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類招生的軟件工程專業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2020-10-09 10:08趙妍蘇玉召
科技風 2020年26期
關鍵詞:大類招生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趙妍 蘇玉召

摘?要:高校大類招生的模式是充分考慮學生特質與興趣,選擇更適合學生個體發展的培養過程。軟件工程專業在此背景下如何走出發展的瓶頸,需要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導向,突顯其工程實踐的內涵。本文提出了軟件工程專業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能力需求進行討論,梳理了專業知識框架,根據學生個體學習差異設計了彈性教學節點,使得理論與實踐更加有效地融合。

關鍵詞:大類招生;軟件工程;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一、緒論

近年來,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市場行業間的聯系日漸加強,專業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因此社會對人才的培養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社會要求人才不但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同時具備多方面技術能力,以復合型人才為主。

傳統的專業招生模式是學生在高考后報考學校和專業,入校后專業就已固定不變,雖然各個高校制定了轉專業的相關政策,然而也有一定的限制條件??v觀世界各國的高校發展經驗,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等世界名校都實行不按專業招生的辦法。早在1986年,哈佛大學的校長博克就提出本科生應主修一門學科,并通過幾門不同學科的學習獲得大量廣博的知識[1]。2000年以后,通識人才、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等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在中國高等教育領域關注和實施。在諸多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嘗試中,高等學校的“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得到推廣和應用。

所謂“大類招生”,目前我國主要按學科、院系及以基地班或實驗班三種形式招生[1]。其內涵可理解為:高校在本科招生時按照本校的大類學科(通常為一級學科)來制訂招生計劃并進行招生,不再區分具體專業。學生入學后的1—2年先修完通識類課程,然后學校按照相應標準,結合學生志愿、成績等綜合因素進行專業分流,再繼續開展專業教育[2]。

20世紀末,我國高等教育在提升大眾化速度的同時也在著手提升精英化水平。近年來,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以“人本意識”“學生學習為中心”為出發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間差異,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個性化培養促進了精英化教育的推進。在大類招生的背景下,本文思考了市場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的要求,對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

二、大類招生下的軟件工程專業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一)軟件工程專業當前的困惑

2016年6月,我國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成員,之后教育部于2018年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我國的工程教育專業教學改革即是挑戰也是機遇?!败浖こ虒I危機論”并不是社會不需要軟件工程專業人才,而是教育界與產業界的矛盾結果[3]。軟件工程專業危機的實質是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產業和社會需求。不可否認,在信息化不斷深入的今天,即便是未來人工智能的領域,軟件產業依然有其發展的行業空間。所以,在高校逐漸進入大類招生的背景下,軟件工程專業如何在分流時贏得學生的青睞,在就業時更加適應行業的需求,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必不可少的。

軟件工程專業在我校是一個剛建三年左右的新專業,與國內其他高校相比晚了近十年。借鑒其他高校的優秀成果同時建設出本專業的個性化,是一個需要不斷嘗試和改革的過程。

(二)軟件工程專業的特點

軟件工程專業的確有著與計算機學科相重疊的部分,但是也具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和獨特性。軟件工程專業是一門與實踐緊密相關的專業,這也就決定了與傳統理論授課為主的計算機科學的教學模式有所不同,其教學過程中必然需要融合工程實踐的內容。在有關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中,國內眾多學者提出了各種思路和方法,例如,面向工程教育認證和以項目為核心的模式研究[3,4],新工科背景下的模式改革[5],以及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究[6]等等,這些模式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融合工程實踐知識以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學習過程中何時以及如何融合實踐知識的教學節點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的效果,因此,本文提出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學生團隊為基礎的彈性實踐教學節點設計,目的在于提升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效果,提高軟件工程專業人才的工程實踐素養。

(三)解讀軟件工程專業能力要求

國內多數高校軟件工程專業已建設了數十年,其中不乏優秀的經驗和值得推廣成果。對于普通本科院校,如何準確把握辦學定位,如何突出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一直是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目前,針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討論大多是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導向。經過反復論證,教學團隊對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的能力要求如圖1所示,具體從三個層面來剖析:

第一個層次是基礎層次,能夠全面理解工科公共基礎知識,并且系統掌握軟件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從方法論的角度去解讀整個專業的知識架構。

第二個層次是系統層次,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并解決軟件工程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逐漸培養新知識新技術的敏感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工具獲取所需的知識和信息。

第三個層次是提升層次,具備較好的表達、溝通和交流能力,具有團隊精神和管理協作能力,聚焦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國際化視野和終身學習能力。

(四)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在大類招生的背景下,軟件工程專業的建設中如何突顯其特色,通過解讀上述能力要求,進行細化教學方案,針對學生的個體特質,彈性設計教學節點,適應個性化需求。圖2是本校軟件工程專業知識框架,該框架中公共基礎課包括思想政治、數學自然科學、語言、社會、文體修養等高等教育基礎知識,該部分占總學分33%左右;學科基礎課是數據結構、程序設計等計算機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該部分占總學分19%左右;專業課是軟件工程、軟件建模、軟件測試等專業必修知識,占總學分12%左右;專業選修課是當前比較流行和與行業關聯較為緊密的課程,占總學分9%左右。

所有課程由實踐課縱向聯系在一起,實踐課分為三個教學節點,分別是程序設計實戰、系統項目實戰、軟件項目實戰。學生在大一修完通識課程后進行雙向專業選擇,從大二開始專業學習。大一到大二設計了程序設計實戰教學節點,理論知識由高級程序設計語言課程支撐,實踐環節包括課程設計、程序類競賽。根據學生個人目標和學習情況進行教學節點開展,部分學生會在大二進行競賽培訓。大二到大三階段隨著一些專業課的開設,系統項目實戰主要完成與課程相關的網站、信息管理類系統開發。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側重于不同語言、平臺、工具的使用。具備軟件開發的基本知識能力之后,進入第三個教學節點軟件項目實戰,該教學節點主要在大三到大四期間完成。學生掌握軟件工程、軟件設計、軟件開發、軟件測試等相關知識,分團隊進入具有一定軟件背景的項目實戰,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等方式讓學生提前進入職業角色,積累工程經驗,提高職業發展能力。

三、結語

在大類招生的背景下,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向導,本文分析了當前軟件工程專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仍然是重中之重。首先,提出了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以軟件工程專業能力要求為目標,從改革教學知識框架入手,力求把工程實踐環節細分入各個教學節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態,引導和幫助學生選擇學習方向,確定教學目標,培養學習習慣,做到知識體系的融會貫通,最終培養自我發展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馮斌,柴蓉霞,楊滿芝.基于大類招生的機械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01,4:71-73.

[2]馮杰梅.高校實施大類招生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研究[J].北京教育,2019,06,6:29-32.

[3]張錦,蔡美玲,竇亞玲,劉宏,毛新軍.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三階段迭代式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8,40(S1):118-123.

[4]張錦,劉宏.以項目為核心的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9,08,8:76-80.

[5]阮夢黎.新工科背景下軟件工程專業新模式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11,325:107-110.

[6]肖輝輝,段艷明.深度校企合作環境下的《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輕工科技,2020,36(4):178-180.

基金項目:2019年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計劃”(20B520038);2018年鄭州市人民政府第三批“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創新緊缺人才項目

作者簡介:趙妍(1979—),女,漢族,遼寧鞍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據挖掘。

猜你喜歡
大類招生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涉農專業大類招生的探索
依托工作室的軟件工程實踐教學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質量建設研究 
校企合作下的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關于如何創新和完善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的探討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大類招生模式下大學生專業分流的影響因素分析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對“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淺論大類招生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與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