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地三寶:青裸、牦牛和茶葉

2020-11-19 04:32陳無凈
西藏人文地理 2020年4期
關鍵詞:青稞牦牛藏族

陳無凈

扎巴次仁拿起一個糌粑,熟練地捏成中空的窩窩頭形狀,填上一大勺拌著藏式辣椒面的生牦牛肉醬,一口放進嘴里,腮幫鼓囊幾下,便吞進了肚里,這才端起桌上的酥油茶,一飲而盡,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斑@牦牛肉有些家鄉的味道,要是喝碗牧人茶就更好了?!?/p>

82歲的次仁曲杰滿意地看著扎巴的吃相?!霸诶_藏餐館里,能夠做出地道生牦牛肉醬的,確實不多了。肉質要好,配的佐料也好?!?6年前的2004年,退休后的著名藏漢翻譯家次仁曲杰,指導兒子和兒媳,成立了拉薩最早的一家家庭式藏餐館——藏家宴。

來自那曲市尼瑪縣阿索鄉亞榮村的扎巴,是地道的藏北牧民后代,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已成為拉薩新移民多年的他,仍非常懷念家鄉的美食?!拔乙婚_始根本吃不慣藏面,也喝不慣甜茶。在我們牧區,牛羊肉最愛吃煮的和生的,或者就是風干肉?!?/p>

一般在望果節左右,扎巴會開車回一趟老家,差不多15個小時左右路程。這個青稞成熟的季節里,他要穿越拉薩河谷的許多村莊——衛藏地區的青稞之鄉,人們在等待果實的日子里慶祝豐收。此刻的家鄉牛羊肥美,70頭牦牛和200頭羊,在藍天白云下的草原上撒歡。

扎巴經常會想起小時候在家鄉自在快樂的游牧生活,帶上糌粑、風干肉和牧人茶,一待就是一天。他每次從老家回拉薩的一段路程——那曲、當雄到拉薩,正和唐宋時的茶馬古道重合——這段主要為“青藏道”的“唐蕃古道”,是漢藏貿易、茶馬互市的主要通道。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里曾描述道:“生命的水體,沿著從北極低地到赤道高地這一條徐緩上升的線,把其攜帶的生命漂浮物留在了我們的高山之巔?!边@高山之巔正是西藏——在這個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上,藏地三寶:青稞、牦牛和茶葉,滋養著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

青稞:天地之合

恰古曉,央古曉!

祈福氣呵,招靈魂!

從天上神域招來青稞魂,

從人間精域招來青稞魂,

6月中旬的日喀則,青稞地里一片碧綠,和遠處的喜馬拉雅雪山相映成趣。拉孜縣民間藝術團的白瑪曲珍,在排練堆諧之余,經?;叵睦蹇纯醇胰?。在青稞成熟的望果節,她喜歡和小伙伴們一起,在收割后的青稞地里載歌載舞,慶祝豐收。

青稞在西藏種植歷史悠久,是西藏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糧食作物。日喀則是西藏第二大城市,藏語音譯為“溪卡孜”——意為“如意美好的莊園”——青稞更是聲名在外,據統計日喀則青稞年總產量近40萬噸,被稱為“世界青稞之鄉”。

2013年,在白瑪家鄉附近的拉孜廓雄遺址,出土了距今約3200年的青稞種碳化物遺跡——這是西藏首次在雅江上游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農作物遺存?!斑@為研究西藏高原史前農耕及栽培作物的起源演化增添新的佐證?!蔽鞑匚奈锉Wo研究所研究員陳祖軍說。

西藏曾在昌都卡若遺址發現過史前農作物遺存,但為單一的粟而不見青稞。20世紀90年代,山南昌果溝遺址中曾發現過青稞種遺跡,并將藏民族的青稞農耕史上溯到了新石器時代,不過昌果溝遺址青稞種遺跡所在地海拔不及廓雄遺址高。

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作為唯一可以廣泛種植的谷物,青稞至少在3000多年前,就已在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基,為藏族先民們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生活保障。換而言之,在藏民族以“吐蕃”稱號崛起于青藏高原之前一千多年,青稞就已經開始哺育先民了。

據《西藏王統記》記載:圣者(指觀音菩薩)“從須彌山縫間,取出青稞、小麥、豆、蕎、大麥,播于地上?!蔽鞑胤N植業起步,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期,當時生產力有較大發展,開始出現木犁牛耕和引水灌溉,西藏高原先民過著以種植業為主的定居生活。

青稞和藏族的聯系,貫串著西藏的歷史。根據藏族的創世傳說,當獼猴和羅剎女在澤當的原野上最初結合,他們的子孫從天神處獲得了青稞之種I山南澤當的薩熱索當,成為整個雪域高原的第一片青稞田,為此山南被稱為“青稞的發祥地”。

“世界之巔在西藏,西藏之源在山南”——在被譽為藏民族之宗和藏文化之源的山南,位于雅江中下游的乃東誕生了西藏的農耕文明。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在此修建了西藏最早的宮殿——雍布拉康。隨著吐蕃部落日趨穩定,最早的農業形式也在乃東建立起來。

到了唐代,西藏地區的青稞種植已很普遍,成為當地僅有的三種麥類作物之一?!杜f唐書-吐蕃列傳上》有載:“其地氣候大寒,不生杭稻,有青稞麥、衷豆、小麥、蕎麥。畜多牦牛豬犬羊馬?!薄端鍟?附國傳》中亦稱:“其土高,氣候涼,多風少雨,土宜小麥青稞?!?/p>

西藏文明古老的時間觀,同樣建立于青稞生長成熟的周期。在《西藏的味道》一書作者杜冬看來,從春天的播種,到夏季的鋤草,至仲秋的收割。青稞以其自有的、穩健的生長,營造著藏族人民的生活節奏,積累著雪域高原的文明。

西藏的古老文明,深深扎根于青稞田中——神秘的天文歷算,以預測農時為根本任務;藏醫藥最初的源頭,是發現青稞酒糟可以外敷治療燒傷;橫貫高原各地的商隊,以農時忙閑作為自己出發和返回的依據;最古老的藏族歌舞,由青稞酒和幻夢醞釀而成。

青稞的播種和收割,在藏族歌謠中已有浩如煙海的記錄,和古代漢語詩歌一唱一和?!对娊洝分袑μ锓w有過真實的記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p>

這描寫的何嘗不是播種青稞的情景?每年藏歷正月(農歷3月左右)舉行啟耕節,就是春耕春播儀式。農牧民們身著民族盛裝,背著青稞酒,手捧五谷斗,扶老攜幼來到田間,采用傳統的“二牛抬杠”(兩頭犏牛共用一根棍軛拉犁)方式,開始春耕第一犁。

到了9月份,青稞成熟開鐮收割之際,拉孜和江孜等地都要舉辦望果節。農牧民們換上節日服裝,打著各色彩旗,手擎青稞穗,邊唱歌邊繞著青稞地轉。行進中不斷吹號、打鼓、誦經、唱誦:“德福來吧,吉祥也來吧!祈福氣啊,招靈魂!從天上神域招來青稞魂,從人間精域招來青稞魂……”

繼2014年聯合完成青稞基因組圖譜繪制后,2019年初,西藏農牧科學院和華大基因發表了關于青稞的起源與演化的最新成果——青稞起源于東方栽培大麥,在4500年前到3500年前,通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和尼泊爾進入西藏南部。

“大麥在進入西藏、演變成青稞的過程中,體現出了藏族先民們高超的智慧?!眳⑴c這項研究的西藏農牧科學院博士曾興權說,國外因為小麥的出現,大麥逐漸被排除在食用性主糧之外。只有在西藏,青稞這一類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我民,億萬之口?!辈匚幕奈拿魇?,也是青稞的發展史。西藏很多地方除了青稞,其他糧食作物難以種植。作為西藏最具有特色和優勢的作物,青稞的生產和發展一直是影響農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西藏農牧科學院的青稞創新團隊,先后選育出了20多個青稞新品種(系),其中有“藏青148”“藏青690”“藏青2000”等。尤其是歷時19年選育出來的“藏青2000”,具有產量高、產草多、抗倒伏、籽粒白等優點,切實起到了青稞大幅度增產,解決口糧的問題,惠及了上百萬西藏農民。

如今,青稞制品又成為雪域高原生產的主要商品,如何提升其附加值?管新飛就是一位探路者之一,這位西藏藏緣集團的董事長,在2004年幾乎押上全部家當,以藏族傳統青稞酒為突破口,經過反復實驗,將青稞酒保質期由此前的7天延長到13個月,且口感更醇,更符合大眾口味,也方便儲存運輸。當年,這一成果通過了西藏自治區科技成果鑒定。

青稞酒的成功研發讓管新飛踏上了實業之路。他去國外探訪發現,工業啤酒不受歡迎。為此,2017年8月,在參加上海國際精釀展之后,決定制作青稞芽胚精釀啤酒,其中青稞占比大概38%。2019年6月18日,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來到藏緣集團考察調研,并為藏緣第一批稞芽胚精釀啤酒祈福。

隨后,藏緣集團又將內地成熟的“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進西藏,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大幅提升青稞價格和轉化量。管新飛率先將青稞的收購價格提高到2,5元/斤,最好的3.5元/斤?!耙还耷囡【瞥杀緸?.8~1元,提升了青稞附加值至少20倍。目前達孜基地每年產2500噸,日喀則江孜也有對接,山南新基地每年需要原料5000噸?!?/p>

天人合一,天人互動。耐寒耐旱,耐堿耐瘠薄,這是青稞的特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青稞是西藏人生命的符號,也是藏民族精神的象征。尼瑪潘多的長篇小說《紫青稞》,高鴻的長篇小說《青稞》,包括鮑傳偉執導的電影《青稞》,都賦予了青稞極高的象征,意義——“青稞,是麥子總有成熟的一天;青稞,是麥子總有鋒芒的一天?!?/p>

牦牛:高原之舟

體形猶如大云朵

騰飛凌駕行空間

鼻孔嘴中噴黑霧

舌頭擺動如電擊

……

自稱“亞格博”(藏語“牦牛老頭”之意)的吳雨初,最近一直在忙碌一個展覽。6月21日,“象藏藝術中的牦?!闭褂[在西藏牦牛博物館終于開幕,這位館長不無得意地說:“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西藏牦牛藝術形象的專題展覽?!?/p>

牦牛的馴養歷史,大概始于距今3500至4500年前,被馴養后的牦牛成為青藏高原居民最重要的生活和生產資料,雪域人民的“高原之舟”。象雄文化是前吐蕃時期的西藏本土早期文化,在西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并在青藏高原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早在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中,就有這樣的傳說:當世界第一縷陽光照耀到岡仁波齊時,便有了第一頭牦牛。岡仁波齊是早期苯教、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四大宗教共同的神山,也是人們常說的須彌山,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的山褶,被傳說為牦牛的背脊。

這個傳說充滿了對于早期世界的想象,以及對牦牛出現的好奇。藏族有句諺語:“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币粋€動物種群與一個人類族群,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實在是非常罕見,具有典型的人類學意義。

在象雄文化和藝術中,牦牛是個獨特的題材。西藏阿里的象雄遺址處,就曾發現牦牛馱鞍的殘片。2000多年來,牦牛馱著牧人的家,四處游牧,甚至在古代戰爭中,牦牛還成為勇士們的坐騎。如今人們攀登珠峰,也是先由牦牛把登山物資馱運到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

“象藏藝術中的牦?!闭褂[策展人范久輝從2013年起,就開始搜集本次展出的近200幅牦牛形象展品。為了拍攝壁畫,他曾遠赴尼泊爾徒步兩個多月,展品從古拙的巖畫到精美的托甲,從寺廟的壁畫唐卡到民間的繪畫裝飾,象藏藝術中的牦牛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

在吳雨初看來,藏族人民對牦牛的記憶,可以追溯到象雄文化時期,從壁畫唐卡到家庭用品,都展示出對牦牛的藝術記憶,展現出牦牛在藏族人民生產、生活和生存中發揮的巨大作用,這也將為當代的藝術創作提供靈感。

十一世班禪大師額爾德尼曾深情地講述了牦牛與藏民族的關系:“沒有牦牛就沒有藏族人民?!标笈Ec藏族人民相生相伴、生生不息,深刻影響著藏族人民的性格,牦牛對于藏族人民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如果沒有牦牛,人類的腳步就不可能涉足這么深遠的區域?!蔽鞑仡}材攝影師卡布(陳虎長)的新書《西藏,西藏》剛剛出版,他在書中用了大量篇幅,講述自己和牦牛的動人故事?!皠游锂斎皇侨祟惖呐笥?,但一種動物與一個人類族群,具有如此親密無間的相互依存和不可分離的關系,實屬罕見?!?/p>

卡布稱自己最大的樂趣,是立于安靜處細細觀察?!霸诮甑臅r間里,我去記錄并觀察野牦牛的影像以及生活習性。那是一段在觀察中等待,在等待中觀察的日子。我相信,多年以后,我再見到牦牛,仍然會想起在羌塘深處,在那些荒涼的山坡之上,我和野牦牛初次相遇時的情景?!?/p>

野牛是現代野牦牛的祖先,是在距今約1200萬年以前,從古羚羊中分離出來的。據古生物學家研究,隨著青藏高原的不斷升高,動物生存環境的日趨寒冷,野牦牛在外表上被毛不斷加長,絨毛不斷加厚。最終,它成為青藏高原上現存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

根據農業歷史學家們的考證,牦牛與人類進化和民族形成關系密切,他們推測牦牛馴養時間與古羌民族形成的時間一致。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在傳說中的五帝時代,距今約為1萬年至4000年左右,古羌人馴化了牦牛這一學說,目前僅見于史料記載(大于四萬五千年前的牦牛頭骨化石)。

人類踏足于青藏高原最早的年代,在2018年被刷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凌領銜的科研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志發表的《關于西藏尼阿底地區的古人類活動遺跡調查報告》,披露了西藏尼阿底舊石器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從而將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前推到4萬年前。

這是在世界范圍內,史前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紀錄。尼阿底舊石器遺址的位置,在西藏最大的湖泊色林錯與錯鄂之間,一條名為瓊俄藏布的河旁邊。這一重大發現,令古羌人是藏族人的祖先一說顯得缺乏科學證據,也佐證了正是4萬年前就生活在更高海拔處的藏族人,馴化了牦牛。

2015年12月22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的牦牛馴化成果——該研究通過獲取野生和家養牦牛的群體基因組數據,發現牦牛馴化始于7300年前。

馴化野牦牛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人們用了好幾千年,將野牦牛一代一代地進行人工優化,最終遺留下來的變成可以畜養的家牦牛。巧合的是,牦牛馴化及其馴化種群的大規模增長,與青藏高原史前人群兩次大規模增長時間相吻合(通過人類群體遺傳學數據推算)。

美國學者喬治·B.夏勒說:“人類對野牦牛的看法混合了想象和現實。野牦牛象征著廣闊無垠的羌塘,成為這一地區的象征符號?!鼻继潦菍ξ鞑夭乇辈菰慕y稱。之前,整個羌塘都是野生動物們的天堂。實際上,這一大片區域正逐漸被人類所占領,被季節游牧的牧民和他們的家畜所占據。

目前最大數量的野牦牛種群在羌塘。據《生物多樣性》2018研究報告《羌塘、可可西里無人區野牦牛種群數量和分布現狀》統計:西藏野牦牛的數量在12106-22436頭,全國野牦牛數在27220~47138頭。

有一種奇特的渾身披著金黃色毛發的野牦牛,生活在羌塘西部,當地人稱其為“仲康巴”(金絲野牦牛)。2016年,卡布率領了一個約30人的劇組去拍攝它們,完成了紀錄片《阿里·金絲野牦?!?,據多次在金絲野牦牛群的活動區域的跟蹤調查,其種群數量不足100頭。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已將野牦牛列為嚴禁貿易物種附錄。2016年,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截止到2018年,羌塘、可可西里和阿爾金山保護區,均建起了大量的保護站。此前在這些區域中的牧民們,正從放牧者轉變為保護者。

吳雨初與牦牛的情緣,始于1977年——在那曲嘉黎縣工作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將他和所有人困入絕境,是牦牛們拼死沖過被暴雪掩埋的埡口,帶來了生命的奇跡。從此,他的心留在了西藏,留在了牦牛身旁——他真的在一片荒灘上建起了西藏牦牛博物館。

“藏族馴養了牦牛,牦牛養育了藏族?!眳怯瓿醢盐鞑仃笈2┪镳^建館理念定為:“憨厚、忠勇、悲憫、盡命”的牦牛品格。數千年來,牦牛與藏族人民相伴相隨,盡其所有。他對牦牛的重要性做了精彩提煉——“衣食住行運燒耕,政教商戰娛醫文”——這14個字深刻地影響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

吳雨初在西藏牦牛博物館里,專門請牧民壘砌了一棟牛糞墻——可能在全世界的博物館中,也沒有把牛糞作為展品的?!芭<S作為牦牛產區歷史上最重要的燃料,曾經溫暖了世代牧人的生活,這不就是歷史生活的物證嗎?”這或許也是亞格博心中,西藏牦牛博物館真正的“鎮館之寶”。

在黑帳篷邊和高原人唇齒相依了近萬年的牦牛,因為它們對高寒、低溫、缺氧環境的極端耐受能力,承載起高原人的生活與文明。人們一直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從它們的身上獲取奶制品,這一過程包括從酥油中提取奶餅和奶渣,這種勞作中無不充滿傳承的儀式感。

“這些身著長毛披風的武士,是這個星球上海拔最高處那片原野的象征。它們,就是羌塘的圖騰?!笨ú枷M梢越柚跋裼涗浀姆绞?,讓更多人獲取個人與自然之間的連接,“那片一眼望去荒涼的羌塘大地中,野性之美,就在呼吸之間”。

藏茶:東方樹葉

一杯茶水

香滿庭戶

有糌粑相伴

勝過多少春露

加央羅典像往常一樣早早起了床,親手為81歲的母親索朗卓嘎準備早茶,這天是薩嘎達瓦日——吃完早飯母親要去轉“林廓”。出身茶香世家的他,目前是西藏朗賽經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公司研發的“仁增多吉”低氟健康藏茶盛銷藏地,2016年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藏族有種說法:“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奔s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飲茶的習俗就已傳入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傳統飲食,以青稞、牛羊肉和乳制品等為主,缺少蔬菜。而茶中富含茶堿、維生素,彌補了膳食結構中的缺陷,有助于維持體內酸堿平衡,預防消化不良。

清周藹聯《西藏紀游》中記載:“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蓋酥油性熱,糌粑干澀而不適口,非茶以蕩滌之,則腸胃不能通利?!睏钪偃A1937年出版的《西康紀要》中亦稱:“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裸之熱,非茶不解?!?/p>

可見茶對藏族人來說,就如陽光和空氣一樣,生活中須臾不可少。羅典笑言,藏族諺語有“漢家飯飽腹,藏家茶飽肚”之說,足見茶在藏族日常生活中比糧食還重要。難怪明朝談修的《滴露漫錄》中記載:一般情況下,不論貧富,“人們每天至少飲茶五六次,每次人必十數碗”,可算是飲茶最多的民族。

藏茶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生活飲品,被稱為“民生之茶”。但高海拔地區并不產茶,需要從四川雅安等產茶區輸送藏茶到高原,因此藏茶也成為千百年來維系藏漢民族感情的橋梁和紐帶。據唐陸羽《茶經》史料,藏語稱茶為“橫”,借用唐時漢語對茶的稱呼,可證茶葉從唐時,就開始大量輸入藏地??茖W家發現茶葉至少在1800年前就已輸送到西藏阿里地區。

羅典家族與茶結緣頗深。姥爺果扎,昌都芒康人,家族三代從事茶馬生意。他父親、母親的家族一直從事茶葉貿易,對茶有深厚的感情,對藏茶的文化歷史也很了解。改革開放以后,羅典妹妹開始從事茶葉貿易批發,創辦的“雪域酥茶商行”,當時在西藏名氣很大。

1999年,由于部分藏茶生產企業的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影響了藏茶的聲譽,羅典的父親次仁頓典,決定在雅安名山縣建廠,用自己多年來做藏茶生意建立起來的信譽,經營藏茶品牌。名山是雅安產茶最大的縣,有茶馬司遺址、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頂山,茶文化資源豐富。

父親對藏茶生產是門外漢,但他知道歷史上已失傳的茶葉品牌——如《格薩爾王》中英雄凱旋,王妃給他敬奉的“金葉巴扎”茶,還有“仁增多吉”,相傳是藏王喝過的。這兩種茶的原產地都在雅安。父親為此注冊了這兩個商標,并聘請四川農業大學茶學教授為技術顧問,采用傳統制作工藝進行生產。

茶廠2000年初開始建,同年10月就投產了。一個月后,首批50噸“金葉巴扎”康磚茶完成。11月,這批茶葉輾轉成都、格爾木,經汽車、火車運到達拉薩。這批茶進入市場以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剛運送到拉薩,就被一搶而空。

長期以來,技術含量較低的邊銷茶里氟的含量很高,嚴重影響著藏區人民的身體健康,特別是容易引起中老年人的骨質疏松。為此,羅典毅然決定改做低氟的合格產品。2007年底至2008年初,公司三次失火,2008年又遭遇汶川地震,他依然堅持了下來。如今,西藏朗賽的低氟茶和旅游產品茶,已在拉薩占據了大半個江山。

供職于西藏民族大學東亞研究所的趙國棟,先后出版了《茶葉與西藏:文化、歷史與社會》和《西藏茶文化》等著作,被學生親切地稱為“茶教師”的他,多次去過朗賽茶廠所在地雅安。2019年11月,他參加了在雅安舉辦的中國藏茶文化研究中心的學術年會,并對雅安藏茶進行了考察。

藏茶名稱的來歷有其綿長的歷史,既有中央政府治理的角度,比如“邊茶”(也叫“邊銷茶”),亦有來自西藏民間的稱呼,譬如“馬茶”,也有發自產地采摘文化的稱號,譬如“剪刀茶”。但要說明什么是藏茶,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趙國棟眼里的“藏茶”,已經超越了純粹的一般意義上茶葉的范疇,上升為一種健康理念與生活態度,或者是對西藏文化與環境的一種現代反思與追尋。而在這背后,又體現著四川、云南等省份與西藏及其他藏族聚居區之間,在產業與文化維度上的有機聯系。

歷史上,雅安是輸藏茶葉的主要供給地之一?!端拇ㄎ鞑康牟铇浞N植以及經由打箭爐與西藏的茶葉貿易》一書作者羅森(A.De Rosthom)曾說,康定(時稱“打箭爐”)因為茶葉貿易,在西藏的名氣要大于上海等大城市,同時在康定背后,雅安及周邊地區是茶葉貿易繁榮的最主要支撐。

清周藹聯《西藏紀游》中對此也有記載:其由打箭爐入口賣茶者,絡繹不絕于道。茶形如磚,土人呼日“磚茶”,每四磚為一甑。西藏所尚邛州(今一般指“邛崍”)、雅安為最,有鍋焙子、日貢、八廈、新野之分。

“邊茶有四絕:口感濃醇,氣味沉香,包容兼收,湯色紅亮。所謂包容兼收,指邊茶可以和眾多食材混合飲用?!闭驹诶_奪底北路中央邊銷茶儲備庫邊,羅典解釋邊茶行銷高原有其必然性——選用大葉甚至茶枝制作的邊茶,價格遠低于只采芽尖嫩葉的綠茶,方塊形的茶磚便于運輸。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四川輸入西藏茶葉的生產加工方法,曾引起英印的極大興趣,1905年3月,啥奇森作為“特使”,在加爾各答乘船輾轉到達上海,從上海沿長江而行抵達雅安,去探求藏茶的秘密。

“英國對于清政府從川茶銷藏貿易中獲利頗豐垂涎已久,一直企圖用印度所產茶葉取而代之。在19世紀末期,隨著英俄侵略西藏步伐的加劇,印茶暗度陳倉,潛運入藏?!迸_灣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說。

哈奇森覬覦的藏茶秘密,就隱藏在雅安茶廠董事長李朝貴的《藏茶》一書中。他把藏茶加工工藝歸結為32道。粗制茶未成型也未裝篾打包,不利于運輸,還需進一步加工,這一過程稱為精作或精制。經過沖包(按包分甑定量,倒入木架篾篼內,筑壓成磚)、倒包(以草紙、黃紙和商標分甑包好,疊放入篾篼,加蓋封口,以長細篾條捆扎)即成為商品茶包。

在李朝貴心中,藏茶研究是一套系統工程。藏茶里有維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纖維三大營養素,再加上茶色素即茶紅素、茶黃素、茶褐素和多糖?!拔腋J定藏茶不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茶,可以防治很多未來的疾病。比如目前最嚴重的代謝性疾病、“三高”和亞健康人群?!?/p>

在青藏高原,茶不僅是重要的日常飲品,更在漫長的歲月中衍生出獨特的茶文化。在成形于公元10世紀左右的著名史詩《格薩爾王》中,就有王妃珠牡向凱旋的英雄敬茶的情節,并以歌唱的形式介紹了茶的起源和酥油茶的制作。

據《漢藏史集》記載,茶葉是松贊干布之重孫——吐蕃第35任贊普都松莽布支在位時傳入吐蕃的,“神鳥銜茶救國王”,茶葉被當作一種保健藥物受到贊普的喜愛。

藏族經典的民間寓言故事《茶酒仙女》,2016年由趙國棟翻譯成漢文,才得以在漢地流傳。它所表現的不僅是藏文化中的茶文化和酒文化,還有更多隱喻和豐富的內容,包括歷史、宗教、法令、社會階層等。

除了林芝易貢茶廠產的少量高端綠茶,藏地歷史上茶葉全部從漢地運來,歷史上被稱為“茶馬互市”——千百年來成為藏漢民族間互通有無的重要貿易活動?!恫杈葡膳分胁柘膳畬ψ约骸肮儭钡呢S富陳述,再一次印證了當時漢地的茶葉生產、消費和對周邊少數民族,尤其是對藏族產生的巨大影響。

對于西藏來說,茶葉已經超越了普通的商品范疇,成為聯結西藏與內地和周邊國家的精神紐帶。陳一石在《印茶侵銷西藏與清王朝的對策》中總結:“無論茶馬互市或者以茶易物,都使漢藏人民之間在經濟上結下互相依賴的關系,從而促進漢藏地區物資的交流,增強民族之間的友誼和聯系?!?/p>

中央繼續加大對西藏等地邊銷茶的支持。2019年9月2日,財政部發布關于繼續執行邊銷茶增值稅政策的公告,公告稱,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邊銷茶生產企業銷售自產的邊銷茶及經銷企業銷售的邊銷茶免征增值稅。

青藏高原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茶葉主要依賴外運,并形成了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商貿走廊——茶馬古道,從西漢到明清,綿延數千公里,極大地促進了西南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透過一張張“東方樹葉”斑駁的照片,往昔茶馬古道上的車馬喧鬧,似乎還在耳邊回響。

猜你喜歡
青稞牦牛藏族
青稞地里的母親
The Light Inside
跟著牦牛去巡山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演變》《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討
“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示范推廣的成效與做法
目前牦??谔阋叩脑\斷與防治
大通含1/2野血牦牛提純復壯家牦牛效果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