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首都特質人才培養策略探索*

2020-12-13 07:35魏金強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特質中心北京

王 侃 魏金強

(北方工業大學教務處,100144,北京)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提出了“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為首都北京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對于北京來說,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城市建設,就是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做出的重要指示,緊密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復同意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明確北京“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積極開展實施“四個中心”的各項工作。

落實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四個中心”建設[1],北京高校應該主動作為,把創新人才培養始終貫穿和融合于“四個中心”建設之中。 要從“四個中心”城市整體定位和首都特殊地位的角度進行認知,而不能僅僅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去考量。 首都北京的科技創新中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具有高標準、高素質、高水平、高質量的特殊需求。 這種特殊需求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首要任務就是保障重大政治活動和政治建設。 二是北京是具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歷史內涵豐富。 三是首都北京承擔著重大國際交流活動,直接面對國際開放大局。 四是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科技創新中具有示范、引領作用。[1]因此,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符合首都的特殊需求。

培養適合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創新人才,北京高校具有天然的優勢。 北京高校的主要生源主要來自北京本地,很多學生出生在這里,成長在這里,從小受到自然的北京文化熏陶,懂北京愛北京;他們學習成才于北京,受到具有北京特色的高等教育培養,具有思想開放、文化底蘊深厚、知識能力強等創新人才特點。 他們大部分人畢業后工作在北京,直接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服務,從內心里愿意投身于北京,奉獻于北京。 所以說,北京高校培養的人才就是要直接服務于北京“四個中心”建設,特別要適合于首都科技中心建設的需要。 因此,我們應該以首善的標準、以首都未來城市建設總體需求培養適合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創新人才。 這種創新人才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質,如何進行培養,需要我們進行不斷的實踐和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绷暯叫聲r代創新人才思想,為培養創新人才指明了方向,北京高校應該不斷調整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在實施北京“四個中心”發展戰略,特別是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不斷發揮創新人才供給的關鍵作用。

1 面向北京科創中心建設的首都特質人才取向

服務于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新人才,一定要適應北京“四個中心”定位的整體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要具有首都創新人才的首都特質,這種特質表現為“兩個素質,兩種能力”,兩個素質即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兩種能力即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 這些特質在服務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同時滿足北京“四個中心”總體建設的要求。

1.1 政治素質

服務于北京的創新人才首先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覺悟,要從政治上服務。 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和政治中心,政治建設氛圍濃厚、重大政治活動較多,需要高校學生體驗與參與,要求高校人才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較高的政治覺悟。

政治立場決定了一個人的政治思想、政治覺悟和政治意識,是北京高校培養的首都特質創新人才的首要因素。 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最關鍵的要求就是要忠于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要具有堅定的政治意識和原則,自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具有堅定的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聽從黨的召喚,服務于祖國建設的需要。

政治覺悟是對社會政治生活的認識、理解,以及為一定政治目標奮斗的精神,就是對各項工作盡職盡責,困難面前勇于向前。 服務于北京的人才,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懂得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自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服務北京科技創新中建設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1.2 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是首都特質人才的重要標簽,只有文化上認同北京,才能從內心上熱愛北京。 這種熱愛來源于學生出生在這里、成長在這里、成才在這里,在成長成才的各個階段,形成了首都特質人才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蘊。

文化自信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文化素質首先要有文化自信,熱愛文化、欣賞文化。文化自信首先要喜歡和熱愛文化、傳承和弘揚文化,并且具有為文化事業奮斗的理想和抱負。 在豐富的北京文化語境下,服務于首都科技創新中心的人才,要堅守文化自信、傳承北京古都文化、欣賞京味文化、實踐創新文化,在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不斷融入京味文化,融入人文情懷。

文化底蘊是對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對文化韻味的體驗形成的文化認知。 北京特色的文化體現在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在形式上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服務于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創新人才,只有對這些文化有親身體驗、充分了解、深刻認識、加大積累,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把這種文化融入血脈、植入靈魂、化為行動,在科創中心建設中傳承、弘揚北京文化,在建設中引入北京標識和文化元素。

1.3 溝通能力

科技創新人才需要具備溝通的特質,在創新活動中,既能參與國際交流,也能在自己的工作環境中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 北京的國際交往活動日益頻繁,國際交流中心日趨凸顯,首都特質科技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國際交流的國際視野、平等自信和交往能力,要積極參與到國際交流這個大舞臺。

國際視野是用國際眼光或者國際視角看世界,科技創新人才要站在全球的角度上審視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人文表象,并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1]在全球一體化的推動下,當今世界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科技交流日趨頻繁,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倍受世界各個國家關注。 北京國際交流中心建設,必將加速北京城市的國際化,投身于北京建設的人才必須是國際化人才,必須用國際視野的角度觀察世界變革、科技發展,這樣才能在科技創新中與世界創新發展同步,甚至走在世界創新的前列。

平等自信是在與人進行溝通時,要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文化地位充滿自信。 在國際交流溝通過程中,任何場合都不卑不亢,能夠順暢、平等地進行交流。 要做到這一點,首都特質的創新人才必須對國際知識及環境、國際文化有所了解和認知,了解必要的國際知識、相應的文化背景,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同時要熟悉首都北京的歷史、風俗、文化,形成深厚的知識底蘊,增強溝通交流的自信心。 要在參與國際交流過程中體現四個自信,以對中華文化、首都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平等自信地參與國際交往。

交往能力是指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識別文化差異和排除文化干擾并成功地進行交際的能力。 首都特質的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強有力的語言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除了具備良好的漢語溝通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能夠運用國際通用語言,特別是英語,進行國際溝通交流。 北京高校培養的學生應具備熟練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要具備與他人有效進行信息溝通的能力,要具備與他人進行思想、文化、科技溝通交流的能力,這樣才能適合北京國際交流中創新人才的需要。

1.4 創新能力

首都特質的創新人才的突出特質就是創新,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 創新素質在建設北京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表現為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實踐,科技創新人才能夠勇于創新、善于創新,并在創新實踐中取得創新成果。

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2]創新精神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激發動力,是創新人才在探索未知難題和涉足未知領域應該具有的勇于探索求真、敢于攻堅克難、耐于孜孜以求、善于大膽創新的精神。 創新精神是首都特質創新人才的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只要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就會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就可能在創新中取得有價值的成果。

創新能力是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3]創新人才通過創新活動、創新行為而獲得創新成果。 在科技創新領域,創新能力體現在科技活動中形成或產生新的思想、觀念或創意的能力,利用新思想、觀念或創意創造出新的產品、流程或組織等各種新事物的能力,應用和實現新事物價值的能力。[4]當今社會的科技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創新能力競爭,創新能力是首都特質創新人才必備的核心能力。

創新實踐就是要投入資源、精力開展創新活動,取得創新成果。 科技創新研究是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在開啟一個創新實踐過程中,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現成的模式套用,沒有近似的成果可以借鑒,也沒有捷徑可走,要想取得創新成果,就要靜下心來,甘于寂寞,坐冷板凳,不斷探索,不懼失敗。 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正全面提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踐正全面展開,首都特質的創新人才要全身心投入到創新實踐之中,在創新實踐中堅定信心,持之以恒,刻苦鉆研,在創新實踐中實現理想和價值。

2 首都特質創新人才的培養策略

高等學校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培養首都特質創新人才過程中,以首都科技創新中心的標準,打造創新人才的首都特質。

2.1 堅持立德樹人政治標準

發揮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基礎上,重在運用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種手段。

要堅持“立德樹人”目標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立身之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眻猿至⒌聵淙?,逐步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北京高校要遵循教書育人的規律,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5]

要改革思政課程教學方法。 通過改革思政課教育方法,為學生搭建思政課展示平臺,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角,積極進行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對思政課有更多的收獲,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政治覺悟。[6]思政教師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因材施教,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要不斷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創造更加新穎的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和針對性,提升學生出勤率和抬頭率。

要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等政治要素于理論教學、專業教學、實踐教學中有機結合。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學習專業發展史、科學難題攻關、科學家的奉獻精神等內容,樹立敢于創新、勇于攻關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專業、報效祖國的遠大專業理想。使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2 多渠道加強文化素質養成策略

建立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成體系的文化素質選修課,開設基礎理論類、作品鑒賞類、文化實踐類等不同類型的公共文化課,注重學生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培養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樹立良好的審美能力,讓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打下基礎。

構建校園文化氛圍。 舉辦系列文化專題講座,結合新時代文化特征,定期舉辦講座,給學生講述文化、歷史、文學、科創、人文等知識講座,培養學生文化素質,增強自我修養。 重視文化藝術活動,開展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組織學生參加合唱比賽、舞蹈比賽、傳統文化活動等,營造蓬勃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為學生文化實踐搭建平臺。 組織學生參與各類校外文化藝術比賽和校外文化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的文化實踐能力,增強文化自信、能力自信。 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北京古都文化遺址、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參加多種形式的文藝比賽和文藝匯演等文化活動,為學生搭建文化實踐的大舞臺,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

2.3 語言應用導向的溝通能力培養策略

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方法。 從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溝通能力出發,大力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根據語言學習的本質和特點,加強互動教學,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強化小班教學、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在課堂上積極營造利于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要充分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線上線下結合,把學生的語言知識能力轉變為言語應用和語言溝通能力,以滿足個性化創新人才專業發展需要。

實施英語課程改革。 基于學生語言基礎上的差異和個性化需求,遵循“因才施教”的教育理念,實施個性化英語課程改革。 比如,新生入學后第一學年集中學習《大學英語》課程,實施分層教學。 大學二年級開始,為全體學生開設大學英語個性化課程,所用教材為個性化課程教材,學生選修英語語言技能、學術英語、職業英語、跨文化交際英語、綜合素養等方面的課程,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強化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

改革考試評價方式。 評價手段對學生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具有引導作用,要樹立以學生語言應用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為目標的評價方法,將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激勵廣大教師教的積極性和廣大學生學的主動性。 要進行多元化評價,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并重,注重學生平時外語學習行為和應用能力的評價,要把聽力、口試與筆試考評相結合,綜合評價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2.4 以實踐為抓手的創新特質培養策略

營造創新氛圍。 高校教師要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第二課堂、學生科技活動、素質拓展等多個環節,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在廣大學生中形成勇于創新、敢于創新的思想意識,在校園中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文化氛圍。

建立實踐創新培養體系。 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增加實踐創新學分、設置創新課程和授課內容。 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學生發表學術論文、獲得專利、軟件著作權、科技競賽獎勵、參與教師科研并取得創新成果等,均能獲得實踐創新學分;邀請行業專家為學生授課,進行創新意識的教育;開設“綜合性設計型實驗”等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 實施彈性學分制,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提供更寬松、更靈活的制度保障。

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創新能力。 通過設立“工作室”或“創作室”,重點培養創新尖子;通過學科競賽促創新能力,發揮學科競賽作為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通過全面向學生開放實驗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在實驗室獨立進行創新實驗;通過開展“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將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新計劃項目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有機結合起來,切實做到“實項目,真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創新。

3 結語

北京高校要立足北京,服務北京,特別是在北京“四個中心”建設中,要發揮優勢,主動作為,深入了解新時代北京科技中心對創新人才的特殊需求,探索具有政治素質、文化素質、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首都特質創新人才的新途徑,應該以首善標準和首都未來城市建設總體需求為引領,加大力度培養創新人才首都特質,為首都科技中心建設持續提供高標準、高素質、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人才。

猜你喜歡
特質中心北京
論宋韻文化的精神特質及生成原因
在打造“兩個中心”中彰顯統戰擔當作為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癡顛狂怪”特質
北京,離幸福通勤還有多遠?
北京春暖花開
北京的河
好校長應該具備的三大特質——兼談校長培訓的幾點思考
北京,北京
別讓托養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