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女子教育通史》書評

2020-11-19 05:45傅韻璇西華師范大學
長江叢刊 2020年1期
關鍵詞:學制史料教育

■傅韻璇/西華師范大學

一、前言

杜學元教授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女子教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國女子教育通史》《女童教育研究》《女中學生潛能開發》《女童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國女子教育文萃》《中外女童教育簡史》《外國女子教育史》等一系列有關女子教育的著作。特別是《中國女子教育通史》,作者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搜集資料,可想而知,該書史料應是十分詳實的。整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作者通過四編內容分別體現出中國不同時期女子教育的特點。

二、中國古代的女子教育(遠古-1840年)

該編的內容分成八章從先秦一直延伸到前清,包含了不同階層的女性所受的教育、女子教育的內容和各個朝代的女子教育家。那么這個時段整個社會對女子最大的要求便是“賢妻良母”,這一特點一直延續到戊戌變法之前,在這一編中與后三編內容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于我們僅從目錄里就能很清楚的看出來,中國古代女子教育的主體始終都離不開如何將女子培養成一個封建家庭的賢內助,女子教育的內容也都始終圍繞著琴棋書畫、道德禮儀、相夫教子等來展開。但每一個朝代針對于女性的教育又具備這個時期獨有的特點,比如秦始皇時期,則是通過運用國家法律來對女子實行約束,而對于儒學興盛的漢代,便開始形成了一套基本成型的封建禮教,甚至還一度反對“貞男”、“貞女”說。隋唐時期,則是又更加重視女子的歌舞教育、書畫教育以及女容(妝師術)教育。特別是在唐代,因為社會風氣的開放,婦女的貞潔觀念相較于之前更加單薄,女子甚至可以離異再嫁,這樣的情況基本不會受到社會的譴責。那么在遼、西夏、金、元時期,女子教育內容又增加了民族教育和漢化教育,女子還會被傳授打獵捕魚的技術。

雖然中國古代的女子教育核心的內容仍然是圍繞“女德”、“貞潔”等主要核心展開,但不得不說的是作者通過各個時期女子教育內容的變化,折射出來的社會特點,或者說由社會中發生的變化反映出女子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古代當時的女性,但我們是否能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發現,當時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對于女子教育的尊愛長輩,敬愛鄰里的要求,增強了一個家庭的凝聚力呢?特別是古代女子教育中提到的反對歧視虐待女子、主張男女均可入道接受教育、主張女子博學善辯等等思想,又比如女子也可收徒講學、設女館講學等等現象,這些都是古代女子教育發展過程之中體現出來的積極的方面,從這些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為我們如此詳細的羅列古代女子教育的發展歷程,并不是要讀者一味地去指責中國古代女子教育的落后,而是客觀的向我們用詳實的史料展現出來一個真實的現象,讓我們通過仔細的閱讀去發現,古代女子不是一個止步不前的狀態,不是一個愈來愈惡化的狀態,而是處于一個及其緩慢又艱辛的發展過程中。

三、中國近代的女子教育

(1)從1840 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的中國女子教育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變革過程,那么變革則是與之前的變化大不同,近代的女子教育最大的她點則是體現在“革”字,在這個過程中,女子教育隨著社會上不斷發生的各種社會變革而變化著,改革著。那么第二編的內容的特點則是按照時間順序以各種歷史大事件大事件為階段來遞進的。

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教會女學開始萌芽發展,但此時的教會女學大多都是帝國主義對華擴張的工具,隨著西方思想以及科技的滲透,以李鴻章,曾國藩為首的洋務派代表人物開始主張女子接受科學知識,同男子一樣接受新式學校的教育,但也主張女子接受封建傳統教育。清政府在國內外共同壓力的趨勢下于1906年3月正式承認女學堂的合法性,到1907年,清政府頒布《學部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中國女子第一次獲得享受學校教育的合法權利。

(2)1911年,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中國社會上掀起了一層巨浪,建立了全新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建立以后,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12年9月-1913年8月 期 間 頒布的“壬子癸丑學制”在女子與男子平等教育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為之后單軌學制的創立奠定了基礎,但因為社會、思想中所殘存的封建理念,女子教育的進步的過程中,仍然有許多條款對女學生自由思想和行為進行約束。在政府獎勵女學的政策之下,全國各地展開了興辦女學的浪潮,并且出現了許多女子教育團體、在大學中也開放了女禁。這一系列的發展預示著女子地位的不斷升高。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各國開始改革學制,在新形勢的推動下,中國也加入了進一步改革學制的浪潮,開始準備建立不分性別的單軌學制,也就是1922年頒布的“壬戌學制”,該學制第一次確定了男女受同等教育的權利,課程的內容也逐漸的豐富了起來,學校類型也從普通中學開始延伸至師范學校、職業中學等等。除了學校教育,還出現了許多婦女刊物,將對女子的教育從學校推廣至社會,擴大了女子的教育面。

在政府支持女子教育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也以革命根據地為據點系統而實在的舉辦女子教育實業,宣傳對女子平等接受教育以及革命教育的思想,為了適應革命戰爭的需要,培養了大批婦女干部。

(4)抗日戰爭爆發,在艱辛的抗日歷程中,抗日救亡,民族復興成為了當時覺悟女性的共同心聲,這一時期,對婦女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更上升到了保衛國防相關的各個方面。盧溝橋事變后,國統區也隨著時勢的變化通過各種政策來保證女子教育的發展,共產黨也改訂學制、培養抗日干部、發展民眾教育、創辦義務小學教育等等。解放戰爭時期,雖然戰后國統區對女子教育進行復原工作,但女子教育卻呈現出一個鮮明的對比,解放區以及廣大崇尚愛國自由的婦女紛紛投入到了反對獨裁政府的運動中來。在本編最后一章中,還對中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子教育家思想進行了羅列分析。

四、中國現代的女子教育

(1)最后一編的內容被分為了三個時段,第一個時段是1949年-1956年,這一階段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也基本實現了女子在經濟上與男子的平等,這也為女子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客觀的基礎。

在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就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束縛婦女的封建制度,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教育的、社會的生活各方面均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以這一綱領為基礎,新中國逐漸頒布各種法規來保證女子教育的發展,除此之外,人民政府還開始接管舊的女子教育機構,還對受過舊教育的女子進行思想改造運動,向其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為建設新中國而服務。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的女子教育又分為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十年間大力發展女子教育,這一階段,國家大力發展中高等教育、培養中高級人才,極力掃除社會中的文盲,普及小學義務教育等等。到了1966年,女子教育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隨著中共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撥亂反正,女子教育開始慢慢趨回正常的軌道。

(2)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開始進入一個新時期,國家進一步完善了女子教育法律體系,再次確立了女子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女子教育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總體上來說跟男子教育相比仍然是十分落后的。

通讀全文,最大的感受便是史料與史實的緊密結合,《中國女子教育通史》一書是在大量的史料的堆積下形成的,除了本書中運用于古代女子教育的文字史料,其次就是占了最大篇幅的歷史數據,歷史數據相較于文字史料來說能更加直觀的展現出女子教育橫向豎向的變化,更加能體現出女子教育的地域性,對于近代女子教育來說,數據比文字能更加精確地表現出其復雜多變的特點。史料的合理運用與史料知識的累積更是我們需要學習與掌握的,在對史料學習的過程中更應該提升史料的真實性和創新性。

猜你喜歡
學制史料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走馬史料贈故里 川渝民間文藝添新篇
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教育部辟謠小學學制變5年
史料整理:認識中國武術的一條路徑
史料二則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五行真經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