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專業化對情緒勞動和心理資本的新要求

2020-11-19 04:27胡馨元王新波
內蒙古教育·科研版 2020年7期
關鍵詞:情緒勞動教師專業化心理資本

胡馨元 王新波

摘 要:在政、學、研、企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的人工智能教育發展迅速。人工智能使得知識的獲取途徑更加豐富,也使精準化教育進一步得到實現,同時也對教師的“人師”功能有了新的要求。要滿足這些要求,就需要教師具備情緒勞動策略和高心理資本。開展崗前培訓、組織心理干預和團體輔導、開設情緒勞動課程、管理者強化自身情緒管控、民主開放的組織氛圍和及時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都有助于教師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需求。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師專業化;情緒勞動;心理資本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7B-0018-05

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模式體系;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從高等教育領域推動落實人工智能發展;2018年,國務院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智能教育,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學;2019年,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要求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2019年底,全國已有66所高校建設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研究所;2019年12月24日,中國電子商會人工智能教育專業委員會成立,旨在助推中國智能教育與應用行業更好發展。

政府、學校、研究機構、企業和行業協會,多方發力、多方合作,共同驅動了中國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相關數據表明,全球大約有2.65億兒童不能上學,還有約6億兒童的小學數學、寫作、閱讀等都不熟練,所以,人工智能教育前景廣闊,未來大有可為。

一、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育關系

近年來,人工智能教育已廣泛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教育不斷滲透學前教育領域;智能排課、智能安防、智能教學、智慧校園、職業教育和校園安防則滲透于教育場景。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迅速,智慧課堂、智慧學校等產品項目的大量推出,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教育關系。

(一)知識來源更加廣泛,教師的權威性進一步被瓦解

人工智能可以促進師生間的相互了解,幫助教師在遠程教育中實現師生互動,有效地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和應用,使教師作為知識的擁有者、傳播者的地位進一步被瓦解。一是在專業知識的延伸空間上,學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自適應學習,獲取比教師教授更加豐富的知識;二是在專業知識的完整性上,學生通過人工智能龐大的信息來源,可以聆聽百家之言、了解最新進展,規避了一家之言在專業知識上存在的知識結構的封閉與單一、被動與僵化、實踐性知識不足、信息技術知識匱乏等問題。

(二)教育方式更加靈活,教育的精準化進一步得到實現

人工智能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能夠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從深層次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人工智能+教育大數據,可以顯著減少教師備課的重復性工作,使教學效率平均提升30%,減少學生40%的無效學習時間。

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和應用,使教育更加精準地服務個體的需求。一是人工智能教育能夠滿足更多的受教育的愿望。只要一個個體具備主動學習的意愿,通過移動終端,他就可訪問不同區域之間的教育資源,借助人工智能的自適應學習,就可以完成專項知識的習得。二是人工智能教育能夠培養學生適應真實生活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普適計算技術,實現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創設教育場景,實現“學習發生在真實世界”的要求,幫助學生實踐來源于真實社會的各種項目,使學生“就地學習、就地成才、就地應用”。三是人工智能教育更加滿足個性化的學習要求,實現教育目標的方式更加精準。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教育發生的空間,學校在變小,教室在消失,北京、成都等地的小微學校正在興起,一個教師每堂課只關注2~3名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個性特點、能力結構掌握得更加細致,使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得以實踐,教育人一直追求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因為人工智能教育而近在咫尺。

二、人工智能教育讓教師更加無可替代

(一)人工智能教育是教師教學的有力工具,服務師生

人工智能教育是教師培養學生的有力工具。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編制的《人工智能+教育》藍皮書(2018)中,指出了人工智能落地教育的五個典型應用場景:智能教育環境、智能學習過程支持、智能教育評價、智能教師助理、教育智能管理與服務。通過為學生提供可以全面感知的學習場所、靈活創新的學校布局、深度交互的網絡學習空間,使學習環境從“教育工廠”變為“學習村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跨學科學習、無邊界學習的學習方式,以實現在做中學的目的。

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教師的助理,人工智能將教師從重復的、單調的、規則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輔助教師處理復雜事項,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精準的服務,提升教學的效率,使教師更好地關注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

(二)教育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人工智能教育更需要教師促進學生成長

據報道,人工智能機器人拳擊袋能夠學習職業拳手的風格,對練習者進行陪練,強化練習者的技能。這使我們更加直觀地看到,人們在使用人工智能學習或者訓練時,會出現遇強則強的馬太效應。然而,社會所需要的教育從來不是注射器,也不是僅僅單向甚至一維發展的個體,而是能夠解決問題、適應未來。

在教育的過程中,如前文所說,人工智能更多承擔的是學習場景智能化支持、替代重復勞動、反饋學生身心狀態、反饋教學效果、促進教育公平等功能。而教師是學生在人工智能教育時代進行學習時的“破壁機”。不僅能夠借助人工智能發展學生天賦,更可以幫助學生打破認知壁壘、社交瓶頸和發展困惑。幫助學生利用人工智能接觸全面的信息,實現多角度地自我成長,向著“全人”發展。

(三)教師以學生為本,人工智能教育使教師回歸教師本質

以學生為本是教師專業成熟的標志,彭紅琴認為,在這一階段要經歷以學生的知識學習為本、以學生的能力學習為本、以學生的人格培養為本三個階段。

人工智能教育憑借自身的網絡連接與搜索、大數據算法、智能學習等迅速而有力地沖擊著原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但假若將人工智能教育比作一位教師,那么它更多的是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學習,實現的是“經師”的功能。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人格的發展仍需要教師輔助才能夠完成。也就是說,涉及“人師”的功能,仍然需要教師付出不可替代的、比以往更加辛勤的勞動。而實現“人師”功能,更加凸顯了教師的個人特質和教育價值,使教師更加回歸教師的本質。

三、人工智能教育更需要教師的情緒勞動和心理資本

有人說,教育是一種詩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溫暖生命的過程。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更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心理、精神和幸福;關注個體獲得個性化、多樣化和適應性的學習。這就對教師的專業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更高的心理資本儲備和情緒勞動技能,要影響學生、溫暖學生,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幸福健康,得到適宜發展。

(一)教師具備高心理資本,有助于實現自身角色轉變和專業成長

心理資本作為一項重要的心理資源,對教師的工作態度、行為能夠產生積極影響,增強個人的競爭優勢。

人工智能教育使教師的角色更加側重于教育教學的設計者、信息搜集的指導者和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治療者。高心理資本的教師,在面對工作中的困難時,有更強的韌性,能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并解決困難,愿意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并專注于工作中,能夠更快適應人工智能教育對教師角色的要求,完成角色轉換。

教師具備高心理資本時,可以降低消極思維的影響,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去適應情緒和工作要求的不一致,擁有更多的信心和能力去實現目標,有更高的工作投入水平,能積極開展教學科研、教育創新活動,實現自身專業成長。

(二)教師具備高超情緒勞動策略,有助于降低職業倦怠、提升專業素養

在GLomb和Mueller(2004)的情緒勞動需求職業排行榜中,教師位列第二。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功能的實現,需要教師付出繁重的情緒勞動。對教師而言,掌握情緒勞動策略,有利于教師的身心健康、降低職業倦怠,有利于提升專業素養,更好地服務學生。

教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群體,長期高強度的教學科研活動和學生工作,容易導致教師情緒上的衰竭、去個性化和低個人成就感。這樣,一方面,影響個人情緒,進而影響家庭關系和人際交往,繼而影響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若工作中經常出現疲倦狀態,就會對工作產生負面情緒,降低工作熱情,降低師生溝通質量和教學水平,影響個人職業的發展。因此,掌握一定的情緒勞動策略,有助于教師的身心健康免受損傷。謝予的研究表明,情緒勞動中個體越傾向于深層扮演,其情感耗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的水平就要低于平均值,工作倦怠程度就能得到緩解。

有人曾說,快樂是教師的美德。教師進行教育活動,是教師發揮教育機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能展示教師的知識儲備,也能夠體現教師的專業素養。如果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帶著不恰當的情緒與學生互動,他的認知、邏輯、表達都會受到影響,會出現小題大做、過于嚴厲、遷怒等不符合教師角色期望的言行,破壞師生關系、降低教學效果,有損教師形象。掌握情緒勞動策略,不僅能夠使教師有更高的情緒掌控能力,從容地應對突發狀況,還能夠通過深層調控,使教師的情緒、情感與職業要求保持一致,展現出更高的專業素養和師德風范。

(三)教師高心理資本和高超情緒勞動策略對學生的影響

教育家于漪說過,教師就是給學生點亮人生明燈的,當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陽。葉瀾教授也曾說過,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教師作為學生的示范者和引路人,對學生的影響大而深遠。教師的高心理資本可以為學生樹立積極的示范和參照模板,教師情緒勞動策略的發展水平影響著學生情緒勞動策略的發展水平。由此可見,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提升教師的心理資本和情緒勞動策略意義深遠。

四、關于提高教師心理資本和情緒勞動策略的建議

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情緒勞動已經從對師德的軟要求提升為專業技能的硬條件,教師的心理資本也比以往更受關注,已經逐漸從學科知識的背后走到了臺前。心理資本和情緒勞動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重視心理資本、提高情緒勞動策略,即提高教師的心理資本和情緒勞動,是實現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目標的關鍵。

(一)提供崗前培訓服務,提升職業認同感

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道德感是教師情緒勞動的來源,沒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和對教師職業的真正熱愛,教師的情緒勞動就會成為無本之木,難以為繼。教育機構應在教師入職前提供培訓服務,培養教師正確的職業觀,使其充分意識到教育工作對學生和社會的貢獻。高艷云等的研究證實,積極認知會促進積極心理資源向積極情感、積極行為轉化。

(二)開展心理干預與團體輔導,提升教師心理資本

開展教師心理團體活動、心理督導、心理訪談等多種活動,運用專業技巧,通過設計目標、實現目標,消除影響目標實現的障礙,培養教師的樂觀、自我效能感等積極心理品質,提升教師的心理資本水平。

(三)開設情緒勞動課程,掌握情緒勞動策略

情緒勞動策略可以通過后天的有意學習獲得,通過情緒勞動課程,教師能更好地掌握情緒勞動技巧和情緒勞動策略,在提升自身情緒勞動能力的同時,更好地勝任教師這一工作。

(四)學校管理者強化自身情緒管控

現代管理學理論認為,領導者的自我情緒管控能力是領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直接影響與下屬溝通的效果。情緒自控力好的上級,能夠減少職場情緒勒索,減少教師的負面情緒。在管理者與教師關系更加融洽的教育機構中,教師的情緒勞動水平也高。

(五)民主開放的組織氛圍,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情緒勞動水平

研究證實,教師在開放性的組織氣氛中,使用情緒勞動的水平明顯高于投入型、疏離型、封閉型等其他組織氣氛;組織中采取溝通、促進、引導、信任等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使教師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自主空間,能促進教師的情緒勞動效果。

(六)重視社會支持系統的建設,增強教師的積極體驗

在知識更新迭代較快的今天,教師會時刻感受到來自知識儲備不充分和學生知識需求旺盛的雙重壓力,而學校提供的培訓資源又難以與教師人數、個體需求相匹配;績效考核不僅重視教學,更重視科研,很多教師難以兩全;教師自身承擔著較多的社會角色,角色期望和人際壓力較大……這些對教師的身心資源是巨大的消耗。但是,當教師能夠及時地感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給予的有效支持和幫助時,就能夠極大地增強教師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所以,社會各界應重視支持系統的建設。

作者簡介:

胡馨元,山東外事職業大學學生處心理教師,講師,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主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王新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應用心理學博士,主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學與教的心理學。

參考文獻:

[1]張典兵,馬衍.教師專業成長研究引論[M].北京:光明日版出版社,2013.

[2]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2018,(8).

[3]彭紅琴.從“課本”到“生本”——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J].中國教師,2012,(9).

[4]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王夢斐,李文俊,王懷勇.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動機對工作投入的影響:情緒勞動策略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9,(3).

[6]謝予.情緒勞動對工作倦怠的影響機制研究[D].桂林:廣西大學,2019.

猜你喜歡
情緒勞動教師專業化心理資本
知識型員工心理資本提升策略研究
對沈陽客運段列車員情緒勞動管理策略的研究
情緒勞動在商業銀行業績評價中的應用
素質拓展與貧困生心理資本的關系研究
情緒勞動研究綜述
創業型大學青年教師心理資本問題探析
開展校本研修促進教師自在成長研究
音樂教育敘事研究之“敘”的幾種類型例說
論高中政治教學反思與教師專業化發展
組織支持感、情緒勞動對90后員工角色外行為的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