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東都護府別議

2020-12-05 02:23
關鍵詞:百濟都督高句麗

楊 軍

(吉林大學 文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安東都護府作為唐代東北邊疆重要地方行政建置,久已受到學界關注,已有很多精彩且精深的研究。范恩實《唐熊津都督府統治制度研究》一文,首次將朝鮮史書《三國史記》卷37《地理志》所載“李勣奏報”[1]532-533與該問題聯系起來,[2]讀后深受啟發,因而對安東都護府的相關問題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草成本文,權為芹獻。文中某些看法實為大膽假設,故稱“別議”,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一、 安東都護府的設置

顯慶五年(660),唐滅百濟?!杜f唐書》卷199上《百濟傳》:“以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各統州縣,立其酋渠為都督、刺史及縣令?!盵3]5 331《新唐書》卷220《百濟傳》:“析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擢酋渠長治之?!盵4]6 200對百濟故地的統治,唐朝的制度設計是:設夫余都護府,下轄5都督府、37州、250縣,選拔百濟人為都督、刺史、縣令,建立羈縻府州管理體系,劉仁愿以都護的身份統兵駐守,即實行都護領兵鎮守下的羈縻統治。[5];[6]1 158-1 159但是,而后百濟人的叛亂使唐朝的制度設計無法落實,不得已改行軍政合一的都督府制度,將唐朝控制的百濟故地統一為熊津都督府,確立由流官治理的直接統治。[2]

《資治通鑒》卷201龍朔三年(663)四月載:“乙未,置雞林大都督府于新羅國,以金法敏為之?!盵7]6 335《三國史記》卷6《新羅本紀·文武王》三年(663):“夏四月,大唐以我國為雞林大都督府,以王為雞林州大都督?!盵1]81而當時唐對百濟的戰事尚未結束。同年九月戊午,據《資治通鑒》記載:“孫仁師等破百濟余眾及倭兵于白江”(即著名的白江之戰——引者注),“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脫身奔高麗,王子忠勝、忠志等帥眾降,百濟盡平”。[7]6 336-6 337很明顯,在百濟故地戰事尚未最終結束的時候,唐朝就已經在考慮對朝鮮半島的管理體制問題了。以新羅國王為雞林州大都督,是與在百濟“擢酋渠長治之”相同的管理思路,即任用酋渠長以確立羈縻體制。由此看來,唐朝的整體思路是,在朝鮮半島南部設立兩個羈縻都督府,即以熊津都督府管理百濟故地,以雞林州大都督府監管新羅。只不過兩個羈縻都督府在具體運作層面存在明顯差異:熊津都督府對百濟故地的統治比較嚴密,政令措施都非常具體且落到實處;而對新羅,唐朝只能滿足于新羅國王接受雞林州大都督的頭銜,維系一種名義上的統治而已?!杜f唐書》卷39《地理志》安東都護府:

總章元年九月,司空李勣平高麗……其年十二月,分高麗地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城以統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令將軍薛仁貴以兵二萬鎮安東府。[3]1 526

與唐對百濟的制度設計相對照可以發現,唐對高句麗故地的管理體制,實行的也是都護領兵鎮守下的羈縻統治。[2]由此看來,雖然在百濟故地的管理體制迫于形勢做出臨時性調整,但唐王朝還是希望在東北邊疆落實其最初的制度設計。與此同時,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六月癸未,“以吐火羅、嚈噠、罽賓、波斯等十六國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并隸安西都護府”[7]6 324-6 325。在西部邊疆新征服地域,唐朝也是實行都護領兵鎮守下的羈縻統治,可見這是唐朝通行于邊疆各地的統一制度設計。因此,唐滅高句麗以后,仍執行其原來的制度設計,實行都護領兵鎮守下的羈縻統治,而不是在百濟故地正在實行的軍政合一的都督府制度。結果是,在總章元年(668)以后,唐朝在朝鮮半島的實際機構設置分別是安東都護府、雞林州大都督府、熊津都督府,幾乎就是3種不同的管理體制,反映出唐朝對東北邊疆管理體制的摸索。

鎮守百濟的唐將劉仁軌,參與滅高句麗之役時的官銜為“遼東道安撫副大使、遼東行軍副大總管兼熊津道安撫大使、行軍總管,右相,檢校太子左中護,上柱國,樂城縣開國男”[1]84,在滅高句麗之后,“詔(薛)仁貴率兵二萬人與劉仁軌于平壤留守”[3]2 782,至總章二年(669)二月,關于安東都護府設置州縣的事宜,“宜委遼東道安撫使兼右相劉仁軌,遂便穩分割,仍總隸安東都護府”[1]532。不論是其官銜還是其所從事的工作,都反映出劉仁軌是實質性介入安東都護府事務的,證明熊津都督府對安東都護府存在隸屬關系。由此看來,平定海東之后,唐王朝的制度設計是,以安東都護府總攬東北邊疆東部地區事務,以百濟故地為熊津都督府,以新羅為雞林州大都督府,皆隸屬于安東都護府。安東都護府還有一個重要的下屬機構——遼東州都督府,史書失載,詳見下文。

據前引《舊唐書》卷39《地理志》,總章元年九月平高句麗,至當年十二月,已在高句麗故地設置9都督府、42州、100縣,皆隸屬安東都護府。高句麗滅亡時在籍人口69.7萬戶,百濟滅亡時在籍人口70萬戶,基本持平。據賀遂亮《大唐平百濟國碑銘》載:“凡置五都督,卅七州,二百五十縣?!盵8]2 036唐于百濟故地置250縣,那么于高句麗故地不應僅設100縣??勺C,至總章元年十二月雖已設置9都督府、42州、100縣,實際并未完成高句麗故地的行政規劃工作。據《三國史記》卷37《地理志》載“李勣奏報”:

總章二年二月,前司空兼太子太師英國公李勣等奏稱:

奉勅“高麗諸城堪置都督府及州郡者,宜共男生商量,準擬奏聞”,件狀如前敕依奏,其州郡應須隸屬,宜委遼東道安撫使兼右相劉仁軌,遂便穩分割,仍總隸安東都護府。

鴨淥水以北未降十一城:北夫余城州,本助利非西;節城,本蕪子忽;豐夫城,本肖巴忽;新城州,本仇次忽(或云敦城);禾兆城,本波尸忽;大豆山城,本非達忽;遼東城州,本烏列忽;屋城州;白石城;多伐岳州;安市城,舊安寸忽(或云丸都城。)

鴨淥水以北已降城十一:椋巖城;木底城;藪口城;南蘇城;甘勿主城,本甘勿伊忽;麥田谷城;心岳城,本居尸土坤;國內州(一云不耐),或云尉那巖城;屑夫婁城,本肖利巴利忽;朽岳城,本骨尸坤;橴木城。

鴨淥以北逃城七:鈆城,本乃勿忽;面岳城;牙岳城,本皆尸坤忽;鷲岳城,本甘彌忽;積利城,本赤里忽;木銀城,本召尸忽;梨山城,本加尸達忽。

鴨淥以北打得城三:穴城,本甲忽;銀城,本折忽;似城,本史忽。[1]532-533

此奏報的時間是總章二年二月,即完成設置9都督府、42州、100縣兩個月以后。因為前此有敕旨,要求“高麗諸城堪置都督府及州郡者,宜共男生商量,準擬奏聞”,經過一番準備,李勣于總章二年二月上奏上述內容,特別提到“其州郡應須隸屬,宜委遼東道安撫使兼右相劉仁軌,遂便穩分割”,也就是說,對于上述地區如何設置州縣,還沒有拿出最后方案,認為應該與劉仁軌商議之后再做決定。很明顯,兩個月以前設置的9都督府、42州、100縣不包括上述地區,至總章二年二月,上述地區仍未確立地方行政建置。

據“李勣奏報”,鴨綠江以北尚有11座未降城。其所在地可考的有新城(今遼寧省撫順市北高爾山山城)、遼東城州(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白石城(今遼寧省遼陽市燈塔縣西大窯鄉城門口村東山之石城)、安市城(今遼寧省海城縣東南15里英城子屯高句麗山城),由這些城所在的位置可見,位于遼河平原防御唐軍第一線的幾座城,至唐軍攻克平壤之后仍然“未降”。證明此次戰役唐軍采取與唐太宗征高句麗完全相反的戰略,并不與高句麗爭奪沿途諸城,在攻克新城之后,沿高句麗南道進軍,掃平高句麗舊都附近地區,然后即由此南下過鴨綠江,克辱夷城,直奔平壤。至總章元年年底,已在鴨綠江以南的高句麗故地設置9都督府、42州、100縣,統屬于平壤的安東都護府之后,才在總章二年二月開始處置鴨綠江以北的高句麗故地。

二、 遼東州都督府

《泉男生墓志銘》:

乾封元年,公又遣子獻誠入朝。帝有嘉焉,遙拜公特進,太大兄如故,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兼使持節安撫大使,領本蕃兵共大總管契苾何力等相知經略。公率國內等六城十余萬戶,書籍轅門,又有(術)〔木〕底等三城,希風共款……二年,奉敕追公入朝??傉略?,授使持節、遼東都督、上柱國、玄兔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余官如故……大君有命,還歸蓋馬之營……蒙授右衛大將軍,進封卞國公,食邑三千戶,特進、勛官如故,兼撿校右羽林軍,仍令仗內供奉……儀鳳二年,奉敕存撫遼東,改置州縣,求瘼恤隱,襁負如歸,劃野疏疆,奠川知正。以儀鳳四年正月廿九日,遘疾薨于安東府之官舍。[9]74

《泉獻誠墓志銘》:

父男生,本國任太大莫離支,率眾歸唐。唐任特進兼使持節、遼東大都督、右衛大將軍、檢校右羽林軍,仍仗內供奉、上柱國、卞國公,贈并、益二州大都督。[9]75

結合兩則墓志銘的記載可證,泉男生曾兩次被授予遼東都督,第一次是在總章元年。受封之后,《新唐書》卷110《泉男生傳》稱:“因詔還軍,與李勣攻平壤”[4]4 124,即《泉男生墓志銘》所說“大君有命,還歸蓋馬之營”,是帶遼東都督銜參與滅高句麗之役,此次何時卸任不詳。第二次是在儀鳳二年(677)。這次官銜應以其子《泉獻誠墓志》為準,為“遼東大都督”。泉男生于儀鳳四年(679)“薨于安東府之官舍”,即死于任上。故《舊唐書》卷199上《高麗傳》載:乾封元年(666)“男生脫身來奔,詔授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3]5 327;《新唐書》卷110《泉男生傳》曰:“授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兼持節安撫大使……遷遼東大都督、玄菟郡公”[4]4 124,記載皆不準確。

《新唐書》卷110《泉男生傳》與《泉男生墓志銘》皆未記載泉男生儀鳳二年任遼東大都督之事,但皆記載泉男生于是年奉詔“安撫遼東”“存撫遼東”。他赴遼東的主要工作是“改置州縣”或“并置州縣”,即確立地方行政建置,同時“招流冗,平斂賦,罷力役”[4]4 123-4 124,即《泉男生墓志銘》所說“求瘼恤隱”,從事具體的地方行政工作??勺C泉男生之“遼東大都督”并非虛銜,而是實際職務,也就是說,泉男生是以遼東大都督的身份奉詔赴遼東,重新規劃遼東地區的州縣,并負責當地州縣的行政事務。遼東大都督有所屬州縣,可證應存在作為地方行政機構的遼東大都督府,長官即泉男生所任遼東大都督。由此來看,泉男生總章元年所任遼東都督也應具有同樣性質,儀鳳二年是將從前的都督府升格為大都督府。

《舊唐書》卷5《高宗紀》稱,儀鳳二年“二月丁巳,工部尚書高藏授遼東都督”[3]102,《資治通鑒》卷202作“二月,丁巳,以工部尚書高藏為遼東州都督”[7]6 382。陳子昂《為建安王賀破賊表》作:“得遼東都督高仇須等月日破逆賊契丹孫萬斬等一十一陣露布”[8]2 116,《為建安王與遼東書》作:“清邊道大總管、建安郡王(武)攸宜致書于遼東州高都督蕃府”[8]2 160,岑仲勉已考證其為一事。(1)岑仲勉《陳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跡·遼東都督高仇須》,《輔仁學志》1946年第14卷第1—2合期,該文后收入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5—16頁。上述史料皆可以證明,遼東都督為遼東州都督的省稱,遼東州即遼東故城,亦即高句麗之遼東城,在今遼寧遼陽,該都督府名“遼東州”,其治所應在今遼寧遼陽。

遼東州都督府最初可能設在以國內城為中心的高句麗故地。據前引《泉男生墓志銘》,乾封元年泉男生“遣子獻誠入朝”之后,唐高宗冊封泉男生的官銜是特進、太大兄、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兼使持節安撫大使,并沒有都督頭銜。原因在于,盡管泉男生“率國內等六城十余萬戶,書籍轅門”,但唐朝實際未能控制上述諸城,《舊唐書》卷83《薛仁貴傳》的記載是準確的:“泉男生率眾內附,高宗遣將軍龐同善、高侃等迎接之”[3]2 782,唐朝出兵只是為了接應泉男生率眾入唐。薛仁貴沿南蘇(今遼寧省撫順市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鐵背山山城)、木底(今遼寧省新賓縣木奇鄉柜子石山城)、蒼巖(今吉林省集安縣東北60里左右新開河口霸王朝山城[10]69)進軍,是取高句麗南道,即沿蘇子河、富爾江、新開河河谷東行,接應在高句麗舊都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北之城子山山城)的泉男生?!缎绿茣肪?10《泉男生傳》中關于“舉哥勿、南蘇、倉巖等城以降”[4]4 123的記載并不準確,南蘇、蒼巖皆為薛仁貴攻克,并非投降,哥勿城(今吉林省通化縣快大茂子區三合堡山城(2)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釋名匯編·東北卷》,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頁?;蛘J為在今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羅通山鎮羅通山城,參見郭聲波《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版,第1 145—1 175頁;或認為在今吉林省集安市,或認為在今遼寧省新賓縣紅廟鄉黑溝古城,參見閻?!镀焦c建安》,《博物館研究》2010年第4期;或認為在今遼寧省新賓縣旺清門鄉轉水湖高句麗山城,參見孫進己、馮永謙《東北歷史地理》(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90頁。)應是隨男泉生投降的6城之一。此次戰役薛仁貴攻克高句麗南道3城,泉男生率國內等6城內附,戰役至乾封元年九月結束。唐軍撤退后,上述諸城仍為高句麗占據,所以滅高句麗之役仍是從李勣攻新城、打通高句麗南道開始的。

關于攻克新城之后唐軍的舉措,史書記載極其簡略,只是稱“勣引兵進擊,一十六城皆下之”[7]6 352,上述9城應該包括在李勣攻克的16城之內,即李勣攻占高句麗南道諸城及其舊都國內城附近各城。據《資治通鑒》,李勣克新城是在乾封二年(667)九月,至次年二月,薛仁貴率3 000部隊北伐夫余城(吉林省農安縣農安鎮古城),李勣與泉男建派遣的5萬部隊大戰于薩賀水,“斬獲三萬余人,進攻大行城,拔之”[7]6 354。此前5個月李勣按兵不動,當是在鞏固對高句麗國內地區的占領。薩賀水為今遼寧丹東市西南40余里之趙家溝河,大行城在今遼寧省丹東市西南32里的娘娘廟山城,[10]73可見總章元年二月李勣已率部隊抵達鴨綠江下游入??诟浇?,并從這里渡鴨綠江直奔平壤。

據《泉男生墓志銘》,正是在總章元年,泉男生被授“使持節、遼東都督、上柱國、玄兔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余官如故”“大君有命,還歸蓋馬之營。其年秋,奉敕共司空英國公李勣相知經略。風驅電激,直臨平壤之城”。[9]74既然稱“其年秋”,可見是在平壤城破前不久,唐高宗才命泉男生赴平壤協助李勣攻城?!缎绿茣肪?10《泉男生傳》:“與李勣克平壤,使浮屠信誠內間,引高麗銳兵潛入,擒高藏?!盵4]4 124可見,平壤城破就是由于泉男生找到了內應。由“風驅電激”的形容來看,泉男生并非與李勣大軍同進,而是后來倉促趕到平壤的,在此之前,其所駐之地即墓志銘所說的“蓋馬之營”。作為文學修辭,“蓋馬”與泉男生的封爵玄菟郡開國公相對應,借用玄菟郡西蓋馬縣之名為比喻,暗指高句麗故地??傉略?,泉男生是以“使持節、遼東都督”的身份,在李勣率部隊南下之后,接管了以國內城為中心的高句麗故地,唐朝是要借用泉男生在高句麗人中的影響力來加強對新占領地區的控制。遼東都督府之設應在此時,最初統轄地域即以國內城為中心的高句麗故地。平壤之戰,泉男生“使浮屠信誠內間,引高麗銳兵潛入”,在僧人信誠接應下潛入平壤城的“高麗銳兵”即泉男生所部,應是其由國內地區帶來的由高句麗人組成的部隊,亦即新成立的遼東都督府兵。

乾封元年隨泉男生投降的國內城、多勿城(即甘勿主城,今遼寧省新賓縣旺清門鄉轉水湖山城),薛仁貴攻克的南蘇城、木底城,皆出現在總章二年“李勣奏報”的“鴨淥水以北已降城十一”中,說明高句麗國內地區及新城以外的南道諸城,皆在遼東都督府的控制之下,因此,敕書才稱:“高麗諸城堪置都督府及州郡者,宜共男生商量,準擬奏聞”,關于在鴨綠江以北設置州縣的相關事宜,要求與泉男生商量?!八毂惴€分割,仍總隸安東都護府”,就是將隸屬于遼東都督府的州縣與直屬安東都護府的州縣妥當地劃分明白,因為遼東都督府的上級機構是安東都護府,所以說這些州縣仍舊是全部隸屬于安東都護府的。

唐高宗的敕旨要求遼東設州縣之事應該與泉男生商量,李勣的奏報建議將此事委托給“遼東道安撫使兼右相劉仁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李勣已于總章元年十二月還朝。李勣的建議應該是得到了采納??傉氯?670)正月丁丑,“右相、樂成男劉仁軌致仕。辛卯,列遼東地為州縣”[3]94,負責此項工作的劉仁軌回朝致仕,這應該是他匯報和交接的最后一項工作,[11]也就是說,對鴨綠江以北地區的行政建置至總章三年正月才最終完成,即使從李勣奏報的總章二年二月算起,也幾乎進行了一年。

至總章二年二月,鴨綠江以北還有11座高句麗城未降,需要以武力逐一掃平??傉露耆率?,首任安東都護魏哲病逝[12],由薛仁貴“兼檢校安東都護”[3]2 782??傉露晁脑?,“高麗之民多離叛者”[7]6 359,高句麗故地已開始出現叛亂。(3)關于669年、670年高句麗故地的兩次叛亂,范恩實有詳細考述,參見范恩實《論安東都護府建立后高句麗遺民的兩次反叛》,《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9期??傉露辍拔逶赂?,移高麗戶二萬八千二百,車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頭,馬二千九百匹,駝六十頭,將入內地”[3]92,已經開始第二次大規模將高句麗人遷入中原。諸多波折,必然使鴨綠江以北地區的地方行政建置工作因而耽擱。

三、 總章三年的新體制

“李勣奏報”中討論的地域,用原文的表述是“鴨淥水以北”,以下共提及鴨綠江以北32城,其所在地學界已有考證的共13城。其中,未降城有北夫余城州、新城州、遼東城州、白石城、安市城;已降城有木底城、南蘇城、甘勿主城、麥田谷城(今遼寧省瓦房店市得利寺山城)、國內州、屑夫婁城(今遼寧省鐵嶺市西豐縣涼泉鎮南十五之山城);逃城是積利城(今遼寧省撫順市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鐵背山山城);打得城是銀城(今遼寧省鞍山市岫巖縣黃花甸子鄉松樹溝山山城)。[13]489-506

“李勣奏報”雖然將鴨綠江以北作為一個區域整體說明情況,見于中國史書記載的高句麗鴨綠江以北的大行城、泊灼城、烏骨城、安地城、石城等城卻皆未出現在奏報中,已考知的城名也沒有位于今鴨綠江至遼寧桓仁、寬甸、鳳城一線的,可見奏報討論的區域并不包括鴨綠江下游,該區域應該包括在此前設置的9都督府、42州、100縣之內,即直屬安東都護府。據此分析,遼東州都督府的轄區與安東都護府直轄區的分界線,可能就在今遼寧桓仁、寬甸、鳳城一線。

總章三年確立的新體制是,安東都護府下轄9都督府、42州、100縣,管轄今遼寧桓仁、寬甸、鳳城一線以東的高句麗故地,在此以西的高句麗故地設遼東都督府,在百濟故地設熊津都督府,在新羅國設雞林州大都督府,皆隸屬于安東都護府。但是,在此之前的總章二年四月,高句麗故地已經發生叛亂。咸亨元年(670)高句麗鉗牟岑反叛,致使高句麗故地的叛亂升級。因此,總章三年正月劉仁軌還朝匯報的“列遼東地為州縣”方案,是否真正落實恐怕都是一個問題。

在此期間,安東都護府治所曾兩次遷徙至鴨綠江以北,即遼東州都督府轄區,可見遼東州都督府存在對安東都護府的隸屬關系?!杜f唐書》卷83《薛仁貴傳》載:

高麗既降,詔仁貴率兵二萬人與劉仁軌于平壤留守,仍授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移理新城,撫恤孤老;有干能者,隨才任使;忠孝節義,咸加旌表。高麗士眾莫不欣然慕化。[3]2 782

薛仁貴兼檢校安東都護之后“移理新城”,即將安東都護府治所遷至位于今遼寧撫順的新城,這是首任安東都護魏哲病逝(總章二年三月十六日)之后的事情。[12]籠統而言,總章元年九月“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城”,[3]1 526總章二年三月以后安東都護府已遷至新城,在平壤的時間不超過1年?!缎绿茣肪?20《高麗傳》載:

大長鉗牟岑率眾反,立藏外孫安舜為主。詔高侃東州道,李謹行燕山道,并為行軍總管討之,遣司平太常伯楊昉綏納亡余。舜殺鉗牟岑走新羅。侃徙都護府治遼東州,破叛兵于安市。[4]6 197-6 198

上述史事并非發生在一年。大長鉗牟岑的叛亂始于咸亨元年四月,高侃破叛兵于安市是咸亨二年(671)七月?!跋毯嘣?,楊昉、高侃討安舜,始拔安東都護府,自平壤城移于遼東州?!盵7]6 378安東都護府何時自新城遷回平壤不詳,但據此可知,咸亨元年再自平壤遷遼東州,稱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應該就是指遼東州。此時安東都護府首府在今遼寧遼陽??梢哉f,高句麗故地叛亂爆發的時期,安東都護府遷徙不定。

據《舊唐書》卷199上《高麗傳》,總章元年在鴨綠江以南高句麗故地設置安東都護府時,“擢其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縣令,與華人參理百姓”[3]5 327?!缎绿茣肪?20《高麗傳》作“與華官參治”[4]6 197,即在安東都護府下屬9都督府、42州、100縣,實行“華官參治”型羈縻體制[14]38-40。 “咸亨元年六月,高麗謀叛,總殺漢官?!盵2]98在高句麗故地發生叛亂以后,新任命的華官基本被殺,鴨綠江以南的“華官參治”型羈縻體制全面瓦解,可能與百濟故地同樣,改行軍政合一的都督府體制。

在總章三年確立的安東都護府體制下,安東都護府直轄的9都督府、42州、100縣才是核心地區,而安東都護府監管的3個都督府實為其外圍地區,新體制竟然由核心區開始坍塌,這恐怕是制度設計者所始料不及的?!短茣肪?3安東都護府條:

至上元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移安東都護府于遼東故城,先有華人任官者悉罷之。至儀鳳二年二月二日,移安東都護府于新城安置,仍令特進充使鎮府。[15]1 318

高句麗故地叛亂時期,安東都護府已經在平壤、新城、遼東州之間遷徙不定,反映出唐王朝也在猶豫最終將安東都護府設在何處。據《新唐書》卷220《高麗傳》:“平壤痍殘不能軍,相率奔新羅,凡四年乃平?!盵4]6 198高句麗故地的叛亂歷經4年才平定下去,經歷戰爭的破壞,平壤已經不再適宜作為安東都護府的治所。于是,唐王朝先是在上元三年(676)將安東都護府遷至遼東故城,在第二年即儀鳳二年確定以新城為安東都護府治所。(4)關于高句麗故地的叛亂和安東都護府內遷,參見辛時代《唐代安東都護府研究》,2013年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第57—62頁。這是安東都護府第二次遷至遼東和新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安東都護府由平壤遷往遼東城,“先有華人任官者悉罷之”[15]1 318,也就是廢止了“華官參治”體制。

四、 儀鳳元年以后的安東都護府

《資治通鑒》卷202儀鳳元年(676)二月甲戌:

徙安東都護府于遼東故城;先是有華人任安東官者,悉罷之。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其百濟戶口先徙于徐、兗等州者,皆置于建安。[7]6 378-6 379

《資治通鑒》卷202儀鳳二年二月丁巳:

以工部尚書高藏為遼東州都督,封朝鮮王,遣歸遼東,安輯高麗余眾;高麗先在諸州者,皆遣與藏俱歸。又以司農卿夫余隆為熊津都督,封帶方王,亦遣歸安輯百濟余眾,仍移安東都護府于新城以統之。時百濟荒殘,命隆寓居高麗之境。[7]6 382-6 283

儀鳳元年的舉措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安東都護府治所內遷,而是確立了一種新的管理體制:于遼東故城設安東都護府,下轄遼東州都督府與熊津都督府。遼東州都督府與安東都護府同治遼東城,統轄高句麗遺民;熊津都督府治建安故城(今遼寧省蓋州市東北15里青石頭堡高麗城村東石城山山城),統轄百濟移民。由于遼東為高句麗故地,原本沒有百濟人,所以才要把此前遷往徐、兗等州的百濟移民遷往建安,以作為內遷之后的熊津都督府屬民。全面取消“華官參治”,由高藏為遼東州都督、夫余隆為熊津都督來看,“先是有華人任安東官者,悉罷之”,不僅是指安東都護府,也包括安東都護府下轄的兩個都督府。從“命隆寓居高麗之境”可以看出,此次派夫余隆“安輯百濟余眾”,并不是回百濟故地,而是赴建安,正是前一年“百濟戶口先徙于徐、兗等州者,皆置于建安”政策的延續。唐朝是要在鴨綠江以北重建安東都護府統治的核心區,而將鴨綠江以南的高句麗故地作為外圍地區。儀鳳二年,高藏授遼東州都督,“遣歸遼東”,《舊唐書》卷5《高宗紀》作“遣歸安東府”[3]102,可證遼東州都督府仍是隸屬于安東都護府的。

儀鳳二年二月,將高藏、夫余隆兩位降王派至遼東,分別安輯“高麗余眾”和“百濟余眾”,正是為了落實唐王朝的上述設想。與此同時,唐王朝將安東都護府的治所遷至新城,但結果卻并未達到預期目的。因為“藏至遼東,謀叛,潛與靺鞨通”,使唐王朝不再想把高句麗移民集中至遼東,全部劃歸安東都護府,而是“散徙其人于河南、隴右諸州,貧者留安東城傍”[7]6 383,僅留部分高句麗移民隸屬安東都護府。遷徙百濟移民一事似乎未能落實,很可能因為熊津都督府即于儀鳳二年被撤銷。(5)有學者認為熊津都督府后來并入建安州都督府,參見閻?!镀焦c建安》,《博物館研究》2010年第4期?;蛘J為“永淳元年,都督夫余隆卒,都督府罷?!眳⒁姽暡ā吨袊姓^劃通史·唐代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 147頁。安東都護府所屬都督府有建安州都督府,應是撤銷熊津都督府之后,將建安一帶劃歸安東都護府統一管理,也就是由安東都護府統轄全部遼東。至此,安東都護府與遼東州都督府的轄區重合。

如前所述,泉男生在儀鳳二年任遼東大都督,至儀鳳四年“薨于安東府之官舍”,可證高藏謀叛受到處罰,但并未影響到唐在遼東地區所行體制,唐朝將遼東州都督府升格為遼東州大都督府,以泉男生為大都督,治所仍在今遼寧遼陽。據《新唐書》卷110《泉男生傳》:“儀鳳二年,詔安撫遼東,并置州縣,招流冗,平斂賦,罷力役,民悅其寬?!盵4]4 123-4 124可見轄區內的州縣皆由遼東州都督府管理。那么,除統領遼東州都督府之外,新體制下的安東都護府主要職能還有什么呢?

《舊唐書》卷39《地理志》記載,內遷之后的安東都護府“領羈縻州十四,戶一千五百八十二”[3]1 527,而后羅列都督府州之名:

新城州都督府、遼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南蘇州、木底州、蓋牟州、代那州、倉巖州、磨米州、積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凡此十四州,并無城池,是高麗降戶散此諸軍鎮,以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羈縻之。天寶,領戶五千七百一十八,口一萬八千一百五十六。[3]1 527

而《新唐書》卷43下《地理志》則列舉“高麗降戶州十四,府九”[4]1 128,比《舊唐書·地理志》多出5個都督府、4個州。但《新唐書·地理志》也認為:“高宗滅高麗,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后所存州止十四?!盵4]1 128可見,安東都護府儀鳳二年移置遼東時,當如《舊唐書·地理志》所載,領4都督府、10州,總計14州??傉略暝诮襁|寧桓仁、寬甸、鳳城一線以南設置的9都督府、42州,至儀鳳二年僅剩僑置于遼東的4都督府、10州,其他全部廢棄。

安東都護府內遷至遼東地區后,14州共有1 582戶,平均每州僅百余戶,至天寶年間始上升至“戶五千七百一十八,口一萬八千一百五十六”[3]1 527。雖然在唐滅高句麗之役中,上述地區肯定存在比較大的人口減員,但無論如何也不會少到1 582戶。由此可以肯定,上述戶口數字并不是遼東地區的全部人口,而只是直屬于安東都護府的人口數?!杜f唐書》卷39《地理志》稱,安東都護府所屬都督府州“并無城池,是高麗降戶散此諸軍鎮,以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羈縻之”,聯系高藏陰謀叛亂敗露之后“散徙其人于河南、隴右諸州,貧者留安東城傍”[3]6 383可證,安東都護府條所載戶口數字,實際上是在遼東“諸軍鎮”城傍安置的高句麗移民的戶口數,唐王朝以“城傍”(6)李錦繡認為,唐代“城傍”為兵士的一種,是一種兵牧合一的制度,指唐對內徙蕃族置于軍鎮城旁,保持其部落組織,輕稅之,戰時發其自備鞍馬從行。城傍不但是大唐帝國赫赫武功的重要創造者,而且對唐后期歷史及軍事均有較大影響,參見李錦繡《“城傍”與大唐帝國》,出自李錦繡《唐代制度史略論稿》,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的形式對其進行管理。而所謂“諸軍鎮”,即上述14個僑置的羈縻府州。

《舊唐書》卷39《地理志》安東都護府條:“圣歷元年六月,改為安東都督府?!盵3]1 526同書卷199上《高麗傳》:“圣歷二年,又授高藏男德武為安東都督,以領本蕃。自是高句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盵3]5 328所謂改安東都護府為安東都督府,實際上是將原安東都護府與遼東州都督府合并,成立新機構安東都督府。最后一位遼東州都督很可能是高仇須。程尼娜認為,“極有可能是唐朝于圣歷元年改安東都護府為安東都督府,但由于某種原因,首任安東都督是在圣歷二年才走馬上任”,則第一任安東都督很可能是高藏之子高德武。[16]這是唐朝正式將遼東地區全部劃入羈縻體制管理。有學者認為,安東都護府已降為羈縻都督府,[14]98也是正確的。

遼東州都督府應該存在至圣歷元年(698),從時間上分析,其撤銷或者說改制可能與契丹營州之亂有關。但從后果來看,改制的效果并不理想,此舉反而導致遼東地區“高句麗舊戶”即我們所說的高句麗遺民的逃亡,致使遼東地區人口迅速下降。

總之,儀鳳二年以后,唐朝東北邊疆管理體制是:西部以營州都督府為主導,管理境內羈縻州,并監管松漠、饒樂兩羈縻都督府,以這兩個都督府分別治理營州境外的契丹人和奚人;東部以安東都護府為主導,管理遼東“城傍”羈縻州,管轄高句麗移民,并監管遼東州都督府,由遼東州都督及其下屬州縣管理鴨綠江以北的高句麗遺民,遼東州都督例由高句麗貴族出任,安東都護則例由漢官出任。

五、 營州之亂與安東都護府

借營州契丹叛亂之機,居住在營州的靺鞨人大祚榮率部東奔,最終建立渤海國。辛時代指出,所謂營州東逃叛黨,就是自營州東遷的靺鞨人,并由此出發討論了許多以前學界沒有關注的史料。[17-19]陳子昂《為建安王與遼東書》載:“某令將蕃漢精兵四十萬眾,克取某月日,百道齊驅。分五萬蕃漢精兵,令中郎將薛訥取海路東入,舟楫已具,來月亦發?!盵8]2 160《為建安王與安東諸軍州書》載:“大軍即以二月上旬,六道并入,指期克翦,同立大勛?!盵8]2 161信中透露出唐軍的作戰計劃是,于697年二月上旬對契丹發動全面進攻,其中一支由“五萬蕃漢精兵”組成的部隊,將由中郎將薛訥率領,取海路進入東北地區作戰。另據《資治通鑒》卷206神功元年(697)三月戊申載:“清邊道總管王孝杰、蘇宏暉等將兵十七萬與孫萬榮戰于東硤石谷,唐兵大敗,孝杰死之?!薄拔湄塑姖O陽,聞孝杰等敗沒,軍中震恐,不敢進”。[7]6 515此次軍事行動在中原地區進展得并不順利,但據《王慶墓志》,薛訥部應該是從海路順利進入東北地區。[17]

陳子昂《為建安王與遼東書》又載:“清邊道大總管、建安郡王攸宜,致書于遼東州高都督蕃府賢甥,某至,仰知破逆賊孫萬斬十有余陣,并生獲夷賊一千人”[8]2 160,反映出697年正月遼東州都督高仇須率部與叛軍進行過10余次戰斗,但從其俘獲敵兵僅千人來看,(8)陳子昂《為建安王賀破賊表》:“得遼東都督高仇須等月日破逆賊契丹孫萬斬等一十一陣露布,并捉得生口一百人送至軍前事”,稱11次戰斗才俘獲百人,數量更少,參見董誥等編《全唐文》卷209,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 116頁。戰斗的規模并不大,叛軍對遼東州(今遼寧遼陽)的進攻顯然具有試探性質。

《資治通鑒》卷205萬歲通天元年(696)九月丁巳:“虜將圍安東,令(許)欽寂說其屬城未下者?!盵7]6 508由此可證,696年九月,叛軍已開始圍攻安東都護府的治所新城。如前所述,陳子昂《為建安王與安東諸軍州書》寫于697年初春,此時武攸宜還能夠致書“安東諸州刺史并諸將部校官屬等”[8]2 161,可見新城至少到697年春仍未被叛軍攻克。另據《高質墓志》《高慈墓志》,高質、高慈父子皆于“萬歲通天二年五月廿三日薨于磨米城”,可證697年五月叛軍攻克磨米城(遼寧省本溪市石橋子鎮邊牛山城)。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史料皆稱叛軍為契丹,或提及孫萬榮,辛時代認為應指東遷的靺鞨人是極有見地的。[17]綜上,696年九月以后,東遷的靺鞨人開始圍攻安東都護府所在的新城,但遲遲未能攻克,故于697年正月對遼東州都督府治所遼東州展開試探性進攻,但皆為遼東州都督擊退,至697年五月,靺鞨人放棄對新城和遼東州的進攻,沿太子河東進,攻克磨米城。

結合《五代會要》卷30《渤?!贰按笊崂蚱蛑傧笈c靺鞨反人乞四比羽走保遼東,分王高麗故地”[20]362的記載來看,靺鞨人東奔的目的地是高句麗故地。靺鞨人的原計劃是攻克新城,沿傳統上的高句麗南道東進,因為南道重鎮南蘇城,高句麗在滅亡前曾“引靺鞨數萬眾據南蘇城”[4]4 120,附近可能早已是靺鞨人的居住地了,回到高句麗南道等于回到靺鞨人從前居住的地方。但戰事進展并不順利,新城久攻不克,使靺鞨人無法通過高句麗南道東進,對遼東的試探性進攻也宣告失敗,因此,靺鞨人選擇了另一條傳統的東進路線,沿太子河東進渾江流域,進入高句麗早期定都的今遼寧桓仁一帶。至697年五月攻克磨米城,靺鞨人已經打通這條東進路線??赡苁窃诖饲昂?,他們拒絕了武則天的招撫和冊封,而后駐扎在今遼寧本溪和桓仁之間。

關于天門嶺,學界有張廣才嶺,吉林省哈達嶺、長嶺子,承德縣西境、養息牧河西北約40公里城子山,以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西北的烏蘭木頭山至八樓子南山一帶等說法,[21]59-60但皆與上述靺鞨人的行程不相吻合。天門嶺應即今遼寧本溪、桓仁之間的最高山峰老禿頂子山。697年五月之后,乞四比羽部駐扎在老禿頂子山以西,大體在今遼寧本溪一帶,大舍利乞乞仲象部駐扎在老禿頂子山以東,大體在今遼寧桓仁、新賓之間。也是在此期間,大舍利乞乞仲象去世,其子大祚榮代統部眾。大約是在697年八月,李楷固的部隊到來,先是攻入乞四比羽部的駐地,并臨陣殺乞四比羽,而后越過老禿頂子山,進攻大祚榮部。由營州東遷的靺鞨約萬余人,史籍稱遼東叛黨“二萬之寇”[8]2 160或是夸大之詞,或是靺鞨東遷途中另有勢力加入,即使如此,乞四比羽與大祚榮分駐老禿頂子山東西時,其人口皆不會超過萬人,戰斗人員最多兩三千人,顯然無法對抗李楷固的部隊,因而乞四比羽戰敗被殺。大祚榮之所以能夠取得天門嶺之戰的勝利,關鍵在于“合高麗、靺鞨之眾以拒楷固”,即充分動員了當地的高句麗人和靺鞨人,共同對抗李楷固的部隊。

天門嶺之戰獲勝后,大祚榮在東牟山筑城,學界的主流觀點是吉林省敦化市賢儒鄉的城山子山城,此外還有吉林延吉城子山城和龍西古城等觀點。關于東牟山,也有沈陽附近天柱山、樺甸縣說,額敦山說,額穆縣嵩嶺說,寧古塔山說,輯安(集安)東明山說等不同的認識。[22]也有學者認為此處的“桂婁”應為“挹婁”之誤,從《舊唐書·渤海靺鞨傳》稱大祚榮之子大武藝即位之前的封號為“桂婁郡王”來看,這種觀點是說不通的。所謂“桂婁之故地”,應指高句麗五部之桂婁部,即高句麗王部,[23]顯然應該分布于高句麗都城附近,即今吉林集安附近才是所謂“桂婁之故地”。如果我們相信東牟山在桂婁故地的記載,那么東牟山在吉林集安的舊說似乎更妥當。[24]208-209據《泉男生墓志銘》,高句麗國內地區,至泉男生降唐時有10余萬戶,即使至此時人口減員半數,尚能有五六萬戶、近30萬人,可能是今中國東北境內在當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而且這里的高句麗人和靺鞨人曾經與唐朝對抗,具有反唐的群眾基礎,這才是大祚榮選擇進入該地區立國的原因。大祚榮占據桂婁故地、筑城東牟山應是698年的事情。據《舊唐書》卷39《地理志》安東都護府條:“圣歷元年六月,改為安東都督府?!盵3]1 526如前所述,所謂改安東都護府為安東都督府,實際上是將原安東都護府與遼東州都督府合并,成立新機構安東都督府。究其原因,當是因為原遼東州都督府所轄府州和安東都護府所轄城傍羈縻州,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被大祚榮占據。此次機構調整等于撤銷了安東都護府,原安東都護府轄區改行羈縻都督府體制。圣歷二年(699),狄仁杰上《請拔安東表》,“臣請罷薛訥,廢安東鎮,三韓君長高氏為其主”[8]1 725。由此看來,697年三月薛訥自海路進入東北之后,一直率部駐扎在安東都護府治所新城,可能這也是后來靺鞨放棄進攻新城的原因?!杜f唐書》卷93《薛訥傳》和《新唐書》卷111《薛仁貴傳附薛訥傳》皆稱薛訥曾任“安東都護”,應該也是在此時期。698年六月改為安東都督府之后,薛訥也當轉任安東都督。狄仁杰在699年建議招回薛訥、撤銷安東鎮即安東都督府,原安東都督府轄區改由高句麗王室高氏主政。據《舊唐書》卷199上《高麗傳》:“圣歷二年,又授高藏男德武為安東都督,以領本蕃?!盵3]5 328顯然武則天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議,在699年調回薛訥,改任高藏為安東都督,將安東都督府徹底改造成為與松漠都督府、饒樂都督府性質相同的邊疆民族酋長主政的羈縻都督府。

《舊唐書》卷39《地理志》:“神龍元年,復為安東都護府。開元二年,移安東都護于平州置。天寶二年,移于遼西故郡城置。至德后廢?!盵3]1 526實行都督府體制時間并不長,至神龍元年(705)復設安東都護府,即恢復都護府體制。但是,開元二年(714)安東都護府已內遷平州,開元八年(720)薛泰以安東都護兼兩蕃使[25]112,天寶二年(743)安東都護府再遷遼西故郡城,據《新唐書》卷39《地理志》安東都護府:“有安東守捉。有懷遠軍,天寶二載置。又有保定軍”[4]1 023。安東都護兼押領契丹、奚人的兩蕃使,下轄軍、守捉,皆可證安東都護府已被改造為統兵押領契丹、奚人的機構,雖然名稱未改,但性質和職能皆已出現根本變化。大約在至德三年(758),安東都護府最終被廢止。[26]

六、 結 語

安東都護府從設立至廢止,大體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階段,自總章元年至儀鳳元年,安東都護府為唐朝在東北邊疆的最高軍政機構,直接管轄9都督府、42州、100縣,并監管遼東州都督府、熊津都督府、雞林州大都督府。施行都護領兵鎮守下的羈縻府州體制,并實行“華官參治”,但這種體制更多是停留在制度設計的層面,隨即出現的高句麗故地的叛亂使之未能真正落實。第二階段,自儀鳳元年至圣歷元年,戰亂后內遷的安東都護府僅統轄遼東州都督府,原直轄的9都督府、42州,僅有4都督府、10州僑置于遼東。施行的是都護府與都督府一體的體制,安東都護府與遼東州都督府的轄區相重合,并取消“華官參治”。第三階段,自圣歷元年至神龍元年,安東都護府改為安東都督府,并由高句麗王室后裔主政,降格為普通羈縻都督府。施行的是無華官參治的羈縻府州體制。第四階段,自神龍元年至至德三年,恢復都護府體制之后,先后遷至平州、營州境內,自開元八年起,安東都護兼兩蕃使,逐漸被改造為統兵押領契丹、奚的機構,其性質、職能皆與此前大相徑庭,至安史之亂以后即已經失去存在的必要了。

猜你喜歡
百濟都督高句麗
淺析唐羅聯軍對百濟的征討
百濟滅亡的原因
《蘇孝慈墓志》再考
——兼論北周府兵軍職都督的勛官化問題
形影不離
——《影》的標出性
《重慶鎮總兵加贈都督同知任勇烈公傳》寫作背景及其價值考論
《高句麗語研究》評介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高句麗土地所有制演變淺探
高句麗樂芻議
入唐百濟遺民流向與連云港封土石室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