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大變局下技術經濟融合發展的思考*

2020-11-08 17:37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 2020年4期
關鍵詞:小鎮特色發展

(中國航空學會 北京 100012)

在當前世界大變局新的歷史背景下,在我國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情況下,我們面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需要我們從技術經濟融合的角度去思考破解之策。

第一是技術語言問題,也就是技術標準問題。以新舉國體制來進行科技攻關,是具有群眾性特征的舉措,需要各個領域,圍繞技術攻關目標,按共同的標準行動。而共同的技術標準是當前我國的薄弱環節,應該補齊短板加以解決。第二是金融創新問題,搞科技創新需要資金支持,科技攻關必須通過金融創新,備足所需的“彈藥”。當前國際形勢嚴峻,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在科技、經濟領域對中國進行了圍追堵截,科技經濟發展面臨了新的挑戰,必須認真應對,加以解決。第三是經濟內循環與新消費升級問題。中央提出抓經濟內循環,實現內外“雙循環”驅動經濟發展。發展經濟內循環,關鍵要通過提升國內消費力,以消化過剩產能。第四是特色小鎮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最近中央再次強調發展新型城鎮化,這是新的形勢下推動我國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一、從建設和完善“技術語言”入手,筑牢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基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國家實驗室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放手發動群眾,這也是我黨一直以來克敵制勝的法寶。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再次強調,要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沖刺。要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就是要在科技攻關的戰場上,放手發動群眾,壯大科技攻關的力量。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有共同的技術語言做基礎,也就是說,我國必須有一個先進的技術標準體系。技術標準,它不但包含著產業發展的技術,還是很多行業進入市場的入場券。舉個例子,我們并非不能做運輸飛機,C919大飛機只是100噸級的商用飛機,而200噸級大運飛機,我們都做出來了,技術上并沒有難倒我們。盡管如此,我們研制C919商用飛機,還是開展了很多國際合作,包括買國外的發動機,目的是通過這些合作取得美國的FAA認證。因為國際上民航的適航標準,遵循美國的FAA和歐洲的EASA,進入國際民航市場的入場券在人家手里。如果說我們新開發的民機,全是我們自己做的東西,西方不給我們認證,這個飛機將來飛不出去,因為美國FAA認證和歐盟EASA的認證是互相承認的,他們基本上把全世界的航空標準都壟斷了。所以技術標準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是一個行業能否邁進國際市場的門坎問題。誰掌握了先進發達的技術標準,誰才能在這個專業領域上具有話語權和發展權。

所以,我們掌握技術標準,不但可以引領該技術專業發展的主導權,還為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奠定了可以統一行動的扎實基礎。目前國內各個行業、企業都很多,而且各有各的標準。行業標準的發展面臨比較大的挑戰,尤其是一些新的產業,基本上國內尚無自己的行業標準,一般都對標國際標準,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當然有些行業,對標準問題更是敏感,比如互聯網行業,一旦標準被大家接受和確定以后,基本上就全球通吃,整個市場都是它的了。這樣的標準競爭,是我們過去忽視了的一個領域,今后應該十分重視。否則新型舉國科技創新體制就缺乏堅實的基礎。

造成行業標準不受重視,有歷史的原因。歷史上我國的技術標準形成了國家、行業和企業三個層級的體系。世界上有些國家沒有國家標準這一說,通行的就是團體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兩個層級。我國標準體系建設中,以前行業基本上是由政府工業部門所主導,由他們來制定本行業的標準。此外,企業還可以有自己的企業標準。但在計劃經濟時代,尤其是軍工行業,產品生產都是國家決定的,企業也就沒什么必要制定自己的標準,都是用一個行業標準。在行業標準基礎上,國家再制定了國家標準。

改革開放以后,政府工業部門都撤銷掉,改成企業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大量民營企業、合資企業、外資企業的蓬勃興起,這時候各個行業才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一個社會性的行業。當各行業的政府業務管理部門不存在了,則原來的行業標準就陷入了名存實亡的境地。后來,我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誕生了很多新技術領域,在這個情況下,國內的企業、技術部門、研究單位,就出現了沿用外國標準成風的現象。國外的行業標準,有的是比較統一的,比如船舶行業利用勞氏認證的標準,這是全世界都遵照的一個標準。有些未必很統一,特別是新興行業就更不統一,結果就很不成體系,使得所用的標準很亂,和所引進的技術產品一樣,也是萬國牌標準。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我國的技術語言體系的獨立發展。當我國沒有自己獨立的技術語言體系,沒有能夠推動我們國家科技發展的標準體系,這就將使我國的技術創新難以走到別人前面,甚至只能跟著別人后面走。

這樣的技術標準之殤是目前很嚴重的問題,我國沒有獨立的技術語言體系,就很難形成有群眾性基礎的新型舉國體制,就很難用同一種語言去組織社會各個企業、科研單位共同來完成攻關。目前企業肯定都有自己的技術標準,要害是缺乏行業標準,因為過去的政府行業部門都取消了,使我國技術語言體系的發展面臨著深層次危機。

因此,筆者建議,要抓中間、帶兩頭。必須抓緊補課,把行業的團體標準做起來,建設我國完善的技術語言體系。所謂抓中間、帶兩頭。中間就是行業團體技術標準的建設,這個任務可以落在中國科協領導下的全國各個專業學會、協會。讓學會、協會承擔這個使命,做本行業技術標準的發布、管理工作。

在完善技術語言體系的工作中,各個行業學會或協會,應該扮演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為建設我國新型舉國體制筑牢基礎。通過中間這個環節,讓行業學會、協會抓好技術標準建設,并以此來帶動企業的技術標準的發展,最后形成整個國家的技術語言標準體系,增強我們國家整體的競爭力。而國家也應該出臺相應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支持這項工作順利開展。

二、發展金融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彈藥”

搞技術創新的人都知道,技術創新打攻堅戰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彈藥”。筆者認為:資金就像古代打仗時,指揮千軍萬馬的“令牌”一樣,它是調動資源的重要手段,當人們要把資源集中到科技創新時,資金就要跟上。只要資金跟上了,資源就會往這個方向集中,并把新技術開發出來。當前,我國面臨的金融形勢比較嚴峻,說到金融創新,就要說到貨幣,早期都是貴金屬來做貨幣,中國古代用銀子比較多,還有就是銅錢,這兩種金屬在當時都是貴金屬。很多西方國家最早用金幣,最后也轉成紙鈔,因為貴金屬流通不方便,就用便于流通的紙鈔代替。由于存放貴金屬的銀行開展借貸業務,就出現了紙鈔發行量比貴金屬有所增加的所謂“乘數效應”,但是如果紙鈔量發太多了,就會出現通貨膨脹。這時候,我們就把貴金屬作為所發紙鈔的“錨”,“錨”的作用就是要鎖定紙鈔的發行量,不能超發太多,導致通貨膨脹。這是我們在市場經濟情況下,金融活動的一個情況。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是把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物資,取代以前的白銀、黃金作為“錨”。實際上是把各種票據,糧票、布票到食品“票”,以各種各樣的票,成為取代貴金屬的“錨”。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經濟是外向型的,經濟的注意力集中在出口創匯上。當時我們采取強制結匯制度,一美元進來后,就強制地按照當時的匯率比價結匯,在國外賺了一美元,到了人民銀行直接換成六七元人民幣,相當于我們依靠美元來發貨幣。因此,美元成為人民幣實際的“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要搞科技創新的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從國際市場賺回錢的多寡。

當我們外匯儲備很多的時候,人民幣就會發很多,資金量就很充?!,F在出現一個新情況。美國對我們采取脫鉤的限制政策以后,出口創匯可能會減少,外匯儲備受到影響,新發的人民幣減少,甚至他們還會采取一些不講理的做法,直接限制我們使用外匯。我們拿著的美元等于是沒用的,你要買它的高技術產品,它是不賣給你的,實際上等于在你手里的外匯貶值和縮水了。

在這個情況下,除了不像以前有充裕的外匯外,外匯儲備萎縮了會怎樣呢?舉個例子,本來一美元換七元人民幣,就好比一個美元可以“錨定”了七只“船”(人民幣),一旦美元減少了以后,我們的美元“錨”沒有那么多了,這時候一個“錨”可能要“錨”十只、十五只“船”,這就出現了通貨膨脹。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很多科技創新、科研攻關,按原來預算的錢就干不下來了。因為大部分科技攻關都要歷時三五年以上,有可能還不止,一開始做預算,資金還是充足的,但是通貨膨脹以后,就會發現錢不經用了,最后導致完不成科技攻關。真正要燒錢的,真正需要“彈藥”充足的,就是科技攻關,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會使科技創新出現大的問題。

金融創新和技術創新是一對孿生子,美國人所謂的“斯坦福+納斯達克=硅谷”,這個公式大家耳熟能詳。斯坦福大量的基礎研究、科技研究的成果,加上納斯達克的融資能力、風險投資,兩者一結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硅谷。沒有資金這個“彈藥”,打好技術創新這個仗無從談起。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即便你能夠大把燒錢,但是由于貨幣的貶值,科研成本提高了,最后可能就沒法實現預算目標和商業成功,從而前功盡棄。

所以,我們要讓舉國體制不面臨無米之炊的風險,必須解決人民幣“換錨”的問題,從而避免金融風險。前一段時間民間創投基金很活躍,現在要從民間找到創投的LP就很難,只能從政府找。過去搞“雙創”,用了大量民間的錢,現在主要是政府出錢了,政府不出錢就沒人投,這個狀況還在加劇。所以舉國體制的創新,很可能會因為金融的困難出現無米之炊。從根上來說,就必須解決人民幣換“錨”的問題。金本位的歷史過去了,外匯本位又靠不住。筆者有個設想,就是依托國土不動產鍛造人民幣的新錨。國家正在推動REITs這樣的金融工具,過去我們一直沒有這樣的金融創新推出。這樣一種金融創新,就有可能利用國土資源,打造出我們人民幣新的錨,而這個錨不受制于人,不要依賴外匯。

具體說,比如在特色小鎮里,把一些高端農業再疊加上新型加工制造業,比如群眾生活剛需度較大的生物技術產業等,從而形成一個生活、生產、消費一體化的小微產業園區的新型不動產,這種不動產的增值性比黃金還強,并且允許它向中國銀行貼現,這樣就有可能打造出一種新錨,確保國內的金融不出現危機,確保我們的科技創新的舉國體制能夠繼續發展下去。

三、打通內循環,推動國內新消費升級

打通內循環,這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中國是個制造業大國,其中很多產能完全是為了滿足國際市場所形成的,如果不能提升國內消費能力,不能為形成經濟內循環助力,那么結局必然使經濟規模萎縮。這樣的萎縮,反過來又會影響我們原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甚至導致我們在某些制造領域,從出口大國變成進口國。

經濟內循環的關鍵,就是要把國內的一些新的市場激活發展起來。例如,中國曾經是摩托車的出口大國,但還談不上是強國,高端摩托車還是國外品牌占主導地位的。由于后來很多城市限制摩托車使用,國內的摩托車市場就萎縮了,我國的摩托車大國地位也被動搖了。原來在市場上已經把日本的品牌都壓住了,后來日本品牌又卷土重來了,替代了我們很多市場的出口,而在國內的高端摩托車領域,則就完全是進口的了。因此,我們要維持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能規模,就一定要維持國內的內需市場,這不但能夠確保我們實現內循環,還能真正做到以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共同發展。

推動內循環,原來我們主要靠“衣食住行”作為基礎,“衣食住行”之外,應該怎樣提升消費水平?筆者認為應該躍升到其他領域。第一個是康養。第二個是教育,將來教育可能是終身的。第三個是娛樂,包括各種文化旅游,各種文體娛樂。第四個是富,所謂富,現在家庭收入寬裕了,都要做理財,實際上就是做投資。隨著我國中等收入的人群數量不斷攀升,在老百姓中形成投資理財大軍,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要維持住中等收入階層不斷發展的趨勢,就必須解決所需要的投資產品的供應。而目前市場上投資產品供應不足,導致了很多人去炒房,房子的屬性是用來住的,只因為它能夠帶來保值增值,結果變成被炒了。所以推動消費升級很重要,關鍵是躍升到新領域,必須從“衣食住行”升級到“康學娛富”。

筆者推算過,要是把西方國家已有的很多消費開發出來的話,我國經濟增長的后勁還有極大的空間。我國目前有些現象很奇怪,一方面經濟發展得很快,一方面還“拼多多”,怎么便宜怎么來。德國人講過一句話,他們不相信物美價廉,給人感覺德國的產品很精致優質,但是首先他們的生活也很精致優質,它是一個很重視有品位消費的民族。日本人20世紀發展得很好,成為第二經濟大國的時候,也被美國人收拾了,但是美國人卻很鄙視它,其中有些也是針對日本人生活上的所謂簡約的習慣。但日本有一個擋箭牌,說他們的自然資源貧乏,所以形成的文化就是這樣的。實際上日本跟德國這兩個國家,在歷史上都做過很爛的產品,他們解決這個問題,也是經歷了重大的觀念變化后才實現的。所以要實現消費升級,重要的是我們要轉變消費觀念,筆者算過一筆賬,美國有三樣東西跟交通有關系,我們國家現在都有能力做,也應該做。

第一個,是通用飛機。筆者所在的中國航空學會研究過,只要每千人的汽車保有量達到200輛的時候,通用飛機就應該大發展,全世界都是這個規律。中國在胡煥庸線右下方的很多城市都達到這個水平了,每千人有200輛以上的汽車,但是由于空域管理的問題,通用飛機卻沒發展起來。至今通用飛機保有量才只是美國的1%左右,通用機場則連美國的零頭都不到。今后要力推通用飛機和無人機在物流配送和貨物快遞方面的應用,特別是通航快遞,這樣就能夠把通航產業迅速發展起來。

第二個,是游艇。中國很多海岸線,島嶼比美國還多,實際海岸線也比它多和豐富。但是美國的游艇非常多,有1700多萬艘,我們基本上沒發展起來?,F在美國糾集一些國家封鎖孤立我國,主要還是從海上來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大力開放海岸線,發展民用游艇產業。

第三個,是房車產業?,F在我國汽車保有量跟美國差不多,盡管人口比它多,但是房車的保有量目前才有10萬輛左右,連美國的零頭都沒達到,而美國的房車有1200多萬輛。

筆者研究過,我國如果以15年的時間,作為這三類可以進入千家萬戶的產品消費升級的成熟周期,讓這三樣產品的消費,在15年后達到美國現在的水平。那么15年以后第一批購買的產品也該淘汰換新了,則每年的市場份額基本上可以保持住一定的量,形成生活上的剛需,則每年帶動我們國家的GDP,按一百萬億人民幣的基數計算,將會有接近5%的增長率。而且這三類消費產品的科技含量比較高,對國家科技產業進步也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F在我國的消費市場上這種終端消費缺乏科技含量的情況還很普遍,最終想要實現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是不可能的,這則是我們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推動內需消費升級和發展,還有很多內容可做,再過幾年,從2024年開始,估計將會迎來20年周期的數字技術井噴時代。那個時候我國的城鎮將進入智慧化時代。智慧城市絕不是在馬路上安裝幾個監視器,其最硬核的技術應當是分布式智慧能源。統一的電網,分布的發電,是發展大趨勢。再加上全國將出現的星羅棋布的“云中心”,需要大量分布式燃氣輪機等備份電源,這些新剛需,將帶動新一輪高科技產業發展,促進我國從此走出動力技術落后的局面。

四、發展特色小鎮,是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在2014年左右,我國重新打造現代特色小鎮,最早做得比較好的是浙江。特色小鎮古來就有,一直扮演著經濟發展重要平臺的角色。我國近幾年來再次提倡發展特色小鎮,是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工業園區后所出現的問題作出的政策性調整,希望以特色小鎮的形式,解決產城融合的問題。過去很多地區大力發展工業園區,園區建起來了,產業不落實,人氣聚不起,造成很多問題。通過建設特色小鎮,實現產城融合,以此宏觀政策糾偏??墒窃趯嶋H執行中,還是有不少地方以特色小鎮為名,行建園區之實。很多特色小鎮都是緊挨著城邊來做,實際上還是產業園區模式,只是解決了產城融合的問題,倒是能更好地實現城市攤大餅式的擴張。但是這與真正意義上的特色小鎮還是有很大差別。

那么,發展特色小鎮究竟要解決什么問題呢?從西歐的歷史來看,它就是解決了城鄉一體化的問題。世界上城鄉一體化做得好的,西歐是數得上的,其訣竅就是發展了獨立于城市以外的特色小鎮。我們現在搞特色小鎮,很多都緊挨著城邊做,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呢?城鄉一體化的前提是基礎設施要一體化。緊挨著城邊做的話,基礎設施投資就省錢,而且容易實現,容易出政績。結果名義叫特色小鎮,幾年以后就變成城市“攤大餅”的新城區或者開發區。由于這種情況的出現,城市“攤大餅”不斷擴大,真正的特色小鎮沒有發展起來,倒是農村的空巢村越來越多。結果城鄉二元結構不但沒縮小,反而在擴大和加劇。

歷史上,歐洲也可能和我們一樣,鄉村里有很多分散的自然村,這是因為方便農業耕種的需要,農民要貼近農田居住和生活所自然形成的。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越來越集約化了,就沒必要那么貼近農田來居住和生活,人們就逐步往一個適宜的地方集中。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升,農村出現從一產業向二產業躍進,這時又需要發展一些農產品深加工的工業,而工業的發展又需要城鎮來支撐,這逐步形成以某種加工業態為特色的小鎮,最后城鄉一體化就形成了。歐洲很多特色小鎮都是獨立于城市之外的,這才最終解決了城鄉一體化的問題。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區名義上搞特色小鎮,實際上是建新城區,結果城鄉二元結構越來越嚴重,甚至走到棄村,連土地一起荒棄掉,而這種情況,正是特色小鎮的發展走上一條歧路所造成的。

現在黨中央提出發展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發展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基礎,新型城鎮化應由四個層級構成:中心城市、地級市、縣級城市,最后就是特色小鎮。特別是這次疫情發生之后,人們認識到疫情防控最好的辦法就是隔離,武漢出了問題,整個武漢封城。如果是一個小鎮出了問題,則封一個小鎮就行了。像北京前一段時間出現了新發地農貿市場疫情,實際上也是局部的,但是沒辦法只好把北京全部封了。

大型中心城市,中國當然需要,因為人口那么多,但是城鎮化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實現形式,不見得都以“攤大餅”式地發展成中心城市。因為我們中國達到2000萬人的大城市已經好幾個,1000萬的也很多,這已是全世界之最,因此如果我們沒有特色小鎮是不行的。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歷史任務就完成不了。

再比如,如果打起仗來,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死穴,主要是電力供應。戰爭一但打響,一個導彈就可以把供電設施干掉,整個城市就得癱瘓了。在北京這樣的城市,住幾十層高樓的情況下,沒有電梯,靠爬樓梯是不可思議的。在汶川地震的時候,筆者曾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當時沒有電了,那意味著什么?所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是一輩子忘不了的。如果說我國有大量的比較分散的特色小鎮,不但能夠保住農業,還能保住整個生態,而且一旦出現了疫情或者戰爭,有了相對分散的特色小鎮,就能做到“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避免很多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

其實再往后,中國最嚴重的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國很快就進入六零后出生的人的退休高峰期,這批人退休之后,大多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掌握著現代科技知識,又幾乎人人有車。六零后出生的這些人可不只滿足于跳廣場舞,他們退休后沒事,光是天天開著車在城市里逛,將會給城市帶來什么壓力,現在都無法預測。進而八零后出生的人,現在已經進入四十歲了,再過二十多年就退休了,到那時候,這些八零后的子女,如果還是獨生子女的話,就有可能一個人要承擔照顧六個老人 。真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如果中國還是按傳統觀念來定義家庭生活,那么社會運行將會面臨崩潰的風險。

毫無疑問,從現在開始,社會須從經濟發展的思路著手,采取措施解決這個潛在的問題。而發展康養特色小鎮,可以作為最基本的選擇。多年之前,中航工業根據自己的軍民融合的產業結構,就提出發展“愛創客”“愛飛客”“愛游客”“愛馨客”和“航空大世界”的“四愛一大”產業?!皭蹌摽汀笔腔诨ヂ摼W數字技術的創客平臺,目的是構建產業發展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的“平行世界”;“愛飛客”是發展通航產業;“愛游客”是發展房車旅游的產業;“愛馨客”是發展康養產業;“航空大世界”是發展主題公園的,文化旅游產業。當時推出這些產業,目的是想提前應對這些已經出現了的新情況。而這些產業幾乎都涉及到應該以特色小鎮作為基本承載平臺的問題。特色小鎮的發展,無疑將給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態勢,營造一個新的、積極健康的平衡面,給我國基于新消費升級基礎上的經濟,騰出了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是具有深遠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

尤其是康養小鎮,一旦發展起來,成效會是十分可觀的,按2018年的統計數字,我國已有近2.5億退休人口,如果按一個人服務5個老人計算,就可以創造5000萬的就業崗位。實際上目前退休老人可能遠不止這么些,如果達到3.5億的話,也許可以創造7000萬的就業崗位。這對于緩解和改善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年輕人就業難于滿足的狀況,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筆者所在的中國航空學會在指導發展通航小鎮時,主要就是從如何建設新型城鎮化這個角度考慮的。我們覺得,我國城鄉一體化是必須努力實施的;只有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特色小鎮這條路是必須走的,因為農業再集約化的耕種,也還是需要一個基地,這個基地就是特色小鎮。特色小鎮既可以發展一些二、三產業,還有一產業作為依托,所以這是可以一舉多得的發展模式。正好可以對其中的一些國土不動產,通過發行REITs打造人民幣的“錨”。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人類歷史上,經歷過物本經濟,資本經濟?,F代以來,人本經濟也脫穎而出,越來越主導著經濟的發展。實際上,今后的經濟形態可能更為復雜,它即是物質的、信息的和人力的各種要素容介態于一體的容介態經濟。以特色小鎮為基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勢必成為這樣一種容介態經濟的厚實載體。

猜你喜歡
小鎮特色發展
安安靜靜小鎮
“CK小鎮”的美好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國企發展如何提高“質感”——以陜汽黨建引領發展為例
熊的小鎮
小鎮(外一篇)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教師發展
《傲慢與偏見》的藝術特色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