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2020-11-17 02:19張葉雨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20年16期
關鍵詞:滲透傳統文化高中語文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學科,應時刻將傳統文化和當前的教學改革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教師應利用好古詩文教學,提煉大量傳統文化知識學以致用;走進古人的精神境界,感悟先賢人格魅力;同時,通過看、背、演、講等課外特色活動,讓語文教學更有內涵,讓中國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滲透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所彰顯出的思想智慧,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語文作為一門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學科,應時刻將文化傳統和當前的教學改革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升學生的內在品質和人文素養。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中運用多種策略,讓傳統文化滲入到高中語文教學中。

一、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做到學以致用

作品源于生活,因此我們要結合生活實際,不僅要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內涵,更要學以致用。古詩文是傳統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想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滲入傳統文化,古詩文教學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其實,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它所蘊含的大量傳統文化知識,都可以提煉出來,為語文教學助力。

例如《勸學》篇中,我們的關注點就不僅僅是文章的梳理,更重要的是提煉出荀子“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學習觀點。在這篇文章中,荀子敘述了大量的學習方法,利用對比論證,使論述層層推進,告訴我們對于學習不能光想不做,要學會借助外力,持之以恒,方能進入學習之境。

此外,尊師重道一直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在《師說》的教學中,我們應深入理解古人崇師的風尚。要進行思考,為什么會有老師?誰可以成為我的老師?韓愈在這篇古文里,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先賢孔子也能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可見古代品德高尚之人都有一顆尊師重道之心。借此,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弘揚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并以此為約束,讓傳統文化教育逐漸滲透到學生的素質教育養成中。

在古文中,還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涉及愛國情懷、學習生活、社會禮儀等多方面,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并充分挖掘這些傳統文化,將這些文化繼承和發揚。

二、挖掘古人思想,感悟先賢人格魅力

古代文人志士多如繁星閃耀,其風骨當為我輩楷模。高中語文課文內容縱貫古今中外,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最理想的輔助工具。無論是詩文的作者,還是課文中提到的人物形象,他們的人格魅力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以愛國詩人為例,詩歌部分選取了屈原、杜甫、辛棄疾等多名愛國主義詩人的作品,向我們展現了優秀的愛國主義傳統文化。屈原屢遭排擠,卻仍心系君王百姓,一曲《離騷》熔鑄了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情為里,以物為表,抑郁沉怨”;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卻始終不忘憂國憂民,在《登高》一詩中,落木蕭蕭、悲秋多病、艱難苦恨,寫盡晚年衰頹,更憂國運艱難;辛棄疾不受重用,卻還是憂慮國事,在京口北固亭憑欄遠望、撫今追昔,“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感慨北方已非宋朝國土,萬分沉痛,“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卻又是為國家鞠躬盡瘁,愿望強烈。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義重情深的愛國主義情懷,并應把它和當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

莊子的逍遙、蘇軾的曠達、李密的至孝、陶淵明的悠然,這些詩人在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中所煉化出的人格品性,成為我們后輩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然,先賢的人格魅力不僅體現在所選詩文的作者身上,也體現在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上。

《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主人公燭之武臨危受命,救國家于危難;佚之狐慧眼識英才,不嫉不妒;鄭伯善于納諫,知錯就改;晉侯、秦伯權衡利弊,審時度勢。此外還有,藺相如能言善辯、不計前嫌,與廉頗將相和,共同維系國家安定;蘇武堅貞不屈、寧死不降,以大義感動世人;劉蘭芝焦仲卿對愛情矢志不渝,和《氓》中男女形成鮮明對比,為后人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

這些鮮明的人物形象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傳統文化中的人文魅力進行深入挖掘,這一過程對學生們正確認識自我、評價他人,在生活中更好為人處世和健全人格的養成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三、開展課外特色活動,豐富傳統文化知識

課堂知識容量有限,學生個體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消化也各有差異,傳統文化的學習需要長時間的熏陶,不僅要靠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滲透,也要通過開展課余特色活動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拓展。

1.看,即看書籍、視頻

教師可以適當推薦優秀書目,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充分閱讀課文以外的傳統文化書籍。

不同的書籍起到的作用也不盡相同,例如閱讀《史記》《戰國策》《三國志》等帶有文言文原文和翻譯版本的史書,可以在幫助學生形成文言文的語感的同時,了解我國的歷史脈絡;而閱讀《聊齋志異》《水滸傳》《紅樓夢》等明清小說,一方面與課文相承接,另一方面能從一個個社會的縮影中感悟人生百態,積累寫作素材。

在閱讀的同時,為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情懷,老師們還可以向同學們推薦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節目,例如《唐之韻》《中國詩詞大會》《經典永流傳》等。這些傳承經典的文化節目通過紀錄片、競技、音樂等方式呈現給大眾,學生們可利用課余時間觀看。為了提升觀看效果,老師也可以適當布置觀后感、隨筆、摘抄等作業,把這些作業積累起來,這些知識儲備必將成為學生們的一筆文化財富。

2.背,即課外背誦

在晨讀時間里,我們不要只局限于齊讀或背誦必考篇目,課外相關背誦也很重要。

例如背誦課文以外的其他經典古詩詞,它不僅是課文內容的延伸,更有助于學生文學素養的積淀。在背誦中深入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在情意相通、聲情并茂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情懷。

當然,要組織背誦課外詩文也有很多方法,為了達到讓學生感興趣、學知識的目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自行尋找一篇自己喜歡的詩歌,在上課前將該詩寫在黑板上或利用多媒體投放出來,再利用課前三分鐘對該詩進行簡單的講解,同時引導大家背誦積累。

3.演,即情景表演

很多教師會覺得,對教材內容進行情景表演是在浪費時間。其實,我認為在非畢業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偶爾利用晚自習或節假日藝體節活動等,對教材內容進行情景表演很有必要。

在表演過程中,人物的角色扮演會使學生們更深入的揣摩人物當時的語言、動作、心理,體會文字中的傳統文化魅力。同時,大部分學生為了能更好完成演出,會主動翻閱相關史料來豐富人物形象和表演內容,這就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

通過這些演出,每一組同學的表演經歷都會深深印在他們的腦海中,包括故事脈絡、人物形象等,為他們積淀下記憶深刻的文學素材。

4.講,即歸納講解

詩歌題材、意象的歸納有助于提高古詩的理解能力。學習到田園、送別、邊塞等題材的詩歌時,可以讓學生們課外搜集相同題材的詩歌,歸納總結并講一講同一題材下的詩歌在意象、情感等方面的異同。

每逢重陽、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時,可以讓學生們提前搜集與節日相關的傳統文化內容,利用課前三分鐘進行即興演講或采取讓學生分組自己做課件并利用晚自習等形式對相關傳統文化進行更深入的講解,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尤為重要。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基于現實,不斷開拓創新,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課堂中,讓語文教學更有內涵,讓中國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玉艷《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路徑》,《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2期。

[2] 劉師培《論文雜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張葉雨,1991年生,女,漢族,重慶涪陵人,大學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猜你喜歡
滲透傳統文化高中語文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談高中語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關于高中語文修辭教學的一些看法
在印度佛教大會感受日本“滲透”
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