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高段數學閱讀材料的使用研究

2020-12-09 05:39高琳琳
小學時代·上旬刊 2020年8期
關鍵詞:閱讀材料小學數學

高琳琳

【摘? 要】? 對新人教版小學高段數學教材中的閱讀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提出了“情境聯系——增強知識趣味性”“課內延伸——拓寬學生知識面”“歷史追尋——豐富教學內涵”“課外調查——實現生活價值”等多樣的教學方式,深入挖掘數學文化的背景知識并提升內容的可讀性,加強數學思想的滲透與數學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閱讀材料;小學數學;課外調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材上的閱讀材料也越來越豐富。如《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2013年版)》教材中就有“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學”等板塊。與此同時,許多一線教師的教學理念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將數學閱讀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從這些角度看數學閱讀材料的設置似乎頗為合理。但是,對于這些數學閱讀材料的目標該如何定位?教師該如何在教學中使用這些閱讀材料?通過使用閱讀材料想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帶著這些疑問,筆者進行了實踐研究。

一、閱讀材料的使用原則

1.拓展類知識整合用,完善數學認知。數學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有一部分是對數學課堂上內容的補充,與教材內容一起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數學認知體系。除此以外,數學閱讀材料中還蘊含著很多深刻的數學思想方法,如:《九章算術》中的圓田術蘊含著極限的數學思想。綜合整合這些知識類和思想類的材料,可以讓學生學到的數學內容更加完整。

2.歷史類知識追尋用,感悟數學價值。數學史是我們日常教學中的盲點。沒有數學史的數學一定是不完整的,因此數學教學過程中這方面的內容很重要。數學教材中有豐富的數學史材料,如:哥德巴赫猜想、簡介方程的歷史、古今正負數的使用、圓周率的簡介等內容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追尋數學發展的足跡,才能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文化價值,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和運算技巧,它也是有溫度的,和語文等文字學科一樣有歷史和情懷。

3.現象類知識探究用,發展綜合素養。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探究也是獲得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教材中有一些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材料,比如恩格爾系數簡介、天平中找次品、黃金比等知識,這些“閱讀材料”非常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比較適合學生進行課后調查和研究。因此,教師可以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設計成一些課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究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感覺到數學是有用的,是有價值的,還能不斷獲得自我發展,提高綜合素養。

二、閱讀材料的使用方式

1.情境聯系——增強知識趣味性。數學課本中有很多與生活有關的知識,很多好玩的好看的現象中都蘊含著數學知識,我們在教學時,就可以利用這些知識對所學知識進行豐富,用情境或者游戲的形式將看似無關的知識與現象聯系起來,增加數學的生活性與趣味性。比如,在教學《解簡易方程復習課》的時候,筆者在引入環節使用了人教版五年級上冊72頁的猜數游戲,如教材圖,具體的引入可以這樣:

師:同學們,在開始今天的教學前,我們先來玩一個數字游戲。老師這里有一個非常神奇的數字魔盒,只要你的心中想一個數,通過我的數字魔盒以后,我能根據結果猜出你寫的數。

(學生輸入數字,教師根據輸出答案猜測原始數字)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是怎么猜出來的嗎?

生1:是根據方程的原理猜出來的。

生2:我們可以倒推。

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融入方程的知識,學生很愿意參與這樣的數學游戲,更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了數學知識,這樣一節枯燥無味的方程復習課就會變得趣味十足。

2.課內延伸——拓寬學生知識面。課內延伸是對拓展類知識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例如,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中的“你知道嗎”這一板塊,一共有7個數學閱讀材料,包括分解質因數、短除法、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等。在教學最大公因數的時候書本介紹了兩種列舉法,而在這節課后面的“你知道嗎”板塊中介紹了短除法。筆者將這兩個內容結合在一起使用,具體如下:

①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用列舉法找到了24和26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F在老師這里有一組數(課件出示:84和96的最大公因數是?),可以用列舉法找128和96的最大公因數嗎,你有什么困難?

生1:用列舉法找128和96的最大公因數,要先分別找出128和96的因數,而他們的因數很多,容易出現遺漏。

師:今天老師還要介紹一種簡便的方法,可以用短除法來求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F在我們以24和36為例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②小組交流,學習短除法

閱讀材料,并想一想:

每次用什么做除數去除?除到什么時候為止?怎樣求出最大公因數?

③歸納方法

師:你能用概括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的步驟嗎?請同學說一說。

通過這樣的教學就能將這兩種方法進行有機結合,能夠在理解最大公因數的基礎上掌握簡便的計算技巧。這樣的閱讀材料就可以作為課堂拓展內容進行學習。

3.歷史追尋——豐富教學內涵。數學教育應該是融合了數學知識和數學文化的一種教學,而數學教材中“你知道嗎”部分就有很多與數學史相關的材料。例如,六年級上冊“你知道嗎”——圓周率的歷史,其實除了自行閱讀,可以讓學生事先查找好資料,通過探究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感受到數學文化的價值。將數學家的故事、數學概念的產生背景、數學知識點發展歷史等內容融入到課堂中,能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文化味。

4.課外調查——實現生活價值。新課程標準提出,在數學的教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些能力除了在運用數學知識做題時培養,還能通過數學實踐活動發展,數學教材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實踐素材。比如,六年級上冊“你知道嗎”——恩格爾系數,除了簡單的讀一讀,讓學生說一說這些百分數的含義,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收集數據(如家庭收入和每月支出情況等等),然后課堂進行交流??梢栽O計如下的調查表:

三、閱讀材料的使用評價方式

現有的評價考核都是針對課本知識,缺乏對“閱讀材料”的評價,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閱讀材料”的使用進行定量或定性的評價,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

1.采用編寫習題的方法進行定量評價。閱讀材料不考,所以沒有受到重視,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們可以采用編寫習題的方法考查學生閱讀材料的掌握情況。比如,下面哪個分數可以化成有限小數?這種方式能夠定量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會引起相關老師的重視。

2.采用數學“長作業”的方式進行過程性評價。對于閱讀材料的使用情況考核,教師可根據閱讀材料的特點,設置相應的作業形式。比如,數學應用類的閱讀材料——平面輪廓是圓形的原因,學習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長作業”的形式展開調查,制作成學習小報等作品,活動結束之后,優秀的作品可以進行展覽。

數學閱讀材料雖然在教材中只占了小小的一個區域,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它有著豐富的內涵。作為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數學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筆者應用數學閱讀材料進行教學所需要思考的問題不僅僅只有這些,只有不懈探索和研究,才能使得閱讀材料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才能更好地為數學學科服務,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服務。

猜你喜歡
閱讀材料小學數學
談農村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設計與安排
新課程下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
初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探微
大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數學錯題的自主管理與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