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賞 共探 共構 共潤

2020-12-07 10:52葉琪琳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9期
關鍵詞:研學

葉琪琳

【摘?要】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理念中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在這個活教材里,孩子們能從中學到經驗和知識?!倍袑W是幼兒走出校園、走進生活、走進社會,以幼兒為中心,讓幼兒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實踐體驗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研學源于幼兒生活,可以讓幼兒的學習隨時隨地地發生,且蘊含著豐富的生活課程資源。研學為幼兒提供了走進生活的機會,讓幼兒共賞生活;它激發幼兒在生活中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讓幼兒共探生活;它支持生活課程的不斷生成與建構,促師幼共構課程;它點亮本土文化的內涵,共同滋潤了師幼的心靈。本文將以中班研學活動“探秘紅磚厝”為例,從共賞、共探、共構、共潤四個方面來談談研學賦予生活課程的“活教材”。

【關鍵詞】研學;幼兒生活課程;活教材

一、研學,帶幼兒走進生活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鄙钍且环N參與、一種實踐,也是一種體驗。而研學正是幼兒走出校園、走進生活、走進社會的實踐體驗活動。在研學中,幼兒有機會近距離地與生活中的事物面對面,共賞生活中所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形形色色?;虬l現生活原型中的規律,或好奇生活中未曾了解的現象,或產生體驗的濃厚興趣。這些都在研學這一社會、生活場景中自然地發生,也自然而然地帶領幼兒走進生活課程,走進“活教材”。例如,在中班“探秘紅磚厝”的研學活動中,在家長和教師的帶領下,幼兒走進了泉州后城、府文廟一帶、開元寺,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玩一玩等多種方式,與古厝進行了一場“親密接觸”。紅色的磚墻、紅色的屋頂、微微翹起的燕尾脊、矗立在屋頂兩條赤面青身的中國龍、美麗的花格窗還有古厝里藏著的各種花雕等,吸引著他們的目光,引起了陣陣的發問。在“探秘紅磚厝”的研學活動中,幼兒親臨其境、親身感受紅磚厝。近距離的研學體驗,讓幼兒擁有共同的生活經驗。幼兒發現的現象、興趣的焦點、產生的疑問,這些都是生活中“活教材”的來源,都是有價值的生活課程資源。

二、研學,讓幼兒對話生活

陳鶴琴先生指出“做”是兒童學習的基礎,他強調要讓兒童在“做中學”?!?-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有益經驗是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習得的?!庇變旱恼J知特點、學習特點要求幼兒園課程必須在幼兒的生活中,不斷引導幼兒積累探索周圍世界的經驗。我們開展的研學活動,正好為幼兒提供了在生活中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機會,為幼兒開啟了與生活的對話,成為“對話”生活課程的新媒介,成為幼兒生活課程的“活教材”。

在“探秘紅磚厝”的研學活動中,幼兒通過折一折、剪一剪、瞧一瞧、摸一摸等方式,探索發現了紅磚厝的顏色美。他們認真討論并記錄自己的尋找發現:“紅磚厝的墻壁好特別,紅磚、白石有規律地砌成了墻面……噢,原來這就是出磚入石……有的墻壁是黑黑的,摸上去冰冰的,粗粗的?!庇變和ㄟ^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等方式,發現了紅磚厝的造型美?!凹t磚厝的大門有多寬呢?”幼兒自己邁開了腿,發現距離剛好一大步?!凹t磚厝的大門有多高呢?”幼兒自己伸長手臂,發現手拉著剛好摸到門鎖的位置,爸爸伸長手臂,就摸到了門頂?!凹t磚厝的花格窗真美!我找到了綠色的花格窗!每個格子的花都有四片花瓣;我找到了外面方形,中間圓形,有龍紋的花格窗;我還找到了扇形的窗戶,窗戶上有5根石竹子?!庇變喊l現了各種形狀、各種花紋的窗戶。美麗的花格窗、生動的燕尾脊,這些無處不在的美充實了幼兒欣賞美的直接經驗;各種有趣的浮雕和紅磚白石墻面,觸手可及的美提升了幼兒發現美的能力。

研學以泉州后城、府文廟一帶、開元寺為生活活動課堂,自然地滲透著教育。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共同探究泉州紅磚厝,他們運用各種感官,學會觀察比較、學會思考、學會交流……他們收獲了堅持、不怕困難、勇于探究等珍貴的學習品質。幼兒積累了各種經驗,輕松地在“做”中學。

三、研學,引師幼共構課程

幼兒生活課程的內容,并不是嚴格的學科知識的再現,而是具有生活性、淺顯性,隨著幼兒生活情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幼兒的生活經驗、興趣、關注的熱點是確定生活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

研學成為師幼共同構建生活課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傾聽者、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分析與回應幼兒的疑問與需求,給予幼兒必要的幫助,啟發幼兒進行有意義的深度學習。在研學活動后,幼兒帶著生活經驗、問題、興趣回歸到幼兒園生活中。教師辨析幼兒可能發展的需要和其潛藏的教育價值,生成與之相關的生活課程活動,來回應幼兒研學中所疑——急于想知道、想解決的問題,支持幼兒表現研學中所愛——觀察、發現感興趣的實物,以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

在“探秘紅磚厝”研學中,幼兒對古厝的墻面產生了疑問:“什么是出磚入石?為什么會有出磚入石呢?”針對幼兒的疑問,我們進行了價值辨析,開展了專門的科學認知活動、語言講述活動、美術表現活動,與幼兒一同深度了解閩南古厝“出磚入石”獨特的建筑歷史與特征、古今“出磚入石”的異同(不規律與規律),用符號記錄、語言講述、藝術表現等形式表征幼兒感興趣的“眼中的紅磚厝”。立足于幼兒的興趣“古厝真特別”,我們權衡了幼兒發展需要,以“建古厝”拉開了游戲的序幕。當幼兒提出問題“古厝的屋頂怎么建?建起來的古厝是空心的”后,幼兒嘗試提出解決策略,而我們支持幼兒在區域活動、建構游戲、科學活動中一一解決問題,實現幼兒“一起來建古厝”的愿望。

在這樣的研學活動中,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課程內容是幼兒所喜歡、感興趣的,他們能更積極地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去解決,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而他們的興趣、發現、疑問成為生活課程發展的重要依據,不斷推動著生活課程的建構。同時,教師對其潛在課程價值進行判斷,準確把握生活課程的生長點,進一步創設區域游戲、領域活動、創造性游戲等教育環境,以問題情境、同伴資源、信息資源等媒介,為幼兒搭建深度學習的隱性支架,以一種響應的、支持的方式富有智慧地推動生活課程的建構。

四、研學,予師幼共潤心靈

研學,讓幼兒走進生活,以直觀的方式與“抽象”的本土文化面對面“互動”,讓本土文化觸手可及、賞心悅目。師幼在共構生活課程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了解本土文化,在傳承、熱愛閩南文化方面初見教育成效,為本土文化的活態傳承注入新動力,師幼心靈得到本土文化的共潤。在“探秘紅磚厝”的研學活動過程和整個課程的建構過程中,幼兒進一步認識泉州紅磚厝的建筑風格與特色,發現探索紅磚厝的顏色美、造型美,尋找紅磚厝的燕尾脊、花格窗、磚墻,傾聽“出磚入石”“紅磚厝”的故事等,對閩南本土文化有了初步的認同感。幼兒用各種表征方式表達了自己研學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訴說著那份濃濃愛鄉之情。愛家鄉、愛本土文化的情感悄然在幼兒幼小的心靈萌芽,他們對閩南本土文化也有了初步的認同感。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官,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豐富而寶貴的古城本土文化蘊藏著幼兒學習和探索的課程資源,而研學激活了古城本土化的生活課程資源,成為幼兒生活課程的“活教材”。幼兒在研學這一生活情景中發現、探索、挖掘本土化的生活課程資源——“活教材”,真正實現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季梅,馮曉霞.《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陳鶴琴.活教育(陳鶴琴教育思想讀本)[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魯敏.回歸生活的幼兒園課程[J].教師,2013(12).

[4]王月連.關于文化適宜性的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8(6).

猜你喜歡
研學
善思與研學齊驅,智慧和靈動共舞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快樂研學之旅
研學旅行云平臺設計探究
高中歷史研學方案設計的原則與策略
拓展視野,規劃人生 高中生寒假研學忙
浙江省首批中小學省級研學基地營地授牌
基于研學旅行的地理綜合思維培養例析
緊繞目標定位 開發研學課程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