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德美日各國現代化的進程與戰略比較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2020-12-15 07:00魏麗肖廣嶺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20年3期
關鍵詞:進程啟示現代化

魏麗 肖廣嶺

[內容提要] 從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現代化與全球化相伴相生,成為深刻改變國家和世界面貌的大事。在兩個多世紀的發展中,現代化既呈現出某些總體上的統一性,又呈現出地區上的異質性,其中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模式與戰略具有典型性。梳理中國現代化概念的歷史演進,比較和分析四國現代化進程及其戰略的縱深發展,能夠為中國在本世紀中葉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提供借鑒和啟示?,F代化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統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方面,發揮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的關鍵作用,重視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的保障作用,實現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為標志的更高層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

[關鍵詞] 英德美日;現代化;進程;戰略;啟示

[作者簡介] 魏麗,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肖廣嶺,哲學博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教授。

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中國現代化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而借鑒現代化先發國家的經驗教訓,對中國更好地實現這種新的戰略安排是很有啟發意義的。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率先開啟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其成功經驗引領了很多后發國家的現代化;德國作為后發國家,通過實現國家統一,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契機,迅速崛起,具有典型意義;美國與英、法等殖民國家不同,作為被殖民國家,依靠實現國家獨立、建立國內統一市場,特別是通過引領第二次科技革命(及二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一大國;日本作為最早進入現代化進程的亞洲國家,在現代化發展中表現出極強的自主性和開放性。 [1]191-195、219、260-261 把握“現代化”概念內涵的歷史演進,并對英德美日各國現代化進程及戰略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為中國在新時代更好地實現分“兩步走”的現代化戰略安排提供借鑒。

一、 中國“現代化”概念的多維度闡釋與歷史性演進

相較于西方學界,中國的現代化研究起步較晚,在改革開放之后現代化研究才正式進入公眾視野。中國現代化研究的首要問題就是現代化的概念內涵,至今已取得了較多成果,形成了學界有關現代化概念的四種說法:現代化等同于工業化;現代化是經濟落后國家趕上先進國家的歷史過程;現代化是科學革命推動的一種特殊的社會變遷方式;現代化是一個時代的一種文明形式,即工業文明社會。 [2]1-8在眾多學者對現代化概念的表述中,羅榮渠具有代表性。他認為現代化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皬V義而言,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進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過程,它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狹義地說,現代化就是落后國家“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和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 [3]16-17 羅榮渠關于現代化概念的定義,有三個要點:現代化是一個特定的歷史進程,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現代化以工業化為動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現代化是落后國家趕上發達國家的過程。羅榮渠的概括基本沒有超出學界原有預設,也沒能克服原有“現代化”概念的弊端。首先,將現代化簡單看作工業化或者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無法回答“實現工業化的標準是什么”,“后工業文明時代的歷史階段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其次,雖然早在16世紀的一些西方國家已經出現了以雇傭勞動、工場手工業生產為形式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由于還沒有出現以機器大生產為代表的工業化,因此不能算作現代化的開端,而只是現代化的醞釀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經典著作中,明確提出以蒸汽機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的工業革命開辟了世界歷史的新時期——現代時期。我們據此可以把工業革命視為現代化的開端,這也是學界目前比較普遍的認知。在當代,由科技進步帶來的工業化水平的攀升還處于進展中,因此現代化也是一個延續性的歷史過程,目前還在進行中并且不會終結。最后,將現代化視為后進國家對先進國家的追趕,極易造成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需要依靠學習先發國家經濟、技術或政治發展模式,走一條機械模仿的道路的理解誤區。實際上每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都應該結合本國國情和所處環境,制定出適合本國的新道路、新模式。 [2]

在此基礎上,楊豫從綜合現代化的視野對現代化的概念進行了闡述。他認為“現代化可以看作是經濟領域的工業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社會領域的城市化以及價值領域的理性化的互動過程” [4] 。研究現代化的學者“都從各自的學科分科進行研究” [3]94 ,從不同的維度來探討現代化。

1998年,在經典現代化理論基礎上,何傳啟提出了第二次現代化理論?!敖浀洮F代化是指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及其深刻變化,第二次現代化是指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過程和變化” [1]34 。這樣一種現代化理論的演進也反映現代化歷史進程的發展,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世界上已經有20多個國家率先進入了超越工業文明的知識文明社會。橫向來看,同時期的現代化概念具有共識性;但縱向來看,現代化的概念則伴隨著現代化進程而歷史性地演進。

結合英德美日各國的現代化歷程,我們可以得出現代化以工業革命為起點和基礎,并以科技創新能力與水平為標志,是建立在國家或民族獨立基礎上的歷史演進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市場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生活上的城市化、大眾化,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理性化,社會方面的結構化、流體化,教育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在這個現代化體系中,政治現代化是前提,經濟現代化是中心,科技現代化是關鍵,思想文化現代化是根基,社會和人的現代化是目標,而國防現代化是其他現代化的保障。

二、 英德美日各國現代化的進程與分析

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是互構的關系:一個階段的現代化進程以一定的現代化理論為根基,反過來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也促進現代化理論的演進。梳理和分析英德美日各國的現代化進程,有助于我們理解現代化概念和各國的現代化戰略并得出有益經驗。

1. 英國: “日不落帝國”的內源性發展模式

經歷“大憲章”運動和“光榮革命”,英國建立起議會至上、法律至上的君主立憲的現代國家政治制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政治和社會環境最為寬松的國家。這種寬松的氛圍保證了英國人思想和行動上的自由,鼓勵了大膽創新、追求利潤的商業行為。 [1]198 以紡紗機、織布機的發明為起點,以蒸汽機的革新和大規模應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為英國工業化的騰飛奠定了基礎。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化國家,引領了西歐國家現代化的潮流。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的紡織、鋼鐵、煤炭、機械、鐵路行業規模龐大,引領世界,英國成為“世界工場”。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推進,1840年其工業生產總值占世界工業生產總值的51%,1850年城市人口占比60%以上。 [1]198-200 經濟現代化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外部環境和思想動力,與西班牙、荷蘭、法國等國開展海戰,為英國成為海上貿易強國奠定基礎,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擴張為英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原料產地、產品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宗教改革特別是新教精神鼓勵“發家致富”,再加上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理論基礎的市場經濟制度和自由貿易制度,促使世界范圍內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地域分工。此外,英國工業化的兩百年國內社會沒有大動蕩、大革命,特別是工會主要是用“改良”方式爭取工人利益,也為英國的現代化進程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英國通過“光榮革命”,在17世紀完成了從君主專制制度到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變革,這也是英國能把握工業革命的先機、率先邁入現代化的原因之一。 [5] 此外,經濟現代化的發展除了需要生產力的進步作為驅動力,也離不開相應的社會思想的指導。正如馬克斯·韋伯在其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提到的那樣,新教的出現推動人們向聚斂財富的“合理資本主義精神”靠攏,這客觀上鼓勵了重商主義思潮的形成,刺激人們去從事工商業活動。 [6] 這也意味著現代化的過程蘊含著人的精神的現代化,職業精神、自由競爭、民主法治等思想既是現代化的要素,也是現代化的產物。不同于德國、日本、美國等國或多或少是受到別國影響開始的現代化進程,作為先鋒的英國其現代化的動力主要來源于本國國內,是典型的內源性發展模式。英國早期現代化的起步是政治、科技、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要素協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科技革命引發工業革命使英國抓住了經濟現代化的先機,重商主義思潮和市場經濟制度的形成為英國現代化提供了思想動力,而和平漸進的政治改革則為現代化順利進行提供有利條件和保障。

2. 德國: 國家統一條件下的防御性發展模式

與英法等國相比,德意志國家的現代化起步較晚,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長期處于分裂局面中,既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也無法形成統一的內部市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德國在1871年通過對外戰爭完成了統一,為德國的現代化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政治和外交條件。統一后的德國建立起形式上的議會民主制,中央政府得以集中國家權力開展現代化建設。德國有效利用了已有的教育、人才和科技基礎并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契機,創造了迅速趕超先發國家的工業化奇跡。從1871到1913年,德國工業的年均增長率高達 4.1%,而 英國只有2.1%;到1913年,德國的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和化工行業均遠超歐洲其他國家。德國用40多年走完英國150年的工業化歷程,成為歐洲第一、僅次于美國的工業化強國。 [1]219 在德 國4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中,李斯特的國家主義市場經濟理念對當時的德國經濟現代化有重要意義,同樣也促進了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其在一戰前已經建立了完善 的社會保障制度,目前其社會保障的預算占GDP的25%~30%,這一比重在歐美國家中名列前茅。此外,從普魯士開始的全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教研結合的高等教育為德國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人才和科學基礎,成為德國現代化進程中延續至今的重要遺產。然而,德國的現代化道路也并非一帆風順,軍國主義傳統深厚的德國錯誤地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既給世界帶來災難,也使本國現代化進程遭受重創。直到二戰后,德國摒棄軍國主義傳統,走和平發展之路,依靠其人才、技術和工業基礎,用了20多年成為現代發達國家。

與西歐很多國家相比,德國的現代化進程呈現出啟動晚、進展快、跳躍式發展的特點,這樣一種發展軌跡導致了短期內德國政治現代化嚴重滯后于經濟現代化。 [7]228-229 在德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德國一方面面臨外部入侵的壓力,另一方面需要處理內部政治、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德國統治者不得不采用自上而下的漸進式改革促進現代化,由此形成了防御性的現代化模式。這種模式并不意味著被動 ,而是更多利用國家力量,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促進社會經濟現代化,其中也包括帶來消極后果的 議會操縱和“社會帝國主義”等措施,甚至有學者認為這種防御性的現代化模式導致了之后“通向希特 勒”的可能性。但是從德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來看, 防御性的現代化模式的確給德國二戰后進一步實現全面協調的現代化提供了條件,如強大的工業體系和工業基礎、卓越的教育系統和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等。 [7]358-363

3. 美國: 民族獨立基礎上的自由發展模式

從世界歷史來看,考察北美地區的現代化,要以歐洲人在北美殖民地的建立為起點。這意味著美國的現代化與西歐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具有承接關系,但從現代化的進程和結果來看,美國的現代化卻具有異于西歐的特色和遠超西歐的成就。 [8]8

隨著1776年《獨立宣言》的發表,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最終勝利,到1787年憲法的頒布,一個擁有統一的政府,統一的市場、貨幣和稅收的美國正式誕生。

在經濟的運行上,美國沿用了英國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從歐洲搬來了金融和財政制度,證券市場、交易所和股份公司開始出現,并通過股份公司的籌資修建起公路、運河和橋梁等基礎設施,開始工業革命。到1860年前后,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已超過大多數歐洲國家。19世紀中后期,通過南北戰爭掃除了經濟發展障礙,美國的農業、工業以及整個國家都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在民主、自由、平等和個人主義等價值觀引領下,美國在1862年出臺《宅地法》,使西進運動達到高潮,經濟能力空前增長。1870年以后,以愛迪生為代表的發明家開創了一個電力時代,引發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美國從照搬歐洲技術的學生,成長為一個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國家。1894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躍居各大國之首,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創造了自己的發展模式。進入20世紀后,在“福特式生產方式”、羅斯福新政、凱恩斯主義的影響下,美國開創了市場和政府共同作用的市場經濟模式,科技和制度創新迸發活力。經過 兩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戰后的工業總產值占到了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同時,它還向世界50多個 國家和地區派駐了軍隊??傮w而言,在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經濟自由主義、政治民主主義、文化多元主義傳統的形成,美國逐漸成為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8]7

與西歐各國依靠殖民擴張為現代化發展提供動力相比,美國的現代化走出了一條追求民族獨立的自強道路,更具有反殖民主義的進步意義。相較于專制主義傳統深厚的西歐國家而言,美國建國歷史較短,這反而成為其現代化啟動可以輕裝上陣的一大優勢,因而美國從國家獨立到建立民主政體都比較順利。此外,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奉行的自由、民主、平等和個人主義的多元文化價值觀,鼓勵創新和重視科學、教育的社會制度,給美國經濟的騰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深層動力。在短短兩個多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中,美國現代化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政治獨立和統一為保障,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原動力,通過制度創新為現代化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從而迅速完成了從第一次現代化到第二次現代化的飛躍。

4. 日本: 開放與自強的趕超發展模式

當中國還在外國堅船利炮的打擊下艱難探索時,同樣面臨外敵入侵的鄰國日本已經走出了一條“師夷長技”的現代化道路,并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國家。1868年明治維新后,日本開始全面開放,后期更明確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通過向西方學習先進知識、技術、人才和管理,殖產興業、發展教育、富國強兵。明治維新和“脫亞入歐”一方面使日本較快完成了對國家政體的改造,綜合國力迅速提升,一度成為超越歐洲國家的亞洲工業強國;另一方面國家實力的上升也導致軍國主義的泛濫,日本在明治維新后不久就對外擴張,侵略四鄰,建立殖民地,直到1945年二戰戰敗。 [1]260-261 二戰后在《和平憲法》下,日本現代化迎來二次發展的黃金期。盡管二戰使日本損失很大,但明治維新創造的人才、技術基礎還在,也就是“軟實力”還在。在美國的扶持下,經過20多年的平穩發展,到1968年,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實現了經濟、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現代化。此后,受國際石油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的發展速度減緩,直到1980年日本官方宣布實現了“趕超型現代化”的目標,并進入到后現代化的富裕社會時期。 [9]

日本現代化進程中所積累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對于教育現代化的重視。日本教育現代化以明治維新為起點,政府制定了以平等教育為原則的普教方針,普及義務教育,建立并完善小學、中學、大學、實業學校系統,滿足社會發展對各層次人才的需要。雖然此后日本教育受到軍國主義的影響,經歷了一些逆歷史潮流的發展階段,但在二戰后日本也極力肅清了軍國主義對教育的不良影響,重新確立了以自由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為導向的教育體制,最終完成了教育的現代化。時至今日,日本完備的教育體制為本國培養科技人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了不竭動力。 [10]

作為后發外生性的現代化國家,日本的現代化具有不同于歐美國家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在二戰前,政治現代化的發展速度明顯滯后于經濟現代化的發展速度,人們對現代性思想的感知和接受還沒有那么快,直到二戰后經過一系列改革才逐漸追平。日本現代化進程中的另一教訓就是戰爭給現代化帶來的沖擊:兩次世界大戰破壞了日本經濟結構的完整性,中斷了現代化的進程。因此,日本現代化的教訓和經驗同等重要,即均衡發展與和平發展。

三、 英德美日各國現代化戰略的異同

現代化是一項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各方面的系統工程,而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是指一段時期內有關現代化全局的總體規劃,包括戰略背景、戰略目標、戰略手段、戰略結果等。英德美日作為世界上較早實現現代化的四個典型國家,在現代化發展戰略上具有某些共性,也各具特色。通過對四國現代化進程的分析,可以得出各國現代化發展的戰略并做出比較,從而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提供參考。

從現代化起點看,英德美日作為西方發達國家,早期的現代化進程都是建立在國家獨立基礎上,以建立君主立憲或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為前提,以科技革命引發工業革命為根本推動力,實現經濟與政治之間的均衡發展,以經濟帶政治,以政治促經濟;在面向外部世界時,四國都高度重視發展對外貿易,通過開放型經濟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贏得綜合實力的提升;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上,四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都建立了比較先進的近代教育制度和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注重發展過程中的公平要素,注重軟實力的提升;從結果上看,四國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均位于世界現代化強國陣營,但又都沒有停止發展腳步,而是把握新的時代潮流和科技力量,繼續推進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現代化的進程。

英德美日各國雖然都是較早完成現代化的國家,但在現代化早期所采取的戰略上仍然有所不同。從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方式來看,英國通過殖民掠奪、奴隸貿易和國債制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了海外市場,積累了大量的資本。美國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走殖民擴張這條道路,而是借助18世紀末的西進運動為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思想認識和物質基礎上的雙重動力。美國既沒有西歐國家那樣的歷史包袱,又在獨立之初就建立了上下普遍認可的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國家制度。這種制度的建立是其現代化發展迅速且保持長期優勢的最重要的戰略基礎。德國在完成國家統一之后,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動用國家的力量,創造了趕超先進國家的新的發展模式,注重科技、教育和社會福利方面的發展。這也是其工業化水平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主要原因。日本則奉行開放自強的態度,主動向西方學習,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富強道路。

從現代化發展的歷史分期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德美日各國已經先后完成了從第一次現代化到第二次現代化的過渡,美國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科技能力成為世界現代化的領頭羊,英德日等國緊隨其后,均處于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第一梯隊。二戰后,英德美日等國的現代化發展戰略趨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各國都基本遵循和平發展的原則,為現代化發展創造和平的國內外環境。二是各國都發揮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的雙重機制,運用財政、金融、法律、行政等各種手段,調節經濟發展各要素的生產和分配,使經濟進步成為現代化的強大驅動力。三是國家職能發生明顯的轉變,從二戰前采用軍隊、警察、監獄 等強力機器進行國家管理和政治統治轉變為采用非強制性的手段進行經濟和社會治 理。

但是,除了成功經驗,四國也同樣留下了應引以為戒的教訓,比如德、日兩國的軍國主義行徑破壞了現代化發展的穩定社會環境,英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以及對殖民擴張的依賴性導致此后一段時期英國相對衰落,美國二戰后大搞軍備競賽和霸權主義,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金融泡沫等。

四、 對中國現代化戰略安排的借鑒與啟示

按照第二次工業化的理論,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已經率先步入現代化國家行列,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發達國家,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則仍然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F代化是一個長期性、連續性的系統工程,中國向來注重設計與現代化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現代化建設目標,實施與發展階段相匹配的現代化發展規劃,并根據發展形勢不斷調整戰略安排。從1965年“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的確立,到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建設目標,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該戰略安排分“兩 步走”,即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1]

對照“兩步走”的戰略安排,中國目前已經處于現代化發展的攻堅時期。雖然所處發展環境與英德美日四國處于現代化推進階段時相比已經不同,但基于現代化發展的內在共性要求和英德美日四國在現代化發展上具有的典型性和優先性,我們依然可以從四國的發展經驗中得到豐富的啟示。

1. 以系統思維看待和指導現代化建設,統籌各要素發展

從英德美日四國的現代化進程可以看出,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現代民主政治體制的建立是促進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先決條件。在現代化發展的某些階段,容易進入“唯經濟論”的軌道,一味追求經濟指標的攀高,而忽視了政治、社會要素的同步發展,最終會造成現代化發展的失衡。隨著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變,從強調“先富帶后富”到提出“共享”發展理念,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到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可以看出大家對于分配正義和生態保護的關切?,F代化發展從現階段到21世紀中葉實現“兩步走”戰略目標之間,應該從“效率優先”轉向“兼顧公平”,既要給予不同群體、不同地域相對均等的發展機會,也要做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避免走“先經濟,后政治”“重物質,輕文化”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 發揮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在現代化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不管是英國把握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機奠定現代化基石,還是美德日各國抓住各次科技革命的契機為本國現代化發展注入動力,都體現了科技創新在實現現代化目標中的關鍵性作用。在當今日趨復雜的國際競爭環境中,科技創新能力不僅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就成為綜合國力競爭制勝的關鍵。因此,中國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升級,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搶占在5G、人工智能、空間技術、區塊鏈等戰略性技術領域的制高點。改變以往單一的 科研結構,培育更加多元、良性互動的科研主體,將科技創新能力納入對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的考核體系。完善科技創新鏈的建設,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與效果。

3. 重視和發揮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在更好實現現代化中的保障作用

經濟發展失衡造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大、社會階層分化等問題,需要依靠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調節分配差距,彌合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因此,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從英德美日各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發源國,已經擁有100多年社會保障的實踐經驗,英國在二戰后建立起“從搖籃到墳墓”的完整社會保障與福利制度,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建立起了由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三部分組成的社會保障體系,日本也在二戰后逐步形成了覆蓋面廣、制度多元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些典型現代化國家對于社會保障與福利事業的重視給中國提供了寶貴經驗。無論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還是在精準扶貧戰略中的政策兜底,抑或是在社會基本矛盾轉變的背景下更好地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需要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發揮預防、調節、保護等作用,為更好地實現經濟現代化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因此,中國在提高效率基礎上應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社會保障、福利事業不僅能適應經濟的發展,而且能成為經濟發展的助力。

4. 以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導向

從英德美日的現代化進程可以看出,各國國家職能都經歷了從統治角色到管理角色、治理角色的過渡,尤其是二戰以后,各國都積極調整戰略,注意調動和發揮社會各主體在管理國家事務中的作用。從中國確立的現代化戰略安排來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現代化戰略安排具有理論邏輯上的統一性,是中國現代化總進程的前進方向,這本身也是對現代化內涵的豐富和發展。同時,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兩步走”的現代化戰略安排也具有時間上的一致性,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意味著我們的現代化不僅僅停留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經濟和社會指標層面上,還要完善各項制度體系,包括黨的領導制度、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先進文化制度、協商民主制度等。此外,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還要求做到不同主體、不同層級之間的協同發展,如頂層設計與基層建設之間的貫通,政府與社會組織、個體之間的分工協作,等等。

參考文獻

[1] 錢 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總論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 吳 英.關于現代化的含義、規律和模式——對? ? 《現代化新論》幾個理論觀點的評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1-8.

[3] 羅 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 楊 豫.譯者前言.載布萊克編《比較現代化》[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5] 費 爾南·布羅代爾.資本主義的動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73.

[6] 馬 克斯·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141.

[7] 陳 曉律.世界現代化歷程(西歐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8] 李 劍鳴.世界現代化歷程(北美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9] 丁 婧.日本現代化進程及其對我國現代化的啟示[J].價值工程,2013,32(13):328-329.

[10] 薛 進文.日本的教育與近代化[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10.

[11] 中 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編輯:劉恩至)

猜你喜歡
進程啟示現代化
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現代化新篇章
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補足哪些短板?
Dalvik虛擬機進程模型研究
快速殺掉頑固進程
不留死角 全方位監控系統
國外跨境電子商務稅收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我的女巫朋友
中外民主法制進程專題復習
現代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