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花鼓戲的傳承發展研究

2020-11-08 17:37陳倩張華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 2020年4期
關鍵詞:花鼓戲湖南戲曲

陳倩 張華

(1.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 建筑工程系 湖南 株洲 412006;2.湖南理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南 岳陽 414006)

一、引言

湖南花鼓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隸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其傳承與發展,具有廣義虛擬經濟價值。受湖南“十里不同音”的鄉土韻味影響,湖南花鼓戲就漸出幾種或以地名命名的主要流派,如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戲曲的演繹,抑或兩小戲,抑或三小戲,抑或大本戲,一旦一丑,一丑一生,一唱一和,一顰一簇,一動一靜,舉手投足之間,皆體現出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之活態精髓。出于花鼓戲獨有的“活”的范式,它的生存發展依附于本土的生產生活實踐,始終與背后的經濟發展“藕斷絲連”。探討湖南花鼓戲發展中的廣義虛擬經濟因素,提出促進湖南花鼓戲傳承發展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二、湖南花鼓戲傳承的廣義虛擬經濟影響因子

湖南花鼓戲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蘊含諸多傳統價值。不乏有源自地方的方言唱腔,有源自民族的歌舞藝術,有源自古典的樂器譜奏,也有源自生活的情感再造和源自經典的文學再興。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它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人本、流程、需求、商品、價值和財富等基本信息態,呈現出泛化的虛擬經濟現象?!斑@樣一種傳統的價值不斷容納入信息介質后進化為更高級價值的經濟,我們定義為‘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即廣義虛擬經濟?!保?]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影響因子研究廣義虛擬經濟與湖南花鼓戲的相關性。

(一)人本信息態

從一定意義上說,湖南花鼓戲更多的是引領受眾去感受和體驗,不妨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活動,人們在盡情觀賞享受愉悅的同時也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這種感受價值實際上是取其共同認可的心理感受部分,創造了觀眾群體信心的集合,即“人氣”的脫穎而出。以“人氣”為表現的信息態剛好應就了文化消費和文化創新的第一資源。如2019年榮獲中國劇協第七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的劇目《桃花煙雨》,緊扣新時代“精準扶貧”的主題,聚焦湘西十八洞,借用一幅“桃花煙雨圖”融入苗風高腔山歌、雙川·采茶調、鄉哩苗歌、漁鼓調等民族特色,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地演繹了扶貧隊長隆富平與農民工石青峰、石青峰與妻子尤伲珍、單身農民麻長貴與寡婦麻麗花、田間農民阿牛與阿雀、阿雀和父親施才旺、石青峰與鄉村村民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戲劇沖突,不同的人性、不同的情感交織形成了波瀾起伏的人物情節,揭示了“撕開貧窮看美麗”的精神內涵。這里,我們不乏看到該劇不論從選題上還是臺風上抑或審美上,都得到了受眾觀念上的切實認可,正所謂“人氣”這種基本形態充當了催化劑,內部驅動了心理乃至精神需求納入交換的領域,拓展了文化消費的生活空間。

(二)流程信息態

湖南花鼓戲的劇團運作,歷來有兩種模式盛行,其一為公益性演出,其二為商業化演出,兩種演出的運轉無疑都牽涉到編劇組、導演組、表演組和奏樂組等組織模塊,其中每一項流程開發都隱約囊括了瞬變萬息的虛擬經濟因素,容納了可與之契合的二元信息態。譬如戲曲劇本的創作是一趟孤獨的旅程,既要融合本土元素又要激起觀眾的共鳴,講好故事、立好意境,兼具藝術性、戲劇性、喜劇性和思想性有機統一,形成風格獨到的接地氣、有詩意、有溫度的精作,毋庸置疑脫離不了編劇這個對象原生態的生活浸染。很自然一個好的劇本往往能開拓出一個新興的戲曲市場,受眾面廣泛開來,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多人“知道”后也不失為一種最好的“品牌”傳播渠道。品牌形象的建立進一步容入到虛擬經濟范圍。在筆者的家鄉——汨羅花鼓戲就是以商業化演出為主,一般多見于民俗嫁娶、過壽、喪事、節日慶典等文化活動,劇團的運轉多數靠自我經營來自負盈虧,劇組成員按不同等級獲取不一的收入,生存的壓力和生活的財富基本靠民俗文化價值內部驅動,戲曲在此被充當成一種服務型商品。人們普遍在欣賞戲曲的活動中涵蓋到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經濟生活。

(三)需求信息態

在歷史的長河中,湖南花鼓戲始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霸缙诤匣ü膽虮硌輧热荻酁檗r民的生產、生活和愛情,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故事性不太強;中期喜劇色彩濃厚,仍以下層勞動群眾的生活和勞動為表現對象;后期還出現了一些從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中改編過來的大本戲,同時也移值了地方大戲中的劇目?!盵2]總體上,它的演變拓印了歷史的信息和人們的生活情景,像久以知名的劇目《打銅鑼》《補鍋》,一個講述的是人民公社社員蔡九在農村鄰里敲鑼,提醒村民關好雞鴨以防糟蹋莊稼的事件;一個描述的是補鍋匠李小聰機緣巧合下去到未來岳母家補鍋,并勸說其認同補鍋的職業接納他做女婿的事件。同屬于經典農村題材,向我們描畫了人民公社集體活動和手工藝職業,表達了熱愛集體、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情感。放在現代,補鍋行當和人民公社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人們再次觀賞兩場戲劇,所體會的更多是對歷史信息的需求。

尤其是在逢年過節或舉行慶典、壽宴、喜宴等民風活動中,民間笑曰需要“唱戲”“送戲”,家家戶戶已然從心底視其為一類吉祥文化、禮儀文化、安撫文化、喜樂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唱詞和對白接地氣,服務于湖南本地和熟悉湖南方言的觀眾,而且能從語言的技巧上完成喜劇的包袱,能使觀眾產生共鳴,達到內心的愉悅?!盵3]當然,村里人受邀其樂融融地聚集觀看戲劇的場面,也往往最能體現中國化的韻味和團聚民心的鄉里情。因此,現當代對戲劇的追求還從側面體現了人們想感悟歷史沉淀感的這種心理需求。如果沒有這種需求,傳統戲劇大多保持靜止狀態,可能面臨被長久展覽在博物館或公演在傳承保護中心的舞臺上,只有人們有對參與文化體驗和對歷史信息感受的需求,湖南花鼓戲的虛擬價值才能被多重賦予,才能通過傳承人巧妙地“活”在文化商品服務中。

三、湖南花鼓戲傳承發展的途徑探討

湖南花鼓戲作為湖湘文化的地方戲曲,有著獨特的民族性、地方性和人民性,但隨著當今現代科技的沖擊與影響,同樣也面臨了后繼乏人、程式守舊、現代性不足、創新性不夠等發展境遇。如何適時地破解而讓戲曲回歸繁榮的景象?是值得首當其沖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試著從以下兩點提出拙見。

(一)融入城市要素信息

傳統戲劇,皆是以歌頌勞動、贊揚英雄、崇尚自由愛情、宣揚革命精神等鮮明的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為主題,符合對農村背景和時代精神的描摹。眼下的湖南花鼓戲亦當如此,一方面,要響應時下“加強城鄉協調統籌發展”的主旨,著力從文化上將城市與農村捆綁,實現它們彼此要素的容介。對于傳統花鼓戲而言,由于受眾偏向中老年化,年輕人的觀看率甚少,為了提高覆蓋面,當下我們需要擇選潮流時尚的審美元素和大眾市井要素提取加入湖南花鼓戲中,例如異域風情的服飾道具、視覺盛宴的舞臺景觀、俏皮活潑的動作語言、大膽多變的色調搭配、別樣風貌的思想傾向等,高度融合農村的自然與城市的人文特色。

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盡快適應新時代的媒介變革,讓戲曲邂逅新媒體,助推數字化、網絡化的資源共享,完成移動資源的效應化,使文化資源逐步轉變為市場潛力。如探索應用VR互動體驗、在線直播、發布短視頻、制作數字動畫、數字影片、數字紀錄片等方式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戲曲傳播,使湖南花鼓戲在多媒體業態下,跨越時空界限無線式互動循環,建構“在場”與“不在場”的審美視野。如2019年,中央電視臺迎來了第三季戲曲訪談節目《角兒來了》,將戲曲藝術與人生價值、戲曲前輩與戲曲后生、大屏與小屏建立了深層次的連接,實現了用情感架起橋梁的初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6月,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使用了六大直播平臺展演經典曲目黃梅戲《天仙配》,在線觀看和進入直播間人數均達上萬人,粉絲既可在線互動也可不限空間地欣賞曲目。諸如此類形式已初露尖角,為新國潮的品牌形象定位奠定了基礎。

(二)促進人才培養落地

湖南花鼓戲傳承的重要環節是要大力加強人才培養力度,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重點強調:“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p>

湖南花鼓戲歷來主要靠口傳心授的形式接續傳承,“人民群眾既是欣賞者也是創作者,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源自群眾口頭創作,集體加工,所以能在更深的程度和更廣的范圍受到大家的喜愛,一些優秀的劇目自上演以來,百看不厭?!盵4]

一切相關的活動,歸根結底都來源于最頻繁的要素“人”這個容介態,花鼓戲人才培養需要兩個“人”,既要有傳承人又要有受眾者。一是在培養傳承人的方式上,口傳心授不曾過時,政府和相關機構需要落實傳承的文化空間場所,滿足“有地可傳”“有景可布”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外部要素的有效發揮,協助構件系統化的劇團管理機制。其實,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一批擁有現代意識和專業能力的文化人才,讓他們了解和掌握民眾文化心理和審美需求,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資源,從專業的角度來弘揚戲曲的藝術精神?!盵5]二是在培養“戲迷”受眾者上,可以從“非遺進校園”“非遺+網絡”等方式上著力突破,特別是在教育產業中強調灌輸“課程思政”的理念,傳統戲劇文化則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或許能被應用到中小學語文教學和大學生公共素養課當中,潛移默化地改良校園人文環境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進一步推動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一代變革。這樣的雙元模式也是“兩條腿走路”的實踐教育形式,不同的信息容介雜糅也能循序漸進的助力湖南花鼓戲的虛擬價值,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廣泛傳承傳播。

四、結語

古往今來,古有戲園、戲樓、草臺、廟會等場所,今有舞臺、露臺、走街等空間,人們始終把“看戲”當作是一種娛樂消遣活動,其實,看的并不是熱鬧,而是尋得心中那片精神寄托的領地,恒定不變的是戲曲本身的文化、風俗、地域、文學、美學等綜合化的廣義虛擬價值??梢哉f,“梨園非遺”是一部活態傳承的影片,從古至今,表面上涉及實體經濟活動,但內在所牽涉的確是廣義虛擬經濟的多元領域,從生產生活落地到社會發展,或多或少的二元容介態滲入,給了湖南花鼓戲與眾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我們對湖南花鼓戲的傳承發展,要選擇合理合適地“文化+經濟”的同頻共振發展模式,不能脫離經濟談靜止傳承。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湖南花鼓戲的傳承發展,要敢于突破體制的束縛,敢于覓尋傳統與現代最好的結合點[6]。

猜你喜歡
花鼓戲湖南戲曲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淺談常德花鼓戲的藝術特色
湖南花鼓戲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傳承
戲曲從哪里來
《廣西戲曲》
資興:花鼓戲進校園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花鼓戲轉型經歷和湘籍民族歌唱家關聯性
歌劇要向戲曲學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