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教學對話

2020-10-30 02:00宋正艷
中國教育科學 2020年5期
關鍵詞:帕爾默恐懼對象

宋正艷

其實,教學對話這個主題并不是帕克·帕爾默最新闡述或者是唯一進行闡述的教育家,如保羅·弗萊雷在他的《被壓迫者教育學》當中也提及了對話,但他主要是論述的是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的對話,從而讓被壓迫者實現自身的解放,但他對教學中的對話并沒有很多具體的認識。然而,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中對教學對話就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述。

一、教學對話的必要性

(一)教學源自真實的心靈

1、何為真實的心靈

所謂真實的心靈,主要是指教師的心靈,教師在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完整。當教師失去心靈,就會失去他們生命的鮮活,那么教師對教育的態度也就會變得粗暴。教學中總會有各種的困惑,面對它們,教師須知難而進,而非逃避,對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體地協調,不僅僅是為了守護自己的靈魂,更是為了愛護學生的心靈。而教學必須源自真實的心靈方能協調好教學中的各種關系,首先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到你自己,這和認識到學生和認識到你的學科是同等重要的,認識你自己既不是自戀也不是自私,這是為了更好的了解你自身內心的想法與方向,認識到你自己的靈魂,這是作為教師所必須的素質要求。

2、現實中的矛盾

教學要來自真實的心靈,然而現實中卻存在著一些矛盾困擾著其真實性。首先第一對矛盾是教師的內心世界與外部景觀,即教師自己內心的生活感受與外界社會對教師職業所要求的種種之間存在著矛盾。一旦來那個著之間出現了較大的鴻溝,總會引起教師的不真實反映,要么遵從內心而忽視外界的正當指引,要么就是屈從于外界的要求而放棄自己的欲望。所以為了調和這樣的虛假性,教師自我對話就會顯得很重要,以此來調節好沖突;第二對矛盾是教學方法與技術技巧,即優秀教師成功教學的方法與現代技術媒體的依賴之間的矛盾。我們知道,教師同心理治療師一樣,直到成為真正的教師之前,教師所用的也是技術,(p5,《教學勇氣》導言)然而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老師是需要擺脫技術機械的掌控,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能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能真正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的教學方法。所以,教師要學會與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自己進行對話。

(二)一種恐懼文化的盛行——教育與生活的分離

1、教師內心的恐懼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在教學中也是時刻充滿著各種恐懼,恐懼學生的“好動”,恐懼被分離的其他知識門類,恐懼同輩競爭的壓力,恐懼外部體制的權力。正是有這么多的恐懼來源,教師內心的害怕才會與日俱增,才會躲避現實而不敢接受現實,從而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一旦自己精心策劃的計劃被外界的某種突發情況打亂,教師就會感覺毫無準備,只能采取最原始直接的方式來打壓——武力強壓,感覺這樣才能掩飾自己的恐懼,把責任推脫出去,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減輕自己應付的某些責任,因為我們習慣了這樣來解釋自己的行為:我們習以為常的診斷方法容許我們責備受害者來忽視我們的弱點和無能。(p41)

2、學生內心的恐懼

除了教師感覺恐懼外,學生內心也是有恐懼的,特別是那些被稱為“有問題學生”,又叫社會邊緣人,他們常常被學生群體、被老師們和家長們所孤立,經常被冠以愚蠢、平庸的頭銜。而他們自己為了不惹麻煩,不討人嫌棄,于是就學會了沉默,他們因為恐懼那些有權力的人而選擇不說話,認為這樣比較安全。是的,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世界里,他們感到疏離、無力。(p40)然而他們不是天生就這樣,他們是被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外界環境所造成的,雖然也存在自己主動進入沉默之圈的少數,但大部分是恐懼的,感覺只有在自己的時間里才是最安全的。

3、一種錯誤的認識方式

教師和學生之所以感到恐懼,就是因為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出現了問題,從而致使我們的教育根植在恐懼的土壤當中,這種錯誤的認識方式就是“客觀主義”的方式,它是這樣描述真理的:真理是只有通過把我們自己,把我們的身心與我們要認識的事物相分離才能獲得的東西。(p45)為什么呢?因為只有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使我們自己不純潔的東西不至于污染到真理,才能認識到其真正好的東西。所以在這種恐懼的驅使下,客觀主義阻止了我們與外界事物建立起聯系,從而也就無法進行對話。

教師內心恐懼,學生內心也是恐懼的,從而師生不能很好的進行對話,不能彼此坦誠,再加上進行分離的認識方式,這樣就阻礙我們與他人,我們與外界事物進行交流與溝通。

(三)教與學存在悖論

1、個人與公眾

教學這個大空間是大家一起組成的,在其中能有所收獲的既包括群體也是包括個人的,所以為了實現共贏,這個空間既鼓勵個人發表意見,也歡迎團體的意見。然而現實中卻是另外一幅畫面,當大家面臨一個共同的選擇時,總習慣采用的是多數服從少數,然后定了一個認為大家都合適的方式或答案,從而選擇忽視了那部分少數的利益,我們知道有時候真理卻是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這種個人與公眾相悖的現象一直是教學中存在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兩者之間缺乏溝通,互不聯系。

2、理論與實踐

理論與實踐相脫離一直是教學中存在的一種常態,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個人的生活實際總存在脫節,致使學習越來越枯燥,越來越死氣沉沉而變得厭煩?,F實中存在著很多這方面的例子來證明兩者脫離會帶來的危害,如有能高分考上清華大學,自己卻不能單獨生活的孩子?;蛘哂械膶W生因為不能很好的處理與同伴的關系而選擇殘暴報復的等等,都是因為只掌握了知識,而沒有學會做人的偏激現象。所以想要改變這種現象,就必須讓理論與實踐時刻保持對話,保持親密聯系,方能改善教學的活力。

3、教師與學生

教學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只要處理好了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其他的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當然,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調節,因為,現實當中是一個教師面對的是好幾十個學生的情況,如果說教師與某個學生是很容易處理好關系的,而不可能滿足所有的學生的要求的,所以,師生和睦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需要雙方時刻溝通進行對話,一起使所有的事情都能化險為夷。

二、教學對話的具體內容

(一)教師與認識對象的對話

1、認識對象

教師的認識對象可統稱為“偉大的事物”,主要包括兩類:一是人,包括他人與自我;二是物,即一切非人類形式的事物。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二種非人類形式的事物,這是很多教師在對話時所忽略的一類,這是不正確的,要知道有時候它們在我們獲得真理時所起的作用會更大。為此,帕爾默也說: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我們人類與非人類形式的事物互動,它們與人類同等重要、一樣強大,有時甚至比人類更重要、更強大。(p99)

2、對話形式

教師認識的是“偉大的事物”,它對我們是具有無限魅力誘惑的,它是不確定的,想要與它對話,你必須做好接受各種可能性的準備:你必須接受多元化的思想,你必須接受多重含意的解釋,你必須接受具有創見性的論爭,你必須學會誠實,你必須學會謙虛,你還必須解放自己成為自由的人等等這些。當然這些也是偉大事物的魅力所在,所以,作為教師,你必須在“偉大事物魅力”的指導下,以一種開放性地、互相尊重和寬容地態度與認識的對象進行對話。

(二)學生與認識對象的對話

1、認識對象

學生學習時的認識對象主要是第三事物,它是以主體為認識中心的一件偉大的事物。第三事物是真實存在的,且生動活潑,有聲有色,以至于能令教師和學生都為他們的所做所說負責。(p111)這就要求我們對于自己正在從事的都應該有一顆熱情的態度,只有把它們當成有生命的個體,才能有正確認識它們的可能性。

2、對話形式

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師生進行對話的共同體,也就是創立一個以主體為中心的課堂,這樣一方面既沒有忽視學生,使學生被引進了一個比他們的經驗和自我世界更大的世界,可以擴展他們個人界限并擴大了他們的共同體歸屬感;另一方面也尊重了教師的需要,可以激活我們的主體、我們的學生和我們的心靈之間的關聯。其次,我們應該創建這樣一個對話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必須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最后,遵循少而精的原則,畢竟世界萬物不可能全部兼顧,找到其中有代表性的進行認識是最好的方式。

(三)學習主體之間的對話

1、學習主體

這里進行對話的主體主要包括三對,即教師與學生、教師與自我、教師與同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帕爾默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的,講的是教師與其他學習主體的對話?,F實中,教師可能知道要與學生進行對話,但往往忽視了自己內心最需要滿足的很多要求,也可能會因為競爭壓力而不敢與其他同行進行直接的對話,對此,帕爾默就鼓勵我們老師要有敢于邁出這種恐懼的勇氣,勇敢與他們自認為“不可能的對象”進行真摯的對話。

2、對話規則

因為涉及到的對話主體的是人類形式,因此進行對話就必須有相應的規則方能更加有效。帕爾默對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第一,學習主體之間要公開而真誠地互相交流,做到彼此聆聽,畢竟只有你展開了自己的心扉,別人也才能將心比心,能夠與你分享他們真實的想法;第二,尋找到有關于教學基本議題的適當主題,對話并不是漫無目的的,應該多談談關于教學方面的話題,這樣才對自己的教學有益處;第三,學習主體都應該有自己真實的實踐經歷,對于別人的經歷講太多都總歸沒有自己的一點親身體驗而來的感受來的有價值;第四,在對話時,應該集中精神參與并有客觀的態度來回應,切記有敷衍的態度,這樣就不會取信于他人,也就不會有下次交談機會了;第五,對話必須是雙方自由的選擇,如果進行的對話是強迫的,就會引起反抗現象,得到的反饋也是虛假的;第六,對話應該有一定的領導,對話有了領導就有了期待和引導,這樣的對話才會更加順利,得到的結果才是更有效的。

三、教學對話的階段

(一)需要對話

需要對話就是指我們決定不再過一種“分離”的生活,這是我們從內心深處產生的一種需求與愿望,一種走出自己圈子愿意與人交流的想法,當然,這種需求并不是突然興起的,主體可能是在自己的生活當中遇到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困境想要尋求幫助,也可能是收獲到了自己最渴望的成果而沒人分享的時候想找人分享喜悅,也可能就是單純不再想自己獨自沉思想找人傾訴傾訴,這都是需要進行對話的前兆,也是對要進行對話做的心理準備。

(二)尋找對話對象

教學需要進行對話,但并不是“來者不拒”,對話是一種雙向性的活動,只有雙方都是感到自在和開心合得來的才會有比較愉悅的交談,那么你應該找到你“志同道合”的對象,這樣才能有共同的語言,才能有繼續交談的必要性,這樣我們就能發現彼此的優缺點,好好發揮彼此的長處,從而就利于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體,這樣就能提供更多的相互支持和發展共享愿景的機會。所以,一個好的對話可以說是你與你的對象一起合作決定的。

(三)進行對話

有了“志同道合”的談話對象,我們就可以選擇一個適當的主題進行對話,真正進入對話的過程,你就已經走入了公眾的視線里,你就必須學會把你個人的問題轉化為公眾的問題,并且在此過程中你要做好時刻接受充滿活力的批評的準備,就像帕爾默說的:“要最大限度地縮小陰影和最大限度地擴大光明,唯一的方法是使運動面對公眾的批評——走向公眾,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接受公眾的批評?!保╬168)所謂“旁觀者清”,就可以說明進行對話是為了通過與他人交談來清楚地認識自己,這樣我們才能走向完善。

(四)重獲教學勇氣

對話結束后,我們獲得更多的是精神獎勵——重獲教學勇氣,這就要回到你開始為什么想要進行對話的階段是對應的,畢竟大部分時候,你是在教學實踐中受到了挫折才會有交談的必要,你想解放自己,你想調整自己的狀態,也可能是想調整現實的某個不滿意的方面,但不管怎樣,你都必須選擇停下來,找找前方行進的方向,找找繼續走下去的勇氣。這就是對話的絕妙之處,對話可以讓困惑的你找對前行的方向,不再害怕和退縮,重獲教學的勇氣。

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里就比較深刻地闡述了教學對話的必要性,也提及了一些教學對話的具體內容,還認為對教學對話有著大概的一個進行階段。他認為教學對話是重拾教師教學勇氣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所以,教師與其他認識主體以及認識對象進行一個比較好的對話,就能幫助教師自身教學素養的提升,就能更有效地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就能更好地認識他所研究的學科,總之,進行一個有效的教學對話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實驗小學)

猜你喜歡
帕爾默恐懼對象
與內心的恐懼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懼
曬曬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擬推薦對象
被貧窮生活支配的恐懼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圖說車事
畫中有話
澳“狂言大亨”竟要求總理自殺
個性簽名
表達恐懼之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