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高新”理念的家校協作式人格教育改革初探

2020-10-30 02:00李姣姣
中國教育科學 2020年5期
關鍵詞:內化家校人格

李姣姣

學生的人格教育至關重要,不但影響學生未來個人的發展,也影響社會整體的進步。在科學和信息技術高速發達的現今時代,多元文化使得學生的成長環境更為復雜,對學生的人格形成產生重要影響。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充分認識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求準確把握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著力推進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改革,以及切實加強課程改革的組織保障。

人格教育涉及多重維度,在認知領域,包括演繹-歸納、自發的靈活性、對問題的敏感性、想法的流暢性、獨創性、認知復雜性、抽象和具體思維等;在情感領域,包括自我感覺、真誠、現實、協作、自信、對非常規事物的容忍、反思性、行為動機等?,F有人格教育存在兩個比較普遍的問題:第一,家庭與學校之間尚未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大部分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學校人格教育知識的運用和鍛煉,例如家長對子女過度溺愛、有求必應、代辦其力所能及的家務等。人格教育并不是只在部分課程或活動中進行,而是在學校教育、社會活動和家庭教育等所有領域,從幼兒階段開始進行綜合培養的素質或教育。家庭和學校需要在教育思路上達成一致,并采用相同方法來強化學生的人格教育。第二,人格教育包括兩個至關重要的過程:發展和內化。發展是通過經驗和練習來發展和訓練,內化使這些經驗變成個性中的一部分?,F在大部分學校的人格教育方式都注重于信息的傳遞,強調道德知識或道德思考,但不能良好地實現信息內化。內化過程需要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將外在的經驗帶進內在世界,而后內化為人格。

一、家校協作式人格教育

與大多數父母或家庭成員相比,教師可能接受過更正式的培訓,具有更豐富的教育技巧,但父母和家庭成員在與子女一起生活的過程中獲得了充足的經驗,并培養了獨特的洞察力和應對技巧,家校協作關系有助于雙方取長補短,提高教育的影響效應。對于學校而言,人格教育的重點首先要引導教師和家長對人格教育的必要性產生共鳴。學校應開展教師人格教育相關知識培訓,鼓勵教師在平時與學生的接觸或各科目的教授上適當的引入人格教育;同時,幫助家長提高人格教育意識,平時積極地與家長互動,有計劃地定期舉辦家長培訓講座,建立家庭-學校的有機結合體,實現教育模式系統化。此外,教師和家長需要自發從傳統的教育思維中分離出來,學會與學生/子女建立良好的關系,采用恩威并施的教育方式,既保護學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又能幫助其明確正確的認知和情感界限。

1.認識并尊重學生/子女的獨特性。由于遺傳因素、社會環境、生活條件和成長經歷等方面的不同,每個學生/子女在興趣、思維、需求、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會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人格教育的基礎,尊重其獨特性是對待學生/子女的基本態度,應拒絕攀比式教唆方法,使得每個學生/子女在原生基礎上都得到良好的全面的發展。

2.為學生/子女設立清晰的界限。限度是個人的規矩范圍,設立界限是培養責任感的核心,建立清晰明確的責任歸屬,可以幫助學生/子女培養自我約束能力,形成誠實、有責任感的人格。

3.了解學生/子女的思維方式。每件事背后都有一種思想,每個行動都由某種心態帶動。改變是由心思開始,思維方式決定感覺,感覺影響行為。幫助學生/子女識別和選擇高尚行為的人格特征,形成是非分明的道德感。

4.有效回應學生/子女的需求。及時觀察學生/子女一些異常行為,并了解這些行為背后的需求,學會以共情、安慰、陪伴等方式對其進行疏導,也需要對這些異常行為背后的思維誤區進行引導和指正。

5.幫助學生/子女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人際交往能力并不能依靠某個機構、組織或人單獨地傳授,這些能力需要通過與他人的動態關系中發展起來,在不同的環境中被模仿、練習和加強。教師和家長要根據學生/子女特定的處境和需要,順勢引導糾正。

二、基于腦科學的分組分類式人格教育

人格是一個人所有習慣的總和,其外在行為、態度和情緒是內在人格的表征,而大腦正是與這些表征之間存在著交互式聯系,如在快樂情緒下大腦會產生“莫扎特效應”,在緊張情緒下會出現“大腦空白”現象。隨著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等多種腦部影像技術的發展,已有學者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識別學生大腦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實踐身體、認知、情感綜合角度的人格教育,使學生的大腦發生根本性的意識變化,強調身體、心、精神三位一體的人格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新的最近發展區,推動其全面發展。

通過以腦部教育為基礎的人格教育計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還可以幫助學生將良好的道德行為內在化,使其信念、態度、行動得到綜合發展。在教育過程中,首先需要家長和教師制定一套合理的評估方案(自我測評以及相互測評),從多重維度去衡量學生的人格成熟度,包括人際關系、責任感、現實感、能力感、忍耐力、獨立性以及感恩之心等方面;然后,通過測評分數對學生進行分組分類,并針對各類組別設計不同側重點的創造性體驗活動,結合家校協作關系,實施系統的教育干預;最后,評估教育干預后學生人格特征的變化,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及時調整,實現有效的因材施教。

三、結語

綜上,在“高新”教育理念背景下,科學地運用現有先進技術,加強家校協作力度,實現教育與技術融合式發展,對于解決家校雙方實際需求、強化學生人格教育以及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深遠意義。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區創新實驗學校)

猜你喜歡
內化家校人格
讀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學四重奏
以鳥喻人
談如何有效的開展幼兒園家校共育工作
《人格的發展——巴金傳》(評傳)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嗎?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為黨慶生
家校攜手,共促發展
思辨:兒童哲學促學生道德內化的教學實踐
互動+溝通——基于信息技術的家校溝通新模式
漫畫之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