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背景下桂林公園城市建設的策略研究

2020-10-26 02:19覃淑貞徐德蘭
安徽農學通報 2020年18期
關鍵詞:公園城市桂林市發展策略

覃淑貞 徐德蘭

摘 要:根據城市價值鏈理論,公園城市具有“綠水青山”、“綠色低碳”、“多元治理”、“文化人”和“美好生活”等多重價值要素。桂林作為園林城市、生態城市、歷史名城及國際旅游勝地,發展歷史悠久,城市新型公園規模不斷擴大,對城市規劃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技術要求。該文從桂林城市建設規劃的角度出發,借鑒國內外城市公園的發展經驗,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以期為桂林公園城市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園城市;發展經驗;發展策略;桂林市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8-0195-04

A Strategic Study o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Guilin Park in the New Age

QIN Shuzhen et al.

(Guangxi Tourism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Guilin 541004,China;School of Plant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urban value chain,park cities have multiple value elements,such as "clear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green and low-carbon","multiple governance","cultural person" and "good life". As a garden city,ecological city,historic city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t resort,Guilin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and the scale of new urban parks is constantly expanding,which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uilin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urban parks at home and abroad,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uilin park urban construction.

Key words:Park city;Development experience;Development strategy;Guilin

公園城市是將生活、生產、生態有機融合的大美城市形態;是提供均衡、包容、共享的優質公共產品,實現人、城、境、業和諧統一,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全新城市發展形式。公園城市也是一種新型的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理念和理想的城市建設模式,城鄉發展建設的基本前提就是公園建設,在處理城市與市民之間的關系時通過城市的公園建設,使市民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符合當前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生態文明發展的需求。

公園城市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是吸收了山水城市、園林城市、低碳現代化城市、生態城市等現代化理念的科學技術精華,同時也具有新經濟時代的思想內涵,是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傳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中華傳統智慧,同時借鑒國外優秀城市實踐案例,進而提出來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空間落實和范式創新。

1 公園城市特點

1.1 全域綠色的生態空間——公園城市的空間載體 從生態底線思維轉變到生態優先思維,確立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觀;識別核心生態資源,建設區域性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強生態管理與控制,保護生態空間的良好發展。從宏觀和微觀2個層面拓展“公園”內涵,豐富生態服務產品。按照園中建城、城中有園的理念布局多類型、多層級的全域公園體系。加強構造3級綠道體系,建設城市綠道、區域綠道、社區綠道,利用綠道將城市公園綠地串聯起來,營造出一個連接性極強的網狀綠地系統體系。開展生態修復和生態環境管理,實現水質達標、空氣質量優良。通過規劃風道、增加綠量等方式發揮城市綠地在通風、降溫方面的生態價值,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采用LID低沖擊開發技術,進一步減緩地表徑流的產生。采用自然式彈性河道設計,暴雨期蓄洪滯洪,進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減災能力。

1.2 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務——公園城市的社會屬性 遵循“300m見綠,500m見園,1km見林”的原則,推進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均衡布局,不斷建設提升城市的休閑功能,建設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形成全面的公共服務網路。兼顧不同年齡段、不同休閑偏好等需求,實現公共設施全民共享。構筑多元化的公共產品體系,展示城市文化亮點,增強城市魅力。構建“職住休教醫”五元共生體系。結合公交設施和中心綠地布置社區中心,提升公共活力與朝氣,促進鄰里間的交往。結合居民特征,提高社區文化、康體服務的標準,并向社區居民免費開放,成為居民的基層服務平臺。

1.3 和諧共生的組團格局——園與城的辨證關系 順應自然,隨形就勢,對城市空間進行規劃與建設時合理考慮其氣候、地勢、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相關內容,構建和諧共生的城市組團,避免城市空間的割裂,利用城市綠地將城市各個空間進行串聯與分割,形成城綠共生的整體格局。根據城市空間的性質、空間布局的節奏感,打造尺度適宜、功能糅合、宜居宜業的城市組團空間。

2 公園城市建設新要求

2.1 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生態文明的高效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成為黨和國家層面的基本戰略之一。同時,黨中央也曾多次發文要求必須高度保障我國城市建設的綠色發展。國家“十三五”規劃報告更是給出了明確規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生態文明的高效發展。因此,在人們不斷追求綠色生活的今天,建設公園城市應當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大決策提上日程。

2.2 逐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當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為了能更好更快地從生態文明建設和城市綠色發展角度去解決這個矛盾,公園城市的建設就是一個全新的契機。

3 國內外公園城市建設經驗

3.1 國外 國外公園城市空間設計的相關探析工作起步要先于國內,且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多于國內。Mitchell在1969年便對城市綠色創設當中的位置進行了研究,他也是最先對城市綠地中心地理學說付諸實踐探索的學者之一。1970年,Mitchell和Loving Good結合綠地密度、社會、經濟的內在關聯做出進一步探析,發現社會、經濟發展效益越小,則綠地密度會更大。同邊緣片區相比,城市及中部片區的基礎設施包括服務、娛樂等的質量和規模都更大,但是城市邊緣的郊區在規范休閑設施建設上有所欠缺。由此可知,綠地密度與社會、經濟間是負相關關系,且較明顯。1970年,McAllister以公共設施有關設置內容尤其是公平、效率對比情況為研究主體,采用理論法、實證法,引入模型來完成具體的探析,結果表明:面對較大范圍之下的選擇性來說,在選擇公共設施規模以及2個公共設施之間的距離時,公平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要遠遠大于效率的。1981年,Lucy再次對城市公共設施公平原則進行重點闡述,同時還指出在進行空間布局時要綜合該原則的5大指標:平等(equality)、需要(need)、需求(demand)、偏好(preference)和愿意支付費用(willingness to pay)。實際上,第1個指標和其他的指標間存在一定的沖突,想要實現第1個指標,則必然要打破物理上的約束,使公共設施的規模數目以及同大眾間的路程都滿足某一水平數值。

3.2 國內 目前,我國城市生態建設問題日趨嚴峻,相關學者對此也展開了深入探究,其中就包括公園城市。早期的研究多側重于空間演化進程。2008年周玲以成都為研究主體,從時間維度(古代—現代)對其城市綠地空間規劃及規律進行探析,在此基礎上挖掘與之有關的設計變動及潛在原有。2008年韓旭以深圳為研究主體,對其演變及作用體系進行探究,重點探究演變進程。2009年張浪等以上海綠地為研究主體,對其布局設計、演變特點及規律進行深入探析,尋求未來演變方向,旨在促進現存綠地系統提升優化,并為今后的設計與構建提供參考。

4 桂林市公園城市建設實踐

4.1 建設背景 現階段桂林城市建設主要特征是“顯山露水、連江結湖、開墻通景、增綠減塵”?!皟山暮惫こ?,連接桃花江、漓江、杉湖、木龍湖、桂湖、溝通榕湖,構成桂林的環城水系,進而引水入湖,修筑了18座名橋,生動再現“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奇跡景觀,桂林也因此號稱“水上市區”。桂林整體完成了主、次干道改造和立面“穿衣戴帽”工程,建立了相對先進的路燈控制網絡和夜景燈光系統,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綠化覆蓋率也高達39.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也達到8.7m2。

4.2 核心問題 目前桂林市的公園數量較多,主要為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和專類公園(見表1~3),這為公園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公園維護、水系治理和綠色文化傳播3個方面。公園維護問題主要集中在公園后期維護效果不佳,多數公園隨著時間流逝慢慢衰敗蕭瑟;水系治理問題則表現為目前桂林城市發展線路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漓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防洪堤和沿江大道的阻隔也導致漓江的可達性不高,城市活動與漓江的關系不斷減弱,導致整座城市活力不佳。

4.3 發展策略

4.3.1 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公園后期維護與發展 公園城市建設的核心應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因此,桂林公園城市建設應重點強調反映綠地的綜合效益,突出綠地與城市功能的協調互補發展的特點,加強各類公園的后期維護與建設推廣,為城市居民提供既美觀又安全實用的綠地。同時,城市建設規劃也應該從滿足居民需求的角度出發,充分尊重居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完善各種惠民機制,建設綠色家園,讓人們能夠更快更好地分享綠色利益,讓桂林成為被綠色環抱的大公園。

4.3.2 優化城市空間,改善城市道路和水系系統 公園城市的建設要求城市發展的空間結構必須按照公園系統規劃的模式來構建。桂林應該突破“以建為主,以綠補綠”的傳統模式,實現從“建設城市公園”到“建設公園城市”的轉變;通過城鄉并舉、協調發展,逐步形成互促共生的新型城鄉發展關系;升級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改善城市道路和水系系統,提高環境質量,加強城市活動與漓江的關系,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讓城市一體化發展。

4.3.3 倡導綠色生活,培育綠色治理文化 以人為本、共享發展是建設公園城市的重要途徑。桂林應進一步深入貫徹新時代發展理念,強調以人為本,積極倡導人們開展各種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綠色治理文化。在經營公園城市的同時,也要不斷完善公園基本服務均等化,提升公園服務能力,加強政府管理維護能力,讓綠色生活更好更快地推動桂林公園城市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立科.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園設計——以衡水市河東公園為例[J].現代農村科技,2020(4):52-53.

[2]許士翔,師衛華,李程.公園城市語境下的城市綠色空間概念分析及功能識別[J].建設科技,2020(7):72-75.

[3]俞婷.城市綜合性公園景觀設計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0(7):59-60,72.

[4]本報評論員.不負使命? 全力以赴建好公園城市“試驗田”[N]. 四川日報,2020-04-10(001).

[5]張玉洋,孫雅婷,姚崇懷.空間句法在城市公園可達性研究中的應用——以武漢三環線內城市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9,35(11):92-96.

[6]趙芳.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公園建設研究——以武漢韻湖公園為例[C]//《環境工程》編委會、工業建筑雜志社有限公司.《環境工程》2019年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環境工程》編委會、工業建筑雜志社有限公司:《環境工程》編輯部,2019:41-43,71.

[7]史云貴,劉曉君.綠色治理:走向公園城市的理性路徑[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38-44.

[8]李曉江,吳承照,王紅揚,等.公園城市,城市建設的新模式[J].城市規劃,2019,43(3):50-58.

[9]戴菲,王運達,陳明,等.“公園城市”視野下的濱水綠色空間規劃保護研究——以武漢長江百里江灘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9(1):19-26.

[10]周逸影,楊瀟,李果,等.基于公園城市理念的公園社區規劃方法探索——以成都交子公園社區規劃為例[J].城鄉規劃,2019(1):79-85.

[11]成實,成玉寧.從園林城市到公園城市設計——城市生態與形態辨證[J].中國園林,2018,34(12):41-45.

[12]李雄,張云路.新時代城市綠色發展的新命題——公園城市建設的戰略與響應[J].中國園林,2018,34(5):38-43.

[13]楊雪鋒.公園城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中國名城,2018(5):36-40.

[14]劉濱誼,陳楠,余露,等.趣水·營城:南寧建設公園城市圖徑探析[J].中國園林,2020,36(4):6-11.

(責編:徐世紅)

猜你喜歡
公園城市桂林市發展策略
六點一百分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桂林中學
桂林市供水管網在線水力模型的建立與應用初探
在線視頻用戶付費的商業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識,促進學生體育競技能力發展
淺談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
珍稀瀕危植物在桂林市市區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