,考取的進士一般有候補知縣、知縣、主事、內閣中書、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等,由此統計出表4。

表4 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任命情況(單位:人)

清代沿襲舊制,殿試一甲前三名出任翰林院編修。二甲、三甲成績優越者出任翰林院庶吉士。其他人按照殿試成績和朝考成績進行分配,分為欽點即用進士和歸部銓選進士,前者可以即刻任職或是在官職地等待任用,后者只能返回原籍等待朝廷再次選官。欽點即用進士雖然不是全部即刻上任,但是進入仕途的可能性要遠遠高于歸部銓選進士。

翰林院編修作為一甲進士的授官,仕途通達。例如己未科狀元孫家鼐,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學務大臣。翰林院庶吉士的出路雖然不及編修,但也是朝廷大員的起步點。庶吉士散館后“優者留翰林院為編修、檢討,次者改給給事中、御史、主事、中書、推官、知縣、教職……有清一代宰輔多由此選其余列卿尹膺疆寄者,不可勝數?!盵2]82主事的仕途優于知縣,主事分兩種,一種是內任主事,在六部任職,例如禮部主事,晉升途徑是主事-員外郎-郎中等官。一種是外任主事,在各地方任職,例如刑部河南司主事,晉升途徑則是主事-員外郎、郎中-知府、知州-道員等。知縣升遷則是知縣-知州-知府。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除去庶吉士作為朝廷的官員儲備,其中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最多被安排在了主事、知縣的職位上,而候補知縣所占比例僅為5%,說明清朝晚期政府有大量人才缺口,急需新官員的補充。

三、總 結

以《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同年齒錄》為基本依據,整理咸豐九年己未科的進士信息,通過對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年齡、籍貫、入仕前身份、授官情況等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信息。

該進士群體年齡段雖參差不齊,但集中于20歲到35 歲之間,占總人數的65%,進士群體趨向年輕化,青壯年擠入官僚階層,盡可能地為清代腐朽的政府注入活力。己未科進士群體戶籍分布廣泛,進士省份分布不均衡,各省間差異較大,充分顯示當時各省份之間教育落差大;關于進士們父系身份的調查也反映出科舉的相對公平性,推動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為廣大平民學子提供入仕之途,盡管這種流動規模小、限制多,但依然是清末改變出身的重要途徑。

社會發展和治理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清末盡管科舉制度已經面臨僵化的困境,但是科舉制度的存在依然體現出統治階層對人才的渴求,為廣大學子提供著機會,對此還是應給予科舉制度充分肯定。

注釋:

①英匯撰,杜受田修:《欽定科場條例:四十八卷》,清咸豐二年刊本,1885年。

猜你喜歡
會試功名咸豐
明在“知不足”
清代科舉考試制度淺論
咸豐帝:當庸人遇見大時代
古代科舉考試,哪些情況會延期
明代《會試錄序》的史料價值探析
剪紙大師齊秀芳
吟詩誤功名的孟浩然
病后棄政從文
十里荷香賞荷歸來
咸豐:不惜身體愛美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