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推理的心理學研究及其對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2020-11-18 03:33林曉榕喻平
關鍵詞:演繹類比歸納

林曉榕 喻平

摘要:邏輯推理包括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邏輯推理的心理學研究,主要涉及推理的心理機制、發展時期及影響因素。從相關研究成果中得到啟示,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嘗試運用如下策略來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關注發展關鍵時期,加強邏輯推理訓練;適當揭示邏輯規則,固化演繹推理思維;設置合情推理情境,培養歸納類比能力。

關鍵詞:邏輯推理 演繹 歸納 類比 教學策略

邏輯推理是由一個或多個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過程,作為人的一種重要認知方式,一直受到心理學和教育學的關注。邏輯推理的心理機制、發展時期、影響因素等是心理學研究的熱點課題,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標。本文對邏輯推理的相關心理學研究做一些簡介,并由此得出對中學數學教學的幾點啟示。

一、心理學對邏輯推理的一些研究

邏輯推理包括三種形式: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對邏輯推理的研究主要圍繞這三種形式展開。

(一)學生邏輯推理的發展研究

有研究表明,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隨年齡增長而持續發展,在小學階段有初步表現,在初中和高中階段達到成熟。

李丹等人對兒童假言推理(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充分條件的假言推理,它是一個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即“如果……則……”;二是必要條件的假言推理,它是一個必要條件的假言判斷,即“只有……才……”)能力的發展特點進行了研究。研究顯示,兒童假言推理能力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隨年級的升高而增長,小學三年級開始已有初步表現,在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一年級期間有一個加速階段。其增長速度和水平,一方面受年齡階段和推理格式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因對不同命題具體內容的熟悉程度而有所差異。這是由于假言推理中事物的因果關系具有復雜性,而兒童的辯證思維尚未成熟所致??傮w上看,假言推理能力的發展時間要比直言三段論推理能力推遲一年左右。

李國榕和胡竹菁對中學生直言三段論推理能力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學生的直言三段論推理能力在初中階段發展較快,且每升高一個年級,其推理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高中各年級之間,學生的推理能力雖有差異,但不顯著;而由初中升入高中,學生的推理能力會有一個飛躍。而且,男、女學生之間的推理能力無顯著差異,但理科學生的推理能力高于文科學生。此外,中學生在進行直言三段論推理時,對不同格式推理能力的發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

全國青少年心理研究協作組于1985年對全國23個省、市初一、初三和高二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做了測試,內容包括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又分為直言推理、假言推理、選言推理、復合推理和連鎖推理)兩類,同時還測試了辯證推理能力。結果表明,初一學生就已具備各種推理能力;三個年級之間,推理能力發展水平和運用水平都存在顯著差異。此外,凡是需要調動感性知識的試題,學生解答起來就容易;反之,則感到困難;其中,歸納推理依賴學生感性知識的程度比演繹推理更高。

黃煜烽等人在全國19個省、市不同類型的學校隨機抽取初一、初三、高二學生17098名,開展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測試。結果顯示,進入中學以后,學生基本上掌握了邏輯推理的常用規律,其思維水平開始進入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的階段;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推理能力隨著年級的升高都在持續地發展,在初二階段尤其迅速;在整個中學階段,歸納推理能力的發展水平要高于演繹推理能力;在演繹推理能力中,學生的直言推理能力發展較好,而連鎖推理能力發展較差。

方富熹等人采用口頭測試的方式,考查9—15歲兒童充分條件的假言推理能力的發展。結果表明,大部分9歲(小學三年級)兒童的有關推理能力已經開始發展,但水平較低;大部分12歲(小學六年級)兒童的假言推理能力處于過渡階段;大部分15歲(初中三年級)兒童的假言推理能力達到成熟水平。在之后的進一步研究中,他們又發現,12歲兒童對充分條件假言推理有關規則的掌握,取決于他們形式運演思維的發展水平。

林崇德教授將中學生的論證推理能力分為四級水平(也可以看作四個發展階段):直接推理、間接推理、迂回推理、綜合性推理。研究發現,在正常的教育教學情況下,中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隨年級升高而提升;初二和高二是推理能力發展的轉折點,初二學生普遍能按照公式進行推理,高二學生的抽象綜合推理能力則得到顯著的發展。

(二)影響邏輯推理的因素研究

1.關于演繹推理。

張慶林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條件推理(利用條件性命題——通常為假言判斷——進行的推理)中,推理的內容會影推理形式規則的運用,進而影響推理的過程和結果。這主要是由于日常生活經驗會影響人們對具有實際生活意義的大前提的語義加工或心理表征,具體表現為對問題空間的影響;人們在不同的問題空間中進行分析和判斷,就會得到不同的推理結論。這是一種直覺的推理形式。因此,人們在進行涉及日常生活的推理時往往會受到經驗的影響。

胡竹菁和胡笑羽認為,推理行為是推理者在現有推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解決具有一定結構的推理題的心理加工結果。而演繹推理問題和推理者所掌握的有關推理的知識結構都由推理形式、推理內容兩方面構成,進而基于形式和內容兩種判定標準,提出了“推理題與推理知識雙重結構模型”:推理行為會受到四個方面的影響,用公式表示為BR=f[IS(form),IS(content),KS(form),KS(content)],其中BR代表推理行為,IS(form)代表試題形式結構,IS(content)代表試題內容結構,KS(form)代表推理者所掌握的形式知識結構,KS(content)代表推理者所掌握的內容知識結構。

Senk研究了中學生在幾何證明中的演繹推理表現,發現如果學生證明過程的書寫能力比較薄弱,會影響學生的推理能力。

Jansson通過訪談,研究了初中生在假言命題、選言命題、聯言命題、否命題等不同邏輯形式任務上的發展及先后層次結構。研究顯示,學生缺乏處理那些正式、真實、有趣的“暗示”的能力,且同一邏輯運算的不同語言形式會對邏輯推理產生影響。

Hoyles和Kuchemann考察了學生假言推理能力的發展,指出在特定的數學情境中,對“暗示”的理解是否到位和演繹推理能否成功之間存在某種聯系。

根據演繹推理相關的認知與腦機制研究,左、右腦在演繹推理中的功能差異主要表現為言語系統和視空系統在演繹推理中的不同作用,而且這兩種系統對幾種演繹推理類型的影響可能是不同的。不同性質的內容在影響被試推理過程時,所激活的腦區域是有差異的,如推理內容具體或抽象、推理材料包含更多具有顯著情緒特征或社會規則的內容、形式邏輯規則是否與個體信念沖突等。因此,個體的知識經驗、信念偏向等對演繹推理也有一定的影響。

2.關于歸納推理。

多數研究證明,歸納推理受到前提項目多樣性的強烈影響,材料類別與概念范疇、屬性特征及其呈現方式、推理形式、知識經驗等因素都會對歸納推理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近年來,許多研究開始關注歸納推理的心理效應。根據歸納論斷中不同因素對個體做出歸納結論時把握性大小的影響,歸納推理的心理效應主要分為三種:類別效應、屬性效應、交互效應。當前,關于類別效應中多樣性效應的研究較為集中,即人們意識到前提更加多樣的論斷具有更大的歸納推理力度,從而在歸納推理過程中傾向于尋找差異更大的證據來支持將要得出的結論。有研究結果表明,在適合的條件下,兒童在歸納推理中能夠表現出多樣性效應。

根據一些前提類別具有某一特征而推測結論類別也具有這一特征時,要推測的特征叫作歸納特征,結論類別具有這一特征的可能性程度叫作歸納強度。目前,對基于類別的特征歸納的解釋主要有相似性解釋和知識解釋兩類。相似性解釋認為,人們的歸納推理能力基于前提類別與結論類別的相似性,并隨著這種相似性的增加而增強。

王墨耘和莫雷提出關聯相似性模型,即描述人們根據歸納特征關聯項的相似性來做歸納推理的抽象模型。這一模型將特征關聯知識與相似性整合到一起,認為基于關聯相似性的歸納推理包含三個環節:首先尋找與歸納特征相關聯的特征(即關聯特征),然后比較評估結論類別與前提類別在關聯特征上的相似性(即關聯相似性),最后根據這種關聯相似性程度得出結論類別是否具有歸納特征和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歸納特征。這一模型還認為歸納強度的大小可用公式來預測:歸納強度=關聯特征與歸納特征的關聯強度×關聯特征的相似性程度(即關聯相似性程度)。

王墨耘和高坡通過實驗驗證了,歸納強度與關聯相似性、關聯相似性變化的影響效果與關聯強度、歸納信心與關聯強度之間均為正相關。

3.關于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與類比遷移有關。已有研究表明,12歲以下兒童的類比推理能力不足,是由于他們所掌握的概念知識有限(特別是相對于類比推理任務的難度),缺乏類比遷移的動機。

除了自身年齡特征、知識經驗、信念之外,工作記憶也是類比推理的重要影響因素。工作記憶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性加工和儲存的能量有限的記憶系統,由語音回路、視空間模板和中央執行器三個部分組成。其中,語音回路負責以語音為基礎的信息的儲存和控制,它分為語音儲存系統和發音復述系統兩個部分;視空間模板主要負責處理視覺空間信息,它包含視覺元素(與顏色、形狀有關)和空間元素(與位置有關);中央執行器負責各個子系統之間以及它們與長時記憶之間的聯系,也負責主要資源的協調和策略的選擇與計劃。

唐慧琳和劉昌采用雙因素實驗設計,發現工作記憶是影響類比推理的重要因素:在圖形類比推理中,主要有視空間模板中的空間成分、語音回路中的發音成分以及中央執行器的參與;而在言語類比推理中,則是視空間模板中的空間成分起主要作用。

此外,王亞南和劉昌通過數字推理測驗,探討了數字推理能力發展的心理機制,發現加工速度和工作記憶在數字推理能力的發展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且工作記憶的作用大于加工速度;推測加工速度可能是年齡與工作記憶的中介,僅對工作記憶的發展起一種直接調節作用,而工作記憶可能對數字推理能力的發展起直接調節作用。

問題之間的相似性能夠影響類比檢索的過程,因而對類比推理也有重要影響:相似度越高,越能促進類比遷移。問題之間的相似性包括抽象原則、問題內容、實驗環境三個方面。其中,抽象原則在正規問題中指公式,在無法定義的問題中指圖式和深層結構;問題內容主要包括語義領域和表面元素兩個方面;實驗環境則包括實驗過程中的背景、實驗者和實驗程序等。

二、對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一)關注發展關鍵時期,加強邏輯推理訓練

邏輯推理的相關研究表明,中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隨年級升高而提升;初二和高二是推理能力發展的轉折點(關鍵期);假言推理能力在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三年級之間隨年級的增長而增長,在小學三年級已有初步表現,在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一年級之間有一個加速階段,在初中二年級普遍接近成熟水平;總體歸納推理能力的迅速發展在初一到初三階段,演繹推理能力的迅速發展在初三到高二階段。這些研究結論對數學教學的直接啟示是,要關注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加強對學生的邏輯推理訓練。因為,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再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可能會事倍功半。

在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理解運算法則,依據法則進行運算。這是典型的演繹推理,但是,依據的法則往往是單一的,而且推理的步驟很少。這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到了初中階段,平面幾何的證明成為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雖然也是演繹推理,但與小學階段有了明顯的不同:依據的法則、定理較多,選用難度較大,同時,推理的步驟明顯增多。如果初中生不能適應這種變化,也就是邏輯推理能力的增長沒有與學習內容復雜程度的增加同步,就會造成學習困難——實踐表明,初中往往是學生數學成績分化的起始時期。因此,在這一邏輯推理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十分必要。

第一,保證一定量的推理練習。量變引起質變,這是一個簡單的哲學原理。沒有量的積累,何來質的改變?學習數學必須做一定量的題,這是一個硬道理。當然,一定量的推理練習并不意味著“題海訓練”,可以理解為“題海訓練”量的下限。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學生的推理訓練達到了一定的量,那么他的邏輯推理能力就能實現質的提升。對“一定量的推理練習”的理解,還要注意這樣兩個問題。其一,量(的下限)不是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需要的訓練量是有差異的: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訓練量可能小一些,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訓練量可能大一些。其二,量與質是相關的。一個基本的觀點是,一道高質量題目的訓練功能強于幾道低質量題目的訓練功能。例如,讓學生做一道有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題目,其邏輯推理訓練功能明顯強于讓學生反復做幾道同一類型的有理數加法運算題目。這兩個問題正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研究的:如何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訓練量的標準?如何編制高質量的邏輯推理訓練題?

第二,協調發展多種推理形式。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更具有相對獨立的特質。也就是說,不能指望通過一種推理能力的訓練來帶動其他推理能力的發展,專門的訓練是必要的。

例1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了三個算式:52-32=8×2、92-72=8×4、152-32=8×27。王華接著寫出了兩個具有同樣規律的算式:112-52=8×12、152-72=8×22。

(1)請你再寫出兩個(不同于上面算式)具有上述規律的算式;

(2)用文字寫出上述算式反映的規律;

(3)證明這個規律的正確性。

本題題干分兩次給出5個算式,啟發學生在觀察、認識的基礎上,初步猜想。第(1)問引導學生舉出一些例子(如112-92=8×5、132-112=8×6等),從而驗證猜想。第(2)問引導學生將發現的規律做一般化描述:任意兩個奇數的平方差等于8的倍數。第(3)問則要求學生給出形式化的數學證明。前兩問都屬于合情推理,最后一問則屬于演繹推理。本題的解答過程中,既包含了對已知條件的觀察、分析和類比,又包含了對規律的探索、歸納及證明,為學生進行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提供了可能,能較為全面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此外,本題條件還可以進一步簡化,即不給出算式的結果,而讓學生先自行計算52-32、92-72、152-32,再嘗試尋找規律,從而給學生更大的探索空間。

第三,協調運用演繹推理方法。在演繹推理中,綜合法和分析法是兩種常用的證明方法。分析以綜合為目的,綜合又以分析為基礎,二者互相滲透、互相依存。訓練中,應當注意兼顧兩種方法。

例2已知△ABC中,∠ACB=90°,∠BAC=30°,求證:BC=1/2AB。

本題需要證明的結論是,一條線段的長度等于另一條線段長度的一半。教師可適當提示學生有兩種證明思路:第一種是延長BC至原來長度的兩倍,再證明其等于AB;第二種是縮短AB至原來長度的一半,再證明其等于BC。

針對第一種證明思路,可延長BC到點D,使得CD=BC(見圖1),此時只需要證明BD=AB。教師可進一步提問學生如何證明,啟發學生尋找BD與AB之間的關系,作出輔助線AD,使得問題進一步轉化為證明△ABD為等腰三角形。針對這一命題,學生很容易判斷出可利用三角形全等來證明。至此,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分析法得到了證明思路,學生也能較為順利地寫出證明過程。

針對第二種證明思路,可取AB的中點D(見圖2),此時只需要證明AD=BC或BD=BC。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嘗試采用綜合法證明:連接CD,根據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得出CD=AD=BD,再由∠B=60°,得到△BDC是等邊三角形,進而得出結論。

(二)適當揭示邏輯規則,固化演繹推理思維

形式邏輯有專門的知識。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這些知識通常不是系統地講授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潛移默化地掌握的。但是,對有些邏輯知識,有必要做適當的介紹,以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固化“言必有據”的演繹推理思維。

例如,判斷的四種形式是全稱肯定、全稱否定、特稱肯定、特稱否定。學生必須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否則,在推理時容易出現錯誤。

再如,直言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組成,有四“格”,其中,第一格如下頁圖3所示(大前提必須是全稱的,小前提必須是肯定的),第二、三、四格稍微復雜一些。中學數學中的演繹推理幾乎都采用直言三段論的第一格。因此,學生必須理解清楚這個規則,方能正確進行演繹推理。

在學習演繹推理的初級階段,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推理過程的補充理由訓練。一種方式是寫出全部推理過程,讓學生填寫每一步推理的依據;另一種方式是給出有一些空缺步驟的推理過程,讓學生補全推理過程,并寫明理由。許多研究表明,這是行之有效的推理訓練方式。

例3如圖4,點E在四邊形ABCD內部,AF∥BE,DF∥CE,求證:△BCE≌△ADF。

本題是一道常見的初中幾何證明題,涉及平行線、平行四邊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并給出證明,同時在每個步驟之后寫清理由,如使用的定理、性質等,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邏輯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關注數學語言表述的準確性、嚴謹性、規范性,及時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

(三)設置合情推理情境,培養歸納類比能力

合情推理的實質是“發現—猜想—證明”。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充分挖掘教學資源,靈活創設合情推理情境,充分展現推理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歸納和類比能力。

第一,情境要具有探究性。歸納和類比是探究中常用的推理;反過來說,只有通過探究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歸納和類比能力。探究活動中,要完成的目標(要證明的結論)應該是不明確的,需要通過合情推理來發現。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通過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完成目標。

例如,“余弦定理”的教學大多采用演繹推理的方式,利用向量法或幾何法推導出余弦定理,但這種做法容易造成合情推理能力培養的缺失。對此,可采用“先猜后證”的方式,讓學生先利用合情推理進行探究,再利用演繹推理加以證明,從而體現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的共同發展。

具體地,可以從類比推理的角度設計。通過勾股定理的復習引入,然后提出下列問題:(1)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系,那么一般三角形的三邊是否有類似的關系呢?(2)勾股定理中的三邊關系有何特點?直角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有何關系?(3)請同學們觀察等式中的“abcosC”,我們以前似乎研究過這個量,它還可以怎樣表示?(4)如果把這個式子中的量都用向量表示,應該是什么形式?(5)你能證明這個式子嗎?(6)還有其他證明方法嗎?從而引導學生類比、分析勾股定理的形式,猜想、證明余弦定理的形式。

猜你喜歡
演繹類比歸納
“數學思想”在教學中的演繹
緊扣數學本質 豐富學習方式
豐富教學角度演繹德育課堂
學習遷移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高考復習基因分離定律題型的歸納與探究
淺談小學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
如何在物理教學中構建物理模型
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研究
“類比”一種思維方式的探討
從三個角度體現“Project單元”的教育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