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陜渝“協同”才能“聯通”

2020-11-07 02:52張永軍
西部大開發 2020年10期
關鍵詞:西安協同成都

文/本刊記者 張永軍

西部大開發20年來,重慶、四川、陜西跨越秦嶺,連接起約38萬平方公里的“西三角”經濟區,其經濟總量僅次于“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級,撐起了西部經濟的“半壁江山”。

然而,20年來,“西三角”各?。ㄊ校┑陌l展有喜也有憂,直轄市重慶以絕對的自信保持第一;四川成都則以無比矯健的步伐領跑西部;而相對較弱的陜西西安則在與重慶和成都相比中顯得失落。

20年后,國家再一次將西部大開發戰略向著更高的水平和更好的方向推進,“西三角”經濟區再次備受矚目。面向新時代,“西三角”如何在形成新格局中發揮支撐作用?如何在新發展理念下,推動其高質量發展?如何在完善基礎設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促進區域發展、聚集各方人才等方面精準發力?也就是說,無論是重慶、四川,還是陜西,努力讓自己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唯有合作大于競爭,在“協同”中實現“聯通”,才能劍行天下,讓“西三角”真正立起來。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重慶、四川、陜西發揮綜合優勢,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開發開放樞紐”“鼓勵重慶、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促進成渝、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

這是國家賦予重慶、四川、陜西的重任,也是雄心壯志的三?。ㄊ校┫驀业募s定。那么,如何履約,這三?。ㄊ校┎拍苷嬲貙⒅袊摹拔魅恰绷⑵饋??

“西三角”的雄心

早在2004年,就有學者提出“西三角”經濟圈的概念,指出以中國西部的重慶、成都、西安這三座城市為支撐點,形成一個連接大西南和大西北板塊的經濟合作區域,建設中國西部經濟重心和中國西部經濟高地的構想。2011年6月,西安、重慶、成都三市簽訂“共同搭建西三角”的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三市共同搭建區域經濟合作平臺,暢通投資貿易渠道,促進三地客商交流合作。2020年9月,川陜渝三省市文物部門共同簽署《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共謀西部文旅“西三角”。

“西三角”經濟圈融合了以西安、重慶、成都為核心的三大城市群,總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3億,輻射了周邊60座大中小城市,是西部經濟增長極,能帶動、輻射整個西部經濟發展。2019年,四川、陜西、重慶分別以4.66萬億元、2.57萬億元、2.36萬億元位列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前三,三地地區生產總值占到全國的10%左右。不沿邊不臨海的“川陜渝”為何能走在西部各省市前列,回望三地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究竟。

“二戰”期間,川陜渝地區成為抗日戰爭的戰略大后方,不僅是彼時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成為當時的工業中心?!叭€”建設時期,“川陜渝”承接了國家工業建設任務所積累的產業基礎,如陜西和四川的航空產業,重慶的重工業等,均是中國老工業基地所在地。

進入21世紀,國家的幾次重大戰略都惠及“川陜渝”。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建設、“一帶一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給三地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重慶、成都、西安——西部僅有的三個國家中心城市,成為最早設立自貿區的西部省市。

西安永寧門

一方面是國家政策賦能,另一方面“川陜渝”也積極謀求改變以扭轉地理劣勢帶來的阻礙,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構筑了集航空、鐵路、水運于一體、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由內地躍升為開放的前沿。2019年中國十大機場客流,成都、西安和重慶分別排名第四、七和九位。中歐班列統計數據顯示,中歐班列(成都)累計開行超過4600列,約占全國開行總量1/4,成為全國運行最穩定、運行時間最短、發班頻率最高的中歐班列;中歐班列(長安號)2019年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等核心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蟬聯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全國第一;中歐班列(重慶)2019年重箱折算列超1500列,位居全國第一,運輸貨值也位居全國第一。西成高鐵的開通,讓成都到西安的時間從16小時縮短至3小時,西渝高鐵即將動工,3小時經濟圈正在形成。這也印證了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的話,“先有了(高)鐵三角,‘西三角’才能真正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新格局?!?/p>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同時,“西三角”近年來積極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形成了自己的優勢產業。重慶在傳統機械制造、化工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成都以電子信息、汽車、機械等為支柱產業,還有發展迅速的第三產業;西安在傳統軍工制造業上優勢明顯。

而在一體化城市群方面,“西三角”涵蓋了“成渝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這是我國西部最強的兩個城市群,若能打破地域限制,實現一體化發展,對壯大西部經濟體量、增強西部在參與全球化競爭的實力方面將更有分量。

中歐班列(渝新歐)布達佩斯直達班列在重慶團結村站準備發車

如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讓成渝兩地一體化發展正逐步變成現實。成都東進,設立東部新區;重慶西擴,主城區由原來的9個增加到12個,組成新的“主城都市區”;西安則規劃了“北跨、南控、西進、東拓、中優”的大西安發展思路,今年西咸一體化也是箭在弦上。2020年上半年,川渝兩地相關部門頻繁接觸,舉行線上會議,簽署系列合作協議,加強在市場監管、人才招聘、教育、招商引資等各領域的協同發展。思想上深化“共識”、經濟建設“共振”、民生服務“共享”、發展成果“共贏”,堅持成渝“一盤棋”發展格局。這也為川陜渝三地的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思路和經驗借鑒的藍本。

西部智庫專家、西南交大教授、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駱玲在評價“西成渝”經濟圈未來前景時說,“三個城市都是‘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的支撐點,需要三個城市主動在戰略上協同,包括產業發展協同、搭建快速交通網絡,才能實現經濟的聯通?!?/p>

四川大學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于建偉則認為,三地交通改善后,資金、人才、信息交流更多,城市間流動性加大,是交流、互補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預計未來“西成渝”將成為中國西部經濟的增長點、領頭羊。

重慶的自信

翻開中國區域版圖,重慶恰好位于連接東西的中間位置。1997年,重慶直轄市掛牌成立,中央賦予重慶的使命之一,就是要發揮其區位優勢和輻射作用,帶動西部發展。在這一點上,重慶有著足夠的自信。

20多年間,這個年輕的直轄市深度融入西部大開發戰略,在山水環抱間飛速生長,由直轄之初的“大縣城”發展為國家中心城市,由連接東西的“中間位置”變成了“中心地帶”,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了新作為、實現了新突破。

新時代賦予重慶新使命。重慶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

經過西部大開發20 年的發展,西部地區取得了巨大進步,尤其是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中,重慶已是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鐵飛馳、輕軌穿行、萬橋飛架,以前無法跨越的“天塹”,早已變成“通途”。

在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敬看來,西部大開發的第一個10年,重慶的基礎設施加快上馬;第二個10 年,在前段基礎設施改善、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制度建設成就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內陸開放建設,由開放末梢變為開放前沿。

為了實現由開放末梢變為開放前沿的目標,重慶在內陸開放方面積極進行探索,也取得了許多支撐性的成果:鐵路、高速公路大規??焖俳ㄔO,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日漸成形,國際航空樞紐功能日益增強,交通服務品質大幅提升,對西部大開發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近年來,重慶更是不斷推進國家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以構建綜合交通樞紐為目標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構建了“米”字形高鐵網、城市軌道交通網、國際航空樞紐網、“三環十八射”高速公路網、城市路網等“五張網”。

2019年全市鐵路營運里程達到2394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100公里、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吞吐能力分別達到2.1億噸和480萬標箱、航運旅客和貨郵吞吐能力分別達到4500萬人次和110萬噸、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313公里(位居西部第一)。

在產業轉型發展方面,重慶更是走在了前列。重慶不斷優化的產業結構體系和開放格局,不僅吸引了全球的要素資源匯聚于此,還輻射西部地區,推動西部地區邁向高質量發展。

重慶把產業高質量發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科技創新,聚力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著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經濟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以“金融+”助推產業發展,重慶國家中心城市支撐作用日益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2019年重慶GDP達到23605.77億元,是1999年的15.9倍,在西部12省市中位列第3,較1999年提高2名;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三次產業結構中服務業占比達到53.2%;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達43.5%和30.7%,2019年獲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1.4%。

俯瞰重慶果園港集裝箱裝卸區

拿電子信息產業來說,最初重慶只是代工生產,但隨著數百家來自全球各地的相關企業陸續落戶重慶,筆記本電腦的42 種零部件已基本實現本地配套,也推動著電子信息產業向“芯屏器核”多終端體系方向發展。

在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看來,重慶要實現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的歷史使命,著力點之一還是應該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率先突破。

近年來,重慶“兩江新區”成為開發開放主戰場,2011年開通全國第一條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4500班(全國第一),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已通達90個國家的190個港口,無縫銜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實現“天天班”穩定雙向對開,推動西部地區步入全面開發開放新階段。2019年重慶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5792.8億元,在第二個十年內增長了5.36倍,高于西部3.36倍、全國4.10倍,實際利用外資連續8年保持在100億美元以上。

2020 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深化川渝合作,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對重慶在西部大開發中“支撐作用”的發揮意義重大,也將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的貢獻。

一輛貨車駛出萬州港江南集裝箱作業區

長安汽車兩江工廠焊接車間

成都的領跑

新中國成立以來,成都抓住三線建設、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等重大機遇,正進入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的新時代。2016年以來,成都連續四年位列“新一線城市”榜首,成為西部乃至全國的領跑冠軍。

2018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四川時,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新思想新理念引領下的成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正運籌并實踐著世界城市的大城崛起。

細細梳理成都的發展,跟重慶、西安一樣,經歷了同樣的機遇期和同樣的發展之路。而不同的是抓住機遇的能力和善于改革的魄力。

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成都抓住中國加入WTO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通過“引進來”戰略推進工業跨越發展,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集群。到2012年,世界500強落戶成都的就有230家之多。

成都捷達汽車焊裝車間生產線

進入新時代,成都則從強化頂層設計和加強產業培育著手,圍繞先進制造業發展,加大產業結構優化力度,工業產業體系不斷優化。2013年,在綜合考量新常態階段性特征、工業化發育不充分、產業發展潛力等基礎上,成都提出了工業“1313”發展戰略,將13個重點產業確定為“突出發展、加快發展、優化發展”3個層級。2015年基于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的重大調整和經濟新常態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全國率先啟動編制了《成都制造2025規劃》。2017年,成都圍繞建設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城市的目標,構建“5+5+5”現代產業體系,超前布局未來產業。2018年,成都攻堅“5+5+1”重點產業領域,明確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產業為先進制造業重點,同時大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面構建“人工智能+”“大數據”“5G+”“清潔能源+”“供應鏈+”為核心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開放型產業體系。

如今,我國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成都如何引領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2017年底召開的新經濟發展大會上,成都提出,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

2018年,成都新增新經濟企業4.1萬家,4家本土“獨角獸”企業破繭而出,新經濟企業專利數量達5.65萬件,同比增長117%,新經濟活力躋身全國前三。2019年,新經濟企業突破36萬戶,增長27.6%,獨角獸企業達到6家……如今,眾多引領新經濟發展的行業巨頭都把目光瞄準成都,沿天府大道向南北縱深展開,共同組成一幅成都新經濟產業地圖。

從成都新經濟發展大會召開,到率先在全國設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從把“新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動工建設全球首個“獨角獸島”;從啟動實施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和“雙百工程”,到在全國范圍內首發城市機會清單……如今,成都正以“新”面貌示人,推動新經濟在全國率先起勢,成都發展新經濟的努力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而在打造對外開放高地方面,重慶、成都、西安可以說齊頭并進,從西部的大后方一度成為我國開放的新高地。

就成都而言,自1992年成為對外開放內陸省會城市以來,其開放戰略重點逐漸從“借船出?!鞭D向“筑巢引鳳”,尤其是2000年中央正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外商投資、對外貿易和“走出去”為核心內容的開放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

成都作為南方絲綢之路起點、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貨源地,作為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紐帶,成都在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中彰顯出的重要戰略地位與獨特優勢不言而喻。

成都的雄心體現在:一是依托蓉歐班列,構建國際鐵路貨運樞紐,加快構建以成都為樞紐的新亞歐大陸橋。二是依托雙流國際機場和天府國際機場的“雙機場”優勢,打造國際航線網絡,全力推進國際門戶樞紐建設。三是聚焦中國中西部面向全球的航空門戶樞紐、洲際航空中轉樞紐和航空貨物轉運中心建設任務,拓展形成國際航空客貨運戰略大通道,構建“空中絲綢之路”,強化空港國際中轉能力。四是以成都為支點,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和北部灣經濟區,進而聯通東盟的南向新通道。最終實現從國內到歐洲、東南亞各國的“鏈接”與“輻射”,構建泛歐泛亞“空中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立體大通道體系。

成都國際鐵路港綜合服務中心

在城市發展方面,不管是“新一線”城市的市場期許,還是“國家中心城市”的能級定位,均深刻影響到成都的未來走向。也意味著,成都將更加注重內涵式擴展,更加著眼于符合人的需求、市場需求及社會需求的發展。

2017年4 月, 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市委市政府著眼于治理“大城市病”的現實需要和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優化城市空間結構、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的戰略謀劃,組織編制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系統謀劃了成都未來發展新藍圖。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四川,在天府新區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緊接著,成都制定《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成立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累計鋪就2607公里的天府綠道、全球最大城市森林公園也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中。這一系列的動作背后,是成都探索建設公園城市的建設路徑,也是成都正在為全國、乃至世界的公園城市建設描繪的“樣本”。

如今,成都已連續十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公布的2018年全球城市分級排名中,成都排名上升至71位,連跨兩級,列國內“新一線城市”首位。

成都的發展,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云中評價指出,成都的發展得益于其良好的產業經濟基礎,也是成都成功抓住了祖國三線建設、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等重大機遇的成果。未來,成都應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優勢,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實施重大民生工程,做匯聚人才等新時代優質資源的高地,在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解決關鍵性瓶頸問題,為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西安的壓力

西安這座有著千年建都史的“世界之城”,到20世紀末,西安不僅GDP總量在全國城市排名40開外,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也被后起的烏魯木齊超過。 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西安GDP總量僅為613.7億元。當然,城市的興盛與衰落,始終都是圍繞歷史變遷而展開。

進入新世紀,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年來,西部12?。ㄊ?、自治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是經濟水平、居民生活,還是生態環境,各方面都有顯著進步。統計顯示,1999年到2019年,從經濟總量來看,西部12?。ㄊ?、自治區)經濟總量從1.58萬億元增長到18.4萬億元,增長約11.6倍,占全國GDP比重由17.3%提升到20.5%。

對陜西省來說,西部大開發20年,地區生產總值從1999年1592.64億元,增加到2019年25793.17億元,年均增長11.4%。具體到西安而言,2000年,西安GDP總量688.51億元,人均GDP9484元;2019年,西安GDP增至9321.19億元,人均GDP92256元;這20年間西安GDP規模翻了13.5倍,人均GDP翻了9.7倍。

從曾經輝煌一千年,到跌落一千年,再到21世紀西部大開發的二十年,尤其是新近幾年的發展建設,西安也進入全國“新一線城市”名列。這座曾經最失落的城市,也迎來了復興的契機和騰飛的希望。

然而,在西部大開發這20年間,西安相較于重慶和成都,有一定的失落和追趕的壓力。

從經濟實力看,在經濟總量上,西安與重慶、成都的經濟總量有著較大差距。2019年,重慶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5,成都在全國排名第7,而西安在全國排名第24。

從人口規模來看,2019年重慶總人口約3124萬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成都目前人口總量是1658萬人;而西安的人口總量是1020萬人。由此也可以看出,重慶、成都經濟總量高的原因,與它們的人口總量有直接關系。

西安高新區

一列動車組列車行駛在西成高鐵秦嶺段

工人在陜汽焊接車間內加工重卡駕駛室頂蓋

從城市規模及面積來看,重慶自1997年設立直轄市后,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直轄市,坐擁26個區、8個縣、4個自治縣,總面積為8.24萬平方公里。成都擁有12個區、3個縣,同時代管5個縣級市,城市總面積為1.43萬平方公里。 西安目前轄11個區、2個縣,代管西咸新區,城市總面積為1.08萬平方公里。所以,和重慶、成都這兩座城市的經濟數據相比,西安的主要問題還是城市規模較小。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無論從經濟總量,還是人口規模,或者說是城市面積,西安和重慶、成都,都不是一個數量級別的。

由此,也足可以說明,經過20年的發展建設,“西三角”經濟圈中西安這個支點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規模,已經無法與重慶、成都相提并論?!霸谀撤N程度上說,西安這個支點的經濟實力相對塌陷,難以維持‘西三角’的平衡?!睆垖毻ㄕf。而且,隨著大西南整體性的崛起,有人提出“成都-重慶-貴陽”新“西三角”的概念,支持者也比較多?!八?,‘西三角’經濟圈中的西安這一支點,很可能失去存在價值,傳統‘西三角’的概念被淡化,新‘西三角’將乘勢崛起?!蔽靼步煌ù髮W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郝淵曉如是說。

從科教方面看,西安跟重慶和成都相比,長期以來,西安引以為豪的就是科教資源優勢明顯。然而,在過去的20年里,這種優勢正在緩慢減弱,科教資源外流現象不斷出現。眾所周知,西安高校與科研機構數量眾多,是中國重要的科教中心。西安作為高校、人才生產基地,擁有一大批讓全國學子向往的名校,但西安卻很難留住人才。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任保平說:“一直以來,西安的人才資源都在不斷外流,畢業生本地留居率比不上成都、重慶,異地畢業生留居吸引力也不及成都、重慶?!碑斍?,重慶和成都正在共建西部科學城,這是順應全球科技革命和城市化浪潮的戰略選擇,也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載體。西安雖有西安交大創辦的西部科技創新港,但跟西部科技城比起來,還是要顯得薄弱一些。

從產業水平看,在過去20年里,西安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之初,西安市工業化率一度達到54.1%;但到了2016年,這一數據下滑到22.3%,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二。任保平認為,西安過早地進入“去工業化”階段,尚未“真正工業化”,就“去工業化”,導致產業“空心化”,城市發展缺乏“硬實力”支撐?!拔靼补I化不足,服務業虛高,就形成了產業空心化。因為第三產業是為第二產業服務的,第二產業發展不足,給誰去服務?這種經濟結構造成的嚴重后果就是就業機會少,人民收入水平低,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不足?!?/p>

反觀成都與重慶,在過去20年里,這兩座城市抓住機遇,強化制造業發展,推動城市進入新的發展期。例如重慶是全國老工業基地,工業門類齊全,制造業實力強勁,特別是汽車和電子制造兩大支柱產業,占據了重慶工業半壁江山。近年來重慶以長安汽車為龍頭,引進、培養了東風小康、眾泰、力帆等自主品牌,以及長安福特、上汽通用五菱、北京現代等合資品牌廠商,一舉成為全國汽車廠商數量最多、汽車產量最大的城市,成為重慶經濟的“壓艙石”。另外,近十年來重慶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培育起年產值超過5000億元的電子制造業,躋身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和全國第二大手機生產基地,形成了完備的電子制造產業鏈,成為重慶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在新一輪產業布局中,重慶和成都已在新興制造業、高端服務業方面奠定強有力的基礎。所以,與這兩個城市相比,“西安的產業結構尤其是第二產業還有很大差距,制造業發展不容樂觀,同時第三產業缺乏高端的、高附加值產品和品牌?!比伪F秸J為,過去20年,西安失去了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機遇期。

西安國家級民用航天產業基地

從民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過去20年,西安經濟體制和營商環境改革滯后,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緩慢,重慶和成都,整個經濟結構多元化,不管是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它們的企業數量和體量,都比西安多?!比伪F秸f道,“西安的營商環境,無論是硬環境如制度的完善程度、辦事的效率、服務的質量等,還是軟環境如人的思想觀念,都比重慶和成都差一些,跟東南沿海城市更沒法比,很多人還是一種計劃經濟思維?!?/p>

此外,長期以來,無論是陜西還是西安,其經濟發展基本上都是由國有大型企業掌控的,如延長、陜鼓、陜汽、陜煤、中鋼、中航、中核等,經濟結構多以傳統工業、國有經濟為主,市場化程度不高。而成都只有寧江機械廠、四川煤建等大型國有企業,少有國字號開頭的大型企業。因此,跟重慶和成都相比,西安的民營經濟相對薄弱,尤其是缺乏科技型的、知名的上市民營企業?!斑^去的一、二十年里,是全國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良好時機,西安卻沒有把握住這一戰略機遇期?!焙聹Y曉有些遺憾地說。

從對“政策紅利”搶抓來看,過去20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了很多與西安相關的重大戰略規劃,包括“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歐亞經濟論壇、“關中-天水”經濟區、世界園藝博覽會、西咸新區規劃、國家中心城市等等。這些政策和機遇,給西安帶來了諸多利好,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就過去20年發展而言,西安沒有充分利用好政策和機遇,城市的發展與人們的預期差距較大。 比如創辦于2005年的歐亞經濟論壇,這是上合組織框架下的經濟合作機制,是面向廣大歐亞地區的高層次、開放性國際會議。作為論壇永久會址的西安,迄今連續舉辦了七屆歐亞經濟論壇。但是,對比博鰲亞洲論壇的帶動效應,歐亞經濟論壇則相形見絀,西安未能發揮其應有效應。

再如,2009年國務院批復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西安作為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城市,“目前尚不說對省外天水的輻射帶動作用,即使是對省內的咸陽、渭南、寶雞,西安的作用和影響都相對有限,這一規劃并沒有取得理想效果”,張寶通評論稱。 此外,西咸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如今連新區的歸屬定位問題都還糾結不清(盡管已經劃歸西安代管),土地、財政、法律地位不明確。過去20年里,西安享受的政策、資源一樣不少,但發展卻是差強人意。事實上,將政策紅利充分利用,加之自身的歷史、文化、旅游、科教資源優勢,不說超過成都,就算是正常發展,也不至于被甩得如此之遠。對一座城市而言,面對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一步跟不上,則步步跟不上。

從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來看,2009年6月,國務院批復頒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構想,要求西安在2020年建成國際化大都市的雛形。事實上,國內宣稱要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不下上百個。但是,由中央層面明確定位要建成國際化大都市的只有北京、上海、西安。這對西安而言,不僅是與北京、上海比肩的問題,更是一次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 然而,十幾年前頒布的國家戰略,要求西安今年建成國際化大都市雛形。當下的實際情況又如何呢?按照有關標準,西安距離國際化大都市還有很大差距。不僅跟國際上的紐約、倫敦等世界城市有很大差距,與國內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乃至成都、重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按照國際化大都市標準,西安在外國領事館、外資銀行、500強企業分支機構、國際性展會、入境游客數量、外籍人口比例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劣勢。從外國領事館的數量來看:15個國家在成都設立了領事館,10個國家在重慶設立了領事館,西安目前只有4個國家設立領事館。從世界500強企業數量來看:一般情況下,國際化大都市的世界500強企業分支機構,多數是在250家左右。截至2018年底,入駐西安的世界500強企業為203家,重慶是287家,成都目前落戶世界500強企業達到301家。

綜合以上對比來看,西安當年提出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構想,基本沒有實現,在一定程度上說,過去20年里,西安失去了對國際化大都市目標的承諾??陀^來講,西安不缺少發展的機遇,而是缺少了發展的后勁及魄力。

好在,西安看到了差距,也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計劃。例如在城市格局上,2018年底,西安提出了“北跨、南控、西進、東拓、中優”的超大城市發展的大西安空間格局,“富閻一體化”“西咸一體化”“西渭一體化”赫然在列。按照規劃,未來西安將形成“三中心二高地一樞紐”六維支撐體系下的“三軸三帶多中心多組團”發展格局和“三廊三帶一通道”的產業格局,以及功能內涵豐富的“國際版”“升級版”的“五都一樞紐”。

與重慶、成都相比,西安的確有一些差異,但反觀西安這20年來的發展,在西部地區仍在前列,在“西三角”中的力量不可或缺,西安的未來仍舊可期。

猜你喜歡
西安協同成都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西安2021
Oh 西安
融合創新 協同發展
成都生活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來?
誠誠&嘟嘟的成都生活
數看成都
京津冀協同發展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