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三省農民收入差異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識別

2020-10-26 02:19張陽陽
安徽農學通報 2020年18期
關鍵詞:Tobit模型時空演變東北三省

張陽陽

摘 要:利用2003—2018年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統計年鑒和典型城市調研資料,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分析了東北三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的現狀、區域差異及其演進格局,識別農民收入的影響因素,探究其區域差異格局形成的成因。結果表明:(1)自2003年以來,東北地區農民收入總體增加,但區域之間的差距先增大后逐漸減小,農民收入均衡性進一步增強。(2)農民收入水平區域差異性顯著,東北三省的收入大致排序為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其中,遼寧省和吉林省的農民收入格局較為穩定,黑龍江省的農民收入變化起伏較大。東北三省高收入及較高收入聚集區主要位于遼東半島及遼寧中部地區,中等收入主要位于吉林省中部和黑龍江省中部,較低及以下收入區主要位于吉林省東部、西部以及黑龍江省西部和大興安嶺地區。(3)研究期內東北三省農民收入呈現出較明顯的空間差異特征,熱點區、冷點區集聚特征明顯,其中熱點區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南部地區。2003—2013年冷點區主要集中連片分布在東北三省北部地區,2018年冷點區零星分布在東北三省西部和東部。2003—2013年,收入格局穩定,基本形成了遼寧省為主熱點區、吉林省次冷-次熱中間區和黑龍江省主冷點區的格局,2018年收入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整體表現為黑龍江省次熱和吉林省次冷區集聚加強,范圍逐漸擴展。(4)通過Tobit模型,發現城市化水平、農業政策、產業結構和農民消費水平是農民純收入地區差異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東北三省;農民收入;區域差異;時空演變;Tobit模型

中圖分類號 F32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8-0001-07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Farmers′ Income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ZHANG Yangyang

(Yan′an Branch of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Yan′an 716099,China)

Abstract:Using 2003—2018 statistical yearbooks of Liaoning、Jilin、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urvey data of typical cities,the status、regional differences、and evolution patterns of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farmers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space and time.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income,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ir regional differences.The results show that:(1)Since 2003,the income of farmers in Northeast China has generally increased,but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gradually reduced,and the balance of farmers′income has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2)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farmers′ income levels are significant,and the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overall ranking of the income is Liaoning Province>Jilin Province=Heilongjiang Province.Among them,the income pattern of farm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Jilin Province is relatively stable,and the income of farm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luctuates greatly.The high-income and higher-income gathering areas of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and central Liaoning.The middle-income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in central Jilin Province and central Heilongjiang Province.The lower-income and lower income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in eastern and western Jilin Province and west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Daxinganling areas.(3)During the study periods,farmers′income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showed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The hotspot areas and cold spot areas had obvious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hotspot area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and the cold spot area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2003—2013 The contiguous patch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regions of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In 2018,the cold spots are scattered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regions of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From 2003 to 2013,the income pattern was stable,basically forming the pattern of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main hot spot area,Jilin Province sub-cold-sub-hot intermediate area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 main cold spot area.The income pattern in 2018 changed significantly,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was as follows The concentration of secondary hea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econdary cold areas in Jilin Province has been strengthened,and the scope has gradually expanded.(4)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policies,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armers′ consumption levels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farmers′ net income.

Key words: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Farmers′ income;Regional differences;Spatial evolution;Tobit model

農民收入代表農民的購買力水平,是一個地區農業經濟水平發展高低的外在表現,同時也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1-3]。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農民收入呈現顯著的地域差異,并呈現出逐年增大的趨勢[4],各地區農民收入不平衡,不利于社會公平和經濟繁榮[5-6],是消除“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內在隱患。自2003年以來,國家加大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但農民收入增長水平仍然出現下滑現象。2003—201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690.34元增加到14671.03元,雖然實現了翻倍式增長,但是在2003—2005年(增幅由12.5%下降為10.7%)、2006—2008年(增幅由15.97%下降為8.73%)、2010—2015年(增幅由17.88%下降到8.24%),出現了連續多年增長減緩、增幅下降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農民收入問題既是農業和農村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寫照,也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積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7],因此,該領域一直是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區域發展學等領域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已有關于農民收入的研究主要圍繞農民收入結構[8- 9]、農民收入影響因素[10-11]、農民收入與城市化和信息化的關系[12-15]、農民增收途徑和建議[16-18]、農民收入區域差異[19-22]等。在研究尺度方面,不僅有全國[23]、省域[24-25]、區域[26-28]等宏觀尺度研究,也有具體到縣域[29]的微觀尺度研究,更有對某一具有特殊屬性區域的農民收入研究。例如,王娜對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進行了探究,發現我國東、中、西部家庭經營性收入是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主產區區域間農民收入差異不斷縮小[30];康江江等對中國集中連片特困區農民收入進行了研究,運用SLM和SEM模型,研究結果表明,特困片區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顯著,還需創造經濟價值促進農民增收[31]。在研究方法上逐漸多元化,主要有GIS空間分析[32-33]、泰爾指數[34]、基尼系數[35]、VAR模型[36]等。

綜上,已有文獻對農民收入的研究提供了視角和思路,但大多集中于長三角、江蘇、河南等經濟發達地區或人口大省,而對于東北三省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的研究仍較少。東北三省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單元之一,擁有遼闊的東北大平原、良好的水土、光照等資源,是全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2018年產糧13331.9萬t,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0.2%。201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4671.03元,遼寧省為14656.33元,吉林省為13748.17元,黑龍江省為13804元,3省均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梢?,東北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偏低,東北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區,農民增收緩慢,不利于農業產業的穩定發展。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最早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先進的工業化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國土空間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是未來我國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經濟地域單元,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條件與潛力。鑒于此,本文運用變異系數、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等方法研究收入差異、時空演變,運用Tobit模型進行影響因素探究,以期為東北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及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益的借鑒。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公也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本次研究的起始節點為2003年。統計數據來源于2003、2008、2013、2018年《遼寧省統計年鑒》《吉林省統計年鑒》《黑龍江省統計年鑒》??臻g數據來自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將全國地級市矢量數據進行屬性選擇,選出東北三省地級市矢量數據。

1.2 研究方法

1.2.1 數理統計法 變異系數可刻畫農民收入相對差異,計算公式為:

[V=1ni=1nXi-X2X×100] (1)

式中,V為變異系數,n為研究區單元數,Xi為各市農民人均純收入,[X]是各市農民人均收入平均值。

1.2.2 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1.2.2.1 全局空間自相關 全局莫蘭指I數用于描述研究對象在區域內的整體空間關聯度,計算公式為:

[Ι=ni=1nj=1nwij(xi-x)(xj-x)ni=1nj=1nwiji=1n(xi-x)2] (2)

式中,n為研究單元數,xi是研究單元i的觀測值,[x]為農民收入平均值,wij為空間權重矩陣的元素值,由于研究市域彼此之間有公共邊界,故本文選擇Queen鄰接建立空間權重矩陣,若單元i、j存在Queen鏈接,wij=1,否則wij=0。

1.2.2.2 Getis-Ord Gi*指數 由于Getis-Ord Gi*指數對權重的敏感度高于Local Moran′I,所以本文選擇Getis-Ord Gi*指數反映局部空間的集聚性,識別空間不同位置的低值簇和高值簇[7],探索農民收入在空間上的異質性,計算公式為:

[Gi(d)=i=1nwij(d)Xii=1nXi]? (3)

式中,d為距離,wij(d)為距離定義的權重,Xi是研究單元i的觀測值。對Gi*(d)進行標準化:

[Z(G*i)=G*i-E(G*i)var(G*i)] (4)

式中,[E(G*i)]為期望值,[var(G*i)]為方差,若[Z(G*i)]為正,則存在高值聚集熱點區,若[Z(G*i)]為負,則存在低值聚集冷點區。

2 農民收入差異時序變化

自2003年以來,東北三省農村經濟水平穩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值從2807元提升至2018年的14665元,增長了7倍,說明近15年來東北三省的農民收入得到了持續快速的增長。但同時極差和標準差均進一步增大,說明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3省之間的省域絕對差距在逐漸拉大。從表1可以看出,2003—2013年最大值都集中在遼寧省,從2014年開始集中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吉林省一直處于中間發展水平;最小值2003—2013年集中在黑龍江省,2014年后集中在吉林省白城市。代表相對差異的變異系數、極商2個指標變化存在波動,但總體呈現波動縮小的趨勢,極商從2003年的3.49降至2018年的1.86,變異系數由0.25降至0.14,說明區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在研究期初期差距較大,經歷農業補貼、經濟復蘇、老工業基地振興等政策之后差距逐漸縮減,各區域發展均衡性增強。

3 農民收入差異空間格局演變

3.1 農民收入分級 圖1分別為2003、2008、2013、2018年東北三省36個地域單元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空間分布圖,根據自然斷點分級法對每一年進行分級,可以看出每一個市域的動態變化??傮w來看,遼寧省和吉林省的農民收入格局較為穩定,但遼寧省農民收入呈現兩級分異,黑龍江省的農民收入變化起伏較大。2003—2018年,東北三省高收入及較高收入聚集區主要位于遼東半島及遼寧中部地區,中低收入主要位于大興安嶺安迪、齊齊哈爾、白城、七臺河、延邊州、白城等地區。遼寧省以錦州、沈陽、鐵嶺為分界線,該線左側地區農民收入遠低于右側,2008年和2018年呈現“H”字型中高以上收入區。吉林省農民收入水平低于遼寧省,與黑龍江省總體持平,東、中、西部呈現“低-高-低”的“夾心型”發展形態。黑龍江省除在2013年出現農民收入低谷,但在2018年農民收入好于吉林省,在東北三省中發展態勢最不穩定。

3.2 收入總體格局特征 由公式(2)可計算出,東北三省各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Moran′I值,計算結果均通過p=0.05的顯著性檢驗,且相關性顯著,說明東北三省各市農民純收入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即存在H-H型鄰接和L-L型鄰接。其中,2003、2008、2013年這3個時段的Moran′s I值比較接近,分別為0.5061、0.4966、0.6927,說明在該階段農民收入空間格局具有較強的穩定性,2018年Moran′s I 值下降為0.2300,表明空間集聚性在逐漸減弱??傮w而言,東北三省農民收入的空間集聚性呈現由強到弱的趨勢,研究節點前期集聚性較強。

3.3 收入熱點區演化分析 為了直觀地反映農民人均收入格局的深層次演變,通過公式(3)、(4)計算東北三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數,根據自然間斷點法將其分為冷點區、次冷區、次熱區和熱點區4類,可視化如圖3所示。從整體空間格局上看,2003—2018年東北三省農民收入呈現較明顯的空間差異特征,熱點區、冷點區集聚特征明顯。2003—2013年,收入格局穩定,基本形成了遼寧省為主熱點區、吉林省次冷-次熱中間區和黑龍江省主冷點區的“三元化”格局,2018年收入格局發生較大變化,整體表現為黑龍江省次熱和吉林省次冷區集聚加強,范圍逐漸擴展;遼寧省熱點和黑龍江省冷點區數量減少,范圍逐漸縮減,反映了東北三省北部和南部農民收入差異在逐漸縮小,但是省內收入變化呈現微小差異。

3.3.1 熱點區 東北三省農民收入高值熱點區全部分布在遼寧省,分布較為穩定。2003年熱點區全部位于遼寧省南部,主要分布在朝陽、葫蘆島、錦州、盤錦、大連、營口、鞍山、丹東、遼陽、本溪和撫順;受港口經濟的輻射帶動,2008年增加了阜新、沈陽和鐵嶺,2004年溫家寶提出阜新作為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農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2013年熱點區未發生變化,2018年數量驟減為沈陽、盤錦、鞍山和大連。遼寧省經濟發展水平為東北三省之首,是我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加強了同朝鮮半島和日本半島的貿易聯系,擁有大連港、丹東港、盤錦港、錦州港等一批新老港口,作為綜合性外貿口岸,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臨港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對于提高東北三省經濟實力和農民收入有重要作用。

3.3.2 次熱區 2003—2013年集中在熱點區外圍,2003年主要分布在阜新、沈陽、鐵嶺、四平、遼源、通化、白山,2008—2013年格局未發生改變,為四平、遼源、通化和白山,2018年數量猛增為14個,主要分布在遼寧省中部、東北部及黑龍江省北部、東南部和大興安嶺地區。黑龍江省部分冷點區和遼寧省部分熱點區轉變為次熱區,吉林省部分次熱區轉變為次冷區,呈現頻繁的交替現象。黑龍江地區次熱區出現躍遷現象,黑龍江省是東北地區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最高的省份,擁有113個農場,農業、農業加工業、畜牧業齊頭并進,作為國家重要的森林資源基地,林木產業發達,農民收入有了質的飛躍。其中,牡丹江市是我國最早的沿邊開放區域,也是中俄、中蒙經濟圈的中心區域,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條件良好,對俄貿易繁榮,境內綏芬河口岸是全省唯一的鐵路口岸,經濟繁榮促使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3.3.3 次冷區 次冷區數量呈現“先減后增”的變化,2003年,次冷區主要集聚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和黑龍江省東部及大興安嶺地區。2008和2013年次冷區數量減少,其中吉林省次冷區形成“白城-松原-長春-吉林-延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帶。2018年次冷區集中連片分布在吉林省全域,黑龍江省次冷區集聚性減弱,吉林省有向南擴張的趨勢。

3.3.4 冷點區 冷點區主要有以下2個特點:(1)2003—2013年,集中連片分布在黑龍江省,逐漸從黑龍江省西部擴散蔓延至中部、東部,集聚狀態明顯,直至2018年黑龍江省冷點區被其他類型區分割,呈隨機切塊狀分布;(2)冷點區缺乏“熱點增長極”的帶動,通過圖3可以發現,在冷點區均不存在與熱點區域的鑲嵌分布,熱點區的輻射作用被弱化。選取典型城市大慶進行探討,大慶市作為資源型城市,油田開采區草原荒漠化成都已達95%,地下水年超采量近1億m2,草原退化、沙化和鹽堿化面積已達84%,生態修復任務繁重抑制了農業的發展。

4 農民收入影響因素識別

理論上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眾多,主要有城市化水平、產業結構、財政金融支持、人力資本、農業技術、農民消費水平等方面,本文運用Tobit模型選取城市化(Urb)、二三產業占GDP比重(Uag)、農業勞動力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比(Lab)、農村金融貸款(Fin)、農業財政支出(Afe)、農業技術人員占技術人員總數比重(Ate)、農民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Trc)來進行影響因素識別,農民人均收入水平(Y)為被解釋變量,公式如下:

Yit=α0+β1 Urb it +β2 Uagit +β3Alait+β4Finit+β5Afeit+β6Ateit+β7Trcit+εit (5)

式中:Yit為被解釋變量,α0為常數項;β1、 β2…β7為變量;εit為隨機擾動項。

運用Stata 15.0進行建模,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二三產業占GDP比重、農業勞動力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比、農業財政支出、農民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個指標P值顯著,對農民收入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農村金融貸款與農業技術人員占比回歸P值不顯著,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回歸結果顯示,城市化水平對農民收入水平影響系數為0.5576,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對于農民收入的影響越大,城市化發展差異可造成農民收入格局的分異。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區能夠創造較多的非農就業崗位,像沈陽市、大連市、長春市、哈爾濱市、牡丹江市等地區城市化水平較高,經濟發展和就業結構多元化,大量外出務工者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農民工經商持續增加,非農收入比重不斷上升,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二三產業占GDP比重對農民收入水平影響系數為4.0024,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二三產業比重越高,對于農民收入的影響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產業結構的變化驅動農民收入格局的差異化,伴隨著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快速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非農就業比重不斷上升,例如,農業信息產業、鄉村旅游產業、農產品物流業等非農產業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的綜合收益,還能拓寬農業產業空間、提高勞動力就業。遼寧省產業結構多元化程度優于吉林省、黑龍江省,對外貿易發達,農民收入水平穩步提升。

農業勞動力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比對農民收入水平影響系數為0.0387,在5%水平下顯著。農民勞動力素質程度決定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勞動力素質越高,增加收入的能力越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改善農村生活質量應重視農村人力資源的培育,提高農民生存和發展能力,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2003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農業勞動力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比分別為5.44%、3.7%和1%,其中黑龍江省2003年農村勞動力為1079.0萬人,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僅為10.5萬人,落后于遼寧和吉林省,2018年三省農業勞動力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比分別為34.4%、30.7%和28.2%,東北地區近幾年重視育扶貧,著力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根據不同的致貧原因,加大對貧困人口的培訓力度,推廣行之有效的科學技術,提高貧困農民的科技素質。

農業財政支出的相關系數顯著為正,通過1%水平上的檢驗,說明農業財政支出與農民收入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農業財政支出越高,對農民收入增加的拉動作用越強。通過農業財政支出的扶持,引進技術型農業技術和企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農民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反映農戶消費水平的指標,農民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農民收入起正向顯著作用,通過10%的顯著檢驗。農民消費水平越高,表明農民收入水平相較以前有提升。

5 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東北地區為研究對象,基于數理統計和GIS-ESDA分析了2003—2018年東北地區農民收入時序變化及空間分異,運用tobit模型探究其影響因素,得出如下結論:

(1)自2003年以來,東北三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長,但省域、市域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同時,農民收入增長的波動性較大,部分市域例如丹東、葫蘆島、松原等出現了逆增長;增長幅度出現極端,2004年增速最低的白城市相比2003年僅增長94元,最高的佳木斯在2014年增長5923元。

(2)東北地區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呈現區域差異性,較高的地區大致位于遼東半島及遼寧中部地區,2003和2013年為集中連片分布,2008和2018年形成“H”字形格局,尤其以哈大線(遼寧段)以東收入最高,牡丹江、雞西等地農民收入增長較快,黑龍江西部及大興安嶺地區、吉林省東部和西部則為農民低收入區。東北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體上呈現出從遼寧省向北依次遞減的態勢。

(3)東北地區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呈現顯著的空間集聚性,集聚性由強到弱,聚類分析表明,在地區差異上,熱點區主要分布于遼寧省,較為穩定;次熱點區主要分布于熱點區的外圍,2018年黑龍江省中部以及北部出現集聚;次冷點區主要分布于吉林省及黑龍江省東北角;冷點區2003—2013年,集中連片分布在黑龍江省,2018年黑龍江省冷點區次熱點區分割,呈隨機切塊狀分布。

(4)城市化水平、二三產業占GDP比重、農業勞動力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比、農業財政支出、農民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5個因素對農民收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可見城市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助農政策和農民消費水平是造成農民純收入地區差異的主要原因。

東北地區平原遼闊、耕地面積大,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畜牧業基地。在農民收入高的地區,應借助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通過“沈大經濟帶”建設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鏈接小農戶和大市場,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洜I程度,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帶動農戶進入市場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擴大對外貿易,繼續穩步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在農民收入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應穩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扎實農業產業基礎,高效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生態承載力,加強農業投入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小城鎮和農村的發展質量,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和特色經濟。在農民收入較低的地區,應盡快形成可以擔負起農民收入的“增長點”和“發展極”,確定農產品銷路,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地區訂單農業的能力,使農產品種植與市場方向聯系更為緊密,改變傳統農業的經營方式,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就業的途徑,加快“長吉一體化”和“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同時,地區布局應保持布局平衡,避免集中過密導致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參考文獻

[1]杜姍姍,蔡建明,劉彥隨.河南省縣域農民純收入增長差異及其演進格局分析[J].經濟地理,2010,30(12):2091-2096.

[2]張恒松,黃躍.廣西縣域農民農業收入差異時空變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04):120-127.

[3]何澤鋒,但文紅,朱海彬.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時空演進格局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07):1761-1766.

[4]邢麗萍,邢效雨.山西農民人均收入地區差異的評估與分析[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1,17(1):31-33,37.

[5]歐向軍,沈正平,朱傳耿.江蘇省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空間分析[J].經濟地理,2007,27(1):78-83.

[6]彭光莉,王鵬飛.河北省縣域農民收入的空間關聯分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03):61-70.

[7]趙文亮,王春濤,陳文峰,等.基于縣域單元的河南農民收入區域分異時空格局[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04):56-60.

[8]萬年慶,李紅忠,史本林.基于偏離一份額法的我國農民收入結構演進的省際比較[J].地理研究,2012,31(4):672-686.

[9]王小華.中國農民收入結構的演化邏輯及其增收效應測度[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05):67-77,198-199.

[10]李博.河南農民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增收策略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11):151-157.

[11]蘇明明,陳英,謝保鵬,等.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以甘肅省為例[J/OL].中國國土資源經濟:1-13[2020-06-09].

[12]魏君英,何蒲明.中國城市化水平與農民收入關系的實證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0):440-442.

[13]王飛,何麗麗.湖北省新型城鎮化條件下農民收入增長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02):119-123 .

[14]楊友,楊力,劉守義.基于灰色關聯度法研究農村信息化與農民收入的相關性[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6(01):46-51.

[15]王彥,李忠斌,毛中明.民族地區農村信息化與農民收入關系研究——基于恩施州利川市調研結果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S1):255-258.

[16]孫新章,成升魁,張新民.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和農戶行為的影響———以山東省龍口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4,24(4):510-513.

[17]劉穎琦,郭名.西部貧困縣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9(12):80-89.

[18]Kumer A,Roy D,Traoathi G,et al.Can contract farming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enhance adoption of food safety practices[R].IFPRI,2016.

[19]薛宇峰.中國農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區差異[J].中國農村經濟,2005(5):26-34.

[20]劉慧.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區域差異變化的因子解析[J].地理學報,2008,63(8):799-806.

[21]宋利利,秦明周,張鵬巖,等.河南省縣域農民收入與經濟發展的時空差異及協調度評價[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6(01):33-39.

[22]孫曉一,徐勇,湯青.黃土高原半城鎮化農民非農生計穩定性及收入差異分析[J].人文地理,2016,31(03):81-87.

[23]姜會明,孫雨,王健,等.中國農民收入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17,37(10):1546-1551.

[24]張江書,查良松,張貝爾.安徽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地域差異及其原因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6,22(4):331-333.

[25]張燕.中部四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區域時空差異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10):108-113.

[26]張榮天.長三角農民收入時空分異及驅動機制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10):122-129.

[27]李曉越,李同昇,龍冬平,等.西北地區農民收入差異的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以陜甘寧縣域為例[J].干旱區地理,2014,37(3):620-629.

[28]劉玉,潘瑜春,唐林楠.京津冀地區縣域農業發展與農民收入的時空耦合特征[J].經濟地理,2017,37(2):141-147.

[29]葉長盛,黃建軍.江西省縣域農村居民純收入空間差異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3):153-158.

[30]王娜,高瑛,金興,等.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結構區域差異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02):289-292.

[31]康江江,寧越敏,魏也華,等.中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民收入的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11):86-94.

[32]蔣國富.基于GIS的河南省農民收入空間分異特征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8):7816-7817.

[33]高安剛,張林,田義超,等.基于 ESDA 的廣西縣域農民收入差異時空演化研究[J].南方農業學報,2015,46(9):1731-1737.

[34]史本林,萬年慶,關麗娟,等.我國農民收入時空差異的地域與因子結構雙重解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04):9-13.

[35]白彩全,張蓉,宋偉軒,等.基于ESDA-GIS的長三角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格局時空演變[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35(03):308-312.

[36]朱德莉.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協整檢驗和 VEC 模型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14(11):92-97.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Tobit模型時空演變東北三省
初中地理《東北三省》教學案例與反思
中國乳制品行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東北三省滑雪產業的空間拓展路徑
山東省工業經濟增長的水資源效應及時空演變分析
用課程標準審視教材、思考教學——以“‘白山黑水’——東北三省”的教學為例
東北三省中小學音樂教育觀摩研討會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