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常州金壇順水橋土墩墓D9發掘簡報

2020-11-06 08:25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
東南文化 2020年5期
關鍵詞:土墩底徑泥質

南京博物院 常州博物館

內容提要:江蘇常州金壇順水橋土墩墓D9為向心式的“一墩多墓”類型土墩墓,共發現墓葬12座、器物群6處、草木灰遺跡1處。主要出土有夾砂陶鼎、釜,泥質陶罐、盆,硬陶壇、罐、瓿、碗,原始瓷盅、碗、盂等遺物,時代為春秋晚期。

順水橋土墩墓D9(編號2017JXSD9)位于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薛埠鎮方山村,東距薛埠鎮約3.4公里(圖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1°43 05.70 ,東經129°20 40.02 ,海拔高度約57米。D9地處茅山東麓,坐落于丘陵坡地上,周邊密集分布土墩墓數座,土墩所在位置西南有水塘,其他三面緊鄰順水橋土墩墓D2、D3、D6(圖二;彩插三︰1)。

D9外觀隆起呈饅頭狀,因地勢東高西低,墩體西側相對飽滿。土墩平面近圓形,東西直徑21.6、南北直徑20.3米,墩頂與墩底生土高差2.85米。墩表原被林木覆蓋,清表后見4處現代盜洞和1處擾坑,南側墩腳處有1座現代墳。表土下有2座近代山芋窖,位于墩頂位置,破壞了土墩中心部分。

2017年10月,為配合金壇旅游大道工程建設,在南京博物院的統一組織下,常州博物館對D9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至2018年4月完成田野工作?,F將發掘情況整理簡報如下。

2.D9遺跡分布(上為北)

1.M4(西南—東北)

3.Q1(南—北)

5.草木灰遺跡

2.M7(北—南)

4.Q6(東—西)

3.原始瓷碗(M1︰10)

5.硬陶壇(M4︰8)

2.原始瓷盅(M4︰2)

4.原始瓷盂(M1︰11)

6.硬陶壇(M4︰9)

1.硬陶罐(M12︰2)

3.硬陶瓿(M11︰5)

5.硬陶盂(M3︰5)

2.硬陶瓿(M11︰7)

6.硬陶盂(M3︰6)

1.泥質紅陶罐(M7︰8)

3.盆形泥質陶器蓋(M4︰11)

5.夾砂陶鼎(M3︰4)

2.泥質陶盆(Q1︰2)

4.夾砂陶鼎(M8︰1)

6.夾砂陶釜(M4︰10)

圖一// 順水橋土墩墓D9位置圖

一、土墩堆積

本次發掘采用四分法進行,為避開盜洞,以墩中心稍偏東為基點按正方向布設探方4個(T1—T4),保留1米隔梁。發掘時按堆積次序統一逐層清理,根據土質土色的不同以及相互疊壓關系,D9堆積可劃分為7層?,F以土墩東西向(T3、T4北壁)剖面為例(圖三),分別介紹地層堆積情況。

①層:表土層,全墩體分布,厚0~0.55、深0~2.85米,土質疏松,包含大量植物根系及少量陶片。

②層:紅褐色土,墩體四周分布,厚0~0.4、深0.25~2.8米,土質致密,較為純凈,局部含有少量植物根系及陶片。該層下開口遺跡有Q5、M1、M6、M10。

③層:深灰褐色土,主要分布在墩體西側(T2、T3),厚0~0.75、深0.53~2.25米,土質堅硬致密,包含有極少量植物根系。該層面上的遺跡有Q3,被②層土覆蓋,該層下開口遺跡有M3。

④層:淺灰褐色土,大致全墩體分布,厚0~0.9、深0.55~1.45米,土質較硬,較為致密,包含有少量植物根系及黑褐色板結物。該層面上的遺跡有Q1、Q2,被②層土覆蓋,該層下開口遺跡有Q6、M2、M4、M5、M7—M9、M11、M12。

圖二// 順水橋土墩墓D9周邊遺跡分布圖

⑤層:灰褐色土,墩體西側分布(T2、T3),厚0~0.4、深1.45~2.05米,土質堅硬致密,無包含物。

⑥層:灰白色土,墩體中心區域分布,厚0~0.8、深0.55~1.7米,土質較硬,較為致密、純凈,無包含物。

⑦層:淺黃白色土,墩體西南部(T3)以外基本有分布,厚0~0.55、深0.85~1.85米,局部夾雜塊狀褐色土和灰白色土,土質致密,較為純凈、細膩,無包含物。該層面上有1處草木灰遺跡。

⑦層向下為生土。生土面上的遺跡有Q4,被②層土覆蓋。

二、主要遺跡

墩內共發現墓葬12座、器物群6處、草木灰遺跡1處(圖四;彩插三︰2)。根據遺跡類型和所在層位,現取代表性遺跡單位進行介紹。

(一)墓葬

12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土坑較淺,多呈斜坡狀,未發現葬具與人骨。隨葬器物主要有夾砂陶鼎、釜,泥質陶罐、盆,硬陶壇、罐、瓿、碗、盂,原始瓷盅、碗、盂。

M1 位于土墩中部偏東南處,開口于②層下,打破④層和⑥層。墓葬平面近長方形,方向305°。墓口呈斜坡狀,西北高東南低。墓坑為直壁平底,長2.5、寬1.44、深0.4~0.6米,填土為淺灰褐色,土質較硬。隨葬器物13件,主要置于墓坑東南部,其中原始瓷盂3、原始瓷碗2、硬陶碗1、硬陶壇2、硬陶罐1、泥質陶罐1、泥質陶器蓋2(M1︰3蓋在硬陶罐上、M1︰5蓋在鼎上)、夾砂陶鼎1件(圖五)。

M3 位于土墩中部偏西處,開口于③層下,打破④層和⑤層。墓葬平面近長方形,方向85°。墓口與墓底呈斜坡狀,東高西低。墓坑為直壁,長2.3、寬0.94、深0.31~0.52米,填土為灰褐色,土質堅硬。隨葬器物6件,在墓坑西南側成列擺放,其中硬陶盂2、硬陶碗1、硬陶壇2、夾砂陶鼎1件(圖六)。

M4 位于土墩中部偏西處,開口于④層下,打破⑤層和⑥層。墓葬平面近長方形,方向112°。墓口與墓底呈斜坡狀,東高西低。墓坑為直壁,長2.79、寬1.38、深0.09~0.35米,填土為深灰褐色,土質堅硬。隨葬器物11件,成列置于墓坑中部,其中原始瓷盅5件,呈梅花狀擺放,原始瓷盞1、硬陶壇3、泥質陶器蓋1(蓋在釜上)、夾砂陶釜1件(圖七;彩插四︰1)。

圖三// T3、T4北壁剖面

M7 位于土墩中部偏東處,開口于④層下,打破⑥層。墓葬平面近長方形,方向260°。墓口及墓底略傾斜,西高東低。墓坑為直壁,長2.37、寬0.92、深0.15~0.25米,填土為淺灰褐色,土質堅硬。隨葬器物9件,在墓坑內成列分散擺放,其中硬陶碗2、硬陶器蓋1(蓋在鼎M7︰6上)、泥質陶器蓋1(蓋在鼎M7︰9上)、泥質陶罐1、泥質陶紡輪1、夾砂陶鼎2、夾砂陶釜1件(圖八;彩插四︰2)。

圖四//D9遺跡分布圖

圖五//M1平、剖面圖

圖六// M3平、剖面圖

另外,M6打破④、⑥層,M2、M5、M8—M11均打破⑥層,M12打破⑥層及生土。其中,M1打破M11,M4打破 M9,M6打破M10,又被山芋窖破壞。

(二)器物群

墩內發現器物群6處,分為無坑和有坑兩種類型,Q1—Q4屬于無坑型,Q5、Q6屬于有坑型。器物有原始瓷盅,硬陶壇、罐,夾砂陶鼎、釜。

Q1 位于土墩北部墩腳位置,器物放置在④層表面,被②層土覆蓋,呈東—西向排列分布,其中硬陶罐1、泥質陶盆1、泥質陶器蓋1件(蓋在罐上)(圖九;彩插四︰3)。

Q6 位于土墩東部墩腳位置,開口于④層下,打破⑦層和生土。淺坑,平面為不規則長條形,坑口呈斜坡狀,北高南低。墓坑弧壁,底較平,坑長2.12、寬0.4~0.6、深 0.17~0.04米,坑內填土為淺灰色,土質稍硬。器物放置在坑的南部,呈南—北向排列,其中有原始瓷盅1、夾砂陶釜1件(圖一〇;彩插四︰4)。

(三)草木灰遺跡

墩近底發現1處草木灰遺跡,位于土墩中部偏東北處,在⑦層表面,被⑥層土覆蓋。草木灰分布范圍大致呈橢圓形,南北直徑0.88、東西直徑0.72、厚約0.1米。草木灰中散亂放置石塊11枚,其中9枚為白色卵石,1枚為紅色卵石,1枚為青灰色委角方柱體殘石塊,表面打磨精細(彩插四︰5、6)。

圖七// M4平、剖面圖

三、主要遺物

D9出土完整器和可修復器物共59件,主要為墓內隨葬品,少量出自器物群與地層。陶質以硬陶居多,原始瓷和夾砂陶次之,泥質陶較少;器形以鼎、壇、罐、瓿、碗為主,盅、盂、釜次之,少量盆、盞、紡綸;按用途可分為盛貯器、食器、炊器,少量生產工具,常見以硬陶碗、泥質陶盆及豆作器蓋,蓋在炊器或盛貯器上。

圖八// M7平、剖面圖

圖九// Q1平、剖面圖

(一)原始瓷器

盅 7件。1件帶蓋。盅蓋弧頂,頂上有一橋形鈕,鈕面飾葉脈紋,敞口,方唇。盅子母口,方唇,斜直壁。蓋和盅內均有螺旋紋,內、外壁有輪制形成的弦痕,外底有偏心渦切割痕?;野滋?,施青綠色釉,釉不及底,有不同程度脫釉。根據器身特征分二型。

A型 近底折收。2件。以器底特征分二亞型。

Aa型 平底。1件。M4︰4,口徑11.6、底徑5.6、高6.2厘米(圖一一︰1;彩插五︰1)。

Ab型 餅形小平底。1件。M5︰1,帶蓋,口徑10、底徑4.9、通高7.4厘米(圖一一︰2)。

B型 近底弧收。5件。以器底特征分二亞型。

Ba型 平底。2件。M4︰2,口徑10.8、底徑5.6、高5.6厘米(圖一一︰3;彩插五︰2)。M4︰3,口徑11、底徑6、高6厘米(圖一一︰4)

圖一〇// Q6平、剖面圖

Bb型 餅形小平底。3件。M4︰5,內底中心鼓起,口徑11.2、底徑5.8、高5.8厘米(圖一一︰5)。M4︰6,口徑11.4、底徑6.2、高6厘米(圖一一︰6)。Q6︰1,口徑11、底徑5.5、高4.7厘米(圖一一︰7)。

碗 4件。餅形小平底,內底有螺旋紋,內、外壁均有輪制形成的弦痕。施青綠色釉,釉不及底。根據腹部特征分二型。

圖一一// 原始瓷器

A型 折腹。1件。M1︰10,直口微斂,尖圓唇,折沿近平,沿上有凹槽兩周,上腹斜直,下腹弧收,平底略內凹?;野滋?。內底有鼓泡,器體變形??趶?4、底徑8.2、高5.6~6.4厘米(圖一一︰8;彩插五︰3)。

B型 弧腹。3件。敞口,脫釉較甚。M1︰4,方唇,唇上有凹槽一周,平底略內凹,外底有偏心渦切割痕?;尹S胎??趶?4.8、底徑7.2、高4.6~4.8厘米(圖一一︰9)。M11︰10,尖唇,窄折沿,沿上有凹槽一周,平底略內凹?;尹S胎??趶?6、底徑7.2、高4~4.6厘米(圖一一︰10)。M12︰3,尖圓唇,外底有平行線切割痕。紫胎??趶?3.8、底徑7.4、高4.6厘米(圖一一︰11)。

盂 3件。斂口,灰白胎,施青綠色釉,釉不及底,脫釉較甚。器內有螺旋紋,內、外壁有輪制形成的弦痕。根據腹部特征分二型。

A型 折腹。2件。方唇,下腹弧收,餅形小平底,略內凹。M1︰11,器體變形,口徑10.8、底徑6.4、高4.4~5厘米(圖一一︰12;彩插五︰4)。M1︰12,口徑12.2、底徑7.2、高4.2~4.4厘米(圖一一︰13)。

B型 弧腹。1件。M1︰13,斂口,尖圓唇,平底??趶?1.2、底徑6.2、高6.2厘米(圖一一︰14)。

盞 1件。M4︰1,直口微敞,方唇,上有凹槽一周,弧壁略內凹,餅形小平底。內、外壁均有輪制形成的弦痕,外底有偏心渦切割痕?;尹S色器表,器形較小??趶?.6、底徑4.5、高3.1厘米(圖一一︰15)。

(二)硬陶器

圖一二// 硬陶壇

壇 12件。侈口、卷沿,沿上有凹槽一周,根據腹部特征分二型。

A型 最大徑在腹上近肩部。7件。短束頸。M1︰1,圓唇,弧肩近平,弧腹,平底。肩部及上腹部拍飾方格紋,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線紋?;疑鞅???趶?6.8、腹徑30、底徑18、高30.8~31.2厘米(圖一二︰1)。M1︰2,尖唇,弧肩近平,深弧腹,平底內凹。頸部飾弦紋,肩部及上腹部拍飾方格紋,下腹部拍飾菱形填線紋?;液稚鞅?,腹部以上施深綠色釉,有流釉現象,器身多鼓泡??趶?2.8、腹徑36.2、底徑22.8、高39.6厘米(圖一二︰2)。M4︰7,殘,口、頸部缺失,弧肩,深弧腹,平底略內凹。上腹部拍印席紋,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線紋?;液稚鞅?,紫胎。腹徑39、底徑20.8、殘高38厘米(圖一二︰3)。M4︰8,尖唇,溜肩,深弧腹,平底略內凹。頸部飾弦紋,肩部及上腹部拍印方格紋,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線紋。器表灰褐色,局部呈紅褐色??趶?1.6、腹徑39.6、底徑20、高43厘米(圖一二︰4;彩插五︰5)。M5︰3,尖圓唇,溜肩,深弧腹,平底。肩部及上腹部拍印席紋,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線紋?;液稚鞅?,紫胎,肩部以上殘留深綠色釉??趶?1、腹徑40、底徑21、高48~48.6厘米(圖一二︰5)。M5︰4,尖圓唇,弧肩,深弧腹,平底。頸部飾弦紋,肩部及上腹部拍印方格紋,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線紋?;疑鞅???趶?21.8、腹徑 37.6、底徑22.4、高42.4~42.6厘米(圖一二︰6)。M5︰14,尖圓唇,弧肩,深弧腹,平底。頸部飾弦紋,肩部及上腹部拍印席紋,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線紋?;疑鞅???趶?1.6、腹徑39.2、底徑21.6、高47.4~47.8厘米(圖一二︰7)。

B型 最大徑在腹中部或稍偏上。5件。頸部飾弦紋。M5︰2,尖圓唇,束頸,弧肩,深弧腹,平底。肩部及上腹部拍印席紋,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線紋?;液稚鞅?,紫胎??趶?0.4、腹徑40.4、底徑23.8、高46厘米(圖一二︰8)。M3︰2,尖圓唇,束頸,溜肩,深弧腹,平底略內凹。肩部拍印席紋,腹部拍印方格紋?;液稚鞅?,肩部以上有青綠色釉殘留??趶?8.4、腹徑35.8、底徑19.2、高39~42厘米(圖一二︰9;封底)。M4︰9,尖唇,短束頸,弧肩近折,圓鼓腹,平底略內凹。肩部及上腹部拍印席紋,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線紋?;液稚鞅???趶?8、腹徑31、底徑18.2、高32.4~32.8厘米(圖一二︰10;彩插五︰6)。M3︰1,尖唇,束頸,溜肩,深弧腹,平底略內凹。肩部及上腹部拍印菱形填線紋,下腹部拍印方格紋。紅色器表??趶?8.8、腹徑33.6、底徑17、高37.8~38.2厘米(圖一二︰11)。M6︰4,尖圓唇,束頸,弧肩,圓鼓腹,平底略內凹。肩部拍印席紋,腹部拍印方格紋。紅褐色器表??趶?6.2、腹徑34、底徑16.8、高38.8厘米(圖一二︰12)。

罐 3件?;〖?,圓鼓腹,平底。根據口部特征分二型。

A型 直口。2件。M5︰12,圓唇,腹部飾繩紋,灰色器表,變形嚴重??趶?7.6、腹徑26.6、底徑18、高15.4~16厘米(圖一三︰1)。M12︰2,尖唇,肩部對稱貼兩“U”形耳狀飾,泥條捏成。肩部飾弦紋,上腹部飾水波紋,下腹部飾縱向葉脈紋。紫褐色器表??趶?3、腹徑24.7、底徑13.2、高17.4~18.2厘米(圖一三︰2;彩插六︰1)。

B型 侈口。1件。Q1︰1,尖唇,卷沿,沿上有凹槽一周,短束頸。頸部飾弦紋,肩、腹部拍印方格紋?;液稚鞅???趶?8、腹徑31、底徑19.6、高25.8厘米(圖一三︰3)。

瓿 6件。侈口,扁鼓腹,頸部飾弦紋。根據腹部特征分二型。

A型 最大徑在腹上近肩部,下腹急收。3件。尖唇,上有凹槽一周,束頸,弧肩。M6︰3,平底,肩部對稱貼四橋形豎耳,一耳缺失。肩部拍印席紋,腹部拍印方格紋。紅褐色器表,局部灰褐色??趶?2.4、腹徑20.6、底徑12.6、高11厘米(圖一三︰4)。M9︰1,平底略內凹,肩部對稱貼兩豎耳,一耳缺失。肩部及上腹部拍印菱形填線紋,下腹部拍印方格紋,紅褐色器表,局部呈灰色??趶?3.8、腹徑20.4、底徑12.4、高12.8厘米(圖一三︰5)。M11︰7,平底略內凹,肩部對稱貼兩橋形豎耳,肩、腹部拍印方格紋?;疑鞅???趶?4.6、腹徑20、底徑12.4、高13厘米(圖一三︰6;彩插六︰2)。

B型 最大徑在腹中部。3件。尖圓唇,卷沿,沿上有凹槽一周,短束頸,溜肩,平底。M11︰1,肩、腹部拍印席紋,紋飾較淺,紅色器表??趶?6.6、腹徑30.2、底徑21.3、高22.5厘米(圖一三︰7)。M11︰4,肩、腹部拍印方格紋,灰褐色器表??趶?4、腹徑23.2、底徑16.2、高15厘米(圖一三︰8)。M11︰5,肩、腹部拍印席紋,灰褐色器表??趶?3.1、腹徑20.8、底徑15.3、高13.8厘米(圖一三︰9;彩插六︰3)。

碗 6件。敞口,餅形小平底,內底有螺旋紋,內、外壁有輪制形成的弦痕。根據腹部特征可分二型。

A型 折腹。5件。上腹弧內凹,下腹弧收。M1︰8,尖唇,平沿,沿上有凹槽一周。外底有平行線切割痕?;液稚鞅?,器身多鼓泡,器體變形??趶?6.7、底徑7.5、高6.2~6.5厘米(圖一四︰1)。M3︰3,尖圓唇,上有凹槽一周,平底略內凹。外底有平行線切割痕?;疑鞅???趶?6.6、底徑7、高5厘米(圖一四︰2;彩插六︰4)。M7︰1,尖唇,平底略內凹,外底有平行線切割痕。紅褐色器表??趶?5.6、底徑6.4、高5.5厘米(圖一四︰3)。M7︰2,尖圓唇,平底略內凹。外底有偏心渦切割痕?;液稚鞅?,器身多鼓泡,器體變形??趶?4、底徑6.2、高5.4~5.8厘米(圖一四︰4)。M9︰2,尖唇,平底略內凹。外底有偏心渦切割痕?;液稚鞅?,器體嚴重變形??趶?5.8、底徑6.4、高5.2~5.6厘米(圖一四︰5)。

B型 弧腹近直。1件。M11︰6,尖圓唇,卷沿,沿上有淺凹槽兩周,平底略內凹?;尹S色器表??趶?2.8、底徑7.4、高4.2~4.4厘米(圖一四︰6)。

盂 2件。斂口,圓唇,內底有螺旋紋,內、外壁有輪制形成的弦痕。根據腹部特征可分二型。

A型 折腹。1件。M3︰5,餅形小平底,略內凹。外底有平行線切割痕?;疑鞅???趶?.6、底徑5.8、高4.4~4.6厘米(圖一四︰7;彩插六︰5)。

B型 弧腹。1件。M3︰6,平底。外底部分殘損,有偏心渦切割痕?;液稚鞅?,器形較規整??趶?、底徑4、高3.8~4厘米(圖一四︰8;彩插六︰6)。

器蓋 3件。碗形,與折腹硬陶碗器形相近,僅內壁螺旋紋極淺或沒有。餅狀捉手,弧頂內凹,弧壁,頂壁間折,敞口,尖唇。器表有輪制形成的弦痕。M6︰1,捉手上有偏心渦切割痕,灰褐色器表,蓋在鼎(M6︰2)上。捉手直徑6.6、口徑14.7、高5.2厘米(圖一四︰9)。M7︰5,捉手上有平行線切割痕,灰褐色器表,蓋在鼎(M7︰6)上。捉手直徑5.8、口徑15.4、高5.4~5.6厘米(圖一四︰10)。M9︰3,捉手上有偏心渦切割痕,紅褐色器表,蓋在鼎(M9︰4)上。捉手直徑6.5、口徑16.4、高5.5厘米(圖一四︰11)。

圖一三// 硬陶罐、瓿

(三)泥質陶器

罐 2件。紅陶,紋飾淺,僅存局部。按口部和腹部特征分二型。

A型 侈口,圓鼓腹。1件。M7︰8,尖圓唇,卷沿,束頸,平底略內凹,肩部對稱貼兩泥條豎耳。腹部飾菱形填線紋??趶?6、腹徑22.8、底徑12、高18.4~19厘米(圖一五︰1;彩插七︰1)。

B型 直口微侈,弧腹近折。1件。M2︰2,圓唇,束頸,溜肩,平底。紋飾已模糊不清??趶?0.6、腹徑17、底徑12、高10~10.4厘米(圖一五︰2)。

盆 1件。Q1︰2,侈口,尖唇,卷沿,束頸,弧腹,平底略內凹。頸部飾弦紋,腹部飾方格紋。紅陶??趶?1.4、腹徑34、底徑22.2、高16.2~16.4厘米(圖一五︰3;彩插七︰2)。

紡綸 2件。算珠形,上下有窄平臺,中間一圓孔。黑灰陶。M7︰3,直徑3.6、高2.4、孔徑0.6厘米(圖一五︰4)。D9②︰1,直徑3.4、高2.6、孔徑0.6厘米(圖一五︰5)。

器蓋 3件。根據器形分二型。

A型 豆形。1件。M7︰4,喇叭形捉手,弧頂,直壁略內凹,頂、壁相接處折,敞口,尖唇。黑皮紅陶,蓋在鼎(M7︰9)上。捉手直徑9.2、口徑18.2、高8.4厘米(圖一五︰6)。

B型 盆形。2件。平頂,弧壁,近口處折收,直口略內凹。M4︰11,尖唇,平折沿。紅陶,蓋在釜(M4︰10)上。頂徑12.2、口徑21.6、高6厘米(圖一五︰7;彩插七︰3)。M5︰7,圓唇,卷沿近平,沿上有凹槽兩周?;尹S胎,黑皮,脫落較甚,蓋在釜(M5︰6)上。頂徑18、口徑30.2、高7.9厘米(圖一五︰8)。

圖一四// 硬陶碗、盂、器蓋

圖一五// 泥質陶器

(四)夾砂陶器

鼎 3件。侈口,圓唇,折沿,圜底較平,圓錐形足,足尖稍外撇。紅陶。根據有無角狀耳分二型。

A型 有角狀耳。2件。M8︰1,弧腹近直,腹淺,角狀耳在足根處,僅存一耳??趶?2、高7.6厘米(圖一六︰1;彩插七︰4)。M3︰4,淺弧腹,角狀耳貼飾于足根上,靠近器腹部??趶?2.2、高8.4厘米(圖一六︰2;彩插七︰5)。

B型 無角狀耳。1件。M7︰6,沿較寬,弧腹,器表有黑色煙炱,足殘??趶?3、殘高9厘米(圖一六︰3)。

釜 1件。M4︰10,侈口,尖圓唇,寬折沿,弧腹較直,圜底。紅陶,器體變形??趶?6、腹徑22.4厘米(圖一六︰4;彩插七︰6)。

圖一六// 夾砂陶器

四、結語

順水橋D9為典型的“一墩多墓”類型土墩墓,12座墓葬呈向心式圍繞分布在土墩中部,6處器物群置于墩腳。墓內隨葬器物2—13件不等,基本組合為鼎、釜類炊器,壇、罐、瓿類盛貯器和碗、盅、盂類食器。器物群僅有器物1—3件,包括鼎、釜、壇、罐、盅類。

(一)分期與年代

D9出土器物的基本特征為:1.器形上,原始瓷盅多斜直壁,近底處折收或弧收;原始瓷碗有弧腹和直腹,硬陶碗折腹較多;盂均斂口,有弧腹和折腹;壇侈口、卷沿,沿上有凹槽,最大徑在中腹或上腹部;瓿侈口,最大徑在中腹或上腹近肩處;罐侈口或直口,泥質較硬陶器型??;器蓋泥質者有盆形、豆形,硬陶質均為折腹碗形;釜寬沿、弧腹近直;鼎寬、窄沿均有,多淺腹、圓錐形足。2.紋飾上,壇、罐、瓿頸部多飾弦紋,壇肩、腹部拍印以方格紋加菱形填線紋、席紋加菱形填線紋、席紋加方格紋為主的組合紋飾,罐和瓿除裝飾以上組合紋飾外,也有以菱形填線紋、席紋、方格紋為主的單一紋飾,另有繩紋、水波紋加葉脈紋陶罐各1例。

總體來看,D9所出器物特征較明顯,夾砂陶器中不見鬲,主要為鼎和釜,鼎折沿、淺腹、圓錐形足,有的足根飾角狀耳;硬陶壇多平弧肩,罐有侈口和直口,紋飾以方格紋、席紋、菱形填線紋為主,方格紋和席紋較細密;硬陶碗、盂弧腹與折腹并行;原始瓷器中不見豆,出現了直腹碗和盅。其中,M4、M5所出原始瓷盅與江蘇句容浮山果園D27M3、蘇州真山D33K1以及句容東山土墩墓的盅相似[1],直腹碗M1︰10與江蘇金壇裕巷D1Q7︰2、浙江德清獨倉山D5M1︰18[2]相似,原始瓷盂M1︰13與句容寨花頭D2M1︰4[3]相似,硬陶盂M3︰5、6與丹徒南崗山D1F1︰1、M1︰6[4]相似,折腹硬陶碗M3︰3、硬陶罐M12︰2、夾砂陶鼎M8︰1分別與寨花頭D4M10︰4、D4M5︰6-1、D5M2︰8-1[5]相似,泥質黑皮陶器蓋M7︰4與浮山果園D29M16︰7[6]相似。通過器形類比,同時參考土墩墓相關分期方法[7],D9出土器物多具有明顯的春秋晚期特征,少數可至春秋中期偏晚階段。另外,采集于順水橋D9⑦層表面的草木灰經BETA實驗室碳十四測年,校準結果為BP2480±30,即公元前530年前后。根據地層關系,所測年代大致為順水橋D9的始建時間,在此后一段時期內被延續使用。

(二)土墩營造過程

D9的建造經過了一定規劃。首先是選址在地勢較高的丘陵坡地,且基本保持與相鄰土墩等距相隔。營建土墩時,先對地面進行平整,再均勻鋪設一層黃白色土作墊土,形成⑦層,并在該層上焚燒燎祭。然后在墊土中心位置用灰白色土堆出小土丘,即⑥層,標示出中心土墩范圍,再以灰褐色土在小土丘西側低洼處墊出⑤層。隨后開始在土墩表面挖淺坑相繼埋入墓葬8座、器物群1處,以淺灰褐色土封蓋,形成④層。再在土墩西側挖坑埋入墓葬1座,以深灰褐色土封蓋,形成③層。此后又埋入墓葬3座、器物群5處,以紅褐土封蓋,形成②層,至此整座土墩墓建造完成。D9的中心位置被2座近代山芋窖和蟻穴破壞,山芋窖內發現有石塊和陶片,可能是石床類主墓被破壞后的殘留。另外,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是,土墩在鋪設底層墊土后焚燒燎祭,且在草木灰中發現紅、白色卵石10枚,人工打磨的青灰色殘石塊1枚,或可能具有某種特別含義。

土墩墓是江南地區兩周墓葬遺存的主要形式,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征。順水橋D9屬“一墩多墓”類型,淺坑狀墓葬呈向心式分布于土墩中部,器物群置于墩腳,被破壞的中心位置或存在石床型主墓。該土墩布局結構與遺存特征鮮明,是較典型的土墩墓類型之一,其發掘既豐富了對土墩墓本體的認識,也為探討古代江南地區喪葬文化與社會結構提供了材料。

(附記:項目負責人為張華;發掘人員彭輝、肖宇、孟林濤、陳南;攝影彭輝、肖宇、譚楊吉;器物修復呂增福、呂鵬偉、陳南、肖宇、韓超、李倩倩;繪圖陳南、張華、肖宇。)

執 筆:張 華 肖 宇 彭 輝

[1]a.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常州博物館等:《句容浮山果園土墩墓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b.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江蘇蘇州真山土墩墓(D33)發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5期;c.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句容市博物館:《江蘇句容姊妹橋村東山土墩墓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17年第3期。

[2]a.南京博物院:《江蘇金壇裕巷土墩墓群一號墩的發掘》,《考古學報》2009年第3期;b.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縣博物館:《獨倉山與南王山——土墩墓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7年。

[3]南京博物院:《江蘇句容寨花頭土墩墓D2、D6發掘簡報》,《文物》2007年第7期。

[4]南京博物院:《江蘇丹徒南崗山土墩墓》,《考古學報》1993年第2期。

[5]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常州博物館等:《句容寨花頭土墩墓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

[6]同[1]a。

[7]a.鄒厚本:《江蘇南部土墩墓》,《文物資料叢刊》第6輯,文物出版社1982年;b.劉建國:《論土墩墓分期》,《東南文化》1989年第4、5期;c.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常州博物館等:《金壇薛埠土墩墓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d.同[1]a;e.同[5]。

猜你喜歡
土墩底徑泥質
甘肅省涇川縣博物館藏品
江蘇金壇薛埠井頭村土墩墓群D7發掘簡報
甘肅嘉峪關市峪泉鎮漢魏墓發掘簡報
白蟻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白蟻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陶刻技法簡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