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類Vlog視頻中的自我呈現、景觀建構與符號消費

2020-11-28 10:43王雪倩
科技傳播 2020年22期
關鍵詞:符號景觀消費

王雪倩

Vlog于10多年前起源于國外視頻網站YouTube,該網站解釋Vlog是Video-Blog,即視頻博客,是一種隨意的、對話式的視頻格式或類型。Vlog愛好者多為年輕群體,視頻多以記錄Vlog博主(以下稱Vlogger)個人生活日?;蚱渌由煸掝}為主,主題非常廣泛,可以是參加大型活動的記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瑣事的集合,它沒有刻意的故事設計,強調去表演化、真實日常和鮮明的個性,在內容的打磨上會更注重畫面的協調性、拍攝的審美格調以及高水平的剪輯技巧,是視頻愛好者對日常生活的獨特演繹。

Vlog如今在國內用戶規模龐大,發展前景良好,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Vlog用戶規模達2.49億”[1],除了一些專攻Vlog社群文化的App如VUE、WIDE、一閃外,bilibili網站、微博、抖音等視頻平臺也爭相布局和擴張Vlog商業版圖。未來依托5G加持,Vlog仍將穩定發展,或可成為視頻社交的下一個風口。Vlog視頻的生產、消費與社會價值、商業價值實現的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人們對這種視頻形態和內容的喜愛,更是視覺影像時代人們愈漸強烈和更高標準的表達欲和表演欲、社交需求和體驗需求,反映的是影像景觀與符號消費對日常生活的占領等內在邏輯。本文以社交類Vlog視頻為主要研究對象,借助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擬劇理論、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媒介景觀、以及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的符號消費等理論視角對Vlog視頻的內在邏輯進行深入分析。

1 自我呈現與沉浸體驗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在其提出的擬劇理論中,認為生活是一場演出,每個人都是舞臺上進行表演的演員。這個表演就是“個體持續面對一組特定觀察者時所表現的、并對那些觀察者產生了某種影響的全部行為”[2],即社會行為。戈夫曼把戲劇的相關概念引入社會學,提出了前臺與后臺的概念。在前臺,受到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制度規范等制約影響,演員為達到社會預期,利用各種工具(符號、語言、表情等)在觀眾面前努力呈現出一個理想化的、社會化的自我。與前臺相應的區域還有“后臺”,在后臺,演員放下防備與面具,做回本真的自己。對于觀眾來說,人們在注視與觀看中圍觀演員的表演,與演員實現社會互動。Vlogger與其粉絲之間正是一種演員與觀眾的關系,雙方通過網絡熒屏這個舞臺實現社會互動。

1.1 表演:技術賦權下的自我呈現

事實上,由于受到各種社會規則和道德情感的約束,以及自我和他人的期待,人們的日常行為往往不是自己的本能反應,而是在預期目標下按照一定的“劇本”所進行的“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所呈現出的自我并非真實的自我,而是經過符號喬裝打扮的社會化的“自我”。例如,私下邋遢放縱的人為了贏得同事贊賞可能會在辦公室主動打掃衛生;在家個性活潑、愛玩樂的教師在學校里可能會表現得舉止端莊、溫文爾雅。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在人際交往中都會對自己進行包裝、整飾,有意或無意地控制自己的言語及行為,完成選擇性的自我呈現。

新媒體時代,“表演舞臺”實現了遷移,“自我呈現”有了新的前臺。虛擬、不在場的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使得人們表演的前后臺明顯區分開來,微信朋友圈、微博、Vlog都成了可以戴上“假面具”進行自我構建、自我創造的前臺,成了可以塑造“人設”的空間。再加上媒介技術的賦權,社交媒體環境下“去中心化”的資源配置和傳播方式,內容生產權和傳播權下放至社會底層群體,人們自我展現的欲望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個體敘事時代來臨,Vlog視頻成為自我表達、主體建構和個體敘事的新渠道。草根Vlogger們在互聯網的加持下,渴望得到明星般的關注與追捧,想要重新挖掘和發明新的自我,實現光環下生存的夢想,贏得社會認可和名氣。Vlog虛擬“人設”應運而生,并使得現實社會中“真實、復雜的一面被縮小了,完美、精致的一面則被放大了。在分享的過程中,人們滿足了自己被重視、被認可、被崇拜的需要”[3]。

除了能夠收獲社會關注,滿足被認可的心理需求,Vlogger還可以通過視頻創作和傳播獲得資本和權力等社會資源的傾斜。在文化和資本聚集的網絡平臺上,內容上乘、風格獨特的Vlog很難被復制和量產,頭部Vlogger因此能夠成為平臺上的意見領袖,形成自己的粉絲社群和穩定的流量。依靠粉絲經濟帶來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話語權的提升,Vlogger在粉絲群體中有行為示范、潮流引導作用,粉絲在其號召下模仿跟風;二是得到平臺的扶持和助推,進一步為自己和平臺吸引更多粉絲和流量,提升社會地位;三是獲得廣告贊助、品牌代言等商業合作,進而獲得物質經濟方面的收獲。如此,Vlogger就實現了從文化價值向社會權力、地位以及經濟價值的轉變。對于Vlogger來說,虛擬空間中的人設構建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了實際效益的落腳點。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塑造或維持理想化的虛擬人設呢?Vlogger或許可以借鑒戈夫曼的建議。戈夫曼對表演者如何呈現更好的自我,即如何進行“個人印象管理”有幾點建議:一是理想化,二是表達控制,三是誤導,四是神秘化。其中“理想化”在Vlog視頻中體現十分普遍,Vlogger通過網絡進行記錄式的、逼真的生活演繹,呈現出來的就是經過精心改造后的理想化的“自我”。頭部Vlogger可以稱作KOL(關鍵意見領袖),通過各種創意與技術手段,他們能在網絡視頻中塑造出一種理想的或觀眾喜愛的審美風格和形象。關于“神秘化”,在Vlog視頻這個作為前臺的互聯網虛擬世界中,Vlogger雖然以對話的口吻、面對面的形象、真人呈現的方式進行拍攝,但是Vlogger要與觀眾之間保持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完美距離,讓兩者之間的互動僅在創設的自我演繹語境下交流,以避免Vlogger面具下的真實形象被打破,造成現實語境與表演語境的撕裂。換言之,Vlogger要在隱蔽空間內有計劃地進行角色創造、編排、表演和視頻制作,進行個人形象的重塑與呈現,通過在視頻中控制隱私的披露程度、把控私生活的呈現角度,以及限制觀眾接觸視頻創作過程等手段,實現限制接觸、保持社會距離的效果。觀眾可以欣賞到Vlogger呈現的光鮮亮麗、令人艷羨的生活,但是他們看不到表演的后臺和幕后Vlogger的種種真實活動。這正是Vlog視頻中自我呈現之神秘化的實踐。而關于“表達控制”,意思是表演要盡量做到表達上的一致,從而確保觀眾能按照我們期望的樣子去理解我們的意思,尤其是在在表演時盡量照顧到所有細節并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這就要求Vlogger通過把握細節,保持視頻風格和個人形象的穩定性。另外,戈夫曼還強調表演要注重挑選演戲伙伴和觀眾,避免人為的破壞。優質Vlogger通常要成立自己的專業團隊,有專門的劇本創作、化妝師、攝像師、剪輯師等人員,對于注重粉絲的社交自媒體來說,Vlogger還要不斷優化IP、提升內容,這正是過濾無效粉絲、穩固黏性粉絲的過程。Vlogger關注所在領域的流行話題以及粉絲們的追求風向,根據觀眾觀看視頻后的反饋,如彈幕、評論、留言、點擊與轉發數量等做出相應的反應,決定是否更新、改善Vlog選題、是否改變表演與制作方式,實現良性互動的同時,也是一種不斷優化自我構建,維護粉絲團隊,鞏固形象標簽、避免人為破壞理想面貌的手段。

1.2 圍觀:Vlog觀看中的沉浸體驗

如同劇院演出一樣,有表演者就有觀看者。Vlogger在線上表演,而粉絲在網上觀看,在凝視他人的過程中滿足心理和感官上的刺激、需求,達到沉浸體驗和替代體驗的效果。

首先,人們在Vlog視頻觀看中滿足窺私欲和好奇心。Vlog以自我敘事為主,其對日常生活和個人隱私的披露,給粉絲帶來了刺激感和新奇感,極大地滿足了觀看者的“窺私”快感,粉絲透過動態影像這一透明窗口觀察Vlogger的生活。其次,通過觀看Vlog視頻,受眾能夠舒緩壓力,娛樂生活。在當代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現實下,人們工作、生活壓力大,精神常常處于緊張狀態。人們在視頻中可以找到喜愛的Vlog博主,在觀看他人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生活記錄中尋找樂趣,開闊眼界,放松生活。再次,能夠通過圍觀他人經歷實現歸屬感與情感共鳴,達到替代體驗的心理滿足。新時代單身和獨居成為青年們的一種新生活方式,但年輕人卻渴望“獨而不孤”的內心體驗?;ヂ摼W絡的發達使人們對媒介的依賴度更深,人們的感官惰性也逐漸增長,聽聲閱讀、用眼體驗、靠網生活、智能遙控已不足為奇,這樣的媒介環境一定程度上犧牲了人們社會實踐與交往的機會,形成在網上解決各種需求的習慣,成了真正的“容器人”“網絡人”,人際關系淡漠,缺少知心朋友。因而人們在Vlog視頻中尋找到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Vlogger,觀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相關見解,尋找自我認同和群體歸屬感,也尋求時間、心靈上的陪伴者。另外,人們還有一種投射心理,希望自己沒有能力、沒有時間去做的事情和想要達成的理想,可以寄托于這些Vlogger來實現,如令人向往的環球旅行、精致美妙的美食制作、長時間的凝神學習、充滿驚喜的快遞拆箱……在視頻觀看中,人們雖置身視頻內容的場景之外,不能實現實時互動,卻能夠在視頻觀看中實現精神上的共同參與,以此享受其帶來的沉浸式的替代體驗。

另外,影像觀看會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從短視頻到Vlog,大眾審美表現出由“審丑”到“審美”的變化趨勢,人們對抖音、火山等短視頻中毫無創新的模仿、低俗惡搞產生厭煩,對獨具特性的Vlog視頻產生興趣。與以往的短視頻酷炫、快節奏、戲劇化、粗放式的特點相比,Vlog視頻主要由留學生、自媒體人等小圈層群體帶動發展起來,他們具備較高的審美水平、文案策劃能力、鏡頭語言能力以及剪輯制作能力,根植于內容的深耕細作,追求題材新穎、場景精致、制作精良,講究生活化、故事化、人格化的記錄式敘事,而不是短時間內的視覺刺激,再加上Vlogger的個性魅力在受歡迎的粉絲面前具備強大的視覺說服力,因而Vlog視頻內容的真實度與質感更具有吸引力,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與認同,沉浸感更強烈。粉絲通過注視、圍觀等這樣低成本的信息接受方式,在Vlog所建構的五光十色的影像萬花筒中被激發起視覺符號消費的欲望,被Vlog視頻中的預設情境所俘獲,甚至沉溺其中。

2 媒介景觀文化下的景觀塑造

2.1 影像景觀的建構

景觀這一概念是由法國學者居伊·德波提出來的,他認為“在現代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里,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的龐大堆積。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轉化為一個表象”[4]。視覺影像時代是視覺符號占統治地位的景觀時代,德波認為,“景觀不是附加于現實世界的無關緊要的裝飾或補充,它是現實社會非現實的核心。在其全部特有的形式——新聞、宣傳、廣告、娛樂表演中,景觀成為主導性的生活模式”[4]。簡言之,依托媒介呈現出來的影像已浸入日常生活并已普遍地成為生活景觀。

Vlog在視頻創作者和觀看者的共謀下構建著更加生活化、擬真化的影像景觀。一方面,熱衷影像生產的Vlogger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主動制造影像景觀。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視頻拍攝與分享的門檻大大降低,加上社交媒體互動分享的特性,使得影像創作更加容易、普遍和主動,媒介使用者、內容傳播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媒介場域中的數字表演勞工,加入到影像生產的潮流中,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可展示的影像素材呈現在媒體平臺上,為平臺和服務商提供海量數據、UGC影像內容和用戶流量,在平臺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制造影像景觀。另一方面,Vlog粉絲或觀看者是景觀建構的合謀者。人們對于影像從認同到適應,從信任到依賴的變化過程,也是景觀在社會中逐步深入人心的過程。在居伊·德波看來,現代社會已經從馬克思所說的商品拜物教轉變為景觀拜物教,在商品社會中,物占據人們生活的統治地位,雖然商品的交換價值大于其使用價值,但物是實際存在的,也就是其使用價值還在;但在景觀狂歡中,消費展示轉變成了統治者,它將直接存在的一切轉變成看得見的景觀表象,馬克思面對的經濟物化顛倒,現在已變化為物化顛倒基礎上的表象化再顛倒。在這其中,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關系處于普遍的分離狀態,這種分離在德波看來是“完美的”,因為它是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將人們的生活狀態異化,人們借助一系列的景觀來認識世界。Vlogger正是不動聲色地將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影像化”、“神化”,并為觀眾設計搭建了一個狂歡的平臺,觀看和消費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人們日漸形成影像表達和收看的慣性。美國學者沃爾特·李普曼在《輿論學》中提出“擬態環境”這一概念,同樣論述了傳播媒介及其塑造的環境對人類認知的改變。圖像及動態影像將俊男靚女、美景佳肴、豪華建筑、奢侈品、炫目燈光等長時間、反復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充斥人們的閑暇時間,在無意識當中對人們實現控制和催眠,使人們相信存在即所見,所見即所有,影像所示即是所謂的真正的社會現實,而那些不被展示出來的便被默認為不存在,許多真實社會現象、環節被遮蔽,因而當代影像景觀具有極大的欺騙性。

2.2 “記錄”的異化

大眾傳媒使得景觀成為社會常態,而互聯網絡的發展和社交媒體的繁榮使得大眾話語權提升,在一定意義上大眾拍客、Vlog等視頻應該對大眾傳媒具有消解作用,但是事實證明,他們在消解權威的同時,并沒有打破景觀社會,反而在創造另外一種景觀社會,一種看起來真實,實則為表演的異化了的“記錄式”的擬態環境。

與抖音、快手等表演性質占多數的短視頻不同,Vlog自誕生起就帶著“記錄”的標簽,有些人甚至稱之為“微紀錄片”,許多Vlog視頻多是以“…的一天”“…with me”“主題+Vlog”等名稱命名,多有對視頻事件真實記錄的含義。對于影像作品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其所展現的對象和內容,還有影像的敘述方式與表現手法。Vlogger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拍攝和分享起床、看電影、留學、旅游、做飯、學習、做手賬、拆箱等日常但又充滿自由、個性、自律或多彩特色的生活片段,有些甚至是邊走邊說,生活場景真實自然,語言樸實接地氣,這種表現手法讓人們在視頻觀看中沉浸在對博主“真實記錄”的“生活MV”影像圍觀中。但事實上,與經過精心策劃剪輯出來的真人秀類似,想要獲取廣傳播與高流量的Vlog博主無不為Vlog視頻的完美呈現而精雕細琢。審美格調、敘事風格、畫面色彩、精致物品、主人公個性、主題選定等等,這些無一不是經過精心設計的。Vlogger“任菜籽兒”也曾談到自己的創作初心“絕不是記錄生活,因為知道自己的生活沒那么值得分享”[5],因而Vlog夾雜了更多的表演成分,更像在日常生活基礎上重新構建出來的、理想化的、逼真的生活狀態——即一種“美化”了的“記錄”。這一點從bilibili網站上UP主“米粒_mini”的“米粒治愈生活”系列Vlog視頻中也可以看出,通常其視頻中多展現小清新風格的餐具、飾品,唯美的色彩搭配,精致的桌面擺放……各種意向與敘事手法呈現出一個觀眾向往的“治愈系”生活,令人們只看到其中的輕松美好,而忽視了影像背后繁復的設計過程和主人公本身生活可能存在的煩惱與艱難。

另外,“影像是對被攝對象之突出視覺特征的選擇記錄和形象再現”[6],Vlog是Vlogger對影像素材有選擇性地拍攝、挑選、剪輯和呈現的結果,夾雜著制作者的情感與主觀選擇,因而Vlog接近現實又與現實之間有差距,百分之百的“記錄”根本無法做到。作為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產物,Vlog視頻沒有客觀敘事的約束,僅僅以生活日志的形式,靠“Vlog”本身自帶的“第一人稱記錄”屬性和文字敘述,就能呈現出所謂的客觀的、真實的影像。對于電影、微電影以及表演類的短視頻來說,Vlog是非虛構的,是真人真事真實發生呈現的;新聞也是非虛構的,但是相對于新聞,Vlog是主觀、個人的表達的東西。直播和觀眾的互動是實時的,而Vlog是異步的,內容制作者可以有時間和空間去加工自己的內容,試想當一本生活日志是以分享給大眾為目的的時候,這個日志還有多少記錄的成分?過去,電視、電影、短視頻中的影像與日常生活有較大區別,我們能輕易區分,如今,生活表演依托Vlog實現“真實化”敘述,這種看似真實記錄實則經過設計包裝的視覺欺騙,正是大眾越來越沉浸與深信不疑的日常生活景觀了。

3 視覺符號與景觀消費

在視覺體驗和符號消費時代,大眾的視覺消費興趣有增無減,消費方式也是層出不窮,Vlog作為一種新興的短視頻形態,也成為視覺影像消費的產物。無論是宏觀意義上作為影像景觀包圍人們生活的Vlog,還是從微觀角度帶給用戶自我呈現和沉浸體驗的Vlog,其本質都是視覺文化時代視覺影像符號消費對人們生活無痕跡地介入和滲透。

符號消費是當今消費社會的重要景觀。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認為,當物質極大的豐富,人們開始用符號來追求個性的滿足。符號消費的實質是文化消費,人們所消費的不再是商品,而是商品上銘刻的符號所代表的文化意義。這種異化的消費表現在人對于物質的向往,不再僅僅是人們對物和商品的純粹的追求,而更多的是用符號價值滿足自己的欲望。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已從物的消費過渡到符號的消費,有一種說法可以生動地表述符號消費時代的特點——“我是誰,我就消費什么”,“我消費什么,我就是誰”,顯然,商品已經成為聯系消費者的社會屬性和個體特征的象征,人們用消費的符號來建構自己的身份,標記自己所歸屬的階層。

當代社會文化越來越傾向于通過視覺影像化來重構和理解世界,廣告、外形包裝、商品展示、圖像、視頻等在內的各種視覺影像充斥著人們的眼球,看與被看本身就是一種消費行為。視覺符號消費不僅局限于被美化形象、被賦予特殊屬性和意義的實物商品,如奢侈品,還包括影像中呈現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風格,如Vlog視頻中傳遞出來的小資情調、小清新風格、自由職業、旅行生活等。這種由多種意向構成,經編排、組合、修飾而成的符號消費代表的是消費者對精致、優質生活和高級審美趣味的心理需求,與粗放式UGC、同質化PGC、低劣模仿表演的短視頻形成顯著的審美區隔。正如南京大學周憲教授所言,“視覺消費從根本上說是一個體驗性消費,消費過程中商品或服務重要的不只在生理上和物理上對消費者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滿足”[7]。在網民對符號象征意義認同且渴望擁有的前提下,Vlog視頻由創作者通過多種媒介手段創造出來,迎合觀眾或消費者對于個性、審美、品味、階級的符號價值需求,培養人們的消費需求,引領人們的消費導向。觀眾在觀看中進行沉浸式的符號消費行為,并產生自我認同,繼而持續關注。

在Vlog視頻中,出鏡Vlogger的身體也成為被消費的符號?!霸谙M的全套裝備中”,身體是“比其他都更美麗、更珍貴、更光彩奪目的物品”[8],而它之所以成為消費符號,是因其在當代社會文化環境下的“所指”——青春美貌、高雅氣質、財富權力、階層地位等,這些象征意義通常是通過身材、衣服鞋帽、首飾、化妝等來展現的。身體消費不僅包括對肉體的消費——一種簡單的視覺快感消費,如粉絲對美貌、妝容精致的主播的喜愛;還包括對身體之外的附加品的消費,如Vlogger通過名牌服飾和搭配,俘獲了眾多粉絲的眼球和追捧,其消費實質是受眾對身份認同和權力等級的追求。符號消費也延伸至相關實物,成為注意力資源消費,如Vlog視頻中博主使用或推薦的物品成為網紅爆款,在網絡上熱賣。

當然,視頻影像的符號消費絕不意味著消費行為的結束,它還意味著新的影像需求不斷被創造出來?!跋M即意味著燃燒和耗盡,需要不斷補充和添加,以維系“生產—消費”的動態平衡。類似地,當影像奇觀被制造和消費時,就需要更多影像奇觀填補空缺……其結果是奇觀影像被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消費著”[9]。當某一類視頻形式被大量消費,意味著其在市場上有受眾、有效益,對于生產者和經營者來說,有進一步生產來滿足受眾需求和開拓更廣大市場的價值。觀眾通過觀看Vlog視頻完成消費,其貢獻的點擊量、點贊、評論、彈幕等各類消費反饋,很大程度上刺激了Vlogger的創作動力和創作欲望,激勵著Vlogger持續地制作出更多可供觀眾觀看和消費的內容來。不僅如此,作為經營者的Vlog視頻平臺也在看到Vlog紅利之后制定多種鼓勵機制來促進Vlog視頻的生產,如bilibili上線“Vlog星計劃”,抖音推出“Vlog+十億流量扶持計劃”,微博發出了Vlog召集令,通過各種手段支持Vlog創作。漸漸地,觀眾繼續觀看和關注,受眾習慣養成,反過來刺激內容再生產,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三者合力,如此循環往復,視覺影像層出不窮,奇觀影像不斷涌現。我們所熟知的“爆款”“網紅”也是在這樣的消費環境下塑造出來的。

在影像所形成的消費文化新景觀里,象征意義大過實用價值,“對于景觀消費,人們像宗教之中的神靈一樣來信仰,而卻忘記了商品的本真。這就是景觀崇拜”[10]。人們對Vlog視頻中各類形象符號消費的癡迷和過度追求,使其沉浸在影像構建的擬態環境和物質、欲望包圍的世界中,失去了對身邊事物、對周遭環境本身的關注。媒介所呈現的影像為我們構建了表象化的生活,虛擬圖像形成龐大的媒介景觀,我們被影像景觀及其消費所包圍,正如鮑德里亞所說“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號的基礎上,否定真相”[8],虛幻影像顛倒為真實存在,視覺表象篡位為王。

4 Vlog影像的大眾文化反思

以Vlog為代表的社交微影像有著深層的生產邏輯,并且給大眾的媒介生活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值得我們反思。一是海量影像伴隨大量無意義表達。隨著“記錄式”表達習慣的形成,大眾對于任何事物都隨時拍、隨處發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甚至發展為時時拍處處拍的怪象,這些視頻豐富影像表達的同時,也帶來了視頻質量的參差不齊和無意義表達的泛濫,許多粗制濫造的視頻內容充斥影像市場,如日?,嵥榈牧魉~內容,毫無創意的復制模仿、博人眼球的炫耀等,這種影像表達對Vlog市場的健康發展并無助益,大眾的視覺影像素養亟待提高。二是影像景觀帶來認知錯位。龐大且高速生產的虛擬影像逐漸堆砌成影像景觀,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奇觀。人們在影像、符號營造的“楚門的世界”中與各種符號互動,并借以認知自我和體驗世界,漸漸喪失了通過事物本真來獲得經驗的能力與習慣,難免造成認知偏差和錯位。三是自戀文化、表演文化的蔓延和自我景觀的形成。在影像景觀崇拜和符號消費心理的驅使下,人們習慣于用相機、手機塑造出新的自我形象,甚至把自己的衣食住行種種生活場景都變成影像,期待他人的圍觀和評論,通過視頻影像實現自我表達的欲望與被關注、被贊美的滿足。這種表演式的自我展示和自戀式的自我消費在社交互聯網中更是被放大,并蔓延至各類人群,人們把符號和意義賦予自我的形象中,沉迷于過度的、極致的自我表露,建立在影像景觀基礎之上的自我景觀化開始形成,這也是一種消費身體和隱私生活、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與表演文化。四是淺層閱讀狂歡與深層孤獨并存?!岸唐娇臁钡腣log等短視頻讓人們習慣于淺表化閱讀與視覺接受,受眾無比享受短時間內跟隨碎片化的敘事邏輯挖掘故事線索所帶來的快感,于潛移默化之中,聚焦小格局的視野框架并沉浸其中,淡化了對文本內容的全局性統籌。而在社交平臺上獲得短暫快感與狂歡之后,內心深處由于缺乏現實交流而產生的焦慮和孤獨仍然無法完全化解,甚至會加劇。社交影像中的淺層閱讀狂歡無法真正觸達和消除當代人們內心的深層孤獨,適當走出虛擬影像,多關注真實生活,或許是彌補情感缺失的一種方法。

猜你喜歡
符號景觀消費
景觀別墅
國內消費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符號的由來
40年消費流變
變符號
新消費ABC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