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鹽堿地水稻種植及其病蟲害防治技術

2020-12-14 03:59王建國
農業工程技術·綜合版 2020年9期
關鍵詞:鹽堿地種植東北

摘要: 東北水稻是全國糧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提升單位面積內的水稻產量和品質,就成為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題。該文首先從科學選擇水稻品種,科學育苗,構建合理耕作制度,科學插秧、施肥、灌溉等方面分析了東北鹽堿地區水稻種植技術要點,然后論述了病蟲害防治原則與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以期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

關鍵詞:東北;水稻;鹽堿地;種植;技術要點;病蟲害;防治

王建國. 東北鹽堿地水稻種植及其病蟲害防治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6):64-65.

根據水稻的生產地域和氣候來看,水稻在南方地區具有優勢氣候條件,但是從稻米的食用口感來說,北方地區尤其是東北鹽堿地區生產的水稻顆粒飽滿、稻香充盈,更深受消費者青睞[1]。在白城鹽堿地區,水稻種植主要以早熟單季稻為主,如白稻8等品種,生育期為130天左右,公頃產量7-8 t。隨著科技和種植技術的發展,中晚熟品種,如吉粳88(生育期為142天)、吉粳816(生育期為137天)也進行了大面積的種植。由于一年只生產一季水稻,在生長過程中能夠積累足夠的營養物質,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

一、東北地區水稻種植技術要點

1、科學選擇水稻品種

東北鹽堿地區獨特的土壤、氣候環境,對水稻品種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在選擇水稻品種時,一定要結合本地區的土壤、氣候環境、種植制度以及水稻生育周期,選擇高產、穩產、適應能力較強、抗病、耐鹽堿、抗倒伏、品質優異的水稻種子[1]。在種子選擇過程中,應該確保顆粒飽滿,并對種子進行發芽率測定。

2、科學育苗

水稻育苗過程,機插秧秧苗通常在30-35天,秧苗高度控制在13 cm左右。播種之前應該做好種子的處理工作,選擇晴朗天氣,連續曬種2-3天,打破種子的休眠期,提高種子的吸水能力和發芽率,同時利用陽光照射也能殺滅種子表面的多種致病菌。

選種:通常采用比重為1.13的鹽水選種,鹽水選種后要用清水沖洗,防止降低發芽率。

浸種:用一定量的氰烯菌酯或包衣劑包衣后進行浸種,浸種7-10天。

催芽:將浸好的種子用溫水沖洗后放置在催芽室當中,當有80%的種子露白之后就可以進行播種了。

鹽堿地水稻秧苗培育過程中,應該構建大中棚配套措施,推行“三推兩早”栽培技術措施,推廣缽育擺栽技術。播種之前應該做好苗床處理和育秧基質的配制工作。選擇通風向陽、排灌方便的地塊整平做育秧床。播種之前選擇富含腐殖質的江沿土或優質田間土壤,配以適量的水稻育秧劑,再用一定量的濃硫酸(每500 kg育秧土用2.5-3.5 kg)將營養土的pH值調至4.5-5.5之間,然后將育苗基質均勻地撒播在事先鋪好隔離層的苗床上或擺好的缽盤內。播種之前灌溉一次透水,將種子撒播在苗床上覆蓋土壤,并覆蓋薄膜起到增溫保濕的作用。當秧苗生長到30-35日齡之后,就可以進行大田移栽了。

3、構建合理的耕作制度

構建完善的耕作制度,保證耕作層的深度能夠維持在15-25 cm。條件好的地塊在上一年秋季水稻收獲后使用大馬力拖拉機及時進行旋耕翻地[2];也可以在春季化凍達25 cm深時進行耕翻。結合耕翻深施有機肥,以改變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通透性。水田早春進行水整地,要一次性完成滅茬碎土工作。整地結束之后確保田面平整,土壤細碎,田間高低適宜,田面平整。

4、科學插秧

由于東北地區倒春寒嚴重,要做到淺水插秧,深水護苗[2]。在插秧時要栽插較淺,但不能飄苗,栽插深度控制在1.0-1.5 cm左右。保證秧苗栽插筆直,行距、株距合理,一般每個定植穴栽插秧苗3-4株。栽插結束之后要確保田間整齊,不能出現高低不齊、深淺不一致的現象。秧苗盤上不存在雜草,插秧時及時去除病態苗、弱苗,隔夜秧苗不能夠使用。稻田當中的水層過深、過淺都不適合插秧,田面不整或者泥漿不沉漿也不能進行插秧。

5、科學施肥

水稻施肥應該保證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土壤施肥和葉面施肥相結合,深施肥和淺施肥相結合,在施肥過程中要依據肥料特征和水稻生長情況確定最佳施肥量。在水稻插秧之前要施入基肥,一般每畝追施尿素3 kg、磷酸二銨10 kg、硫酸鉀6 kg、硅肥25 kg,將上述肥料混合均勻之后撒到田間[3]。一般在水稻6葉齡追肥;水稻生長到7.5葉齡后,結合秧苗的實際生長情況,可以每畝追施尿素1-2 kg補施蘗肥,這樣有利于秧苗的根系生長發育和促進有效分蘗的生長;水稻進入孕穗期期,每畝追施尿素5-10 kg、硫酸鉀3 kg;水稻進入灌漿期可每畝補施尿素1.5 kg,有利于水稻籽粒的灌漿。

二、病蟲害防治

在水稻病蟲害防控過程中,一定要進行有效的流行病學調查,無論苗期還是本田期病蟲害,都要以“預防為主”。要對近幾年水稻生長過程中常見病蟲害的流行情況進行動態調查和分析,掌握病蟲害的實際流行特點和流行季節,這樣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預防和整治,保證水稻健康生長發育,避免病蟲害對水稻生長造成不良影響。要提升農民群眾的科學防治意識,提高其農技操作能力和科學種植專業素質。在水稻病蟲害防控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原則。

1、水稻病蟲害防治原則

在水稻病蟲害防控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化學農藥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要加快綜合防控技術在廣大基層地區的推廣應用。在水稻生產過程中,應該逐漸引導種植戶轉變傳統病蟲害防治模式,逐漸向無公害方向轉變,減少使用化學農藥。當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手段達不到防控標準后,應該選擇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控。積極向農民群眾推廣生物農藥、植物農藥、仿生物農藥、微生態農藥。這些農藥作用時間較長,同時也不會對整個生態環境造成威脅,有利于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避免病蟲害產生耐藥性。

2、水稻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

在鹽堿地水稻栽培管理過程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病蟲害是水稻苗期立枯病、稻瘟病、潛葉蠅、稻搖蚊和二化螟,嚴重時會造成水稻秧苗大面積死亡或本田大面積絕收。

防范上述幾種病蟲害,應該從初期開始。

苗期立枯病的防治:保持苗床的pH值在4.5-5.5之間,高于5.5時澆施酸化水。預防或發病初期用15%或30%的惡霉靈兌水澆施苗床。當田間的水稻葉片開始出現稻瘟病病斑時,可以使用20%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劑100 g,兌水30 kg噴霧;或者使用50%的硫磺唑,每畝使用250 mL,兌水50 kg噴霧,間隔5-7天使用一次,連續使用2-3次。水稻破口期可以選擇使用上述藥物進行防控,連續使用3次,每次間隔5-7天,能夠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潛葉蠅危害初期可以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30 g,兌水50 kg噴霧。稻搖蚊在水稻插秧后就要用藥進行防治,使用1.8%阿維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潑澆。水稻二化螟一般在卵孵高峰期后5-7天防治,可以使用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

參考文獻

[1] 楊少軍. 科學防治水稻主要病蟲害實現優質穩產[J]. 農民致富之友,2015(22):85.

[2] 李逢江,李逢珍.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 北京農業,2012(A4):14.

[3] 李為華,許文偉. 東北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 民營科技,2016(7):217.

猜你喜歡
鹽堿地種植東北
“希望這‘光板’的鹽堿地都變綠”
Make ’Em Laugh
奇葩植物使鹽堿地變景觀
每到冬天,東北就變成了“凍”北
大東北的春節
淺談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原則和方法
鹽堿地變良田
鹽堿地變良田/鹽堿地為什么不立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