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新媒體時代科普傳播困境下高校學生組織科普的探索
——以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協會為例

2020-11-28 10:43趙婉瑩
科技傳播 2020年22期
關鍵詞:天文高校學生科普

趙婉瑩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盵1]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多樣化、全方位、高層次需求已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2]。在新時代的新要求下,科學工作者的科普職責更加突出強化?!度窨茖W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指出,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基礎性社會工程[3]??破諅鞑ピ诳萍紕撔潞涂茖W素養培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 新媒體時代科普傳播的困境

雖有潘教峰和吳國盛等學者對科學傳播下過定義且提出“三階段說”等理論,但學界目前關于科學傳播和科普傳播的概念和使用語境仍尚無定論。

[3]為清晰概念,本文使用科普傳播表示廣義上所認為的利用各種傳播方式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推廣普及,即實現科學知識的大眾化。

新媒體重塑了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各方面,在帶來進步與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新的困境。在新媒體時代,科普傳播面臨“過剩的匱乏”:一方面是眼下公眾獲取知識的渠道和內容前所未有的豐富;另一方面是許多“偽科學”甚至“反科學”的信息泛濫,令人難辨真偽。加之算法推薦機制的先天缺點,科普內容更難以獲得曝光量,豐富的科普內容成為部分科學愛好者的“自我狂歡”,公眾卻仍面臨知識匱乏。

當然,“冷科學”也可以成為熱點?!袄淇茖W”所對應的“高端感”有利于網絡用戶在自我表演中自我形象的建構;在某些特殊事件或時間節點,網絡技術使“冷科學”也能變“熱”,引爆輿論。如“冷科學”天文學總能在日食和流星雨等特殊節點刷爆朋友圈。

2 科學家在科普傳播中的困境

專家與公眾間存在無法彌合的信息溝和知識溝,所以公眾常常掉進“偽科學”的陷阱。多年來,科學傳播界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公眾科學知識不足是其輕信謠言和缺乏對科學支持的主要因素,這也被稱為科學傳播的缺失模型(deficit model)[4]。

然而,被認為是“科學傳播的第一發球員”的科學家在科普工作中卻一直處于缺位狀態[5]。盡管確實有一批“網紅科學家”活躍在公眾視野里,但大多數科學家仍是神秘的“高嶺之花”。造成這一現象原因較復雜,根據既往針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中[6],筆者歸納了三點原因。

2.1 公共平臺的言論環境使科學家言論空間被擠壓

在面對公眾時,科學家必須時刻注意其“自我表演”,使自己的形象符合科學家的“人設”,否則網絡輿論會對科學家、甚至科學本身產生質疑。在當今情緒大于理性的后真相時代,當科學家選擇理性分析、傳播知識,而不是屈從于群體壓力表達情緒時,公眾輿論就成為了易燃的“火藥桶”。許多學者被扣上“公知”的帽子,知識分子變成“叛亂分子”,越來越多的學者進入沉默的螺旋。

2.2 相關政策和所在單位沒有給予足夠支持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尚未將科普傳播納入學術評價體系之中,科普傳播并不能給大多數科學家帶來直接的收益。雖然我國的科普傳播政策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增設了科普專項基金[7],科技部的“973計劃”也在試點對一些課題設定強制的科學傳播規定[8],但根據中國科協的研究[9],很少有科學家申請這些項目。他們普遍表示這些政策目前并不完善,不愿意通過申請基金使自己這方面的工作被束縛。

2.3 部分科學家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很多科學家眼中進行科普工作并不是科學家分內的工作,而進行科普工作必然會減少科學家用于科學研究的時間和精力。目前我國科普傳播的主力仍然是各級科協機構和“果殼網”與“丁香園”等商業化專業科普組織。

3 學生組織在科普傳播困境中的探索

高校學生與普通公眾相比,兼具同質性與異質性,是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普通人”,而非“高嶺之花”。作為科學家與公眾圈層間的粘合劑,他們是科普傳播中的意見領袖。但在現階段的學界研究中,高校學生更多作為科普傳播的接收者出現,高校學生作為科普傳播主體的研究較少,這一研究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領域缺少既有模式參考。

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協會(以下簡稱山威天協)連續多年榮獲山東省優秀大學生科技社團等榮譽稱號,承辦了國際天文奧林匹克競賽和全國天文社團發展論壇等國內外重大天文科普教育活動,是國內較有影響力的高校天文科普學生組織。筆者將以山威天協為例,從其科普傳播優勢、具體措施和存在的問題三方面為例,淺談新媒體時代學生組織作為傳播主體的科普傳播實踐。

3.1 優勢

首先,山威天協掛靠于山東大學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有來自國內知名985、雙一流高校特色學科強大、豐富的資源支持。山東大學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始建于2003年,同年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簽訂協議,合作共建山東大學威海天文臺,學院研究團隊實質性參與了“夸父計劃”“嫦娥工程”和“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空間探測項目,是國內應用物理與天體物理學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高校學院之一。

其次,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職業生產內容)的組織架構有利于發揮個人專業與興趣特長的綜合優勢。山威天協設置主席團五人,下設五個部門:學術與研究部、觀測與技術部、科普與活動組織部、宣傳與外聯部和秘書處。各部門下設部長、副部長與干事,部門之間通力協作,有組織地進行科普計劃制定、內容選擇、文稿撰寫、內容制作到宣傳播發等工作。

此外,山威天協還利用校內天文臺常態化開放機會,采用線上年輕化語態科普文章、科普視頻與線下科普活動相結合,貼近受眾,保證傳播效果到達的同時注重受者活動參與程度及反饋。

3.2 具體措施

3.2.1 全媒體與分眾:利用新媒體

山威天協目前已經利用微信、QQ、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以下簡稱“B站”)多個新媒體賬號通過文字、圖片、視頻與H5等內容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矩陣,多渠道傳播,分眾化宣傳。

官方QQ賬號“小天天”主要針對本校學生,語態年輕化,內容更為多樣:除天文知識科普還有書籍電影等天文相關的娛樂內容推薦;微信公眾號“山威天協”針對老師、家長等進行模塊化科普,推出星知、星藝和星觀等欄目,系統介紹天文知識;B站賬號“瑪珈欽天監”針對平臺年輕群體,進行輕松、直觀的科普。

此外,針對天文科普活動的特點,山威天協在多個直播平臺積極開展直播活動。不僅對天文知識競賽和天文臺開放等線下大型活動進行全程互動直播,還對日食等過程性事件進行全程慢直播,不僅通過營造沉浸式在場感和儀式感增強了線上觀看用戶的活動參與感,更提高了成員的群體認同感,有利于培養新的強黏性意見領袖,進行更有效率的多級傳播。

3.2.2 科普與游戲:組織線下活動

山威天協將天文臺開放、空間天氣日活動與地球一小時活動等常態化活動、不定期路邊天文觀測等線下活動與理論結合,平時“高大上”的理論知識變成眼前的小游戲和親眼見到的天體。

線下活動與線上科普的有機互動使山威天協科普傳播的傳播效果得到有效提升,線上宣傳擴大了線下活動的影響力,線下活動促使參與者關注山威天協新媒體賬號,學習天文知識。線下活動的參與者也通過在社交媒體的線上自我展示,更多的“追隨者”。

3.2.3 科普與科學:專業課程與講座

科普傳播對于社會大眾的傳播效果也無可避免地存在一定渠道上限。除對普通公眾進行碎片化科普,山威天協還對自我驅動力強的天文愛好者準備系統化的“進階課程”,在充分考慮到個人差異因素的基礎上迎合不同人群的不同程度天文知識需求。不僅有面向大眾的科普,還有面對會員的社課、面對干事的培訓、面對專業學生的專業講座和點對點的中小學深度課堂科普。

如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空間天氣物理與探測研究中心陳耀教授所進行的題為“太陽爆發的奧秘”高級科普講座簡介了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事件的基本觀測特征和相關物理機制,其重點在于描述太陽爆發的能量來源、能量儲存和釋放機制等,側重于闡述大的物理圖景、概念及過程中的重要物理要素,有利于吸引新的專業天文愛好者,并滿足已有“天協專業跟隨者”需求,提高獲得感。同時,山威天協已與威海市高區一中、高區一小等當地中小學校建立深度合作,使其成為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部分,以提升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培養新的科普傳播意見領袖。

3.3 存在的問題

首先,高校學生組織專業性不強??破諅鞑ヒ髢热莸臏蚀_性為第一要務,但高校學生作為生產者,專業水平不高,主席團成員與指導老師作為科普產品的最終把關人無法面面俱到。

其次,科普內容質量不高。新媒體時代對科普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硬核內容需要通過形式上的軟化提高傳播內容的易讀性。但高校學生組織內容策劃與產品呈現形式創新性不足,產品制作技術也較差。

在組織性方面,高校學生組織自我驅動力不強,加之學校政策不完善,高校學生組織事務與課業的沖突導致學生往往選擇退出組織,導致持續發展力不強。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學生組織品牌建設不足也是一個大問題。各平臺賬號沒有形成統一的傳播品牌,不同新媒體平臺賬號ID的混亂和內容連貫性差聯動頻率少導致科普傳播效果不理想。

4 結語:發揮高校學生組織潛在科普動能

高校學生組織作為科普傳播的潛在力量主體具有很強的傳播力和很大的研究價值,但其作為科普傳播的主體也存在很多的問題。為了釋放高校學生組織的科普傳播活力,要從多個方面共同發力解決問題,拿下科普傳播的“最后一公里”。

在內容生產上,高校學生組織應在以確??茖W傳播內容的正確為第一優先的基礎上激發高校學生自身的潛在動能;改進對產品內容的選擇和形式的包裝制作。內容選擇應貼合熱點,深入淺出。

在科普產品播發上,高校學生組織應加強品牌建設,以統一品牌面對不同的新媒體平臺,進行有組織的分眾化播發,不同的平臺既要各自為營,又要互動整合,采用一定政策鼓勵“追隨者”在平臺分享科普產品。此外,積極參與平臺活動也是重要的“引流手段”,如抖音的“DOU知計劃”和B站的“知識分享官”等,以獲得更多的流量與資金支持。

在目標人群定位上,高校學生組織應放棄從“小”處入手,放棄“大”夢想。找準自身在科普傳播大系統中的定位,瞄準“最后一公里”著力加強“強關系科普”,不斷增強自身對同質化受傳者的吸引力。這是高校學生組織科普組織最大的特點和優勢。

除高校學生組織自發能動的改變,學校和各級科協也應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支持與鼓勵,針對高校學生組織在科普傳播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專業的指導培訓。

在新媒體時代,科普傳播不是科學知識的簡單疊加傳播,要將線上與線下有效結合;高校學生組織也已不只是科普傳播的接受者,更是即將接過科普傳播接力棒的傳播者。本文以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協會為例,淺談新媒體環境下科普傳播的困境和高校學生組織科普的探索,希望為科普傳播帶來新的思路。

猜你喜歡
天文高校學生科普
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及作用發揮探索
天文篇
科普達人養成記
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件應對與處理
天文與地理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一群“玩”天文的癡迷少年
關于高校學生工作的思考
微科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