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司馬懿的兩次涕哭解讀他的德行

2020-12-15 06:50王曉喬譚良嘯
青年時代 2020年27期
關鍵詞:司馬懿流淚

王曉喬 譚良嘯

摘 要:司馬懿從政后有兩次涕哭,涉及他政治生涯中的兩次重大事件。一次是在魏明帝曹叡病逝前受遺命輔政感動而哭,一次是他受曹爽排斥后裝病,為麻痹對手的試探而痛哭。這兩次涕哭,一真一假,反映出他的雙重人格。本文將從司馬懿兩次涕哭的歷史記載、原因出發,解讀司馬懿的德行。

關鍵詞:司馬懿;流淚;雙重人格;卑劣德行

一、引言

據史書記載,司馬懿從政后曾兩次涕哭流淚,一次在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明帝曹叡病逝前急召他受遺輔政時;一次在正始九年(公元248年),他佯裝重病,于曹爽的心腹來察看時。這兩次涕哭,都涉及司馬懿政治生涯中的重大事件;這兩次涕哭,雖一真一假,卻生動感人,讓人看到他的才智、德行、人品,使得一個鮮活、復雜的政治家躍然紙上。本文試以這兩次涕哭解讀他的德行。

二、兩次流淚的史書記載

關于司馬懿從政后的這兩次涕哭,《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引分別都有記載。

(一)關于受遺時的涕哭

《三國志》正文曰:“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還至河內,帝驛馬召到,引入臥內,執其手謂曰:‘吾疾甚,以后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宣王頓首流涕?!?/p>

《三國志》注引的《魏略》《魏氏春秋》,則十分詳細地把司馬懿入宮見明帝受遺時的場景生動再現?!段郝浴吩唬骸跋仁?,燕王為帝畫計,以為關中事重,宜便道遣宣王從河內西還,事以施行。宣王得前詔,斯須復得后手筆,疑京師有變,乃馳到,入見帝。勞問訖,乃召齊、秦二王以示宣王,別指齊王謂宣王曰:‘此是也,君諦視之,勿誤也!又教齊王令前抱宣王頸?!薄段菏洗呵铩吩唬骸皶r太子芳年八歲,秦王九歲,在于御側。帝執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復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與爽輔此。宣王曰:‘陛下不見先帝屬臣以陛下乎?”[1](P114)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司馬懿先得到去河內的詔令,后又突然得到入京的手詔,于是兼程前往;進入皇宮嘉福殿拜見明帝,明帝拉著他的手說,“吾病已重,今以后事屬托于君;現得見君,無所遺恨了”,聽到明帝如此說,司馬懿忍不住熱淚盈眶。明帝又囑咐他與曹爽共同輔政。當時齊王曹芳8歲,秦王曹詢9歲,在御床旁,明帝指著曹芳說,“此子是也,君審視之,不可誤認”,說完,令曹芳上前去抱住跪地的司馬懿的脖子。這一番話語,這一個動作,表達出明帝深沉的托付幼子之情,令人悲傷感懷。司馬懿早已老淚橫流,磕頭說,“陛下不記得先帝昔日叮囑臣輔佐陛下的事嗎”,表態說他過去作為輔政大臣是盡心盡責的,以后也會如此,要明帝放心。

司馬懿受遺之事在若干年后人們還提及,“明皇帝臨崩,把太傅臂,以后事付之,此言猶在朝士之

耳”[2](P700),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二)關于裝病時的涕哭

《三國志》正文記載司馬懿裝病一事極簡略:“李勝出為荊州刺史,往詣宣王。宣王稱疾困篤,示以羸形。勝不能覺,謂之信然?!笨赡苁且驗榛刈o,沒有涕哭的情節。而在注引《魏末傳》中,則把裝病的司馬懿哄騙前來探視的李勝流淚,而自己也悲傷流淚的情景十分詳細、生動地記錄下來。

《魏末傳》曰:“爽等令勝辭宣王,并伺察焉。宣王見勝,勝自陳無他功勞,橫蒙特恩,當為本州,詣閤拜辭,不悟加恩,得蒙引見。宣王令兩婢侍邊,持衣,衣落;復上指口,言渴求飲,婢進粥,宣王持盃飲粥,粥皆流出沾胸。勝愍然,為之涕泣,謂宣王曰:‘今主上尚幼,天下恃賴明公。然眾情謂明公方舊風疾發,何意尊體乃爾!宣王徐更寬言,才令氣息相屬,說:‘年老沈疾,死在旦夕。君當屈并州,并州近胡,好善為之,恐不復相見,如何?勝曰:‘當還忝本州,非并州也。宣王乃復陽為昏謬,曰:‘君方到并州,努力自愛!錯亂其辭,狀如荒語。勝復曰:‘當忝荊州,非并州也。宣王乃若微悟者,謂勝曰:‘懿年老,意荒忽,不解君言。今還為本州刺史,盛德壯烈,好建功勛。今當與君別,自顧氣力轉微,后必不更會,因欲自力,設薄主人,生死共別。令師、昭兄弟結君為友,不可相舍去,副懿區區之心。因流涕哽咽。勝亦長嘆,答曰:‘輒當承教,須待敕命。勝辭出,與爽等相見,說:‘太傅語言錯誤,口不攝杯,指南為北。又云吾當作并州,吾答言當還為荊州,非并州也,徐徐與語,有識人時,乃知當還為荊州耳。又欲設主人祖送;不可舍去,宜須待之。更向爽等垂淚云:‘太傅患不可復濟,令人愴然?!盵3](P285)

曹爽令任命為荊州刺史的李勝以拜訪為借口去察看司馬懿生病的虛實。李勝見到臥榻上的司馬懿,說了一番客氣話后,見司馬懿緩慢起身令榻旁的兩婢女侍衣,而因動作不便無法穿上衣服;司馬懿又指著口,意思是口渴想喝點什么,一婢女去進來一杯粥,他接過想自己喝,結果沒法喝進去,多半都流在胸前的衣服上。李勝在一旁看到如此情景,傷感不已,禁不住流淚說,“想不到明公尊體病重竟然到如此地步”。司馬懿休息了一陣才緩過氣來,然后佯裝昏聵。李勝是荊州南陽人,告訴他將任“本州”刺史,而司馬懿故意在“本州”“并州”“荊州”這幾個地名上混淆糾纏,弄得李勝幾次大聲糾正,才好像聽明白。司馬懿說自己年老神志恍惚,所以一直沒有弄明白原來是李勝要回荊州任刺史。他告訴李勝:“今日與君一別,恐怕以后難再相會,待病體稍好一點,便設宴為君送行,作生死之別。屆時令兒子師、昭兄弟與君結為友,托付于君,請不可舍去他們,以滿足懿區區之心?!彼抉R懿邊說邊流淚。李勝也傷感嘆氣回答,遵命等候安排。拜訪結束,李勝便去向曹爽等人詳細稟告察看的情況,然后流著眼淚說,司馬懿的病是不可能治愈了,現他已成為只剩下一口氣的死活人。于是,曹爽等人信以為真,完全放松了對司馬懿的戒備。

三、兩次流淚的原因

司馬懿的這兩次流淚,原因是什么呢?

(一)受遺時涕哭流淚是因被感動

司馬懿憑才能功績一生兩次受遺輔政。第一次是在曹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文帝曹丕病重時,與曹真、曹休、陳群等“并受顧命輔政”。他初次位列輔臣,進入王朝最高權力核心,當時可能也很興奮、激動,卻沒有動情而哭泣。

這一次他受遺輔政時為什么如此動情,又是磕頭,又是涕淚交流?原因有二,一是從權力核心中排擠出來后,突然被召予以重用,巨大的起落反差令他百感交集;二是明帝曹叡托孤時的傷感真誠,生動感人。60 歲的司馬懿再成為輔政大臣,情不自禁老淚橫流。

魏明帝曹叡以年僅8歲的齊王曹芳為繼承人,對于輔政大臣的人選,病榻上的曹叡以燕王曹宇為大將軍,作為首輔大臣,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四位為協輔大臣。司馬懿并沒有被確定為輔政大臣。司馬懿在魏文帝曹丕臨終時曾與曹真、曹休、陳群同為輔政大臣,輔佐明帝曹叡;在曹真等三人死后,他伐蜀獲勝,又新破遼東,功績和威望已無人可及。按常理,官居太傅的司馬懿當然應該又是輔政大臣。然而,不僅沒有確定為輔政大臣,當曹宇出任首輔大臣后立即奏請魏明帝,反而令他在破遼東班師回朝時繞過洛陽,徑直回原來的駐地長安。元老大臣司馬懿被排斥在中央核心權力之外,他的失落感可想而知。

中書監劉放和中書令孫資在曹丕、曹叡兩朝都主管中書省事務,一直處于朝廷權力核心。作為明帝身邊的要臣,被幾位才智平平的人擠出輔臣之外,而其中的夏侯獻、曹肇、秦朗又歷來與之不和,受命后即放出話要收拾他倆。劉、孫二人懼怕,暗中議定要推翻公布的輔政大臣人選,舉薦他們擁護的司馬懿,于是就尋找機會在曹叡面前說幾位輔臣的不是。宮廷內短短幾天激烈的斗爭,以劉、孫二人的勝利告終,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四人被免職,逐出皇宮;曹爽被任命為大將軍,成為首席輔政大臣;皇帝以手詔急征司馬懿入京,受遺輔政。

司馬懿率大軍剛抵達河內郡,準備向西前去長安,突然特使持皇帝手詔到來,稱急盼與之見面。正在郁悶的司馬懿又驚異又欣喜,憑著長期政治斗爭的經驗,他預感京城出了大事,且與魏國的前途和自己的命運密切相關。于是“乃乘追鋒車晝夜兼行,自白屋四百余里,一宿而至”。這種毫無預兆的劇烈變故,把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失落而又郁悶的司馬懿將拉回到權力中心,讓他處于興奮、不安之中。

而病危的曹叡強忍不死等待司馬懿的到來,拉著他的手,以幼子相托的話語,及齊王上前抱其頸項的親密動作,重重撞擊了司馬懿情感的閘門,他禁不住熱流長淚,叩頭感恩,表示自己將不辱遺命,做一個稱職的輔政大臣。

司馬懿受遺輔政時的流淚,是發自內心、有情有義的,將一個忠心的曹魏重臣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二)裝病時的流淚是為了哄騙對手

司馬懿一生兩次裝病。第一次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他被河內郡舉為上計掾,時年23歲?!拔何涞蹫樗究?,聞而辟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4](P2)。

初登仕途的司馬懿展露出才華,曹操聽說后要任以為屬下。司馬懿不愿投靠曹操,假說自己患有風痹,行動困難,拒絕了召辟。于是,曹操派使者去用針在司馬懿的腿上一陣亂扎,司馬懿忍住刺痛,一動不動,這樣騙過了曹操。七年之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他才被迫出任丞相府文學掾,于曹丕身邊為官。

這次裝病時他年已70歲,原因是另一輔政大臣曹爽多樹親黨,專擅朝政,司馬懿被排擠架空,失去權力,因而與之產生矛盾。史載:“(正始八年)曹爽用何晏、鄧飏、丁謐之謀,遷太后于永寧宮,專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與爽有隙?!盵4](P16)司馬懿感到危險逼近,于正始八年(公元247年)五月稱病,不預政事,至次年十二月才結束,時間整整有二十個月。裝病期間,他暗中養死三千,等待機會,以奪回朝政大權?!八綄僖囝H疑帝?!辈芩稽h對司馬懿此刻生病也十分懷疑,便令李勝借赴任前去察看虛實。

既是裝病,就必須以假亂真,才能迷惑對手。由于司馬懿時已古稀之年,裝病表演得得心應手,其體態、動作、神情、言語等都十分逼真地像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他自己入戲之深,把來刺探情況的李勝也帶進戲中;他故作訣別托付之狀,老淚縱橫,令李勝也為之感動,愴然淚下。曹爽等人完全被司馬懿的裝病流淚假象所迷惑,因此放松了戒備。

司馬懿這一次裝病中的流淚欺騙了曹爽等人,解除了他們的猜疑和防備,把一個欺詐陰險的陰謀家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四、從兩次流淚看他的人品性格

司馬懿歷任曹魏三朝,兩次受遺輔政,他的才能功過已有諸多論述,本文僅以他這兩次涕哭流淚,從道德的層面、從為人的角度來解析他的德行、人品。

司馬懿的這兩次流淚,一次是因為受感動而涕哭流淚,流露出的是真情實感,表現出的是一個忠誠大臣的形象;一次則是裝病中表演的涕哭流淚,暴露出的是哄騙欺詐德行,表現出的是一個陰謀家的形象。著名三國歷史文化學者方北辰曾說:“他在后世人們心中,一直是陰險狡詐的老狐貍形象。但是,客觀而論,他是一個文武兼備的非凡角色?!盵5](P263)的確,司馬懿的才能功績,可以說是一位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而他的人品性格,處事為人,則是一個欺詐兇殘的陰謀家。他的這兩次流淚,情感一真一假,形象一正一反,把他的盡職盡責和陰險欺詐顯露出來,讓人看到他人品、德行的兩重性。

(一)受遺時流淚表現出的忠誠不完美

司馬懿受遺時的涕哭,不可否認其情感是真實的,然而他表達的忠誠度卻不飽和,是打了折扣的。他受遺時的表態是“陛下不見先帝屬臣以陛下乎”,突出的是輔政時的稱職盡責。蜀漢輔政大臣諸葛亮在受遺時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6](P918)表達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感恩之情、盡忠之意、效力之心。二人在忠誠節操上的差距于此可見。

司馬懿的忠誠在當時就一直受到質疑。魏明帝曹叡為什么開始沒有以司馬懿為輔政大臣,就有懷疑他忠心的原因。史載,“帝憂社稷,問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矯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盵7](P644)。

明帝懷疑司馬懿有二心,尚書令陳矯在認可司馬懿才干、能力的同時,也不相信他的忠誠。光祿勛高堂隆臨死曾上疏明帝說:“宜防鷹揚之臣于蕭墻之內??蛇x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棋跱,鎮撫皇畿,翼亮帝室?!盵8](P717)高堂隆要明帝提防的“鷹揚之臣”,就是指司馬懿[9](P597)。

東晉史學家干寶在《晉紀·總論》中盛贊司馬懿才能功績的同時,言其“性深阻有如城府”[10](P2176)。司馬懿性格高深莫測,他的忠誠讓人懷疑。

(二)裝病時流淚表現出的欺詐德行為人所鄙夷

司馬懿裝病中流淚表現出的欺詐德行,史書多有記載。

首先,他先后兩次裝病的事實已證實其欺詐品德,無須贅述;其次,對于其他的陰險欺詐行徑,史書也不乏記載。例如,他以裝病時的流淚哄騙了曹爽等人后,抓住時機發動“高平陵事變”,以“免官不治罪”的欺騙承諾讓曹爽等人交出權力;奪得大權后他則以謀反之罪將曹爽等一干人的“三族”,無論老少,甚至連出嫁的女子,數百人一律殺害。對此,時人分析指出,“懿感曹仲(曹叡)付己不一,豈爽與相干?事勢不專,以此陰成疵瑕。初無忠告侃爾之訓,一朝屠戮,攙其不意,豈大人經國篤本之事乎?若爽信有謀主之心,大逆已構,而發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父子從后閉門舉兵,蹙而向芳,必無悉寧,忠臣為君深慮之謂乎?以此推之,爽無大惡明矣。若懿以爽奢僭,廢之刑之可也,滅其尺口,被以不義,絕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親甥,亦與同戮,為僭濫不當矣?!盵11](P1062)曹爽等人并無謀逆之心,司馬懿陰謀舉兵奪回權力,不是“大人經國篤本”之行事,不是“忠臣為君深慮”之舉措;進而,誅殺他們并罪及三族,這是濫殺,做得太過分、太缺德。

后世對于司馬懿的欺詐德行也多有記述。唐代房玄齡等編撰《晉書》,在《宣帝紀》中將《世說新語》記載的東晉明帝向大臣王導詢問他祖先如何取得天下一事摘錄于紀傳末,客觀地將司馬懿父子以欺詐手段奪取天下的事實記錄在冊。

《世說新語》載:“王導、溫嶠俱見明帝,帝問溫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溫未答。頃,王曰:‘溫嶠年少未諳,臣為陛下陳之。王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司馬昭)之末,高貴鄉公事。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12](P900)王導把司馬懿裝病騙人,陰養死士,伺機而起,先是廢掉曹爽等人,隨后將他們誅滅三族,奪得大權的事,以及司馬師廢齊王、司馬昭殺死高貴鄉公的整個過程講述了一遍。明帝聽了先輩的欺詐兇殘,深感羞恥,埋下頭說,如此說來,我們的國運怎么會長久啊。

(三)兩位封建帝王對他人品的差評

《晉書》記載了后趙皇帝石勒對司馬懿人品的鄙夷,載有唐太宗李世民專門為司馬懿寫的一篇“史論”,作為對司馬懿的評判。

《晉書·石勒傳》記載后趙皇帝石勒在一次招待客人酒酣后,他問臣下自己是何等君王,有人稱贊說:“陛下神武籌略邁于高皇,雄藝卓犖超絕魏祖,自三王已來無可比也,其軒轅之亞乎!”石勒大笑說:“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盵13](P2749)石勒認為,為人應該心地光明正大,胸懷坦蕩磊落,不耍手段 不背后害人,對曹操、司馬懿奪取天下中的欺詐行為他極為鄙視,羞與為伍。

《晉書·宣帝紀》所載李世民所寫“史論”言及司馬懿的人品、德行時說:“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椫矣谝言p之心,延安于將危之命?!牡壑?,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盵4](P21)

在“史論”中,李世民全面評論司馬懿的才德功績,比較客觀、中肯。言及他的人品、德行時則指出:司馬懿的性情深沉莫測,性格大度能忍能容;善于用忠誠來掩飾已有的奸心,雖處險境而能安然度過。在魏文帝時,他作為輔政大臣,權高位重,猶如兩漢的名臣蕭何、霍光。如果竭盡忠誠節操,可以同古代的伊尹、傅說比美。他受遺兩代君主臨終托付,出任三朝輔政大臣;承受明帝忍死待見的囑托,卻沒有以生命去報答。天子在京城外,他就在城內起兵,明帝墓土未干,就大肆誅殺,忠貞大臣難道就是如此?以盡善盡美的標準來看,就很值得懷疑了。用兵征討策略,為什么在東邊有智慧,而在西邊卻顯得愚蠢?輔佐兩代君主,為什么在前面曹叡時忠誠,而在后面曹芳時就亂來?所以晉明帝司馬紹聽說祖先以欺詐虛偽取得江山的往事時,因感到羞恥而把臉掩蓋起來;后趙的石勒更放肆,恥笑他用奸詐手段欺負曹魏皇室的孤兒寡母來奠定基業。

李世民認為,司馬懿性格陰沉,善于掩飾;他受到的倚重和托付可以說是人臣之極,可他卻沒有竭盡忠誠節操,以生命去報答,不是一個忠貞大臣;他用欺詐手段奪取江山,讓子孫蒙羞,遭后人恥笑。

兩位封建君主對司馬懿的欺詐品性都極為鄙棄?!稌x書·宣帝紀》在評論他的德行人品時總結為:“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边€對他的殘忍暴虐,加以指責說,“平公孫文懿,大行殺戮。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既而竟遷魏鼎云”[4](P20)。對于這種斬草除根,絕人之后的殺戮行徑,有學者認為,司馬懿為人陰鷙險狠,對待政敵手段之毒辣,誅戮之殘酷,遠非曹操所及[14](P244)。

(四)當今學者對他人品、德行的評說

對于司馬懿的人品、德行,現在的學者、史學家也有評論,茲選錄一二于后。

著名學者祝秀俠曾在《論司馬懿》一文中指出:“他自然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機智而又具有忍耐力。機智不難,具忍耐力最難,他的政治上的成功,第一是時勢,第二也靠他的聰明和沉潛的忍耐性?!辈λ抉R懿用“過人的忍耐性,極力沉潛著”,消除曹操的疑慮,獲得曹丕的重用,以致受曹叡詔命輔助幼主;在曹爽等人獨攬大權時,也一概容忍,最后則詐病裝糊涂,使曹爽等人不提防,措手不及被除掉的一系列行為;對他的機智,對他具有不凡忍耐力的性格,加以贊揚[15](P52)。

臺灣學者戚宜君在《三國盡歸司馬懿》一文中說:“司馬懿誅戮重臣,一出手就比曹操兇險得多,可謂青出于藍而更勝于藍矣!曹操對待政敵,說殺就殺,說宥就宥,還不失英雄本色;司馬懿則老奸巨猾,詭計多端,而且還出之以欺騙手段,簡直是陰險至極?!妒勒f新語》上謂其‘天姿邁杰,有英雄之略,從學識能力上看容或有之,但其內心理念及道德標準,實在使人不敢恭

維?!盵16](P300)以道德標準來評判司馬懿的兇殘、陰險、欺詐的品德,則予以否定。

著名歷史學家何茲全先生在《司馬懿》一文中一開始就說:“舊史里常常把司馬懿和曹操相提并論。在舊戲舞臺上,司馬懿也是和曹操一樣,以白臉奸雄的形象出現。其實,司馬懿是不能和曹操相比的。曹操是漢末一位杰出人物,在歷史上有他的積極的貢獻。司馬懿則真是一個‘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的奸雄?!痹谡撌隽怂抉R懿一生的活動和歷史作用后,文章最后說:“至于司馬懿個人特性上的猜忌殘忍,那就更不用說了。就連他的玄孫東晉明帝聽了王導關于司馬懿‘創業歷史的介紹后,也不能不慚愧痛苦地以面覆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17](P215,244)司馬懿以奸詐奪取天下,連他的后人也為之深感羞恥。

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在《從曹操到司馬懿》一文中,最后的結論是,“他很為暴虐,他的政敵被殺的,都是夷及三族,連已出嫁的女兒,亦不能得免。所以做《晉書》的人,也說他猜忌殘忍。他一生用盡了深刻的心計,暴虐的手段,全是為一個人的地位起見,絲毫沒有魏武帝那種匡扶漢室、平定天下的意思了。封建時代的道德,是公忠,是正直,是勇敢,是犧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馬懿卻件件和他相反。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都是這一路人。這一種人成功,封建時代的道德就澌滅以盡

了”[18](P114)。司馬懿為個人的利益,用盡深刻的心計,暴虐的手段,他的人品、德行,在道德的評判中被完全否定。

我國的傳統文化屬于倫理型文化,人們對人物的評判往往是超功利的,多從倫理道德來評判其好壞善惡,而把他們的才能、業績、貢獻放在第二位。有學者指出,這種倫理道德觀的價值取向在三國人物的評判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如關于對諸葛亮與曹操的認識就如此。諸葛亮論才干、功績、貢獻,都不如曹操,而他在后世得到的贊譽稱頌卻遠遠勝過曹操,其原因就在于二人人品德行的不同產生不同的道德行為,原因在于“凝結于中國人心中的傳統價值觀所做出的評判”[19]。曹操、司馬懿都具有奸詐的性格,殘忍的品性,而且司馬懿的隱忍、陰險、欺詐、暴虐勝過了曹操,那么,后世將他稱作陰險狡詐的老狐貍,就一點也不奇怪了,盡管這不是對司馬懿才能功過全面的科學的評價。

參考文獻:

[1]陳壽,裴松之.三國志·魏書·明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陳壽,裴松之.三國志·魏書·楊阜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陳壽,裴松之.三國志·魏書·曹爽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房玄齡.晉書·宣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方北辰.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魏國名將司馬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6]陳壽,裴松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

[7]陳壽,裴松之.三國志·魏書·陳矯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陳壽,裴松之.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

[9]盧弼.三國志集解·高堂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蕭統,李善.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陳壽,裴松之.三國志·蜀書·費祎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2]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尤悔[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房玄齡.晉書·石勒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司馬懿父子[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15]祝秀俠.三國人物新論·論司馬懿[M].上海:國際文化服務社,1945.

[16]戚宜君.三國歷史的玄機·三國盡歸司馬懿[M].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

[17]何茲全.讀史集·司馬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8]呂思勉.呂著三國史話·從曹操到司馬懿[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9]譚嘯.諸葛孔明四論[J].社會科學研究,1995(1).

猜你喜歡
司馬懿流淚
流淚
感動得流淚
讓我流淚的香橡皮
流淚的紅舞鞋
老謀子司馬懿
農資人,你是否看見魚在流淚?
畫面太美,哭到流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