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忽視的北戰線:平綏路東段作戰

2020-11-29 01:25
軍事歷史 2020年6期
關鍵詞:張北關東軍張家口

1937年8月發生的南口戰役,是抗戰初期國民黨中央軍進行的一次重大作戰,更是繼1933年之后中國軍隊的又一次長城抗戰。長期以來,關于抗戰初期各大戰役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七七事變和淞滬、徐州、太原、武漢四大會戰上,對于早期國民黨中央軍在河北地區的作戰著力較少,而大陸方面關于南口戰役的研究成果已經有一定的積累,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兩篇:第一篇是張皓《以空間換時間——蔣介石對南口會戰的部屬與戰略意圖》(刊《晉陽學刊》2014年第4 期)。此文用綜觀全國戰局的眼光,對抗戰初期蔣介石在華北作戰構想進行了比較深刻的分析,論點比較宏觀,但對國民黨軍第13 軍的作戰情形著墨較少,對于整個華北戰局在國民政府抗日戰略規劃中的位置也缺乏足夠的分析,史料大多以大陸方面的文史資料與部分臺灣的出版物為主,缺乏日方的資料,而分析的對象也只限于國民黨軍隊方面。第二篇是李明圣《南口戰役:中日戰略戰術比較》(刊《北京黨史》2015年第3 期)。此文的重點在于比較中日兩國統帥部與前線指揮官對于平綏路東段的作戰,尤其是南口為核心的戰斗的定位與相關部署,過程中涉及雙方指揮階層一連串的思考辯證與彼此部隊在戰場上的碰撞較量,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此文對于第一手史料的運用依然不足,對于日軍參戰部隊不同派系關于此役的爭議與戰略的轉向等問題仍有可以補充之處。

本文試圖通過蔣介石檔案、蔣介石日記、國民黨軍編修戰史、國民黨黨史會出版的相關檔案,以及日本防衛廳在戰后出版的日軍在華作戰紀要等過去研究較少運用的史料,并參考近年來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將這場戰役在整個初期華北作戰的地位、經過、影響,以及湯恩伯在這場戰役中的作為,作一次初步的研究與剖析。

一、1937年8月華北日軍的作戰構想與轉變

日軍于1937年7月底占領平津,隨后即以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不斷向華北增加兵員,準備擴大戰果。根據美國情報單位的估計,當時集結于河北省境內與附近地區的日軍總數已經高達16 萬人左右。①陶涵(Jay Taylor):《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斗》(下),林添貴譯,臺北:時報出版社,2010年,第165 頁。日軍的進攻方向主要集中于平綏鐵路、平漢鐵路北段、津浦鐵路北段等三條鐵路沿線:

一、第五師團,經北平西方,逐次沿平綏路前進。

二、第六師團,集中于曾預定為第五師團集中地區的南苑以南地區,準備經固安轉保定方向作戰。

三、第十師團,逐次占領津浦路各要地,準備攻占馬廠。

四、規定由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及第六師團的步兵第十三聯隊(缺一大隊),擔任集中期間的軍預備隊。

8月7日,經過修正的第二期作戰計劃如下:

第一 方針

一、本軍,尋求侵入河北省之中國野戰軍,予以殲滅。為此,本軍蓋將完成集中后企圖決戰;首先向保定、滄州之線前進。將主決戰方面定為沿平漢線之地區,將決戰時期預定于九月下旬或者十月上旬。

二、在集中期間,本軍使第五師團及鈴木兵團,從沿平綏線之地區作戰,席卷察哈爾省,推進至山西省北部及綏遠方面。為此,應特別與關東軍密切協調。本次作戰,在主力決戰前,至少應占領張家口附近。若狀況許可,應迅速將第五師團主力召致河北地區作戰。

三、當保定、滄州附近會戰時,預定向石家莊、德州之線追擊。

四、依狀況,規定以后之作戰指導。本軍第二期作戰以后,預料應向山東方面或長江下游方面作戰策應。

第二 指導要領

五、本軍于8月12日左右,使鈴木兵團擊滅南口中國軍,一舉獲得八達嶺,掩護第五師團之推進。

六、使逐次集中之第五師團,沿平綏線,首先向張家口作戰,擊滅侵入察哈爾省之中國軍;由第五師團長指揮八達嶺以西之作戰,并使其密切與關東軍取得協調。

七、本軍以二個師團(第六、二十),自平漢方面,以一個師團(第十),自津浦線采取攻勢,向保定、滄州之線推進?!?/p>

八、(略)。①林石江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戰役初期陸軍作戰(一)》,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第331~332 頁。

日軍決定采取多條戰線并進的策略,企圖沿津浦、平漢路向南推進,以擴大占領區,并向西“掃蕩”平綏路,張家口與南口勢必首當其沖。自8月初以來,察哈爾南部地區的中國軍隊活動頻繁,逐漸對河北的日本中國駐屯軍(以下簡稱“駐屯軍”)側翼造成威脅,而關東軍方面也認為察哈爾方面的中國軍隊若不加以“掃蕩”,也將威脅偽“滿洲國”的西部。②參見林石江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戰役初期陸軍作戰(一)》,第332~334 頁。所以,駐屯軍的作戰重點逐漸放在平綏線的幾個要點,即打擊河北的中國軍隊,并且與關東軍取得緊密協調。同樣地,關東軍方面也在規劃對察哈爾的進攻。七七事變發生后,關東軍陸續開拔,向河北、內蒙古方面蠢動,位于熱河的混成第11 旅團立即將主力推進至平津附近,暫歸駐屯軍指揮,以鞏固戰果。7月27日,又將在熱河方面的第3 獨立守備隊改編為“堤支隊”,以準備開拔持續支持駐屯軍的作戰;偽滿軍也相繼增派部隊至古北口、沽源、多倫、林西等地區擔任警戒。8月6日,關東軍第2 師團派遣1 個大隊至沽源附近,繼續增強此間的兵力,使得滿蒙邊界地區已經集結不下10 萬之日本和偽滿部隊。7日,日本參謀本部同意了關東軍擴大戰線的主張,準備配合駐屯軍實施察哈爾作戰。9日參謀本部下達如下命令(臨參命第72 號):

一、中國駐屯軍司令官,應于適當時機,以有力之兵團,掃蕩概于張家口以東之中國軍。

二、關東軍司令官,應以所要部隊,自熱河省及內蒙古方面使前進之作戰容易實施。

三、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為上述的作戰,得依需要,將在其指揮下之關東軍司令官隸屬之一部予以歸建關東軍。

四、有關細節由參謀總長指示之。①林石江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戰役初期陸軍作戰(一)》,第333~334 頁。

此次作戰,日軍賦予的正式名稱為“察哈爾作戰”。其主要的戰略考慮,其一,能確保北平為主的中國駐屯軍占領區之安全;其二,關東軍顯然有著更為積極的打算,即試圖在這個當口一舉擴大其在內蒙古的占領區,所以此役的主力逐漸由中國屯駐軍轉移至關東軍。關東軍參戰部隊于8月8日起逐次向察哈爾集結:堤支隊于8日到達張北,大泉支隊于14日由哈爾濱鐵運沽源,以上兩支隊都歸由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本多政材少將)指揮,該旅團主力預計要到19日方能到達張北。關東軍第2 師團主力臨時編成混成第15 旅團,也將由鐵運陸續抵達張北前線。一度劃歸中國駐屯軍指揮的混成第1 旅團(酒井部隊)則由通州進行車運,預計于25日前集結于萬全,另外關東軍第2 飛行團(團長安藤三郎大佐)也將參與作戰,以提供空中支持。為統一指揮關東軍各參戰部隊,14日關東軍設立“察哈爾派遣兵團司令部”,并且于多倫設立戰斗指揮所。②參見林石江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戰役初期陸軍作戰(一)》,第342 頁。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的戰斗序列如下:

察哈爾派遣兵團司令官:東條英機。

混成第15 旅團:旅團長筱原誠一郎,下轄步兵第16、第30 聯隊,騎兵第2 聯隊,野炮兵第2 聯隊,工兵第2 聯隊,輜重兵中隊,通信隊。

混成第2 旅團(配屬堤支隊、大泉支隊):旅團長本多政材。

另有偽“蒙疆自治政府”騎兵約9000 人。③參見林石江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戰役初期陸軍作戰(一)》,第339 頁。

而在中國駐屯軍方面,自8月11日起就陸續開始投入在南口一線的戰斗,并且日趨激烈,其主力部隊逐漸被此間作戰需求所吸引而來。到8月中旬,其參加平綏路東段作戰的戰斗序列為:

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

第5 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下轄步兵第9 旅團(2 個聯隊),步兵第21 旅團(2 個聯隊),騎兵第5 聯隊,野炮兵第5 聯隊,工兵第5 聯隊,輜重兵第5 聯隊。

獨立混成第11 旅團:旅團長鈴木重康。④參見林石江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戰役初期陸軍作戰(一)》,第335 頁。

至此,參加平綏路東段作戰的日軍部隊集結完畢,總兵力已達6 萬以上。在作戰態勢上,各路日軍與偽蒙軍對以南口為核心的中國軍隊呈現為一個南北包夾的態勢,將長城各線的中國軍隊據點壓縮在一個狹長的地域上,其居于外線地位,可以集中兵力攻擊任何一個要點,故可說極為有利。

此役是七七事變后中日兩國第一次真正的大兵團對決,也象征著中日全面戰爭到此準備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二、中國軍隊在南口的防御布置

七七事變爆發后,蔣介石立即準備將中央軍精銳鐵運華北參與作戰。⑤《蔣中正日記》(未刊稿),1937年7月12日。蔣介石1937年7月17日的日記顯示,他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打破《塘沽協定》簽訂后的不利態勢,并意圖破解日本試圖制造華北獨立的陰謀:“余派中央軍入河北到保定,不惟打擊其目前之野心,而且打破何梅協議也!”①《蔣中正日記》(未刊稿),1937年7月17日。然而7月底平津失守,使得蔣介石的企圖遭受重挫,7月29日即令湯恩伯所部向南口一線集結,以固守平綏線。

南口,開始成為中日戰爭的一個熱點。南口以及至張家口一線,地處太行山脈、燕山、陰山等三大山系的銜接點,另外也是河北、察哈爾、綏遠、山西四省之交通要沖,可說自古就是華北往大西北的一條重要通道。其位置不但可以俯瞰平津,并且背靠察綏,易守難攻,自古就為京畿北側的兵家必爭之地。七七事變后,蔣介石命令駐于綏東集寧、豐鎮一帶的湯恩伯第13 軍(下轄第4、第89 師)進駐懷來、南口一帶,②臺灣“湯故上將恩伯逝世十周年紀念籌備委員會”編:《湯恩伯先生紀念集》,1964年,第3(甲)頁。西北軍系統的劉汝明所部第68 軍主力第143 師則駐扎在張家口(麾下還有一個旅與察省地方保安隊),③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6年,第114 頁。以有效加強此間的兵力部署,并皆劃歸第7 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指揮。湯除擔任第13 軍軍長外,還兼任該集團軍前敵總指揮,劉則繼續擔任察哈爾省主席并兼任該集團軍副總司令,以明確整個指揮體系。

從上述部隊指揮系統的規劃可以看出,蔣介石是希望能將冀北、察南、綏東乃至晉北大同一線,組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并且將各派系部隊加以整合指揮,以期能利用這一帶崎嶇艱險的地形與搶先修筑的工事來長期抵抗日軍,發揮出最大戰力。④參見《蔣委員長中正抗戰方策手稿匯輯(一)》,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2年,第18 頁。他于8月4日即告誡湯恩伯:“倭寇必于近日內先攻南口,我軍應速構筑陣地固守,一俟兵力集中后再行出擊!”⑤《籌筆:抗戰時期(二)》,臺灣“國史館”編:《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20300-00008-134-001,1937年8月4日。據稱,蔣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夕也曾對湯恩伯說:“日軍必定南下平漢線、北上平綏線,或者兩者同時兼顧。我軍目前的戰略是南扼滄、保,北守察、綏,為此需要守住南口?!刈∧峡?,則燕山、陰山無恙,察、晉、冀三省亦安。反之,若失南口于寇軍,則放任關內、關外敵寇合流,向南威脅太原,向西瞰制包頭?!雹揶D引自張皓:《以空間換時間:蔣介石對南口會戰的部屬與戰略意圖》,載《晉陽學刊》2014年第4 期??梢娛Y介石將南口戰役視為挽救華北戰局的關鍵所在,而將此一重責大任交付到湯的手中,可謂寄望甚殷。

以南口—張家口一線為核心,南口首當其沖為正面,背靠居庸關;南口與張家口之間的康莊、懷來、土木堡、宣化等為主要防御據點;張家口則是背靠崇禮、張北,都已經在日與偽蒙龐大軍力的威脅之下,尤其張北乃是交通要沖,最為重要,日軍與偽蒙部隊也于8月初挺進至此。懷來縣城是前敵司令部所在,用以支撐南口的核心陣地。所以,就整個防御態勢而言,可說形成“一字長蛇陣”,在背后的熱河、察東等廣大地域都已經由日偽勢力所支配,并且布置重兵,取得主動地位,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將以上中國軍隊防御的地區視作被壓縮在關東軍(熱河)、偽蒙、北平(中國駐屯軍)三者之間,其戰略地位上之不利與未來必然的苦戰,一目了然。⑦參見《國民革命軍戰史第四部:抗日》第二冊上《初期戰役》,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1年,第二篇,第二章。

蔣介石面臨著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在各個要點如何妥善布置兵力,二是如何協調各派系的部隊作戰。因此,在部隊的布置上首先必須固守南口到居庸關,這里是瞰制北平,并在戰略上牽制日軍的關鍵。蔣介石將戰斗力最稱完整的第13 軍布置于南口至居庸關一線,而南口背后的延慶、懷來則由高桂滋的第17 軍一部擔任防御任務,以戒備可能由熱河方面來的威脅,必要時也可支持張家口。張家口方面,則仍由劉汝明的第68 軍主力擔任守備,蔣對于這支部隊也寄予期待,命令其以主力駐防,并且能與南口一樣長期固守。另外,蔣也希望劉汝明部能與傅作義部協同,向張北方面發起一次攻勢,制造一個新的戰場,牽制南下的日偽部隊,以減輕湯恩伯所面對的壓力。另外,中央軍第21 師(師長李先洲)向康莊開進,傅作義部第72 師(師長陳長捷)則向懷來一帶挺進,獨立第7 旅(旅長馬延守)也向懷來開動,以上三部作為戰略預備隊以機動支持各個要點的作戰。從部隊的數量來看,南口到張家口一線有三個完整軍,包括了中央軍、西北軍、晉綏軍等不同系統的部隊,機動預備隊的狀況也類似,分屬不同派系。所以,這種情況下部隊間的協調就顯得非常重要,富有對日作戰經驗的第7 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在編制上就成為此間的最高指揮官,蔣多次要劉、湯等人多與傅作義協調,并且服從他的指揮,①轉引自張皓:《以空間換時間:蔣介石對南口會戰的部屬與戰略意圖》。另,劉汝明與傅作義對于此次戰役的商議與互動,可參見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第116 頁。蔣也認為傅作義除了必須接應平綏路的作戰之外,還必須抽調有力的部隊對張北后側的日軍主動進行一次打擊,以確保整個戰線的穩定。以上的各部隊由29日起,陸續向上述地區經由鐵、車運和步行的方式躍進,當然掌握空中優勢的日軍也開始進行猛烈的轟炸,使得交通受到相當的阻撓與損失,日間行進非常困難。②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第114~115 頁。不過,各部隊仍然勉力挺進,大致上都能抵達上述各指定地點,開始構筑工事固守。

湯恩伯在部隊開始進發的同時,就做了以下的具體布置:

(一)八達嶺、居庸關到南口沿鐵路正面,為八九師作戰地區。南口車站、龍虎臺(又名關公嶺)為該師羅芳珪的第五二九團陣地,即正面第一線。

(二)南口東邊得勝口、蘇林口為第八九師譚乃大的五三○團陣地,即右翼③“右翼”,原文如此,應為“左翼”。一線。

(三)居庸關南邊的鳳凰臺、青龍橋為第八九師舒榮的第五三四團陣地,即正面第二線。

(四)八達嶺或三堡車站附近的岔道,為第八九師李守正的第五三三團集結的預備隊位置,即五三四團的正后面,為正面第三線。

(五)居庸關西邊的橫嶺城,鎮邊城,十八家(長城的分段路口)一帶是第四師作戰地區,即南口左翼④“左翼”,原文如此,應為“右翼”。。其第一線在橫嶺城以西一帶山地,預備隊在十八家,后又向前移動。

(六)居庸關以西和橫嶺城東邊(即八九師與四師中間地區)的黃老院、吊明湖、白楊城,為吳紹周支隊作戰地區,其第一線在吊明湖南邊山地,預備隊位置在榛子嶺。

(七)第八九師炮兵陣地在居庸關以南山地,第四師炮兵陣地在橫嶺城附近。

(八)第八九師師部位于康莊車站,其前方指揮所在居庸關。

第四師師部在橫嶺城,前方指揮所在該城南邊前進約七華里地方。

吳紹周支隊司令部駐榛子嶺。

第十三軍軍部及所屬補充團駐懷來。⑤吳紹周:《第十三軍南口抗日紀實》,《七七事變: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49~150 頁。

第13 軍是湯恩伯的起家部隊,在國民黨中央軍系統中可算作戰經歷比較豐富的一支。全國抗戰開始前,國民政府雖然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協助下進行陸軍的現代化,但實際上即使像第13 軍這樣的部隊,其裝備與火力依然相當有限。譬如,山地防御作戰中,炮兵火力的掩護對于各據點的固守非常重要,然而第13 軍的炮兵僅有第89 師配備日制舊型山炮9 門,第4 師也只有幾門小炮,以及戰防炮2 門(蘇聯制)。所以,盡管搶先日軍一步開始布置戰場與構筑工事,但實際上在裝備與火力的大幅差距下,苦戰勢所難免。⑥吳紹周:《第十三軍南口抗日紀實》,《七七事變: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50 頁。

這是湯恩伯首次擔任一個戰場的方面指揮官,而蔣介石也展現了對湯的器重,將此一關系華北戰局成敗的戰役交給他來指揮。但是在當時西方觀察家的眼中,第13 軍雖屬蔣介石嫡系,但其裝備與訓練遠不如此時預備調往上海的德械精銳部隊,其他地方部隊的忠誠度與戰斗力也很有限,所以在日軍南北重壓的情況下,對中國此間的戰局并不表示樂觀。①芮納·米德(Rana Mitter):《被遺忘的盟友(China’s World War Ⅱ,1937—1945)》,臺北:遠見文化,2014年,第141~142 頁。

8月8日,南口戰役正式打響,蔣介石于9日在日記中說:“倭寇政略及戰略自占領平津以后,已陷入極度不能自拔之境,余非至此不能戰爭矣。今已至其時,勝算已操于我矣!”②《蔣中正日記》(未刊稿),1937年8月9日。在蔣看來,長期抗戰的格局于這一刻已經告成,并自認在戰略上已經立于不敗之地,而從后續中日之間戰事的發展情形觀之,他的這一判斷顯然是過于自信了。此時上海方面,中國軍隊的精銳主力也已經陸續進發當中,準備向日本租界發起主動攻勢,所以南口戰役的成敗,已然在客觀上與淞滬方面構成連動關系,全國抗戰的戰火至此真正燃起。

三、南口與居庸關的激戰

蔣介石認定,日軍在平津得手后必然轉而將主力用于平綏路,遂于8月6日致電湯恩伯:“今敵軍機械兵一中隊,唐克車卅輛,野炮八門,與步兵一旅,前日由平運南口,其必積極侵犯南口,青龍橋一帶鐵路、地碉速炸毀!”③臺灣“國史館”編:《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20300-00008-138-001,1937年8月6日。8日,蔣再度叮囑湯恩伯,必須加強懷來、宣化、居庸關、延慶等地的工事和糧食、彈藥儲備;此外,再次強調“此時除南口應死守不失之外,無他法”④臺灣“國史館”編:《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20300-00008-142-001,1937年8月8日。。

日軍從8月初開始,即對平綏路沿線各個要點展開多個波次的猛烈轟炸,給中國軍隊人員與彈藥物資的運送造成極大的阻礙。⑤苗秀霖:《第八十九師南口作戰概況》,《七七事變: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第159 頁。第89 師各部在抵達南口正面龍虎臺陣地兩天后,8月8日,日軍的轟炸逐漸增強,當日上午日軍獨立混成第11 旅團開始向龍虎臺一帶展開多次猛撲,戰況迅即白熱化。自10日起,日軍不斷投入包括坦克、裝甲車在內的機械化部隊加入攻堅行列。據第89 師軍官回憶,日軍在中國軍隊陣地正面列放各種火炮超過數十門,并出動各型戰甲車數十輛,裝甲列車2 列,⑥苗秀霖:《第八十九師南口作戰概況》,《七七事變: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第160 頁。這樣的火力可說是自七七事變以來中國戰場之首見。中國軍隊防御工事、壕溝構筑的較為完備,當日軍進行轟炸時,官兵都在棱線后方掩蔽,只留下少數監視哨,等到日軍步兵展開沖鋒后,才進入陣地給予猛烈的還擊,使得日軍初始的幾波攻擊不但無功而還,而且付出重大代價。中國軍隊盡管也傷亡慘重,但陣地依舊沒有動搖,甚至夜間師長王仲廉還幾度指揮對日軍突出的陣地以及戰斗疲憊的敵人進行襲擊,頗有斬獲,擊斃日軍軍官數名。⑦吳紹周:《第十三軍南口抗日紀實》,《七七事變: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第154 頁。

13日,見南口方面的戰況無以突破,日本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令第5 師團將主力全力投入南口方面的戰斗。15日,日軍由西側突破南口正面中國軍隊陣地,死守該地的第529 團連日苦戰之后大幅減員,仍在繼續戰斗的只有400 余人。⑧吳紹周:《第十三軍南口抗日紀實》,《七七事變: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第154 頁。當日,蔣介石繼續命令軍政部長何應欽,“南口方面各種槍炮應立即派員負責運輸補充為要”,希望守軍可以堅持下去。⑨臺灣“國史館”編:《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10300-00003-019-001,1937年8月15日。但由于減員過多,該團殘余官兵不得不在16日晚與第530 團協同向居庸關方向撤退,日軍第5 師團步兵第42 聯隊于17日早晨完全占領南口,并隨即于當日下午朝居庸關方向追擊,持續深入猛攻。

居庸關城墻堅固而完整,形勢更為險要,有了強攻南口損兵折將的教訓,日軍改用側翼迂回包抄戰術。第5 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奉命將獨立混成第11 旅團也納入麾下統一指揮,由居庸關西側展開迂回,并且配合猛烈炮火逐次接近。湯恩伯下令第89 師主力集結于居庸關,包括還算完整的第534、第533 團,以及剛退下的第530 團之一部,王仲廉師長移駐關內親自指揮。該師官兵依憑居高臨下的山勢,由各種輕重武器組成綿密的交叉火力網,對由坦克掩護突入的日軍猛烈射擊,日軍一時傷亡慘重,并有數輛裝甲車被中國工兵用炸藥包炸毀。①吳紹周:《第十三軍南口抗日紀實》,《七七事變: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第155 頁。日軍戰史記載,在居庸關的作戰“因中國軍的陣地堅固,而使戰斗未能獲得進展”②林石江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戰役初期陸軍作戰(一)》,第342~343 頁。。蔣介石在日記中也說:“南口陣地全毀或將失陷,但居庸關尚可守也!”③《蔣中正日記》(未刊稿),1937年8月16日。對于湯恩伯所部連日來的奮勇作戰,還是感到甚為欣慰。

日軍為突破此間的僵局,甚至使出毒氣這樣的不人道手段。④吳紹周:《第十三軍南口抗日紀實》,《七七事變: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第155 頁。中國軍隊在連日奮戰之下,死傷慘重,甚至將所有的雜役人員(包括炊事員、馬夫等)投入戰斗,使居庸關在炮火中屹立不搖。日軍在多日猛攻后,也逐漸體會到此間短期內難以突破,駐屯軍方面命令第5 師團暫時放松對于居庸關的重壓,轉而與坂田支隊會合,向此間西側深入攻擊,以策應關東軍由長城北側所發起的新一波浩大攻勢,這也決定了整個戰役的結果。

四、平綏路的截斷與中國軍隊的轉進

如前所述,此役華北日軍將戰役的進行由南下轉為西進,重要原因是關東軍方面試圖在察哈爾、綏遠擴張,所以必須拔除平綏線的中國軍隊。在南口—居庸關方面的戰況膠著之際,關東軍在張北率先發動攻勢,以求能在張家口西南地區切斷平綏路,一舉將中國軍隊由南口向西延伸的戰線截斷。19日,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將指揮所移駐至張北附近,同時做出以下的戰斗部署:

一、混成第二旅團(配屬堤支隊、大泉支隊主力),于十九日以后,擊破當面之中國軍,迅速前進至張家口西南地區切斷平綏鐵路,爾后準備向宣化前進。(配備內蒙軍一師)。

二、內蒙軍主力集結于張北附近,與大原支隊(堤支隊的兩個中隊為基干)合并確保張北、??蹈浇?,掩護兵團的右側背。

三、將大原支隊的步兵一個中隊留置于沽源附近,對獨石口方面掩護兵團的左側背。⑤林石江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從盧溝橋事變到南京戰役初期陸軍作戰(一)》,第342~343 頁。

察哈爾派遣兵團聯合偽蒙軍,向張家口發起的強大攻勢,對于整個平綏路會戰的戰局將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張家口至張北一線,由劉汝明部第143 師負責防務,蔣介石在本戰役打響之前即已非常重視此間的防御力量,尤其希望在日軍主力被拖在南口,關東軍尚未集結完畢之時,劉汝明能夠先收復于8月初被日軍搶占的張北:

張家口劉副主席轉湯總指揮、高軍長鈞鑒:

……現在最急要者為用強大兵力一舉先收復張北,……后我軍即筑墻固工事守御之,此乃唯一要著,務希兄等即下決定?、蕖陡锩墨I:華北戰役》,臺灣“國史館”編:《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20300-00008-132-001,1937年8月3日。

同時,蔣介石致電已到張家口的鹿鐘麟(不久后接任河北省主席),催促察省各軍趕緊對張北發動攻勢:

張家口鹿委員瑞伯兄:

察省對敵戰略必先攻取張北方能鞏固,此為勝負唯一之關鍵,務請兄督促劉湯二兄從速攻取張北。計劃如何?實盼詳復。①《籌筆:抗戰時期(二)》,臺灣“國史館”編:《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10300-00002-052-001,1937年8月6日。

8月14日,在蔣多次催促后,劉汝明部第143 師與騎兵第1 師(師長彭毓斌,屬于晉綏軍系統)在傅作義第7 集團軍的指揮下,②《國民革命軍戰史第四部:抗日》第二冊上《初期戰役》,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1年,第二篇,第二章,插表三。才對張北方向發動了攻勢,③《國民革命軍戰史第四部:抗日》第二冊上《初期戰役》,第45 頁。一度也取得相當的進展,擊潰偽蒙軍李守信部,連續收復商都、德化、尚義而直抵崇禮,進而于20日上午拿下張北城郊的玻璃彩,④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第116 頁。一度大有達成作戰目標的可能。但日軍關東軍除留置少數兵力協同偽蒙軍防御張北,主力混成第2 旅團直撲張家口,這迫使原本也準備投入張北反擊,由第7 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親率之第72 師、第200 旅、第211 旅、獨立第7 旅,必須將兵力分散回援張家口與南口??鄳鸲鄷r的第143 師,在日軍陸空火力的猛烈轟擊下,營長以上官長多員陣亡或者失蹤,已經無力繼續挺進,⑤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第117 頁。只得逐步向張家口方向撤退,張北方面的反攻至此宣告失敗。

關東軍混成第2 旅團發揮機械化部隊的優勢,于20日先突進至張家口附近,23日再擊破舊萬全與神威臺附近第68 軍所屬的察哈爾省保安旅,24日又占領張家口西南高地及孔家莊,將途經此地的平綏鐵路截斷,至此綏遠方面的中國軍隊已經不可能繼續派部隊增援此間的戰斗。23日,駐屯軍第5 師團主力經鎮邊城向懷來方向大步挺進,雖然第14 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所部之第14 軍(軍長李默庵)曾奉蔣介石的命令,試圖由石家莊向居庸關方面與第13 軍取得接觸,但最終未能達成目標,⑥《國民革命軍戰史第四部:抗日》第二冊上《初期戰役》,第45 頁。使得第13 軍到此已經同時失去東西兩側所有可能的增援,戰況陷入極度不利。26日,張家口失陷,差不多同時第13軍也由居庸關向西南方向突圍,迅速撤退至桑干河南岸一帶。至8月底,平綏路各要點幾乎全部失陷,各部隊開始向綏、晉方向轉進,⑦蔣致電第二戰區長官閻錫山,準備于晉北接敵,基本上可以視作本平綏路東段戰役結束。參見:《革命文獻:華北戰役》,臺灣“國史館”編:《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20300-00008-169,1937年8月31日。抵達天鎮、蔚縣一線。日軍的前鋒最后于9月中旬直抵大同附近,并隨即與閻錫山所部晉軍展開戰斗,但是就長城各口的戰斗而言,到此可算是告一段落。

五、結論:由抗日大戰略來俯瞰全局

平綏路東段會戰,由8月初進行到9月初,大約整一個月的時間,中日兩軍都付出極大的傷亡。根據中方的資料,南口與居庸關的戰斗中,中國軍隊傷亡高達29736 人,估計斃傷日軍約萬人(日方統計日軍傷亡為2600 余人),另外還罕見地俘虜了日軍軍官12 人、士兵645 人,繳獲馬21 匹、步槍471 支、機槍4 挺、汽車3 輛、旗幟126 面;張家口方面中國軍隊傷亡9000 多人,估計日軍傷亡約8000 人;在大同附近戰斗中,中國軍隊也付出約6000 人的代價,日軍則傷亡不詳。⑧《國民革命軍戰史第四部:抗日》第二冊上《初期戰役》,第46 頁。此役中國軍隊不畏強敵的英雄氣概,得到全國各方面的交口贊譽,中共中央機關刊《解放》評論說:“不管南口陣地事實上的失卻,然而這一頁光榮的戰史,將永遠同長城各口抗戰、淞滬兩次戰役鼎足而立,長久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雹佟督夥拧返? 卷第15 期,1937年9月,第1 頁。

此次會戰,就作戰目標而言,日軍當然取得了勝利。日軍掃除了平津與河北占領區的臥榻之患,又徹底突破了原本隔離駐屯軍與關東軍、偽蒙軍之間的阻礙,使得東北、華北、內蒙古三大塊占領區到此打成一片,從此原來膠著于此間的兵力可以得到釋放,投入到下一階段的作戰。關東軍擴張其在中國東北的統治,扶植并壯大偽蒙政權的意圖,在此役之后也得以進一步實現。而中國駐屯軍方面,面對屬于中央軍系統的湯恩伯第13 軍,當然必須除之而后快,最后雖然沒有能達成與關東軍南北包夾,一舉將其殲滅的目的,但也的確使之遠離平津與河北,也算是一個重大收獲。對于中國軍隊而言,此次會戰的幾個重要戰場——南口、居庸關、張北、張家口等,都以失守或主動放棄而告終,并且死傷相當慘重。簡而言之,中國軍隊的英勇作戰雖然十分壯烈,但卻無法掩飾最后失敗的結果。

而如果從全國戰局來加以綜觀,則又可以有一個不同的視野。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對南京國民政府而言,局勢至此已經是退無可退,必須要奮力一搏。有的研究者認為,淞滬會戰是國民政府最高當局一次積極的戰略布置,試圖集中優勢兵力對上海的日軍遂行一次突擊,給予其重大打擊,以掌握整個戰爭的主動地位。②參見滕昕云:《鐵血軍魂:抗戰前期之德式標準新中央軍暨淞滬會戰評析》,臺北:真元堂,1998年。觀乎平綏路東段戰役,可說也是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策劃的重大會戰,在中國軍隊精銳盡出于上海之時,在華北由中央軍第13 軍,與西北、山西、綏遠等北方軍系協同牽制了中國駐屯軍中的精銳第5 師團與其他各系統的大量部隊,這對于當時已經由區域沖突走向全面戰爭的中國而言,是一次積極的戰略作為,讓日軍在被迫的情況下于中國南北戰場同時進行大型會戰。這也就是前文所述,當這樣的局面達成后,蔣介石自認為中國至此已經立于不敗之地的原因和理由吧。

對日軍而言,狀況則相反。除七七事變之后在打打談談中拿下平津外,對于事變是否擴大,內部仍無法一致,③郭岱君主編:《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第278~282 頁。甚至延誤了擴大戰果的最佳時機,讓機動力較弱的中國軍隊搶先開入冀察,成功布置堅強的陣地于南口至張家口一線,才有這場戰役的苦戰連連,并且蒙受一定的損失。

此次會戰,仍然展現出中日兩國軍隊在現代化程度上的明顯差距。物質水平的差距自不待言,部隊整體的調度與配合同樣展現出極大的落差。例如,收復張北作戰是本次會戰的一個重要關鍵,應該在8月初,或者最晚必須在南口方面激戰之時就發起攻勢,如蔣介石所期待的那樣早日拿下并固守這一交通要沖。但是,這個攻勢卻在蔣不斷催促下于14日方展開,已經貽誤了最佳戰機。而其后,第14 集團軍對居庸關的增援,由于來得太慢,最后也只能虎頭蛇尾地結束。這些都反映出國民黨軍隊指揮高層在大兵團的調動與命令的執行力上還有很大的不足,當然中國軍隊本身的機動能力低落也是一大原因。但是日軍正好相反,雖然對于在華作戰的大戰略有所爭議與延誤,但一旦決定之后所展現的執行力卻讓人印象深刻,關東軍及其附庸的偽蒙部隊迅速調動至察哈爾,不但解除了張北方面的危機,并且也迅速給予中國軍隊幾次重大打擊。而其駐屯軍也展現出敏捷的應變能力,在強攻居庸關多日暫時不下的情況下,果斷將主力向西穿插深入,幾乎截斷了居庸關方面中國軍隊第13 軍的退路。而這些表現,都凸顯了日軍軍事素質和指揮能力方面的優勢。

關于湯恩伯本人而言,此役的表現應給予一個較高的評價。蔣介石于本次戰役后期的日記中也說:“張家口雖失守,而居庸關湯軍仍固守未退,誠為至難,湯誠罕世之名將也!”④《蔣中正日記》(未刊稿),1937年8月26日。蔣稱湯恩伯為“罕世名將”固然有些夸張,也可能與此時上海方面戰況不利,中國軍隊轉為守勢,多處重要陣地已相繼失守有關;但湯恩伯在此役中能在南口到居庸關的戰斗中面對擁有優勢火力與陸空立體作戰的日軍,堅守達19 天之久,的確已經是難能可貴。最后在友軍潰敗、戰線動搖的情況下,仍能保住部隊的核心,成建制地將部隊撤出,①苗秀霖:《第八十九師南口作戰概況》,《七七事變: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第161 頁。這比起淞滬會戰后期的撤退與爾后南京的悲劇相比,也要幸運得多,而且也影響了后續山西方面的戰局,以及湯部本身日后能繼續在徐州、武漢等重大會戰中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蔣介石將多年來苦心編組的中央軍精銳第87、第88、第36 等德械師全部投入上海作戰,??哲娭髁σ踩縿訂T參戰,自然也希望華北方面能堅持下去,第13 軍官兵的奮戰,在此時與上海的浴血奮戰南北輝映,湯恩伯所部的重要性在此得以凸顯。隨后,日軍在河北得手,主力進入表里山河的山西繼續作戰,在往后很長一段時間日軍將在此間進行長期的鏖戰,對整體戰局造成很大的影響。日軍已經同時被牽制于中國南北兩個戰場之中。日軍贏了這場戰役,卻還遠遠沒有贏得戰爭。1937年結束后不久,蔣介石關于長期抗戰的概念更加清晰:“如武漢失守,以巴蜀為最后根據地,北固陜、甘,南鞏黔、桂、云南,而將重兵扼守平漢、粵漢兩鐵路線以西,再置相當兵力浙、閩、江西,穩扎穩打,以消耗敵人……”②《蔣委員長中正抗戰方策手稿匯輯(一)》,第8 頁。

最后,竊認為研究抗戰該有一種俯瞰全局的能力。若就以這場戰役而言,我們若可以經由史料,對于以中國整體抗戰的戰略布局,與綜觀南北戰場的開辟之角度來剖析,就可以有更宏觀的視野來解讀每一場戰役的價值,以及在這些戰役中每個重要角色的評價與貢獻。所以,今日我們探討南口會戰時,必須同一時間思考蔣介石對華北的戰略企圖和規劃,以及日軍在事變不可避免走向擴大后的處置上,如此可以更具備意義。

猜你喜歡
張北關東軍張家口
冬奧會對張家口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及發展策略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群眾文藝云上展演(張家口專場二)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群眾文藝云上展演(張家口專場一)
路邊
嗨,我在這
保暢通
張家口發布氫能規劃
齊齊哈爾日軍“忠靈塔”探析
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使用化學武器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