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輿論宣傳這篇大文章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氣象防災減災宣傳的啟示

2020-11-28 10:43肖紅雷
科技傳播 2020年22期
關鍵詞:防災減災氣象

肖紅雷

自然災害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包括臺風、干旱、風雹、雷電、高溫熱浪、沙塵暴、低溫雨雪冰凍等的氣象災害,無論從災害種類上和分布地域上,還是從發生頻率上和造成損失上,都是最多、最廣、最高、最重的。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特別強調要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宣傳輿論工作擔負著引領導向、鼓舞士氣、凝心聚力、明辨是非、溝通世界的職責和使命,在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中應當而且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1 深入宣傳和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的思想防線

自然災害防治關系國計民生,有力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第一位的就是要把防災減災救災擺在治國理政為民的突出位置,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高度清醒、高度自覺。

1.1 要深刻認識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論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發展思想上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把握我們黨的執政規律、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創新發展理念的高度,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多次就防災減災抗災救災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防災減災救災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明了新形勢下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的方向。宣傳輿論工作要深入闡釋“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币龑Ц骷夵h委政府高度重視并堅決有力地防治自然災害。要深入闡釋安全發展理念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引導各方面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防災減災救災的第一位。要深入闡釋“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引導防災減災從理念上更加重視預防、更加重視綜合減災、更加重視風險管理,從行動上大力實施自然災害防治工程、開展全國自然災害普查、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把災害風險遏制在萌芽狀態。

1.2 要深刻認識并闡明基本國情,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我國自然災害形勢的判斷上來

首先應當大力宣傳在黨的領導下我國防災減災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引導全社會堅定戰勝一個個自然災害的信心和決心。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經歷了許多重大自然災害的考驗,也取得了許多重大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偉大成就,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優勢,也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要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挑戰的根本保證作為宣傳輿論工作的主基調,通過廣泛的宣傳和動員,把黨的領導貫穿到防災減災的各個方面和每個環節。

其次,應當客觀宣傳我國防災減災依然面臨著復雜嚴峻形勢,引導全社會毫不松懈應對防范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的危機感和責任感。要通過宣傳輿論工作,使全社會認清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種類多、頻次高的國家,地球上地震、洪澇、地質災害、風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災、植物森林病蟲害等災害在我國都有發生。認清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影響嚴重、脆弱性強的國家,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認清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超強臺風、特大干旱、強降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破壞程度越來越強,影響越來越復雜,應對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生態環境壓力加大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防御氣象災害的薄弱區域越來越大,敏感行業越來越多,安全發展的客觀要求與氣象災害頻發的嚴峻形勢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認清我國即便我們已經在防災減災上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防災減災還有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時刻保持清醒,增強憂患意識,做好隨時應對各類災害,甚至同時應對多場重特大災害的思想準備。

2 科學普及自然災害知識和技能,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的意識防線

防災減災是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做好防災減災工作,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特別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相對來說,公眾災害風險防范意識相對淡薄、公眾自救互救技能還普遍缺乏,不知險、不懂避、不會防的問題還普遍存在。從這一點講,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的宣傳科普工作肩負著重大責任。

2.1 要宣傳自然災害帶來的巨大風險,增強公眾的風險意識

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一些災害為什么會造成人員傷亡,一些看起來并不是很嚴重的災害性天氣會造成較多的人員傷亡?這其中就有一個風險意識的問題。米歇爾·渥克在《灰犀?!愤@本書里說:“很多時候,經歷一次沉重的打擊才能讓我們清醒,讓我們警惕災難的發生,以最小的痛苦和代價去防患由于未然?!钡窃诖蠖鄶禃r候,我們大多數人還是普遍缺乏風險意識,即便是對于已經預見的風險,仍然抱有可能不會發生、發生了也不會落在自己頭上等等無意識的思想。我們要通過對一些造成嚴重損失的自然災害的總結、反思和宣傳,促使公眾克服違背常理的認知和情緒,糾正“舍命不舍財”等等不理性的動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未雨綢繆、適時行動,盡最大努力、盡一切可能、盡所有手段,把災害的影響和損失特別是人員傷亡降到最低程度。

2.2 要普及防災減災的科學知識,增強公眾的防災避災意識

很多情況下,即便是自然災害已經發生,即便是救援力量還沒有到達,有些人掌握了正確的防災避災知識,能夠成功避險,保全性命,而有些人卻因為缺乏這樣的知識而驚慌失措、不知所措,甚至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措施,白白丟掉了性命。一個最近的現實例子就是非洲某個國家的一群少年在戶外踢足球,突遇雷雨天氣,躲到一所草房子里避雨,結果雷擊造成10人死亡。如果他們知道在平坦廣闊的地區,當遇雷雨天氣時,最不應當把自己暴露在大樹、房屋等突出物下,這樣的慘劇就不會發生。宣傳輿論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科學知識的普及。要加大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深入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利用氣象、教育、廣電、新聞和新媒體等資源,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組織制作圖文并茂的防御雷擊氣象災害宣傳片和文字材料并通過各類媒體向公眾廣泛宣傳,加強全社會尤其是對農民、中小學生的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告訴公眾地震來了怎么辦,雷雨天氣怎么躲,山洪泥石流來了怎么避,海嘯和洪水來了怎么逃,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公眾應急避險能力。要加快研究適應各地天氣氣候特點和群眾知識基礎的有效防御災害措施,在災害易發、多發區要組織群眾廣泛參與的防災避災演練。要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及時開展氣象災害分析評估,做好相關科學解釋和說明工作,增強公眾抗御各類氣象災害的信心。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就能夠筑起防災減災的意識防線,以較低的成本、較好的成效把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降到更低的程度。

3 廣泛傳播災害風險評估和預報預警信息,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科技防線

氣象災害如果能夠提前準確預報、及時預警、科學防御,往往能夠挽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減輕數億元的經濟損失。提供準確及時的氣象預報警報服務,提高全社會防御災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這些方面,宣傳和輿論工作過去已經發揮了很大作用,今后仍然能夠發揮更大作用。

3.1 要傳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評估的科技成果,增強防災減災的基礎能力

縱觀歷史和綜觀世界,雖然臺風、暴雨、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的強度、頻次并不會因人的意志而改變,但是災害造成的損失大小與經濟、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以及社會制度相關的防災減災體系有著密切的關系。從科學所探究的災害形成規律來看,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嚴重程度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脆弱性,二是暴露度。脆弱性是相對于行業或區域的抗災能力與災害性天氣本身的破壞力之間的差距,我們常說農業是氣象災害的敏感行業,反映的就是農業在氣象災害面前更加脆弱。暴露度反映的是經濟和人口在災害性天氣影響范圍內的總量,經濟總量越大、人口越密集,同等強度的災害性天氣,它的暴露度就越大。通過長期的科學研究,人們已經能夠把握天氣變化的規律和氣象災害的影響規律,也能夠根據這些規律和每個個體所處的區域、所從事的行業以及自身的防御能力,或從城鄉建設規劃層面上使人居設施、交通干線、戰略基礎設施等遠離災害易發高發區,或者從設計建設層面上科學設定這些設施的各類災害防御標準,又或者從產業和人口布局上,依據氣象災害普查和風險評估,進行合理調整。做到這一點,宣傳輿論工作就要通過出版、科普、宣講等手段,秉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向社會廣泛傳播氣象災害普查和風險評估的科技成果,促進規劃者、設計者、建設者、決策者掌握并很好運用這些成果,切實依靠科技從根本上增強防災減災的基礎能力。

3.2 要發布和傳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增強防災減災的預知預判預防能力

自然災害不可怕,可怕的是災害來臨人們還不知道,來不及采取預防措施。經過70多年持續努力,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廣大氣象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雷達、衛星、地面觀測設施織成了高時空密度的災害監測網,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智能網格預報、無縫隙天氣預報基于影響的預報等的快速發展,我國在臺風、暴雨、干旱、雷電、大風、低溫雨雪冰凍等災害性天氣預報能力總體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國家建立部門聯合發布山洪地質災害、森林火險、農業災害、大氣污染氣象預報預警機制,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使得絕大多數氣象災害都能夠監測得到、預報得準、預警得出,極大地提高了對氣象災害的應急和響應能力,使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數在逐步下降。預警既已發布,關鍵在于傳播,要讓這些重要的預警信息傳得出去,政府機關部門、應急減災責任人、受災害影響的群眾收得到,繼而及時采取應急避險措施,其中新聞、宣傳、媒體工作尤為重要。要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拓展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功能,建立與各宣傳部門、各類媒體的預警信息傳播綠色通道,減少預警發布層次和環節,第一時間發布災害預警,第一時間傳播預警信息和簡明的防災避災辦法。在社區、村屯、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設立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警報器等設施,接收和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真正做到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到村到戶到人。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廣播系統,進一步暢通農村、牧區、山區、海上等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切實解決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問題。

4 及時解答自然災害的社會關切,筑牢防災減災的精神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疫情防控的輿論宣傳工作指出,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一些群眾存在焦慮、恐懼心理,宣傳輿論工作要加大力度,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對于做好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的宣傳輿論工作同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一遇嚴重自然災害,受災群眾必然會有傷心、悲痛的情感,社會公眾也必然存在焦慮、恐懼心理,這些情感如果不加以撫慰,這些心理如果不加以疏導,勢必會對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帶來不利影響,嚴重的會喪失斗志。在這一方面,宣傳輿論工作迫切需要充分發揮鼓舞士氣、凝心聚力的作用,增強前社會防災減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信心和決心,筑起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的精神防線。

4.1 要化解災害恐慌

嚴重自然災害并不可怕,關鍵是要堅定信心、科學應對、積極防御。要著力宣傳黨對防災減災抗災救災工作的堅強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勢,深入報道黨中央、國務院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的重大決策、周密組織、科學調度,報道各級黨委政府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的具體舉措,增強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和決心。著力宣傳我國重大自然災害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報道防災減災科學技術的進步、制度預案的完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完備,增強依靠科技進步和有力舉措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和決心。同時,還要宣傳大多數自然災害可預可防,宣傳自然災害能夠自救互救,避免“天災迷信”造成的社會恐慌。宣傳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社會各方面的幫助下,化悲痛為力量,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恢復家園、實現發展、保障安全,增強依靠發展建設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和決心。

4.2 增強抗災斗志

抗御自然災害始終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與各種自然災害不斷抗爭的歷史。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自強不息,戰勝了數不清的自然災害,彰顯了中國人民偉大的奮斗精神。要著力宣傳中國人民在嚴重自然災害面前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團結一致的強大力量、可歌可泣的偉大壯舉,筑起全國人民抗御嚴重自然災害的精神力量。宣傳報道廣大黨員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關鍵時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沖得上去、頂得起來,樹立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宣傳報道在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在重大考驗面前舍小家為大家、奮不顧身的英雄模范和先進典型,災難無情、人間有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等感人事跡,凝聚眾志成城抗抗御自然災害的強大力量。宣傳報道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沖鋒在前、勇挑重擔、敢打硬仗,奮力防汛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森林草原滅火等的英雄事跡,弘揚人民軍隊英勇頑強、不怕犧牲、連續作戰的戰斗作風。宣傳報道廣大新聞工作者冒著生命危險深入一線,及時傳遞黨中央的聲音,深入報道抗災救災進展情況,宣傳報道廣大文藝工作者熱情謳歌偉大抗災救災精神,為抗震救災斗爭提供的精神鼓舞,匯聚成全民族風雨同舟的強大合力,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猜你喜歡
防災減災氣象
氣象樹
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小常識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故宮防災的“超強鎧甲”
《內蒙古氣象》征稿簡則
“防火防災”大作戰
大國氣象
美麗的氣象奇觀
國務委員、國家減災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災減災日”活動
農業減災自救 刻不容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