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的路徑探索

2020-11-30 09:01馬剛
中國德育 2020年19期
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開放人類命運共同體

摘要 在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背景下,加強國際理解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可劃分為“理解”和“被理解”兩個維度,通過開闊國際視野、引進科技知識、了解國際規則等舉措增強我國對其他國家的包容和理解;通過講好中國故事、扎根中國大地、參與全球治理等舉措擴大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支持和理解,進而推動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

關鍵詞 開放;國際理解教育;人類命運共同體;治理

作者簡介 馬剛,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人事處,科員

一、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背景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正式印發。該意見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的復雜背景下出臺的,既展示了中央和國家堅持“開放”理念的信心和決心,又向國際社會傳遞出回應逆全球化思潮的中國聲音。隨著2020年黑天鵝事件的降臨,“開放”一詞早已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席卷全球的病毒正演變成對制度優劣、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體系的一次深度檢驗。究竟是繼續選擇“全球化”,還是開啟一輪新的“逆全球化”?究竟是分道揚鑣、閉關鎖國,還是互相融合、合作共贏?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具體到教育領域,沒有教育對外開放,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國際教育交流機制,也無法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教育現代化最終也會走進孤立主義的“死胡同”。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只有堅持教育對外開放,才是唯一正確的出路。

教育對外開放作為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承載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對外開放,更是文化的對外開放、思想的對外開放。中國文化推崇“大局觀”,只有具備更加宏偉的視野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并作出正確的決策。黑天鵝事件從本質上看是小概率事件,不能因為一次小概率事件發生了,就徹底否定全球化給世界人民帶來的便利。中國文化提倡“戰略定力”,戰略方向一旦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左右搖擺,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并克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才能做到提質升級、行穩致遠。中國文化蘊含“辯證法”,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面對困難要保持樂觀的精神,實事求是地尋求突破,才能在全球博弈場上“育新機”“開新局”。擴大教育對外開放不僅承擔了培養國際人才的歷史使命,也向世界傳遞出中國文化的博大胸懷。正是這種擔當負責的大國觀念和開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向世界傳播著正能量,對于增強國際理解與被理解、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是極其重要的。

一、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闡釋

國際理解教育是指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核心理念開展的教育活動,它的核心要義是增進了解、互相寬容、加強團結、合作共贏。國際理解是教育對外開放的精神實質和柔性力量,只有基于國際理解的教育對外開放,才是有深度、有內涵、有質量的對外開放??梢哉f,國際理解教育在教育對外開放格局中起著潤滑和推動的作用。

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應該是對國際權力觀和全球治理觀、共同利益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的全面性、綜合性的教育,涉及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在內的全方位、多領域的教育。第一,關于政治的國際理解教育。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多極化正深刻改變著二戰以來的國際體系并塑造著新的國際秩序,相互制約、共同治理的大國關系格局正在形成。第二,關于經濟的國際理解教育。經濟全球化是基于各國資源稟賦和比較競爭優勢而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國際分工體系,各國均或多或少地從中受益,共同的利益追求正是這個體系得以維系的物質基礎。第三,關于文化的國際理解教育。在人類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的客觀條件下,文化多樣化作為一種更高層次的需要,必將受到推崇和追捧,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摒棄非黑即白的冷戰思維,日益萌發出對多元文化的渴求了解,并展現出尊重和包容的心態。

三、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如何做到“理解”

(一)開闊國際視野,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

落實國際理解教育,應緊緊依托課堂教學。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對于外國的了解和認識主要停留在書本上。尤其是在經濟實力和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學生很難有機會參與到“現實版”的國際交往與合作中,于是課堂教學便成了學生了解國際人文社會環境的主要渠道。例如,外語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訓練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同時,也為學生了解國際新聞、國際文化打開了一個窗口;地理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一個國家的區位、氣候、資源、宗教,甚至風俗文化。

然而,僅僅依賴書本上的知識對于國際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理解的深度不夠,很多知識都是只言片語,甚至由于教材的篇幅所限,不得不“遺漏”一些對于國際理解十分重要的細節知識。二是理解的效果一般,教師授課以知識學習和成績提升為主要目的,缺乏對國際理解的引導教育,自然效果一般。事實上,出國研學旅行、國際夏令營的蓬勃發展為學生提供了了解異域文化的良好機會。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對孩子接受國際化的教育十分熱衷,若是引導得當,則有助于幫助孩子開闊國際視野,了解不同的文化習俗和不同的思維方式,增進孩子的外語表達能力和文化包容能力。

(二)引進科技知識,加強科學精神的培育

在國際交往過程中,科技知識的學習與交流是很重要的方面??萍贾R的學習往往是最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在國際理解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避開國際交往的工具價值而單純談論更高層面的文化共融是不切實際的。早在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就開始選派聰穎幼童出國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其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我國派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留學生也是以“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為歷史任務的,所學專業亦以理工科為重點。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吨袊逃F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我國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

要實現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不能停留在學習科技知識表面,而應該加強科學精神的培育。近代以來,我國科技整體發展水平始終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盡管近些年我國科技成就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短板,根本原因是科學精神不足??茖W精神是一種基于興趣的探索精神,是推陳出新、敢于批判的創新精神。例如,屠呦呦用一輩子的時間研究青蒿素,在190次失敗之后終于成功,最終在治療瘧疾方面作出了革命性貢獻,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贊譽。這種科學精神應該從中小學階段就開始培育,抓早、抓小才能從根本上回答“錢學森之問”。

(三)了解國際規則,養成全球化思維方式

國際組織是各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大舞臺,也是各國利益角逐的主戰場。在這樣的平臺上,注重國際規則的認知和運用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國際理解的基礎上展開對話、謀求發展是一種重要的國際能力。雖然我國已廣泛加入了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并且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繳納的會費金額持續上升,但人員數量占比卻仍然不足。我國所培養的國際組織人才仍然偏少,在國際組織這個舞臺上參與的程度還處于較低水平。不了解國際規則,不參與國際事務,就會使我國遠離世界舞臺中央,甚至在國際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在新時代對外開放的背景下,應加大對具備國際理解能力的人才的培養、儲備力度,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事務中去。

加強國際理解應樹立大局意識,遵守國際議事規則,尊重各方利益和合理關切,用共建共商共享的全球化思維方式來處理國際事務,從而實現合作共贏的根本目的。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只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發展理念,才能迎來人類命運的延續和發展。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在中小學階段就加強學生全球化思維方式的培養與訓練,使學生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意識,增進學生對世界發展方向及中國在世界舞臺中處于何種地位的整體認識。

四、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如何做到“被理解”

(一)講好中國故事,建立國際交流機制

在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背景下,不僅要做好“理解”,還要做好“被理解”。在國際交流領域,留學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廣大出國留學人員既有國內成長經歷又有海外生活體驗,日益成為促進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間大使,用外國人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另一方面,《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9)》指出,中國已與188個國家和地區、46個重要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學生目的國。在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背景下,要實施留學中國計劃,建立并完善來華留學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全面提升來華留學質量。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要深入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尤其應注重推動“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率先落地生根。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教育發展與經貿合作成為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在促進民心相通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和師資培訓推進計劃,以及加強中國教育培訓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設,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更多人才支撐,從而為區域共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形象深入人心,必將使得中國為更多的國家所接納,從而增進國際“被理解”。

(二)扎根中國大地,傳播燦爛的中華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6年提出:“我們的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好經驗要堅持,不足的要補齊?!毙聲r代的國際理解教育,要特別注意防范文化自卑傾向,避免形成對國外文化的盲目崇拜。石中英教授認為,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是一種建立在對自己國家悠久教育文化傳統的認識、了解和認同基礎上的改革立場、態度及行為方式。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構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內核,其優秀的部分值得我們好好對待、好好珍視、好好弘揚。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被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而來華學習、工作、考察或是旅游,往往被中國綿延不絕的五千年歷史文明所震撼。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之路。

在國際理解教育中不能忘本,更不能迷失自己,沒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注定要受人鄙視,那些有自己鮮明特色和文化個性的民族更容易受到人們的尊敬。因此,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民族文化,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助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要促進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特色的發展,在全世界播撒中華文化的種子。同時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海外國際學校,讓國外學子可以不出家門享受到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熏陶。

(三)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當今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正在日益加強,“小國寡民”的社會形態不復存在。在新型國際關系背景下,傳統的零和博弈與沖突思維逐漸失去了其存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特別是隨著人類面臨的共同危機越來越嚴重,世界各國儼然已經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只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觀,把握包容發展、權責共擔的發展方向,方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隨著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愈發多元化,世界正在變得擁有更多選擇。在這個大趨勢下,崛起中的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抓住歷史機遇,在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方面積極發揮作用。特別是在教育方面,中國堅定支持多邊教育合作,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成為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例如,深度參與國際教育規則、標準、評價體系的研究制定,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和多邊組織的合作,這些舉措正在塑造著我國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事實一再證明,只有做到“被理解”的國際理解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國際理解教育。中國正在憑借自身獨特的魅力向全世界傳播著中國精神和中國文化,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慢慢走近中國、了解中國、學習中國。中國在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路上,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朋友,也得到了國際社會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責任編輯 龐雪

猜你喜歡
國際理解教育開放人類命運共同體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淺談國際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蘋果軟件更“開放”更“中國”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世界秩序重塑
以國際化助推中國夢、教育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