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慶:農業的工廠化前景

2020-11-28 07:46張棟
團結 2020年4期
關鍵詞:工廠化大田蔬菜

張棟

農業一直被稱為弱質產業,生產高度分散,受市場波動沖擊大,對市場變化響應慢,調整余地小;生產過程科技滲透率低,自然災害風險高,生態影響大;產業穩定性低,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業如何擺脫弱質性?是運用新的技術手段重構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在原有生產方式上加以修補完善?

農業的工廠化,無疑是農業的潛在出路之一,而這個行業在當前還處在小荷方露尖尖角的階段。工廠化農業有怎樣的潛力和可能性?我們就此采訪了在這一領域探索多年的民革黨員企業家王曉慶,請他分析以饗讀者。

記者:工廠化農業適用于具備哪些特征的農產品,有哪些潛力品種?

王曉慶:所謂工廠化農業,是分不同層次的。一般的大田農業,也可以標準化、機械化,從品種選育、到種植、管理,到采收包裝物流,都能夠以工業化的方式運轉。當然,這樣的生產方式,作物還是在大體上是自然的土壤、光照、溫濕度、病蟲害、水旱條件下生長;設施農業會更進一步,比如地膜、大棚會在涉及作物生長的部分條件上施以不同程度的人工干預和控制;工廠化農業會再進一步,在涉及作物生長的全部或者大部分要素上,加以精確控制;如果繼續再進一步,把植物生長的能量來源,陽光也換成人工能源,那就是植物工廠。

機械化的大田農業和設施農業,普及度已經比較高了,是我們常見的生產方式,工廠化農業則處在產業化初期,剛剛開始快速發展,植物工廠則暫時看不到大規模產業化的前景,它主要還是處在實驗性的探索階段,或者在特殊情況下應用,比如極高附加值的特殊作物,或者潛艇等特別的需求場景。

工廠化的生產手段適用的農產品門類很廣泛,從較早產業化的食用菌,到花卉、蔬菜、到各種養殖業,到工廠化育苗,只要精確控制生長條件能夠有效大幅度的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的,都有工廠化的潛力。

在蔬菜上,我目前從事的是番茄的工廠化生產,但只要是可以連續掛果的品種,比如黃瓜、茄子、西葫蘆、菜椒等等果菜都可以用類似方式生產;還有可以連續生產的各種葉菜,比如一種葉菜生長周期36天,那就可以把生產全過程拆解成36份,每天前端種苗連續進場,后端成品連續出場,以流水線方式不斷循環生產。我們在菜市場看到的品種其實很多都可以工廠化生產。

記者:在糧食作物、棉麻等經濟作物上,能有工廠化的可能性嗎?

王曉慶:暫時還看不到可能性,但工廠化育苗是可以的。工廠化育苗實際上就是把作物生長周期的一部分從大田里挪走了,縮短了作物生長占用大田的時間。通過合理安排,這完全有可能會提高大田作物的復種指數,提升單位面積的生產效益。

記者:這是站在生產角度的分析,如果站在市場角度,具備哪些特點的品種的工廠化生產會比較有優勢?

王曉慶:主要是不耐儲運的,品質敏感的,價值比較高的品種。

大城市人口集中,消費集中,它的農產品需求如果依靠大田農業滿足,就必須依賴長途儲運。為了長途儲運的需求,很多作物要在品種選擇、采摘周期上做出妥協。比如以前我們家里自己種的西紅柿,可以直接生吃,而且很好吃,但今天從超市買回來的西紅柿大多不能達到生吃的口感要求。因為,要適應長途運輸的需求,品種需要是厚皮西紅柿,不能是薄皮沙瓤的,不然運輸過程中會被大量壓壞,同樣是為了運輸需求,采摘還經常在未成熟時進行。

另外,我們國家蔬菜年產量7億噸,平均到每人每天大約1.3~1.4千克。對人均蔬菜攝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給出的參考標準是300~500克,實際人均消費還不到300克。中間巨大的差值哪里去了?有的解釋是統計問題和數據口徑問題,這可能是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事實上,只要從田間地頭到收購、運輸、批發、零售看一遍,這種差距就不難理解。生產周期和消費周期的不匹配,收購量和價格的波動,就會使巨量的產品直接在田間地頭爛掉,從收購、包裝、運輸、到批發零售,每多一道環節,多一天周期,都會帶來10%左右的損耗。蔬菜中的大部分品種都是不耐儲運的,產量和最終消費量之間的巨大差距,絕大部分來自中間環節的巨量損耗。這種巨量的損耗,也體現在價格上,西紅柿的地頭價,經常低至每公斤1.2元,終端價格通常在每公斤10元以上,價差如此之大并非經營者利潤豐厚,而是損耗極其嚴重。而工廠化生產的最大優勢就是生產的高度集約化,生產連續、穩定、可控,可以直接在大城市周邊生產,像我們在北京的番茄工廠,就在北五環邊上,離消費者只有幾公里,我們在其他城市建設的生產基地,也都緊貼著城市布局。

目前,生鮮電商已經是重要的商業模式,但發展遠不及期待。在當前的農產品運銷格局下,生鮮電商要想直接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把遠在山東河北的小農戶的產品直接送達消費者,實際上是做不到的?,F實中,生鮮電商做的事情,經常只是從批發市場到消費者手中,只相當于帶跑腿服務的菜販子。而工廠化生產可能會是生鮮電商真正活起來的關鍵,城市周邊就近布局的蔬菜工廠,就相當于電商的前置倉,從田間直達餐桌,才是可能的。

記者:目前我國的工廠化農業規模有多大,在相應產業中的比重有多大?

王曉慶:總的來說,我國的工廠化農業在整個農業總盤子中規模占比還很小。確切的數字我也不掌握,但概略性的估計是可以的。

養殖業占比可能比較高,尤其在前期的非洲豬瘟事件影響下,在國家政策的導向鼓勵下,發展比較快,可能百分之三四十是有的,只是很多研究也認為我國的工廠化養殖的管理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和發達國家還有不小差距?;ɑ軜I占比也會比較高,因為這個行業對品質、品相要求非常敏感,而且市場需求是連續的,和自然條件生產的周期性非常不匹配,工廠化生產的比重也會比較高。食用菌行業是較早引入工廠化生產的,在我國快速發展大約有十年多一點的歷史,2006年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還只有8萬噸左右,2016年就到了256萬噸,數十倍的增長。食用菌的品種非常多,不同品種工廠化生產占比差別很大,比較高的像金針菇,2017年總產量248萬噸,工廠化產量110萬噸,占比44%。蔬菜行業的工廠化占比很低,1%不到。實際上,蔬菜的工廠化生產技術成熟,投資規??焖贁U張,也只是近年剛剛發生的事情,時間還很短。

記者:什么時候工廠化農業將成為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曉慶:整體上,會很快,首先是隨著國家發展,一方面是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隨著老一代農民逐漸老去,農業對勞動力成本也會越來越敏感,勞動生產率更高的工廠化生產方式的優勢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是消費升級,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和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能夠精確控制產品品質的工廠化生產方式的優勢也會擴大。具體到不同品種,進度會有很多差別,農業是很復雜的,但一旦某個品種的技術成熟度和單位成本越過某個臨界點,各路資本就會蜂擁而至,規模就會快速擴張,實際上,這也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個人預計,5~10年左右,在蔬菜領域,工廠化生產方式就會從微不足道變成舉足輕重,也許是占據半壁江山。

記者:在蔬菜領域,工廠化能夠在未來完全替代傳統的生產方式嗎?

王曉慶:目前看,這也不太可能。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尤其是蔬菜這種不耐儲運的品種,它的市場是高度區域化的。工廠化生產,優勢在集約化生產,規模效益明顯,生產連續可控,但是投資規模也大,對消費密集度要求相對較高,也更適合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在廣大的農村和小城市,在人口和消費相對分散的地區,不一定能占到優勢。我個人認為,工廠化生產和傳統生產方式的未來均衡點可能在60%左右,工廠化生產能占據大部分份額,但難以完全取代傳統生產方式。

記者:工廠化農業成本主要板塊有哪些,變動趨勢如何?

王曉慶:首先是固定資產投資,也就是設施建設成本,其次是人力成本,接下來是能源成本,水肥等農資成本,設施維護成本,從大板塊來說主要是這幾項。從趨勢來說,固定資產成本會隨著投資規模的上升、技術成熟度的提升和新材料的應用,逐漸趨于下降;人力上,單位人力成本會隨工資水平上升而增加,但單位產出對應的人力成本也會隨著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而下降,總體上,可能是一個先升后降的發展趨勢。能源成本大體上穩中有降,農資成本和維護成本大體會保持穩定。

工廠化農業成本的最大來源還是固定資產的投資和折舊,這也是最有降本潛力的領域,我舉例說明:現在主要的覆蓋材料是玻璃,每平米成本二十多元,但正在逐步被高分子、高透光的有機材料替代,成本會降到每平米3元左右,支撐材料現在主要是鋁合金制品,也在逐漸被高強度塑料取代,每平米的設施重量和造價都會大幅下降。

記者:工廠化農業的產出水平是怎樣的?按人均,按畝均,與傳統種植方式的對比?

王曉慶:這在不同品種上會有較大差別,我以番茄為例。不論品質等級,單以產量計算,傳統的大田生產,畝均年產量大致在4噸左右,工廠化生產大約會在36噸左右,大致是9倍左右的畝產提升。在人力上,大田生產大約一畝地一個人,一百畝的工廠化生產人力需求大約15個,畝均0.15個勞動力。這種計算只是針對毛產量,如果加入質量等級的對比,差距還會繼續拉大。工廠化農業的全流程精確控制,基本可以確保產品在果型、規格、色澤、酸度、甜度上都穩定保持連續、一致,確保高合格率,工廠化生產中,任何的異形果,大小規格、酸度甜度偏離標準范圍,或者表皮上出現細微的小白點,都是不合格品。如果按這樣的產品標準去衡量大田生產的產品,那么合格率不超過20%。

從單位產出對應的生產資料消耗上看,首先是水,工廠化番茄生產,每公斤產品對應大約9L水的消耗,一般大田生產大約是130L;在肥料使用上,工廠化番茄生產,大約是一般大田的40%左右;在農藥上,工廠化生產因為對生產條件的精確控制,能夠完全避免病蟲害的威脅,所以沒有農藥需求,一般大田對農藥的需求則因時因地差別很大,不太好測算。在能源上,工廠化的需求肯定遠高于大田生產,但這種能源消耗主要是來自擺脫季節約束,連續生產的需求,在與大田生產相對應的季節里,工廠化的能源消耗水平也很低。

記者:這樣說,工廠化農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巨大的?

王曉慶:是的,從水的角度,比如在華北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區,水資源十分緊張,而農業用水,是水資源消費的主要來源。從肥的角度,化肥的大量使用,揮發到空氣中,是揮發性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被雨水沖刷進入河湖,造成富營養化,是嚴重的面源污染。工廠化生產方式,無土栽培,水、肥全部是循環利用的,幾乎不存在浪費。但在大田生產中,水、肥的利用效率有限,大量浪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就水而言,農業用水基本是免費的,生產者也完全沒有節水的動機。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以蔬菜為例,最主要的問題無疑是農藥殘留。大田生產,病蟲害的問題是很難解決的,要么用農藥,農殘難以避免,要么不用,面臨巨大的產量損失。但工廠化生產很顯然,只要按正常規程進行生產管理,就不存在病蟲害問題,也完全沒有使用農藥的必要性。

從節約耕地的角度,我國用于蔬菜生產的耕地面積大約3.2億畝。工廠化生產,單位面積產能是大田生產9~10倍,大量節約耕地是可期的。實際上,按照一人一天500克蔬菜的標準,14億人需要的蔬菜總產量是2.52億噸,實際上,7億噸的產量,大部分都被浪費掉了,這本身就意味著2億多畝耕地的浪費。蔬菜生產工廠化,首先是大幅度壓縮運輸半徑;其次是連續生產,消滅季節波動性;再次是穩定的質量控制,確保合格率,大規模壓低生產運銷中的損耗浪費是必然的。綜合起來,只考慮蔬菜行業,工廠化生產的興起,為國家節約2億畝以上的耕地是可期待的。

從供給安全的角度,此次疫情中,新發地市場受疫情沖擊的情況,就造成了北京農產品供給的短時間劇烈波動。我們常說農業是弱質產業,市場波動、自然災害、病蟲害等等無數因素都可能會對農業生產產生劇烈沖擊,進而影響農產品供給安全。農業生產的工廠化至少是出路之一。工廠化農業生產連續穩定,基本不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影響,對市場響應迅速,供應穩定,訂單履約能力非常穩健。如果某一個農產品門類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那么它的供給波動會被基本熨平。

(責編 劉玉霞)

猜你喜歡
工廠化大田蔬菜
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錯季雙茬高效養殖技術試驗
蔬菜
一瓶水的微笑
一種袋栽金針菇工廠化栽培技術
美國珍珠鱉工廠化養殖技術
大田的擔憂
大田的擔憂
杏鮑菇組織分離菌株工廠化栽培試驗
蔬菜也“瘋狂”
蔬菜的哀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