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思蓄憤:敘事作品的情感生成

2020-10-30 02:00宋飛
中國教育科學 2020年5期
關鍵詞:酷刑司馬遷語境

宋飛

一、教材解讀

《司馬遷發憤寫<史紀>》是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紀實寫人單元的一篇文章。對于經過五上人物傳記熏染過的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擁有了“紀實寫人”類的初步學習能力,不難提煉司馬遷“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的信念主題,不難抽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如鴻毛”的政治教條。難的是面對描寫平淡、敘述平實、語言樸素甚至有些語焉不詳的文字,如何摒棄標簽式“不屈的意志”、說教式空言的義理,幫助學生在遙遠且模糊的漢文化語境下、在探討司馬遷“發憤”之所由的來龍去脈里、在體驗他屈辱與輝煌的內心之痛中,學會如何面對歷史的真實與改編的隱諱、如何追溯敘事作品的情感生成,如何借助重點段的學習來帶動對整個篇章的把握、如何運用典型敘事來豐滿人物的精神。

筆者謹以第三節“發憤著書”為例。

——這里的“憤”是“憤怒”的“憤”,從“心”從“賁”(兼表聲),賁有突起的意思,表示心中的不滿會冒起(漢字義項)。故事的本身是讓人憤怒的。僅僅為一位殺敵萬余人的被擒將軍說情而已,罪不至死,可司馬遷竟然被判死罪,“飛來橫禍”自天而降,怎不令人怨恨、憤懣、而義憤填膺!

——這里的“憤”是“發憤”的“憤”,是“心中著書的強烈愿望與決心”(詞典語境):“酷刑”是漢武帝強加給他的嗎?不,他自愿選擇的!武帝時死罪有兩條可免,贖150萬或接受宮刑。盡管司馬遷認為做人首先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最不濟也不能接受腐刑的羞辱,可家無余財他毅然“就極刑而無慍色”。僅僅為了“活下去”嗎?“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修史,才是司馬遷活著的唯一理由。我們大可不必大書特書生命誠可貴,事業價更高,若為事業故,榮辱皆可拋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文章的整體背景下、從普遍人性的角度,司馬遷生命之十字路口的艱難抉擇才那樣感人心魄:左邊是兒時龍門的理想、少年游學的努力、父親臨終的囑托以及洗刷不白之冤的決心,右邊是刑不上大夫的人生信條與苦難煎熬,他在怎樣掙扎中選擇了如椽的筆,寫下了真實的史?

——這里的“憤”是“悲憤”的“憤”,是常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文本語境):酷刑是自愿選擇的,現在要說自己不受辱已經是自欺欺人的了。繼續還原他“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的歷史背景,我們更能體驗他內心的糾結:出了獄,成了宦官的司馬遷已經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忍辱含垢,活著比死去更加痛苦——“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p>

——這里的“憤”,是主觀上汲汲努力的堅強意志(情景語境):正是“發憤”的情感與堅強的意志,成為他敘事的原動力;由于“意有所郁結”,“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匯聚著他的恥辱與痛苦,使他像屈原那樣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所敘述的歷史故事中,借人物之口,說出自己心中不得不說的話,以至于對他筆下的人物也不能完全純客觀地描寫,也總會有他感情的評價,有他盡情發泄的不平和憤怒。事實也的確如此,他大概只活了四五十歲,《史記》完成之日,對他而言,也就意味著生命可以終結了。

——這里的“憤”,是“志思蓄憤”的“憤”,是中國敘事與西方敘事迥異的文學特質,是本課核心的教學價值?!肮盼谋赝茢⑹?,敘事實出史學”(清·章學誠),在紀傳的寫實視角中投入作者個人的情感價值,借筆下人物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是本段以點帶面的核心價值,也是《史記》奠定的中國傳紀文學“志思蓄憤”的本質屬性。

“志思蓄憤”的重點在人的自然性情如何轉化為語言的藝術情感?!靶睢笔且粋€儲蓄的過程,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混沌到澄明,由雜亂到富有美感?!靶顟崱本褪切罘e情感,“詩三百,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它和“志思”一樣,都指自然感受在心中長時間地盤旋、郁結、蓄積與沉淀,揮之不去,才會產生見景生情、觸目興嘆的創作沖動和“述往事、思來者”寄希望于未來的創作自制。這種情感積累與情緒記憶的創作心境,關鍵在于自然感情冷卻、轉化、凈化、升華成藝術情感的時間與空間。這樣“憤于志,積于內,盈而發音”的情感凝聚過程,和華茲華斯的“沉思”、托爾斯泰“再度體驗”、蘇珊·朗格“非征兆情感”一起,直抵藝術情感的轉化本質,異曲同工地揭示了敘事情感如何生成的普遍規律。

沿著這個思路,抓住了本段司馬遷最典型的“一憤三嘆”,也就抓住了傳記文學閱讀與寫作的“根”,就解決了五年級學生最需要明白的“人物傳記”如何讀與如何寫的問題。

針對以上文本個性與學生階段特點,我確定的重點段教學目標是:

1、字形辨析、詞典閱讀、聯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發憤”在具體語境中的意蘊。

2、朗讀片段,復述片段,在“飛來橫禍、酷刑、悲憤交加、了此殘生、克制自己”等重點詞句的補白與品悟中感受典型事件如何描摹人物的內心世界。

二、教學設計

活動一:在“大故事”與“小故事”的類比中感受典型敘事的魅力

1、默讀第三節,提取關鍵詞把段落分成三層:

飛來橫禍,遭受酷刑;悲憤交加,隱忍茍活;發憤著書,情泄筆端。

2、概述:把關鍵詞串起來,不就濃縮成一個微型故事嗎?誰能用三兩句話講一講?

3、你們的“小故事”與文本的“大故事”相比,更喜歡誰?說說你的理由——

活動二:補白:品味“發憤”的豐富意蘊

1、輕輕地讀,靜靜地品,哪些句子、哪些細節讓你感受很深,請你動筆畫下來,感動的原因在旁邊簡單地寫下批注。

2、交流:學生談到哪部分,就細讀、品味到哪部分。

(1)“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入獄受了酷刑?!?/p>

聚焦關鍵詞:哪個詞語觸痛了你的心,讓你不能丟掉?

①飛來橫禍:

◇理解:字面上,“飛來橫禍”的意思是說——(天上掉下來的災禍)

這句話中,“飛來橫禍”的意思是說——(為李陵辯護入獄判了死罪)

◇品味:把“橫禍”換成“災禍”好不好?(只不過為了“轉戰十余日,殲敵萬余人”的被俘將軍說幾句好話啊,卻把他投入監獄,宣判死刑!——反映了作者的敘事態度與情感。)

◇朗讀:這讓你感覺到——(關鍵詞:不講理,氣憤,憤懣,怨恨)把感覺送進去讀。

◇點撥:連“憤”的字形本身也表達了和你們一樣的情感啊。

②酷刑:

◇理解:根據“酷刑”的字形想象一下,他會受到怎樣的酷刑?

◇朗讀:所以,這種刑罰讓司馬遷覺得——讀文,強化“飛來橫禍”。

◇補白,挑起矛盾:你可知道,這個“酷刑”可不是漢武帝強加給他,而是他自愿選擇的!武帝時死罪有兩條可免,贖150萬或接受宮刑。原來司馬遷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

(2)生:不,他不是貪生怕死,茍且偷生,他是為了完成編寫《史記》的愿望,才痛下的決心:“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①比較:你知道了酷刑事情之前和之后,對司馬遷的看法有哪些變化?為什么?

②發憤:打開字典找到“發憤”的解釋,看看和你現在的理解有什么不一樣?

(原來“發憤”就是主觀的愿望和決心)——讀出你的堅定、你的決心。

③悲憤:既然主動接受宮刑,愿意成為身體殘缺的“太監”。他為什么還會“悲憤交加”,一心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

——士可殺,不可辱,這是一種不堪忍受的奇恥大辱。

——他不說“結束生命”而說“了此殘生”,生命對于他,已經變得殘缺不全了。

——沒有了做人的尊嚴,信念也遭到滅頂的打擊,活下去的每一天都很艱難。

④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悲憤、發憤、憤懣、忍辱負重……

◇補白:“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薄洋w會送進去讀。

【第一次針對酷刑的補白是為了挑起矛盾,推進理解的深入;第二次對司馬遷看法的補白側重向學生傳遞一種策略:閱讀,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去補充背景,而不只是借助教師的補充來理解?!?/p>

活動三:補寫:體驗“發憤”的痛中之痛

(3)“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p>

配樂看圖寫話:生存還是毀滅,了此殘生還是隱忍茍活,何止一個悲憤交加,一個盡力克制,一個小小的“打消”所能囊括得了。(屏顯:P67圖+提示)

①——他的心就像座下的草堆一樣蓬亂,掙扎著,不停地對自己說……

——他透過監獄的鐵窗,好像看到了滾滾黃河邊遙遠的龍門……

——他仰望蒼天,朦朧中好像看到了冥冥中的父親……

——寫著寫著,他恍惚了……他的汗嘩嘩而下,濕透了頭發,濕透了衣服……

——想著蒙受的不白之冤,他……

②就這樣,為了這項不朽的偉業,一次次咬緊牙關,強行嚼碎了作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用(如椽的大筆)寫下了……。

【在在想象、補充、拓展、延伸里,在直面靈魂的拷問下,在蕩氣回腸的往復中,促使學生智慧的火花不斷地閃現,激憤的情感不停地蕩漾,沉睡的思維不斷地覺醒,真切的體驗不斷地深入,心痛的感覺也逐漸在凝重?!?/p>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創新實驗學校)

猜你喜歡
酷刑司馬遷語境
語境與語境教學
主題語境八:語言學習(1)
主題語境九:個人信息(1)
司馬遷還璧不猶豫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司馬遷拒受玉璧
跟蹤導練(三)2
笑笑
不可鄙薄司馬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