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肩擔道義:略論新媒體時代媒體人的社會責任

2020-11-28 10:43
科技傳播 2020年22期
關鍵詞:新聞報道受眾信息

張 磊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尤其是微博、微信以及各類資訊類App層出不窮,不僅改變了我國原有的新聞行業格局,更重要的是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人人都可以在任何平臺上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越來越多的快餐式新聞令人們眼花繚亂,對媒體而言,誰抓住了受眾的眼球誰就贏得了生存的機會。

于是,越來越多的媒體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不擇手段,部分放棄甚至喪失了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標題黨大行其道,以偏概全,甚至顛倒黑白,搞虛假新聞,新聞亂象不斷出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媒體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不是變得無足輕重,而是更加繁重,更加重要,對媒體人自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1]。

1 堅持權威真實的報道,向大眾及時傳播準確、全面的信息

毫無疑問,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的出現,使得人人有機會發布信息,可以隨時將看到的記下來、拍下來,信息的量級幾乎呈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帶來的是信息的碎片化、情緒化等問題。尤其是關于醫患矛盾、城管與商販等重點群體的新聞報道,稍有風吹草動,在真相還沒明了的情況下,一經社交媒體發酵就會出現很多真偽難辨的信息,給社會造成輿論混亂和不穩定的亂象。

比如最近的一則新聞“北京西城警方:積水潭醫院一患者與醫生起糾紛,爭執中將醫生手機打落”,事件一出,迅速登上各大網媒的重要位置。不明所以的人們看到這則消息,以為又是醫生不作為“惹怒”了患者,于是打落醫生手機。事隔一天后,北京晚報對此事做了詳細報道,采訪了知情人士,原來是女子在急診時要求優先救治,但醫生診斷其為輕微肌肉拉傷,無需做特殊處理,女子堅持要做超生檢查未果便不依不饒,還要求醫生道歉。并且還配上了現場視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自然而然讓那些想拿此事做文章的人閉上了嘴巴。

又如“華商漢中”在疫情期間的報道《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卻主動申請投入抗疫一線》,稿子標題是以第三個故事洋縣輔警在孩子出生不到20天,就主動申請到疫情檢查點執勤的內容擬定,文中另外一個故事是西京醫院護士在大年初一辭別不到兩歲的雙胞胎兒子,返崗工作。但編輯在報道整合過程中,因工作倉促,將這兩個事件混淆,于是文中出現“20天雙胞胎問‘媽媽干嘛去了’”的表述,引發諸多誤解。一定程度上還破壞了作為地方官媒的公信力,降低了自身的信任度。

一項調查表明,人們通過各種網絡渠道獲取信息后,70%的人會再利用傳統媒體驗證其準確性。所以記者在面對有爭議的新聞時,必須第一時間跟進挖掘,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將來龍去脈主動公開。

2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擔負起引導主流社會輿論的重要責任

輿論是脆弱的、多變的,就像是海水,一旦控制不好就可能殃及自身[2]。新聞記者本著對社會負責的態度,需要通過新聞來引導輿論的走向,不能抱著新聞熱度越高越好的心態,而是要善于挖掘新聞背后所反映的事實和其真實意圖,從而達到引導主流社會輿論,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目的。

2.1 要有服務大局的意識,切實反映民意

新聞媒體樹立大局意識,配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通過生動而真實的新聞報道,充分展示國家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和成就,展示人們的精神風貌,使百姓從中感受到鼓舞,從而更進一步增強信心,激發斗志[3]。

2020年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在現行標準下實現我國農村人口全部脫貧,不僅是黨中央對人民做出的重要承諾,也是我國全面邁入小康社會的重要一步。新聞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在扶貧工作進展方面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國扶貧工作的進展如何?各地扶貧的經驗是什么?扶貧工作中發現了哪些問題?這些都需要媒體人去關注、去報道,不僅便于各地扶貧工作者交流經驗,還能及時發現當中存在的問題,比如駐村干部不作為等現象,有效推動我國扶貧工作的順利展開。

比如人民郵電報的報道“艱苦不怕吃苦,網絡扶貧擔使命”,記者們跋山涉水深入青海、甘肅等一線貧困地區,從“網絡之困”的角度講述了甘肅電信為國家級貧困地區甘肅臨夏州消除信息鴻溝、修通信息致富路所做的努力。高寒和缺氧是阻礙網絡建設的兩大敵人,電信人不畏惡劣的氣候和環境,在雪域之巔埋頭苦干,三年時間實現臨夏全部鄉鎮100%全光網覆蓋,至少30萬家庭享受到無線Wi-Fi和高清電視等服務。

2.2 新聞報道要深入實際,貼近群眾

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呈現出不同以往的傳播規律,過去那個信息閉塞,你說我聽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作為一名媒體人,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還要同時拓寬新聞報道的領域,豐富報道題材,多聚焦熱點,追蹤熱點,簡而言之,人們關心什么媒體重點報道什么。

此外,新聞報道在語言表達上還應盡量貼近受眾,在不違背新聞事實和傷害新聞公信力的前提下,語言使用盡量平實樸素,多用網絡熱詞,以便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比如新華社的報道 “小習慣培養大文明——青海西寧開學季加強節約意識教育見聞”,報道了西寧各大中小學、幼兒園在秋季新學期開學以來,采取各種措施培養孩子節約用餐、杜絕浪費的飲食習慣。事件雖小,但這種體現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報道,不僅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指示,同樣也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題材。

又比如新聞“劍指用藥不合理!北京:總藥師,干得漂亮!”通過“干得漂亮”這種平實口語化的表達,不僅容易引起用戶的關注,還準確概括了總藥師劍指四大不合理用藥的違規現象,對總藥師的行為做了高度評價。

3 秉持客觀中立的態度

新媒體時代,人們更愿意在了解一件事情后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立場,而非跟著你的感覺走。因為帶有個人傾向的評價會影響讀者的思維,讀者會將自己的想法放在同意記者或者反對記者的陣營,這樣就造成了兩者的對立,有時候記者自己的想法可能是與社會有分歧的或者相悖的,這樣的新聞不但會影響讀者的判斷,還可能會為記者自己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2]。

因此,新聞記者在進行報道時一定要以中立的態度去看問題,當新聞記者將自己帶入某一個角度去進行事件的整理和思考時,很容易失去視野看不到其他的方面,這樣寫出的新聞也會是片面的。當然,這并不是說記者不能有自己的立場和傾向,而是一定要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做出客觀中立的評價,唯有此才能令受眾信服。

比如泉州晚報的這篇報道“退休教師義賣畫作助力扶貧”,講述了一位退休的美術老師堅持畫畫,并舉辦過兩次義賣作品展,將義賣所得的錢均用于幫助那些家庭有困難的貧困學子。對于老人的這種高尚行為,全篇并沒有用任何溢美之詞,而是用“義賣”兩字,客觀評價了老人的善行,剩下的交給受眾自行判斷和體味。

又如新聞“‘拖欠工資4.7億’被曝光前兩天教師一天收到3筆錢”,報道曝光了貴州大方縣拖欠教師工資、補貼,挪用上級撥付的教育專項經費,并強制教師存款入股等惡劣行為。文章通過擺事實“國務院已督查此事”“縣長被停職”“教師一天收到3筆錢”,說明確有此事,作者無需費心再去表達自己的立場,是非曲直受眾看完報道自會一目了然。

4 要傳遞積極向上、有意義的價值觀

斯坦福大學對網民新聞閱讀行為的一項研究顯示,79%的讀者在讀新聞時屬于典型的“浮光掠影”型,如果事件或者標題沒有賣點和噱頭,就很難引起他們的注意。在這種眼球經濟的驅使下,一方面媒體過度強化新聞報道的娛樂性,比如把反腐新聞情色化,以嘩眾取寵、聳人聽聞的手法滿足受眾的低級趣味。一方面媒體加大了娛樂新聞的報道分量,將娛樂新聞當作一種吸引受眾消費的商品,以炒作來吸引受眾的目光,導致媒體的娛樂功能過度膨脹,而其他應盡的媒體責任在炒作中漸趨邊緣化[4]。

當今的娛樂新聞已經完全蛻變為“娛樂圈的新聞”,基本的報道對象都是明星,甚至在很多時候就是“炒作”和“緋聞”的代名詞。明星結婚生子、鬧婚變傳緋聞、個人嗜好丑聞等已然成為了媒體競相追逐的焦點。這些報道雖然能給予大眾一定的消遣娛樂,為人們提供茶余飯后的談資,但是在傳承文化、弘揚真善美方面卻嚴重不足。

2019年吳秀波出軌一事被曝光后,迅速在社交媒體發酵放大,女主父母、吳秀波妻子也因為公開發聲,被卷入了輿論漩渦。媒體不去關注這事件背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作為公眾人物應該具備的道德品質,反而爭相挖掘女主與吳秀波過去的情感痕跡和利益交易,在吸引受眾上可謂賺足了眼球,喧嘩過后,留給社會一地雞毛。

誠然,現在的媒體面臨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甩在后面甚至被淘汰,為了生存和發展,媒體加大娛樂新聞的報道是一種現實的選擇,但如果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忽略或無視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一味迎合受眾,為了所謂的轟動效應制造精神鴉片,無異于自取滅亡。因此,作為娛樂記者必須擺正心態,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審美水平,堅守職業道德,盡可能從紛繁復雜的娛樂表象中,挖掘出有一定厚度深度,且具有現實借鑒意義的文化報道,大力倡導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5 恪守新聞專業守則,高度注意新聞報道的社會效果

新聞專業守則是新聞從業者專業價值理念的集中體現,具體到我國就是新聞職業規范所要遵循的基本專業原則,比如時效性、自主性、真實與準確、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兼顧,客觀與平衡等原則。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加劇了媒體的市場化競爭,作為媒體人必須要更加自覺地堅守新聞專業主義,保證新聞的真實、準確、全面、客觀,不能為了搶新聞和獲取經濟利益而喪失應有的原則和底線,一旦如此,不僅使新聞記者名譽掃地,甚至會在政治經濟層面、精神思想層面帶來嚴重后果,給社會輿論造成混亂。

新媒體時代,“偏激共振”的現象在網絡上是普遍存在的,人們喜歡將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發泄到網絡,正常吐槽在情理之中,然而這點偏激的情緒一旦在微博發酵起來,再經由微信等社交產品的傳播,極容易走向極端,導致負面觀點鋪天蓋地,非常不利于對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這就要求,媒體從業者嚴格遵循新聞專業守則,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認真研究網絡上出現的偏激現象,找到事件的源頭,不輕信、不盲從,在經過深入核實和多方求證后,主動、及時地發布真實、全面的信息,積極撫慰公眾心理,化解人們的極端情緒,起到社會“安全閥”和“穩定器”的作用[5]。

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面對海量的信息,出于人們時間、精力的有限,媒體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抓住受眾的眼球,就很難再把受眾“抓”回來。面對這樣的信息環境,媒體往往更加注重新聞報道所帶來的點擊量、訪問量以及所產生的廣告效益,無視甚至忽略了報道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作為一名媒體人,堅決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踐踏所應遵循的新聞守則底線,此外還要具有高度的法律意識和大局意識,注重新聞報道的社會傳播效果,拿捏好報道分寸。尤其是負面報道,避免為了吸引眼球以偏概全,嘩眾取寵,而是要以社會責任為先,在滿足用戶基本信息需求的前提下,引導社會熱點,做好輿論監督。

6 結語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人人都有了信息發布、意見表達的權利和渠道,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激烈的市場競爭,讓媒體在巨大的經濟誘惑面前,部分喪失甚至放棄原有的新聞底線,置社會責任于不顧。不管媒體環境如何變化,不管是作為新聞記者還是編輯,都不應忘記肩頭背負的仍是沉甸甸的社會責任,筆下弘揚的仍是社會公平正義。媒體人如何適應變化了的媒體環境,更好地服務大眾,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現實問題。我們不能拒絕變化,而是要在變化中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看重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爭做有品位、有思想、有高度的媒體人,不負時代所需,不負黨和國家所需。

猜你喜歡
新聞報道受眾信息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訂閱信息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
展會信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