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鑄青春: 20世紀30年代清華學子的紅色足跡

2020-12-15 07:00李蕉藍黎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20年3期
關鍵詞:抗日戰爭

李蕉 藍黎

[內容提要] 20世紀30年代,清華學子在民族危亡之際,敢為人先,走出書齋,在“一二·九”與“一二·一六”兩次大規模學生運動中喚起更多青年的愛國意識。此后,清華學子不僅走向民間、走向工農,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深刻認識到中國動蕩與貧弱的癥結所在,進而決心以“科學救國”的方式去改變中國。從“走出書齋”到“走近現實”,再到“走向世界”,盡管清華學子自主選擇的人生軌跡出現了多次折返,經歷了重重磨難,但始終不變的是將“小我之道路”與“國家之道路”緊緊相連。對清華學子紅色足跡的考察,不僅折射出清華代代相傳的家國情懷,更有助于深入理解“青春”必經“烽火”之考驗才會格外耀眼。

[關鍵詞] 青年運動;清華精神;科學救國;抗日戰爭;使命擔當

[作者簡介] 李蕉,法學博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藍黎,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青年是一個時代奮進的力量。他們的成長不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打上了民族復興的烙印。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1] 青年總是能奔走在歷史發展的最前沿??箲饡r期,國家危亡之際,不少愛國青年毅然投入救亡運動,其中不乏清華學子的身影。他們有的離校到東北組織游擊隊抗日、有的駕機毅然沖向日本的軍艦、有的徒步1624公里只為在戰爭中將教育延續……在烽火中,那一代清華學子曾經譜寫下了壯麗的青春 篇章。然而,本領域的既有研究多關注 “一二·九”運 動等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人物,而對普通青年的個體成長與人生選擇仍爬梳不足,尤對“小我之道路”與“國家之道路”的互動研究未能深入。因此,本文擬從20世紀30年代清華學子的成長經歷入手,在歷史語境下剖析其轉變與選擇,進而深入理解“清華之紫色”如何映襯出“青春之紅色”。

一、 走出書齋: 以熱血救國

青年是一個時代的晴雨表,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日益深重,中華民族的存亡岌岌可危,受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影響,無數青年的愛國情懷從讀書救國之中迅速覺醒。蔣南翔為清華大學救國會所寫的宣言中說:“‘安心讀書嗎?為了民族,我們愿意暫時丟開書本,盡力之所及,為國家民族做一點實際工作?!?[2] 在“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的吶喊聲中,清華學子沖鋒在前,為抗日救亡運動譜寫出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為了抗議日本的侵略陰謀以及國民黨政府的妥協行徑,1935年12月3日,清華大學在全體學生大會上,通過“響應學聯號召,聯合北平各大中學校進行游行請愿”的提議,并與其他15所北平大中學校學生組織聯名發出宣言,表示 “今日而欲求生路,唯有動員全國抵抗之一途” [3]18 。在動員的號召下,1935年12月9日,清華大學同學從西大操場出發,并與燕京大學、東北大學等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學的學生于街頭匯聚,開始反對華北自治、要求一致對外的抗日救亡游行。游行結束后,“當晚學生會便召開了學生大會,更多的學生卷入到愛國活動中” [4] ,聲勢愈加浩大。與此同時,北平學聯倡議北平各大中學校進行總罷課,并再次籌劃更大規模的示威游行,以展現“北平學生面對反動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決心” [5]775 。12月16日,為了抗議國民黨政府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成千上萬的學生再次走上街頭,并掀起了比“一二·九”運動更大的熱潮,即“一二·一六”運動。

在這兩場抗日愛國運動中,清華大學救國委員會成員——蔣南翔、黃誠、吳承明、陸璀、黃紹湘等人在參與和組織工作中,發揮了極大的領導作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四年級學生陸璀,代表北平學聯向民眾宣傳這次學生游行的目的和意義,即希望華北政府能夠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她的身影也被刊登在了1935年12月21日《大眾生活》雜志的封面和封底上,流傳至今。數日之后,由于軍警的阻撓,城外的游行大隊再度受阻,陸璀自告奮勇,決定從宣武門城門底下的縫隙爬進去開門。據她回憶:“雖然我已從門下縫隙中望見城門里面大街上有成群的軍警在巡邏,但這時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爬進去,把城門打開,讓同學們進去?!?[6]13 然而,就在學生們進入城內之時,卻遭到了軍警的毆打及逮捕,整個過程正好被埃德加·斯 諾(Edgar Snow)拍下,并于隔日以“北平學生被打,‘貞德被捕” [3]20-21 的標題刊登在《紐約先驅論壇報》的頭版頭條上,而這“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6]11 迅速在世界各地發酵,引起了國際對中國學生抗日救亡運動的關注:“實際上就是為我們抗日救國、反對法西斯侵略、保衛世界和平的主張作了有力的宣傳?!?[6]22 1936年,陸璀也作為全國學聯的代表,到日內瓦出席第一屆世界青年大會,并將“一二·九”及“一二·一六”精神向全世界宣傳。事實上,陸璀的例子并非特殊,她的熱情可以說是當時愛國學生精神的一個縮影。

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立刻引起國民黨政府的關注。1936年2月,為了鎮壓進步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國民黨政府頒布《維持治安緊急治罪法》,明文規定,為達到解散救亡團體的目的,可以直接逮捕甚至槍殺這些愛國分子。 [3]24 持有“黑名單”的400多名軍警逮捕了蔣南翔等進步學生,并且不論是非見人就打,雖然最后在其他進步學生的奮勇抵抗下救回了部分被逮捕的骨干,但仍有21名無辜的學生被逮捕。而國民黨政府在清華園中對愛國運動進行血腥鎮壓的行徑,讓清華學生倍感心痛,也更加堅定了清華學子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奉獻自己力量的決心。

大逮捕之后,被列在“黑名單”之中的蔣南翔、陸璀、姚依林等青年骨干相繼離開校園,奔赴抗日的前線。他們的抗日救亡運動從思想上啟發了更多的清華學子,影響著他們人生道路的選擇。例如,當時剛升上高三的洪朝生,在匯文中學非常時期學生會的領導下,不僅在“一二·九”運動中表現出色,還在“一二·一六”的動員大會上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使同學們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洪朝生對此曾回憶道:“‘一二·九學運時,我在讀高中三年級,對于冀東自治和接著醞釀的華北五省自治感到時事危急。那時的看法主要是要求抗日,對蔣介石有個模糊的反感:不肯抗日,在北京迫害了很多學生。匯文中學參與‘一二·九救亡運動使我對中國社會和革命動向有所認識,知道社會責任感是做人的根本,這使我終身受益?!?[7] 又如,正在南開中學念高一的涂光熾,也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影響下,走出校園加入了游擊隊伍,并接觸了介紹社會主義的小冊子,使他認識到原來還有另一種“世界觀”,而那樣的世界觀是令人尊敬的。在這樣的認識下,“我的愛國心有了某種寄托,對舊的‘正統觀念已開始懷疑?!?[8]21

總而言之,清華學子在國家危難之時走出書齋,在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中敢為人先、奔走呼號。他們深切感受著對國家和民族立存的責任,卻還只處于揮灑熱血的稚嫩階段,需要進一步的成長與歷練。

二、 走近現實: 以躬身報國

走出書齋后的清華學子將青春奉獻給國家,卻因不夠成熟,一度成為“光榮的‘孤軍式的先鋒” [9] 。1935年底,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就對這個問題作出明確的指示:“學生運動已有極大的發展,將來一定還要有更大的發展。但學生運動要得到持久性……只有和工人、農民、兵士的斗爭配合起來,才有可能?!?[10] 可見,走出書齋的愛國青年多數都只以一腔熱血來發揮帶頭作用,但對中國的現實缺乏認識,直到他們通過實踐之后,才進一步的明確認識到自身的責任為何,以及與“主力軍”結合的重要性。

在 “一二·九”與“一二·一六”運動之后,為了抵抗國民黨政府下令提前放寒假以孤立進步學生的政策,以及響應“到民間去”的號召,學聯因此決定組織一個南下擴大宣傳團。除了宣傳抗日救亡理念之外,最重要的是“發動群眾,實行學生和農民相結合” [5]786 ,并借此鍛煉在運動中涌現的大批學生骨干,使他們能成為不脫離現實與群眾的革命先鋒。1936年1月2日,南下擴大宣傳團相繼出發,以清華大學為首的第三團,也在4日出發南下。一路上,他們以大餅粗糧來果腹,并在冰冷天里以冷水洗面,雖然剛開始和百姓們仍有距離,但當他們歷經風霜、親身體驗農民生活之后,收獲的不僅是百姓們的歡迎與信任,更重要的是,對農民被剝削的處境有了更深的認識。后來成為“民先隊”隊長的李昌曾回憶:“在宣傳過程中,團員向農民群眾傳播了抗 日和革命的道理,同時,也從勞動人民,從革命實踐受到了深刻的階級教育?!薄坝行┤碎_始只是激于愛國熱情,單純要求抗日,只是軍警特務的水龍大刀才 使他們對國民黨政府的幻想破滅了。南下宣傳中和農民群眾的親身接觸,使他們深深感到勞動人民的痛苦,也深刻體會到勞動人民有著強烈的抗日和革命要求?!?[5]787

由此可見,“到民間去”的知識精英,不僅使農民群眾的抗日意識覺醒,同時還啟發了自身的階級意識。在相互認識的過程中,除了了解到學生必須與工農相結合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的革命人生觀已出現了更深層的變化。2月1日,南下擴大宣

傳團回到北平,隨即在宣傳團員代表大會上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而清華也成立了“民先隊”清華分隊。之后,“民先隊”清華分隊中的骨干,帶領著更多的清華學子投入抗日救亡的各個戰線之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平津地區在一夕之間遭受了戰火的蹂躪?!盀榱俗屩袊逃拿}得以延續,為了建國復興的教育大計,使無??蓺w的師生不致失學當亡國奴” [11]3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選擇南渡,并在長沙組建臨時大學。因此,一部分的清華學子繼續學習之外,其余“有的北上抗日;有的南下發動群眾,傳播救亡種子” [3]32 。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當天,學校邀請到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大公報總編張季鸞、八路軍駐長沙辦事處負責人徐特立等人做演講,主要介紹國內形勢并積極進行抗日救亡的宣傳,激起了同學們熱血激昂的心情,并思考著自己的前途是該直接參加抗戰還是繼續讀書。12月,周恩來在武漢大學發表《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和任務》,指出目前青年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到軍隊里去、到戰地服務去、到鄉村中去、到被敵人占領了的地方去。 [3]35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沙臨時大學的學生受到很大的鼓舞,接連走出書齋參加抗戰,據統計,“提出保留學籍,領取肄業證明和參加抗戰工作介紹信的學生總計295人?!?[12] 而當時長沙臨時大學的學生參加抗戰主要有三個途徑:第一,直接參加國民革命軍各部隊;第二,參加各種戰地服務團;第三,到敵后參加抗戰。 [13]

在長沙臨時大學時期就讀土木工程系 一年級的涂光熾對此也曾回憶:“在長沙學習了約兩個月,就再也學不下去了。書讀不進去,因為當時從學校出走參加抗戰工作的人非常多” [8]22 ,“有的去陜北,有的去國民黨的戰地服務團和交輜學校、無線電訓練班等?!?[8]39 于是,涂光熾也決定投筆從戎,投身到抗戰工作之中,開始了他的革命道路。

走出書齋后,涂光熾與同學選擇來到西安,并跟隨南開中學的教師張鋒伯一同開展抗日宣傳與組織工作。他們利用舉辦文藝晚會、教唱抗日歌曲以及舉辦上萬人的群眾大會等多樣活動,在農村中進行發動農民群眾積極抗日的熱情,而這期間的經歷,使涂光熾“認識到中國知識分子中蘊藏的深厚的對國家民族的情感和使命感”以及“體會到被喚醒了的群眾的無窮力量” [8]25 ,因此在思想上發生了重要的轉折。1938年,涂光熾等人轉往延安,并進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沿路上,他們跋山涉水,還遭到國民黨的檢查,雖然艱難,但有一群素昧相識卻奔向同個目的地的同志互相支持,使得這些苦痛都變得微小。在抗大期間,他們秉持著“三八作風”的教育,“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8]31-32 他們不僅開展軍事訓練,聽取游擊戰等經驗,還學習到了許多理論知識,也閱讀了毛澤東的著作,特別是《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這兩本著作,都讓涂光熾感受到了辯證法的精彩。此 外,還在行軍中開展宣傳動員、開荒生產等工作,這讓青年們在學習理論之外,還能從實踐中獲得鍛煉。從抗大畢業后,由于形勢逐漸緊張,涂光熾等人在中共組織的安排下回到西南聯大復學?;氐綄W校的涂光熾,利用墻報《流火》開展宣傳工作,繼續進行著革命活 動。

然而,在參與救國活動的實踐過程中,涂光熾對中國實際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認為中國最大的問題在于貧弱,在于經濟基礎的落后。因此,改變了他對未來人生的目標,決定“全心全意把業務搞好,要當一個科學家。心想抗戰既是長期的,我要把地質學好,將來要用科學來改變貧弱的中國” [8]38 。于是,“科學救國”成為涂光熾革命的新目標。此外,認為讀書一樣是報國的青年學子隨校再度南遷,并在“湘黔滇旅行團”中獲得了相當程度的鍛煉,且收獲到實際了解中國社會的寶貴經驗。剛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并留校任教的吳征鎰回憶:“一路上看到的,真的使我們這些從清華這個‘象牙之塔出來的人第一次看到中國的實際情況,對我們以后的思想進步起到很大的作用?!?[14] 許多青年也因此認識到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因而期望自己將來也能“科學救國”,以改變中國的貧弱。

正如朱自清在1938年給畢業生的題詞中說的那樣:“……諸君又走了這么多的路,更多的認識了我們的內地,我們的農村,我們的國家。諸君一定會不負所學,各盡所能,來報效我們的民族,以完成抗戰建國的大業的?!?[11]14 走進社會之后,清華學子開始認識中國,有一批人選擇從事工農運動,將青春之小我與國家命運相結合,也有一批人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國家的問題以及真正的需要,并決定以自身的專業能力去改造中國、建設中國。

三、 走向世界: 以科學建國

國難當頭,西南聯大不僅全力支持學生參與抗日救亡活動,并且作出“凡本校學生有到國防有關機關服務者請求保留學籍” [15] 的決議,以保障分散到中國各地從事救亡工作的青年學子,能在抗戰勝利后回到學校復學。此外,西南聯大的教授還在環境艱苦、物資匱乏的校園中,堅持“科學救國”的教育理念,為抗戰勝利后的建國工作培養出一大批“以求用現代工業構筑強大的祖國,使之免遭外侮欺凌” [16]33 的人才。對于“抗戰建國”的關鍵,曾昭掄即指出:“百年來中國之所以落后,此次抗戰之所以屢次遭受挫 折……科 學不發達,工業未能振興實為主因之一”,因此,“今欲談建國自非在此方面著手不可?!?[17] 蔣南翔于1942年也表示,今天的學生運動“已經不是在奔走呼號的政治活動中間顯露身手的時候了”,而是應該“老老實實的學習功課”為抗戰建國的革命事業做準備 [18] 。由此可見,“科學救國”的理想,除了抗戰獲得勝利之外,其最終目的還是更長遠的建設國家做準備。因此,當前任務即是要獲取更先進更強大的科學技術,以改變中國 的現狀。然而,由于長年的內憂外患,導致中國一直處于貧弱狀態,再加上日本的入侵,使得中國的建設遭到極大的破壞。若要想改變及克服中國科學與工業技術落后的局限,只有走出國門到發達的西方國家進一步深入鉆研與學習,才是最好的辦 法。

此外,在抗日戰爭后期,由于國際形勢的好轉,國民黨政府在勝利有望之時,開始計劃為其戰后建國的工作培養專業人才,因此恢復停辦多年的留學政策。在這樣的客觀情況下,為了實現“科學救國”,青年學子相繼通過官費及自費兩種留學考試到西方留學。再加上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帶來的震撼,使得中國更加認識到科學在戰爭中所發揮的力量,因此,還有由官方派遣的專業人員出國去學習技術。其中,1942年從西南聯大畢業的朱光亞,即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物理學家吳大猷推薦為助手,與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以及其余助手李政道、唐敖慶、孫本旺、王瑞酰一同踏上了赴美學習原子彈之路。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共產黨同時也在為其戰后成立聯合政府做準備,因此,有許多地下黨員及進步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鼓勵之下,也通過國民黨政府的留學考試及資助赴美留學。在這樣主觀的選擇與客觀條件的支持之下,形成了一股抗戰后的留學高潮。

在這股留學高潮中,美國成為主要的去向選擇。從表1的統計數據中可見,從1943年留學政策恢復后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赴美者就高達5100多人,而抗日戰爭結束后的留美人數更是急劇的增加。這樣的選擇除了與國民黨政府親美政策有關,與美國的國土未受戰火影響也有很大關系,因而在與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相比之下,有足夠的經濟、文化條件以支持中國學子和技術人員的學習與考察。

在赴美留學的人員中,清華學子占了一定的比例。單以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為例,1933年至1944年共舉行六屆考試,錄取132名學生。其中,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大的錄取者高達62人。此外,表2顯示,赴美留學的專業選擇上,主要是以理工科類為主,并且非常重視國防建設人才的培養。其中,航空、戰車制造、造船工程等專業即是為了國防建設的需要制定的;而農業化學、灌溉工程、農具制造等專業“雖非當時國防急需,但對國計民生具有重要意義,清華同樣給予重視” [20] 。 而這些專業不僅是戰時的中國所需要的,對之后建設中國也具有極大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前后,大量的留美學生回到祖國參與建設工作,在這之中,清華人再度成為時代的先鋒。如,鄧稼先,26歲即獲得物理學博士,本可以隨著教授一同到英國深造,成為“站在物理學發展前沿沖鋒的戰士,并且為摘取科學桂冠提供 了現實的可能性” [22] ,但他卻堅定地婉拒并決定迅速回國?;貒蟛痪?,他即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隱姓埋名,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立下卓越的功勛。又如,到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修燃料及動力專業的王希季,在未畢業之時就已接到大公司的邀請,但他卻認為“美國先進也好,富裕也罷,那是屬于美國人的;中國再落后,再貧窮,也是與自己血脈相連的祖國。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后,自己才要漂洋過海來學習,為的就是學成歸去改變她的面貌” [16]77 。因此,他拒絕了工作邀請,毅然在畢業后回到祖國?;貒?,王希季在國家科研號召下,放棄自己的主要研究,投入火箭的制造研究中,并最終成功研發出 中國第一架火箭。他們秉持著只為國家、不重個人的精神,譜寫出許多動人故事。

一個青年的成長不僅需要家國情懷的覺醒和躬身實踐的勇氣,更要有縱觀寰宇放眼世界的大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清華學子勇于擔當、敢為人先的精神與身影,從不曾在歷史浪潮之中缺席??谷諔馉帟r期的清華學子,在怒吼聲中選擇走出書齋抗日救國,雖然熱血有余,卻仍不夠成熟,甚至一度成為“孤軍”式的先鋒。然而,當抗日青年躬身實踐、腳踏祖國大地之后,他們不僅與工農相結合,成為真正的抗日先鋒,還認識到必須徹底解決中國的貧弱問題使之富強才是救國之根本。因此,有一部分青年選擇用“科學救國”的方式抗日救國,并且走出國門,鍛煉本領開闊視野,擔當起興國強國的責任。從“走出書齋以熱血救國”到“走近現實以躬身報國”,再到“走向世界以科學建國”,盡管清華學子自主選擇的人生軌跡出現了多次折返,經歷了重重磨難,但始終不變的是將“小我之道路”與“國家之道路”緊緊相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1]18 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新時代的青年必須擔負起更為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一次次的磨礪與挑戰,也將鑄就更為耀眼的“紅色青春”。

參考文獻

[1] 習 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

[2] 清 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 第2卷 下 國立清華大學時期1928—1937[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906-907.

[3] 清 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革命先驅 上 中共清華大學地下組織活動及組織史要[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 趙 石口述,趙宏音整理.趙石:我的清華革命歲月(1934年7月—1937年12)[EB/OL]. [2020.08.02].http://www.tsinghua.org.cn/publish/ alumni/4000380 /10068262.html.

[5] 清 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清華革命先驅 下 回憶文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6] 陸 璀.晨星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秦 金哲,馮豐.低溫王國拓荒人 洪朝生傳[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33.

[8] 涂 光熾.涂光熾回憶與回憶涂光熾[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9] 煒 實(彭真).根據黨的新策略來檢討北平工作[J].火線,1936(68):1-10.

[10]? 毛 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935年 12月27日)[M]//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

[11]? 劉 宜慶.大師之大 西南聯大與士人精神[M].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3.

[12] 郭 建榮.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57.

[13] 聞 黎明.關于西南聯合大學戰時從軍運動的考察[J].抗日戰爭研究,2010(03):5-18.

[14] 張 曼菱.西南聯大行思錄[M].北京:生活·讀 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57.

[15] 西 南聯大北京校友會.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建校七十周年紀念文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5.

[16] 朱晴 .王希季[M].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

[17] 戴 美政.抗戰中曾昭掄科學思想述評[J].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6(01):88-92.

[18] 中 國高等教育學會,清華大學.蔣南翔文集 上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157-158.

[19] 陳 學恂,田正平.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留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14.

[20] 金 富軍.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考試制度考察[J].清 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0(03):139-152.

[21] 清 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 第3卷 上 抗日戰爭時期的清華大學1937—1946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229-232,251-255.

[22] 許 鹿希,鄧志典,鄧志平,等.鄧稼先傳[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39.

(編輯:張牧云)

猜你喜歡
抗日戰爭
9月歷史大事記
近二十年來國內學界的東北抗聯研究
抗戰時期“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文化動員考論
論抗戰時期毛澤東的反投降斗爭
中國共產黨就政治領導方面對抗日戰爭的貢獻
論抗戰時期的“夫人文學獎”
王西麟《第九交響曲——抗日戰爭安魂曲》第一樂章《哀悼》創作探析
孩子們的抗日戰爭
孩子們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紀念群雕的規劃創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