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龍寶豐太和寺碑刻文化解讀

2020-12-04 17:26黃正良
大理大學學報 2020年11期
關鍵詞:寶豐太和云龍

劉 杰,黃正良

(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云龍寶豐太和寺始建于明代,為明清時期云龍一大佛教圣地。該寺建筑規模宏大,裝飾富麗堂皇,耗資巨大,遺憾的是此寺已毀,僅遺存碑文三通。一通為清乾隆三十八年碑刻(陽刻《太和寺功德碑記》、陰刻《太和寺常住碑記》),一通為民國《修太和寺北耳碑記》,一通為民國《太和寺諸君和詠詩碑》,這些碑刻是研究寶豐太和寺發展史,以及寶豐鹽業史、董氏家族史、移民史、文學史不可多得的資料。

一、太和寺碑刻遺存

乾隆年立碑刻原存太和寺廢墟,現存董澤故居,紅砂石質,字跡清晰,碑高200 cm,寬90 cm。碑兩面刻文,陽刻《太和寺功德碑記》,文林郎鄉進士,原任湖北來鳳縣知縣鶴川李儆撰文,金泉后學趙啟宇書丹,大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劍川楊子超鐫字,檀樾庠生董汝恕、董汝大、董汝久、董汝誠同立。碑首中央刻有一印章,篆刻“福緣義廣”四字,印章左右篆刻“保舍南相”四字。碑文記述了寶豐董氏家族源流、明代董氏開發寶豐鹽業史、董氏創建太和寺的緣由等,該碑是研究董氏家族史、明清云龍鹽業史、宗教史,以及南詔大理歷史不可多得的資料。碑陰刻《太和寺常住碑記》,大清乾隆三十八年立,住持僧教明、密陽同刻,碑文所記太和寺田產四至較詳,是研究清代太和寺產經濟及云龍地名文化的重要資料。

《修太和寺北耳碑記》。云南府學教授董欽撰,碑已毀。碑文記述了清末民初董欽出資重修太和寺北耳房事宜,此碑文對研究寶豐太和寺發展史,以及云龍寶豐白族大姓與佛教發展關系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太和寺諸君和詠詩碑》。碑原存太和寺,后來被毀,該碑幸得寶豐姚毓琪老師(已故)用心收藏才幸免于難。2007 年大理大學黃正良老師到寶豐下鄉期間訪得此碑。據黃老師介紹,訪到此碑時,碑藏于姚毓琪老師家衣柜后木板夾層中,現存董澤故居。碑文記錄了民國年間喜洲孝廉董維邦、喜洲增生董廣元、石門陳桂榮、石門解坊松、石門張憲民、金泉段鑒、寶豐董坊、寶豐董欽、石門何顯瞻、寶豐楊武勛等于寶豐太和寺和詠詩四十二首。所載碑文字跡清晰可辨,詩文不僅是研究太和寺歷史的重要資料,而且也是研究云龍佛教發展史和文學史不可多得的文獻。

二、太和寺碑刻研究現狀

太和寺歷史悠久,碑刻遺存文化內涵豐富,已引起學界關注。2008年黃正良、張浚、楊瑀編著《古鎮寶豐》(云南人民出版社)收錄《太和寺功德碑記》和《太和寺諸君和詠詩碑》。2009年黃正良《南詔清平官董成后裔對寶豐鹽井的開發與貢獻》(《大理大學學報》載)一文,引用了《太和寺功德碑記》的相關內容。2010年楊世鈺、趙寅松等主編《大理叢書·金石篇》(云南民族出版社)又收錄《太和寺功德碑記》,并附拓片。2014年黃正良《云龍山地白族古村寶豐宗教文化調查研究》(《大理大學學報》載)一文,對《太和寺功德碑記》中董氏與宗教信仰之關系進行了解讀。2016 年何俊偉《云龍寶豐白族家譜的特色及價值》和《云龍寶豐白族家譜文化解讀》(《古鎮寶豐歷史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載)二文對《太和寺功德碑記》進行了部分解讀和引證。此外,2018年黃正良主編《云南佛教碑文輯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一書,對《太和寺功德碑記》《太和寺常住碑記》《太和寺諸君和詠詩碑》《修太和寺北耳碑記》碑文進行了錄文和注釋。

綜上,學界已開始關注太和寺碑文,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存在的問題有:一是關注的人還不多,沒有形成學術影響;二是碑刻研究大多停留在錄文、注釋和資料引用上,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文化研究。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太和寺遺存碑文進行一次綜合、系統的文化解讀,重要而必要。

三、太和寺碑刻文化解讀

(一)關于董氏族源

從遺存碑文看,寶豐董氏族源發展軌跡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南詔時期南京董氏入籍大理,始祖為董成;二是明代喜洲白族董氏入籍云龍寶豐,始祖為董萬卷。

1.南京遷入大理董氏世系

《太和寺功德碑記》載:“董氏,東吳縉紳望族,世家金陵。自唐貞觀間筮仕南詔,以咸通元年奉遣入覲,八年歸國,擢布燮官者,鼻祖諱成公也?!庇置駠洞罄硎烦嵌献遄V·邊臣》載:“董成,原籍南京,唐時入滇,為南詔清平官,咸通七年入朝于唐,召見賜賞而還?!北浐妥V牒記載大體一致,結合兩個文獻,可以勾勒出明董萬卷以前落籍喜洲董氏一族譜系如下:

董成(唐)——(缺七代)——董生——董誠——董升——董慶(宋末)——董明(元代)——董惠(元代)——(缺五代)——董萬卷(明代)

董成,南詔清平官,大理喜洲人,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南詔蒙世隆派董成詣成都,堅持以敵國禮相見,劍南西川節度使李福辱之,不屈,拘館驛。七年,召至京師,見于別殿,賜衣物甚厚,慰遣還國〔1〕。善詩,有《聽妓洞云歌》《思鄉作》二首,收入《全唐詩》〔2〕。董成為大理喜洲董氏始祖。

參民國《大理史城董氏族譜》和《太和寺功德碑記》知董成后二至八世無志記,第九世董生,第十世董誠,第十一世董升,第十二世董慶、董寶(宋末)。元代董慶生董明、董賜,董明生董惠,董萬卷為董惠第六代孫。

2.喜洲遷入寶豐董氏世系

大理喜洲董萬卷入籍云龍寶豐有三支:一支為董萬卷,一支為董詔,一支為董誥〔3〕。

董萬卷一支?!短退鹿Φ卤洝份d:

前明翰林院敕授文林郎楊公士云,猶系宗人別繼至,探得鹵脈靈源,糾合三五大戶首事開井,有功鹺政者,歲貢士萬卷公也……萬卷公為惠公六世仍孫,雁行三。昆季生子漢紀,以明經出仕巴蜀,明通府典儀簪笏,弓冶之一線復中興焉。若夫肇造雞園凈土,為寺之開山檀樾主者,即漢紀公所出之冢子在和先生也……而象賢之裔,果如所期,無不敬承休烈者。公子國學生德瑞,孫庠生明弼、慶余,類皆孜孜向善,有祖父風。再傳及曾孫子高,為愚先伯父鐘愛門徒,警悟敏捷,蚤列膠庠,惜青青無祿,促去修文,仗內君楊氏守志撫孤,效彼畫荻和九之佐讀。是以長郎憤修,仲氏承修,二子立名,孫支繁衍,入泮者三,重孫亦采芹者二,均及目睹?!?〕302

以上碑文記述了董惠六世孫董萬卷攜孫董邦憲入寶豐開發鹽井,落籍寶豐,宗支繁衍,家業興旺的歷史。文中楊士云,字從龍,號弘山,別號九龍真逸,喜洲人,楊士云本姓董,因過繼給喜洲楊氏,故姓楊。1517 年中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后任工科給事中等,后辭官回鄉,隱居著述近十年。著有《黑水集證》《郡大記》《律呂》《天文》《詠史》《宏山語錄》等,今存《楊宏山先生存稿》十二卷收入云南叢書。董萬卷,董惠四世孫,號懷山,成化間崇祭縣學孝子祠,寶豐董氏開山鼻祖,生董漢紀、董漢縉、董漢紳三子,歸葬弘圭山。從碑文知楊士云為寶豐鹽源發現者。董邦憲,字在和,貢生,例選知縣,無心做官,從事鹽業,生平好善,發跡后出資修建寶豐太和寺、永平玉皇閣、漾濞云龍橋。其余子孫不再多述。從碑文所記明清寶豐董氏家族成員,結合民國《大理史城董氏族譜·世系》,可勾勒出明清董萬卷一支家族世系如下:

董惠(元代)——董光——董俊——東森——董萬卷(明成化年間入寶豐開鹽井)——董漢紀(四川知縣)——董邦憲(入籍寶豐)——董隆——董容——董寬——董昌世——董振裔——董紹舒——

董詔一支?!缎尢退卤倍洝份d:“夫寺名太和寺,中供奉之祖,若宗不特。邦憲公一支遷云以前,遷云以后,至清乾隆間,詳列靡遺,即詩公、詔公、誥公三支,亦皆歷代相沿,一體奉祀?!睆谋闹退虏粌H是董邦憲一支的宗廟,也是董詩、董詔、董誥三支的共同宗廟?!洞罄硎烦嵌献遄V》載:“十九世詔,義次子。誥,義三子,移寓云龍州雒馬井?!薄?〕而據清康熙二十八年《歲進士三仕外翰岑董公墓志》載:“祖詔公于嘉靖年開創石縫、河邊二井,寄寓雒馬?!笨芍t是繼董萬卷之后來到寶豐開井制鹽,但其始祖都為南詔清平官董成。其世系大體可勾勒如下:

董惠(元代)——董光——董長——董勉——董義——董詔——董歧——下略

綜上,寶豐董氏原籍南京應天府金陵縣五里橋,唐貞觀間落籍大理喜洲,世代為官,成為洱海周邊的望族。明成化間,董萬卷入云龍寶豐開發鹽井。明嘉靖董詔入寶豐開發石縫、河邊二井。洱海周邊董氏、楊氏、段氏、尹氏等白族大姓的遷入,有效推動了寶豐鹽業社會的發展,寶豐很快成為云龍八井中產鹽最多的地方,于是云龍州因鹽而治,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 年)至民國十八年的三百年間寶豐成為云龍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二)關于太和寺

太和寺發展歷史未見史載,但從遺存碑文和董氏族譜可獲得一些信息。下面以碑文和董氏族譜為切入點,就太和寺地理位置、規模建置、田產、重修情況作一探析。

1.太和寺地理位置和佛教地位

《太和寺功德碑記》載:“云陽諸大招提,僻靜弘敞,首推太和寺。寺踞州治四里許,其創始落成歷有年所,實董氏專門香剎?!蔽闹小霸脐枴?,指云龍州。從碑文和實際采訪調查得知,董邦憲所建太和寺位于今寶豐古鎮德隆山,距古鎮2 km左右,坐西朝東,建筑規模寬敞宏大,為明清云龍州第一大佛教寺廟,現已毀。

2.始創太和寺規模建置

關于太和寺的規模建置,目前無正史資料可考,唯有《太和寺功德碑記》對其記載較詳。碑載:

爰就龍山之麓,蠲卜吉壤,坐庚向甲,宏啟梵王宮,臺階遞進,殿宇三層,大殿冶毗盧金像,配以善慧如來,左伽藍,右達摩。兩廡建齋堂禪室,倒座鑄韋陀金身。次殿奉,中三教藻繪莊嚴,兩掖起祠堂、官廳。外殿塑金剛二尊。迎面豎牌坊一座,坊外鑿池,池上砌石橋。灌園則長流醒目,多培佳卉,經營結構,備極安詳,廣置常住?!?〕302-303

從上文知,太和寺為一進三院,大殿供奉大日如來、善慧如來、伽藍、達摩。次殿,中間供奉三教圣像,兩耳設董氏宗祠和官廳,外殿塑金剛二尊,兩廂房設齋堂和僧人居室,門前豎牌坊一座,牌坊外鑿池塘,池上建石橋,周圍建花園??梢娞退乱幠:甏?,富麗堂皇,是集佛、道、儒和宗廟祭祀為一體的宗教活動場所。

3.太和寺田產

明清時期云南邊地佛教興盛,大理白族地區的佛教寺院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并且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情況下,形成了不同類型、具有顯著民族宗派特色的佛教寺院經濟〔6〕。寶豐太和寺在鹽業大戶董氏的經營下,無論是寺廟建設,還是寺院田產都得到較大發展?!短退鲁W”洝份d:

一常住陸地一塊,坐落蓋登東至箐,南至埂,西至月臺嶺下,北至路主持耕種。一寺坐落龍山之麓,西北隅其基址,園圃連山場隙地,東至大路連陸地一塊,西至路,南至干場直上干溝連陸地一塊,北至箐住持栽種。一段坐落江外,干地大小共陸坵,左右俱系趙姓田,原租一石,佃戶張阿細佃種。一段坐落舊州西箐口,東西至墾,南至水揚,北至路,原租一石,佃戶張問政佃種。一段坐落上甸尾村下南首,東至段姓田,南至墾,西至班役田,北至溝,共拾捌坵租貳石佃戶施干佐佃種一段坐落上甸尾村連前段溝下,原租四石,佃戶施干學、李有和佃種。一段坐落下甸尾村后,原租一石,佃戶李有和佃種,此柱共同永賣與佃戶等,糧折出銀系推己自用,將湯澗李遇陽佃種,南村嶺岡田底補入寺,一石隨糧伍升,折出本寺上完。一段坐落下甸尾村下溝北,大小共七十坵,原租四石,佃戶李有和、李庶佃種。一段坐落下甸尾隔前段,北二墾,原租叁石,佃戶李青佃種。一段坐落湯澗清眞寺門首直下,東至溝,南至大路,西至墳,北至墾,租陸石,佃戶馬宗義佃種。一段坐落湯澗順河北,東至溝,南至河,西至小溝,北至墾,原租二石四斗,佃戶李盛佃種。一段坐落湯澗順河北,東至馬九萬田,南至河,西至尹家田墾,北至小溝,租貳石四斗,仙戶張四第弟兄佃種。一段坐落湯澗南村山腳大溝外,東至李攀桂,田南至溝,西至李盛田,北至楊際泰田,租陸石佃戶李盛段成佃種。一段坐落湯澗南村甸內,東至本家田,南至本寺田,西至李崶田,北至墾租壹石伍斗,佃戶馬宗義佃種。一段坐落湯澗順河南邊,東至馬汝林田南,西俱至小溝,北至河租玖斗佃戶李豪佃種。一段坐落湯澗南村東首,東至本家田,南至山腳,西北俱至溝,租壹石伍斗,佃戶李遇陽佃種。

從碑記田產四至可以看出,明清寶豐太和寺田產較多,涉及區域較廣,東至沘江流域,西至瀾滄江流域的舊州、湯澗一帶?!短退鹿Φ卤洝份d:“寺踞州治四里許,其創始落成歷有年所,實董氏專門香剎?!笨芍?,太和寺田產實為董氏田產。

4.太和寺重修情況

從碑記可知太和寺自明代創建以來,僅在民國年間重修過一次。民國董欽撰《修太和寺北耳碑記》載:

辛酉赴榆應選,后渡洱海,陟雞山,與佛有緣,親睹佛光,遂皈依祝圣寺寶三和尚。至是西山日暮,萬念皆灰,慨四大之皆空,惟三寶之皈命。庚午鳥倦飛回,為胞兄午橋請,獲雞山懷空法師等赴寺,補祝六秩懸弧見正。中殿、大門、北廂雖巋然獨存,然風霜兵燹,墻壁飄搖,此外則一片瓦鑠,蔓草荒煙不堪目覩……即桑梓士夫應同護惜,間嘗閱歷,正式叢林之建造,正殿旁須置兩耳:一供禪師,一供檀越,名山梵宇類皆如是。本寺以地形陡峻,兩耳付之闕如,免為有識高僧所些議。欽因不避艱險,不惜金錢,先由北耳著手,劈地開山,上棟下宇,頗形吃力。南耳地勢稍平,較易施工。南廂傾圯已久,擬來年同南耳一并修恢復。本寺系庚山甲向,正向開門,繩以堪與理氣,及審察山水形勢,均覺非宜,擬改為丑方,開門則形理兼擅其勝。此外一切坍塌缺陷陸續培修,俾臻完善。寺前后廣植松柏、核桃,不獨占綴風景,抑儲將來培修資料。

碑文作者董坊(1870—1932),字燕朋,號午橋。曾任民國云南兩屆省議會議員、保山縣縣長,倡修功果橋,出資重修太和寺南北兩廂房,修繕一切坍塌缺陷的地方,并在寺前后廣植松柏、核桃等。

(三)關于“三五大姓”與寶豐鹽井

寶豐鹽業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外來移民的參與,其中大理洱海周邊的白族大姓就是寶豐鹽井開發的拓荒者和守護者?!短退鹿Φ卤洝份d:“……探得鹵脈靈源,糾合三五大戶首事開井……?!边@里的“三五大戶”指的是什么人?查閱寶豐現存歷代家族譜系和墓志,結合口述資料,得知他們是來自洱海周邊的董、趙、尹、楊、王等白族大姓。下面結合現存寶豐譜牒,就趙、尹、楊、王作一探析。因董氏上文已論述,在此不再論述。

1.趙氏與寶豐鹽井

清光緒乙巳年(公元1905 年)《趙學先時敏墓志銘》載:“原籍金陵大賓,自南詔時家于葉榆之喜洲,……迨有明嘉靖始祖瑞河公首事開井,遂赴居金泉焉?!笨梢?,趙氏祖籍是南京,南詔時落籍大理,趙瑞河于明嘉靖年間由喜洲入寶豐開發鹽井,并落籍寶豐。

2.尹氏與寶豐鹽井

據尹氏族譜《報本追遠》載:“原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太祖公諱儉……叔高太公生一子介公隨任越后,官籍太和喜洲。至萬歷年間,鑾、茂二公始遷云龍,同董、趙二姓并開金泉鹽井,故世籍于寶豐?!睆淖遄V記載可知,喜洲尹氏入籍寶豐開井的始祖是尹鑾、尹茂。

3.楊氏與寶豐鹽井

據《楊氏世系表》載:“漢建興三年隨武侯入滇落籍喜洲,至二十五世楊玉芝于明正統間入籍云龍寶豐?!薄?〕《弘農楊氏統宗世系族譜》載:“鼻祖玉芝公于明正統癸亥年(公元1443 年)進雒馬井……與董萬卷共同經營河邊井、石縫井?!睂φ斩遄V,發現寶豐楊氏始祖為二十五世楊玉芝,其有子楊裕、楊禧,均立業云龍寶豐五井,其中寶豐《楊氏世系表》所載楊氏為楊禧一支。又《楊姓尹姓三宗原委記》載:“銅匠楊,原籍江西,始遷太和,繼至云龍開井……桃樹楊,原籍鄧川,遷始祖楊璜始遷入云龍?!庇纱丝芍?,寶豐楊氏有來自喜洲和鄧川兩支。

4.王氏與寶豐鹽井

《王氏家譜》載:“始祖王景隆,原籍南京應天府,舉進士及弟,任大理府太守,至明正德,……遂入籍大理喜洲?!敝潦歼w祖“王經,于明嘉靖初年舉孝廉,候選陜西西安府長安縣知縣。官后從父命返滇,至五云寶豐井,功成入籍……王氏,世承鹽產業,代代出名人”。由此可知,寶豐王氏明嘉靖年間由喜洲遷入寶豐井落籍,家族興旺發達。

(四)關于寶豐董氏的信仰世界

太和寺既是儒、道、釋三教的信仰空間,又是董氏祠堂。為什么董氏要將宗祠和佛教合在一起呢?我們知道,隨著寶豐鹽業的發展,外來移民不斷增多,鹽業生產競爭力加大,作為早已因鹽發跡的董氏家族,希望在寶豐的鹽業社會生活中始終占主導地位,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永立不敗之地。為達此目的,董氏除了需要家族內部的自強,還需要通過積極參與教育發展、組織宗教活動、開展公益事業等來提高自身在地域鹽業社會中的影響力,以此推動董氏家業發達和鹽業經濟的繁榮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1.重儒學,弘揚優良家風

《太和寺功德碑記》載:

而象賢之裔,果如所期,無不敬承休烈者。公子國學生德瑞,孫庠生明弼、慶余,類皆孜孜向善,有祖父風?!献郧疤破襁w居至,再序歷數百余年,人經十數余輩,箕裘之紹述,槐市之衣冠,仍舊昌熾,未或凋零。溯厥所自,端由忠厚積德,種善果以廣福田,固宜垂裕后昆而食報未艾也。

又民國《大理史城董氏族譜·祖訓》載:

歷代我祖,垂有遺訓,于今審之,孫子敬聽:曰教曰弟,曰忠曰信。禮義廉恥,謹言慎行。讀書明道,克念作圣。勤力務本,守己安分。外睦鄉鄰,內肅家政。樹德務滋,除惡務凈。毋為財癡,毋為酒困。寡過修身,必有余慶。倘有不肖,背逆不順。品行不端,舉止不正。順厥家風,辱及同姓。人所共恥,神所必憤。各宜小心,時自謹慎。閑邪存誠,行不必徑。昔在顏子,四勿自禁。程子繼之,四箴垂誡。有過當改,遷善思近。日有所得,年必增進。積??锥?,受天之蔭。告我子孫,勉為良俊。不墜先聲,不乖成憲。欽哉訓詞,永言受命?!?/p>

從家訓可以看出董氏以儒學為本,通過言傳身教,世代傳承堅守,才獲得自唐迄今的興旺發達。

2.佛教信仰

董氏修建太和寺,意在給寶豐民眾一個神圣的宗教教化空間。如《太和寺功德碑記》載:

時流寇蜂起,多方未靖,兼以遲暮嵫景,無心宦達,乃默禱于圣真,惟求進步,后果如愿,謝卻塵纓,爰就龍山之麓,蠲卜吉壤,坐庚向甲,宏啟梵王宮……先生此舉,糜費萬金,而恪供三寶,可謂誠于信善矣……董氏自前唐迄今遷居至,再序歷數百余年,人經十數余輩,箕裘之紹述,槐市之衣冠,仍舊昌熾,未或凋零。溯厥所自,端由忠厚積德,種善果以廣福田,固宜垂裕后昆而食報未艾也。

又《修太和寺北耳碑記》載:

邦憲公生當明季,雖不至如當今混亂,然苻萑烽煙,傷心慘目,與其陷溺塵緣,不如誕登覺岸,是以莊嚴華藏,啟壯麗之招提,镕冶毗盧,設威嚴之圣像。夫佛敎圣集大成,厥惟釋迦牟尼,我輩處娑婆世界,釋迦即為敎主。然不莊嚴大雄而獨莊嚴華藏者,以華藏世界不惟范圍三千大千世界之娑婆,即去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極樂亦包孕其中也。又佛教十宗,密宗特為神異,毗盧即密宗之主。邦憲公頂禮大日如來,其深得佛學三昧乎?欽幼讀儒書,執唐韓昌黎、宋歐陽文忠、明王文成辟佛學說,既又觸共和毀佛風潮,目擊末流,四眾賴常住以偷生者,猶小也。莫甚于盜淫相習,以院宇而藏姤納污,藉般若以清談者,猶顯也。莫甚于權利是圖,假宗敎以夤緣籠絡世道人心,關系非尠,亦嘗極力詆誹矣。旋身膺錮疾涉獵內經,旁通內典,覺佛學大精深,間有儒家所不及者。其陽托乎?佛者即其陰背乎?佛者也。辛酉赴榆應選,后渡洱海,陟雞山,與佛有緣,親睹佛光,遂皈依祝圣寺寶三和尚。

從碑文所記董氏對太和寺的修建、修繕、廣施田畝可見,自明代董邦憲至民國董欽一代,董氏世代信仰佛教。

四、太和寺碑刻價值

(一)宗教研究價值

太和寺每篇碑文都涉及佛教內容。如《太和寺功德碑記》不僅涉及祖先崇拜,而且還涉及儒、道、釋三教,其中佛教內容較多,這些信息對研究明清云龍宗教史具有重要價值?!短退鲁W”洝匪浱退绿锂€四至較詳,是研究明清云龍寺院經濟不可多得的資料?!短退轮T君和詠詩碑》追憶了明清董氏佛教信仰,詳述了董氏對佛教的虔誠和貢獻?!短退轮T君和詠詩碑》每首詩都涉及太和寺佛教內容,認真研究這些詩,可以挖掘太和寺的大量佛教信息和奇聞軼事。

(二)歷史研究價值

《太和寺功德碑記》《太和寺常住碑記》《修太和寺北耳碑記》所記董氏家族史、鹽業史、寺院經濟史、移民史較豐富,這些信息對研究漢族移民入滇史、白族史、鹽業史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短退轮T君和詠詩碑》追述明代至民國寶豐董氏發展歷史較詳細,這些信息不僅對研究寶豐太和寺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對研究寶豐歷史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文學研究價值

《太和寺功德碑記》《太和寺常住碑記》和《修太和寺北耳碑記》行文流暢,邏輯嚴密,層次清晰,敘事清楚,是難得的記事碑文。特別《太和寺諸君和詠詩碑》所載四十二首和詠詩雖然多為地方鄉土文人唱和之作,但內容豐富,較接地氣。如段信古詠三奇攝影:“香剎而今幾歲華,莊嚴古佛踞蓮花。耳環一串和良冶,嘴角千秋放彩霞。年代云遙傳盛事,精誠所結豈浮夸。吟成俚句嵌東壁,后世興觀信感嗟?!倍涡殴?,1876 年生,清末廩生,精于詩文、書法。其詩文通俗簡練,平仄、對仗工整,詼諧有趣。此詩題目三奇指的是太和寺“毗盧放光、洞賓屬對、古柏龍跡”。這首詩寫的是第一奇“毗盧放光”。此詩以律詩的形式將太和寺悠久的歷史、宏偉的建筑、惟妙惟肖的圣像,以及董邦憲夫婦傾盡家資,誠信修建太和寺歷史寫得淋漓盡致。詩中“耳環一串和良冶”指董邦憲夫人誠心舍金耳環熔鑄毗盧金身一事?!段逶贫霞页恕份d:“寺中以銅冶者,大殿正中毗盧趺坐,高約七尺五寸。兩旁站善慧如來,俱高五尺有其。倒坐韋陀,高亦將及五尺。佛棹供奉釋迦太子,高約二尺七八若,西方三圣,高不過一尺八九而已。正殿香爐重約七八百斤。中殿香爐亦重五百斤不下。相傳開鑄時,各像及香爐一火成功,惟毗盧像三镕不就。經鑄工面請邦憲公及其夫人,以積誠未至,難免一簣功虧,夫人即將僅留耳佩金環舍入爐中,始達圓滿目的。迄今及三百年毗盧圣像不時于左嘴角舒放祥光,白色稍間五彩,形如朝上月鉤,映射二三尺許,同輩中多有及身瞻仰言之鑿鑿者。夫佛像慈悲莊嚴,惟妙惟肖,為有目共睹。若特現異彩,則與佛經歷歷所載放大光明,并夙聞四川峨眉朝普賢之明燈,及辛酉冬欽赴雞足山親睹九重華嚴之佛光仿佛相似。佛法玄妙有令人不可思議者,此為寺中第一奇?!边@也許是一個編造的故事,但折射出董氏夫婦積德從善,誠信處事的美德。詩文沒有直接頌揚董氏夫婦美德,但以一個典故來點化,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在四十二首和詠詩中佳作不少,在此不再贅述。

猜你喜歡
寶豐太和云龍
解云龍
丁云龍:公益路上顯大愛
寶豐酒的1989
數字時代下大數據財務人才培養研究
從州府到鄉村 這里走出過云南大學的首任校長輝煌之后的寂寥 云龍寶豐村
一群土專家的“集結”——寶豐村的“技術員”也能治好農業“雜癥”
一個貧困村的“暴富”——寶豐村的農業也能讓人“吃撐”
蘇云龍作品
太和三足石硯及古硯演變簡析
論張載的宇宙本體論及其成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