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審林興宅的系統論文藝學思想

2020-12-20 16:34魏建亮
山東社會科學 2020年3期
關鍵詞:文藝學系統論阿Q

魏建亮

(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林興宅是新時期以來“閩派批評”的重要代表,也是20世紀80年代“方法論”熱中的標志性人物,他主倡的系統論文藝學在當時產生了全國性的轟動影響。但是,系統論文藝學在學界活躍了三五年后便“銷聲匿跡”,成為“曇花一現”的歷史絕響。此后,它不僅很少被提到學術層面上予以討論,還常遭人詬?。夯蛘邚牧峙d宅出身斷定他的研究是類似于“貧農渴望翻身”的反應;(1)夏中義:《反映論與“1985”方法論年——以黃海澄、林興宅、劉再復為人物表》,《社會科學輯刊》2015年第3期?;蛘咧苯诱f他的研究“多半屬于偽學”,所以根本沒有分析的必要。(2)張景超:《滯重的跋涉:新時期文學批評透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頁。那么,林興宅主倡的系統論文藝學到底是何樣貌?為什么它會有如此遭遇?從中我們該汲取什么經驗教訓?它對新時代的理論批評建構又有何啟示?在本文中,筆者擬對這些問題擇要進行分析,以期對林興宅的系統論文藝學形成理性認識,并為新時代的文藝理論建設提供可能的鏡鑒。

一、系統論文藝學的基本架構

在人們的印象中,林興宅在20世紀80年代主倡的系統論文藝學聲勢浩大但內涵單薄,有價值的就是《論阿Q性格系統》和《論文學藝術的魅力》這兩篇文章。這是一種誤解和偏見。他的系統論文藝學內涵較為豐富,包括將系統論的原理概念整合到文藝理論中生成的系統論文論、運用系統論方法進行的系統批評實踐,以及對文藝的發展趨勢——它將與科技走向融合統一——的大膽構想三部分內容。他在20世紀80年代發表的文章大多與系統論文藝學有關,除了上述兩篇文章外,還有《科技革命的啟示》《系統科學方法論與藝術》《文明的極地——詩與數學的統一》《關于文藝未來學的思考》《論系統科學方法論在文藝研究中的運用》《系統科學方法論與文藝觀念的變革》《系統論對藝術認識論的啟迪》等。為了對他的系統論文藝學有個明確認識,我們可先勾勒一下它的基本框架。受奧地利生物學家貝朗塔菲(L.Von.Bertalanffy)現代系統論理論的影響(3)該理論可簡述為:不僅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系統性存在,而且它們彼此還互為系統,世界就是由各個層次的系統構成的有一定結構的有機整體網絡。系統具有自組織和自調節功能,它遵循整體性、層次性、結構性、動態性和相干性的活動原則,提倡利用數學的定量分析法建立一定的模型來發掘事物的共同規律,并把活動效果往最優化方向推進。其實,林興宅在當時不僅受到貝朗塔菲的系統論理論影響,控制論、信息論、耗散結構論、模糊數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理論和方法都對他產生過影響,之所以用系統論來概括他的研究,是因為系統論思想在他的論著中體現得最明顯,其他理論也屬于廣義的系統論范疇。,在20世紀80年代初,林興宅就開始用系統科學方法論重釋文藝基本原理,解讀文藝作品,并對文論中的一些重要范疇,如藝術魅力、美感結構等進行系統論的批判性反思。(4)林興宅:《藝術之謎新解》,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在文藝基本原理方面,林興宅主要對文藝本體論、文藝認識論、文藝接受論和文藝方法論進行了系統論重釋,認為文藝活動是一種系統性活動,它的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著層次性、結構性、動態性等多個層面的緊密關聯,而不是單維的靜止存在。比如,在文藝本體論上,林興宅不認同客觀說——物質世界的映像,也不認同主觀說——主體心靈的外射,更不認同流行的反映說——用形象反映生活的特殊意識形態,而認為它是“‘自然—人’系統雙向建構的最優化運動”(5)林興宅:《系統科學方法論與文藝觀念的變革》,《天津師大學報》1986年第3期。,或者“‘自然—人’系統的自組織行為或自調節機制”(6)林興宅:《系統論對藝術認識論的啟迪》,《文藝爭鳴》1988年第4期。。因此,文藝的本質就不再是純粹的客體或心靈的幻象,而是集再現性、表現性、評價性于一體的“三維結構體”(7)林興宅:《系統科學方法論與文藝觀念的變革》,《天津師大學報》1986年第3期。,故它能對人和社會的行為進行適當的居間調節。在文藝認識論上,他摒棄了單向的客體決定論和線性的因果關聯論,主張從系統論的整合原則出發,在充分發揮主體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讓主客體互相征服,并在“自然—人”系統的雙向建構中開展藝術審美活動,“藝術審美活動不僅是一種反映活動,更是一種創造活動,是反映與創造的統一?!?8)林興宅:《系統論對藝術認識論的啟迪》,《文藝爭鳴》1988年第4期。在文藝接受論上,與強調雙向建構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一脈相承,他認為文藝接受不是讀者被動接受作品信息的“從作品到讀者”的單向傳輸活動,因為那樣無法解釋諸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既有階級性又有超階級性的功能這樣一些常識性問題。從系統論的多樣整一性原則出發,他主張在作品和讀者中間建立一個中介,即將“作品—讀者”的二元對立結構變為“作品—信息中介—讀者”的三項式結構?!靶畔⒅薪椤庇址Q“象征圖像”,“它一方面具有客體的性質,因為它雖然揚棄了作品的具體觀念內容,但保留了藝術形象的感性的形式,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主體的性質,因為它作為一種特征框架能夠容納讀者各自的經驗和情感內容”。(9)林興宅:《系統論對藝術認識論的啟迪》,《文藝爭鳴》1988年第4期。在文藝方法論上,他認為“系統科學方法論”應成為文藝研究的“哲學方法論”,“系統科學方法的運用,涉及人類文明的一切領域。它不僅具有方法論的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的意義。這個層次的變革對文藝研究、文藝批評來說主要的不是一種手段的借用,而且是目的自身?!?10)林興宅:《論系統科學方法論在文藝研究中的運用》,《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

《論阿Q性格系統》和《論文學藝術的魅力》是運用系統科學方法進行批評實踐、概念演繹和理論闡述的代表性成果,較為全面地踐行了他的文藝本體論、文藝認識論和文藝接受論思想?!墩摪性格系統》的論述邏輯是:先從靜態角度對阿Q的性格結構進行系統性分析。阿Q性格是一個不容切刈的有機整體系統,它由十對相反相成的因素構成。這十對性格元素彼此聯系,共同體現了阿Q的雙重人格、退回內心和泯滅意志的特點,而這三個特點恰恰是人類的奴性表現,因而阿Q的典型性格不是精神勝利法,而是奴性。這是阿Q性格的自然質。再從動態角度把阿Q的“奴性”性格放進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讀者的接受視域中,分析這一性格在世界范圍內產生藝術魅力的生成性原因。他認為這與不同接受主體自身的主觀意識,即失敗主義情緒、國民劣根性殘留和荒誕性情結的主動建構有關,因而阿Q能引起不同群體的欣賞共鳴,這是阿Q性格的功能質。后從綜合角度把阿Q性格放到整個社會大系統中,再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思想史、近代史等多個側面綜合考察它的多重意義。這是阿Q性格的系統質。(11)林興宅:《論阿Q性格系統》,《魯迅研究》1984年第1期?!墩撐膶W藝術的魅力》的論述路徑與《論阿Q性格系統》相似,也是從靜態、動態、動靜綜合三個方面進行了系統論分析,不同在于此文增添了多個圖表和數學模型。它們在當時的發表均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墩摪性格系統》刊出后,“全國有大小二十五家報刊登載涉及該文的評價文章”(12)洪申我:《從現實的困擾到精神的超越——我所了解的林興宅》,載《藝術生命的秘密》,海峽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5頁。,還成為1985年的廈門會議、揚州會議、武漢會議等“方法論”會議的關注重心?!墩撐膶W藝術的魅力》則以獨特的論述方法和研究視角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30年后童慶炳說:“真正給人留下印象的是林興宅教授發表于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的論文《論文學藝術的魅力》。該文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現代自然科學的方法論描述和研究文學的魅力,他突破了以往對文藝的經驗性描繪,建立起了藝術魅力的結構模式、對應模式和個體發生模式,打開了探索文藝魅力的新視角?!?13)童慶炳:《新時期文學理論轉型概說》,《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0期。

綜上可見,無論在文藝的本體論、認識論、接受論、方法論等文藝基本原理的闡釋上,還是利用系統論方法對文藝作品和概念范疇的解讀上,都體現出林興宅用系統論建構“新”文藝學的努力,雖然從總體上看它還有些粗陋。(14)林興宅在學術自述中說,他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廈門大學研究生課堂上開設過“系統論與文藝學”專題課,并為此寫了書稿,但由于種種原因,書稿沒有出版。(林興宅:《藝術之謎新解》,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頁。)林興宅系統論文藝學的基本思想可簡述為:文藝活動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組成的不容分割的有機整體系統,該系統中的客體和主體彼此互不孤立,而是相互影響、雙向建構的,故進行文藝審美活動時,須于二者之間建立一個中介,用系統科學方法對文藝活動進行整體性研究。它的特點表現在突出強調文藝活動的系統性(整體性)、建構性和中介性。它對系統性的強調讓文藝活動從之前逼仄的斗爭場所走出,重新回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由此尋到了文藝發展的源頭;對建構性的強調則把文藝活動中被泯滅了的人(主要是作者和讀者)的主體性重新激活,由此覓到了文藝發展的動力機緣;對中介性的強調讓我們看到文藝活動中主客體之間的緊密關聯和相互作用,由此探到了文藝發展的樞紐。系統論文藝學的這三個區別性特征,明確讓它與當時流行的反映論文藝學區隔開來,在特定文化語境中顯示出了它的蓬勃生機和理論創見。

其實,林興宅當時建構系統論文藝學的努力尚不止于此,他還從系統科學方法論的高度,對文藝的未來進行了大膽預測。即是說,在他的系統論文藝學框架中,還有關于文藝發展論的闡述。文藝的未來是怎樣的呢?林興宅認為,它將實現“與科學的融合統一”,從而到達“文明的極地”。(15)林興宅:《文明的極地——詩與數學的統一》,《文學評論》1985年第4期。這個觀點頗為別致,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爭論。對此,他從兩個方面展開論證:一是論證文藝思維與科學思維具有同一性,表現為它們都追求“一”的境界,即理性與詩情的融合統一。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必將推動文藝發展,并給它們的融合創造主客觀條件。比如,“電腦進入生產領域之后,人類就可以從直接的生產過程中超越出來;那些重復性的、機械性的工作交給電腦,而高度復雜的創造性的工作才由人來完成。因而人類的勞動越來越具有一次性的、創造性的特點。這種勞動的性質將使人類的個性和直覺能力充分發展起來。這就是說,人類將越來越具有藝術家的天賦,人自身藝術化了,勞動的方式和審美的方式將最后統一起來?!?16)林興宅:《關于文藝未來學的思考》,《文史哲》1985年第6期。

二、“曇花一現”之謎解析

在庸俗的反映論文論漸失人心、機械的知性分析漸趨僵化、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難以服眾的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前期),林興宅上述大膽、新穎、別致的系統論文藝學的“閃亮登場”必會帶給人們“震驚”體驗,因此得到了當時學術立場不同的學者的共同贊譽,(17)例如,劉再復認為“系統方法帶給文學評論和文學研究的影響是,糾正了文學批評的單一化的線性思維模式,使它掌握了多角度、多層次地看待文學的本質和文學的其他現象,排除了獨斷論”,進而“開拓了文藝研究的思維空間”。(劉再復:《近年來我國文學評論界的三次變革熱潮》,《福建論壇》1987年第1期。)程代熙認為“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思維科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技術的方法論的原理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個精神完全適用于文藝學方法論的研究?!?程代熙:《認真開展文藝學方法論的討論》,《光明日報》1985-03-07。)20世紀末期,仍有學者對他的系統論文藝研究引領的“方法論”熱進行了高度評價:“首先,那次‘方法論’熱給予已經受到重創的庸俗社會學方法以急風暴雨般的沉重掃蕩?!浯?,這次‘方法論’熱,造成百年來文藝學學術史上研究方法的空前活躍和從未有過的豐富多彩?!俅?,這次‘方法論’熱,大幅度地拓展了文藝學研究的思維途徑和思維空間?!瓘痛?,通過‘方法論’熱,80年代至90年代,有些文藝學家運用新方法在各種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杜書瀛:《“方法論”熱——新時期文藝學的反思之一》,《文藝爭鳴》1999年第1期。)他也由此從一名默默無聞的講師躍升為學界關注的焦點。但同時,一些質疑也翩躚而至。如認為其論“忽視了歷史因素”,“只要主觀不要客觀”(18)參見王學鈞:《阿Q性格及其系統批評》,《江蘇社會科學》1985年第11期;湯龍發:《關于阿Q典型的問題》,《晉陽學刊》1986年第5期。這些批評不可信,因為林興宅的論述沒有脫離客觀,也考慮到了歷史,只不過他沒有將歷史因素和客觀因素放到先在的位置。;不是真正的系統論,其分析恰恰割裂了系統的完整性(19)王學鈞:《阿Q性格及其系統批評》,《江蘇社會科學》1985年第11期。;充滿了主觀任意性,是思辨哲學的形而上學機械論(20)邱紫華:《美學研究必須遵循辯證思維方法》,《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忽略了文學與科學的區別,無視藝術作品的審美性和情感性(21)曉丹、趙仲:《文學批評:在新的挑戰面前》,《文學評論》1985年第4期。;只顧從自然科學中移植概念公式,沒有達到渾然天成的化用,等等。這些質疑有的屬強詞奪理(如認為它只要主觀不要客觀),有的則有一定合理性(如批評它只顧移植沒有化用),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它的“曇花一現”就不難理解,因為它存在的一些弊端必然會對它的“生命”存續造成不利影響。(22)2019年3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文藝理論的現狀與未來”學術研討會。筆者在會議上的發言引起較大范圍討論,如趙炎秋、劉鋒杰認為,林興宅的系統論文藝學之所以會“曇花一現”,在于它并沒有針對當時的文藝現象講出實質性內容,去除了表面的系統論框架后,它幾乎沒有什么新見。這個說法在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筆者對此并不認同,因為它混淆了林興宅與當時進行系統論、控制論等“三論”批評的其他研究者的思想。林興宅當時闡述系統論文藝學的理論批評文章雖然有些弊端,但他對阿Q性格、美感結構及藝術魅力的分析依然充滿真知灼見,籠統地將其與其他學者的模仿文章一塊兒抹殺有失公允。筆者以為,系統論文藝學本身的一些內在缺陷對它的“短命”影響似乎更大。

比如,它的理論創新不明顯。如系統論文藝學倡導的有機整體觀并不為現代系統論所獨有,在中西哲學中早就大量存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表現得也很突出;互相聯系的觀點、動態建構的原則也不新,而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又如他多次提到并充分論證的文藝的“自然—人”系統的雙向建構或主客體的雙向運動,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只不過他使用一些異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術語去敘述;對藝術魅力的生成性分析、對阿Q功能質的建構性闡釋,則與唯物辯證法中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相關聯??梢?,系統論文藝學的哲學根基缺少獨創性,依然駐留于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框架中。再如,它的批評實踐不豐富??v覽林興宅等人的著述就會發現,與進行具體的批評實踐相比,他們更熱衷把系統論等自然科學的概念、術語、公式移植到文藝學中進行理論重構:或者用控制論分析美感經驗,或者用信息論重釋創作過程,或者用耗散結構論定義文藝接受,經驗性的批評實踐因此顯得匱乏?!袄碚撨^剩而經驗匱乏”的狀況自然會給人留下系統論批評華而不實的印象,因此它就很難激起人們持久的接受興趣和闡釋欲望。又如,它的論述路徑與目標不符。這在它對文藝本體論的重釋上體現得較為明顯。林興宅說:“藝術作為一種精神價值,遠離物質生產領域,更應該首先擺脫現實的功利原則的束縛,而進入‘藝術自身即是目的’的時代。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那種以現實利益為轉移的功利主義藝術觀念,將會逐漸為那種符合藝術自身的本質和功能的本體論藝術觀念所代替?!?23)林興宅:《關于文藝未來學的思考》,《文史哲》1985年第6期?!八囆g自身即是目的”的本體論藝術觀念是什么呢?通過對馬克思的“人的本體論”和“人的實踐論”兩條線索的歷史考察和綜合分析,林興宅認為藝術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它能實現人的自由自覺的全面發展。這樣一來,藝術的存在就不是為了真正的“藝術自身”,而是通過藝術讓人實現自由自覺的全面發展,而這恰恰是“人學本體論”的內涵。林興宅后來也明確指出,他的系統論文藝本體觀“就是藝術的人類學本體論”(24)林興宅:《藝術之謎新解》,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頁。。當然,通過系統論方法的論述,將文藝本體歸結為“人類學本體論”并非不可,起碼它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文學與人學的關系。但是,這樣的論述路徑與林興宅給予系統科學方法論的評價和期許,以及他試圖由此重建系統論文藝學的目標并不一致,“高開低走”的現狀極易讓人對它的理論自律心生疑竇。

除此以外,在林興宅系統論文藝學“曇花一現”的癥候中,時代因素也值得考慮,即它生不逢時。林興宅及其系統論文藝學的名噪一時某種意義上是“拜時代所賜”,它的“短命”也與時代有關。我們知道,20世紀80年代是追求創新的年代,人們樂此不疲地追求各種新奇的事物,系統論文藝學的揚名就與它的“新”密切相關。但是,就在系統論文藝學發展的同時或稍后,一些形式更新穎、觀念更具沖擊力的文藝理論批評流派,如形式主義批評、原型批評、后現代主義批評等被引入。在“更新”的它們面前,系統論文藝學就顯得“陳舊”。相較系統論文藝學,這些“更新”的理論批評范式直接關聯文學的形式性、審美性、歷史性、情感性和文化性,批評實踐也遠比它豐富得多。此情此景,系統論文藝學不得不退出“輿論旋渦”,成為“歷史陳跡”。

三、重新“發現”林興宅

既如此,系統論文藝學是不是果真就如某些學者所言,是根本沒有分析必要的“偽學”?否也。細讀林興宅當時的相關論著,我們仍能從中發現一些富有啟發性的論述,特別是聯系新時代語境下的文藝創作和文藝研究的現狀和未來,它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就進一步顯現出來。

一方面,它拓寬了文藝研究的闡釋途徑和思維空間,給當時處于統治地位的庸俗社會—歷史文藝學以沉重打擊。對此,當時劉再復、嚴昭柱、王蒙、周來祥等學者進行過專門論述。20世紀末以來,也有一些學者如杜書瀛、尤戰生等對它進行了再次闡發。筆者不擬重復征引這些觀點,只想就這個話題談三點看法。

第一,它對研究空間的“開拓”不僅體現在系統思維的使用上,還體現在對系統論、信息論等自然科學話語的運用上,雖然它對自然科學話語的運用是其常遭人詬病之處。倘若換個角度,如從陌生化的角度看,系統論話語的運用就有了積極意義。林興宅在一篇文章中對“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或“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的觀點進行了如此表述:“一個自組織的開放系統必須不斷監控自己的狀態和條件,它要求從外界輸入足夠數量的自由能,來抵銷系統自身不斷產生的增熵,因此系統就必須具有自我控制的反饋回路來分析感覺,并把它們與儲存在系統內部的代碼進行比較,然后對感官知覺作出評價?!?25)林興宅:《系統論對藝術認識論的啟迪》,《文藝爭鳴》1988年第4期。對耳熟能詳的人來說,林興宅如此這般拗口、扭曲的重釋可能會阻斷他們的習見,進而在時間延宕中加深他們對上述觀點的再體會,并讓他們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理論并不僅僅存在于馬恩的經典著作中,在系統論、信息論等自然科學的理論著述中同樣存在,只不過換了一副面孔,從而或者對他們思想意識中業已形成的處于獨尊地位的庸俗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以沖擊,或者進一步堅定他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對尚未認識到它的價值的人來說,這樣的言說方式則讓他們認識到,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是流行的從物質到意識的機械反映論,它也強調意識的反作用,并且物質和意識、主體與客體還互為作用,進而豐富、刷新他們被“窄化”“庸俗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而且,用系統論、信息論等自然科學的術語概念、方式方法談論文藝問題,在當時還可以避免一些干擾和審查,“安全地”談論一些由于“清除精神污染”而被迫停止的話題,如現代派、人道主義等。因此,這些拗口扭曲的新語匯在開放言路上有其獨到價值,“為文學批評與研究爭得了較為充裕的版面、會場和講臺?!?26)李建立:《1980年代“方法論熱”中的“科學”話語重探》,《山西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第二,它對思維空間的“革命”并不局限于20世紀80年代的文藝研究領域,還播撒到了整個社會空間中,成為當時思想解放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林興宅用系統論方法研究文藝現象和作品之前,人們對藝術與科學的認識基本停留在它們之間涇渭分明、彼此通約極其有限的程度。但林興宅巧妙地讓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與文藝產生了聯系,并由此分析了“藝術魅力”這一復雜概念和“說不盡”的阿Q這一藝術典型。這些“新”成果的出現,必然會對人們的傳統思想和固有的文藝認知產生沖擊,進而鼓動他們也打破陳規,重新思考已成定見的一些說法,也就是解放他們的思想。謝有順在談到20世紀80年代的先鋒文學時說:“先鋒就是針對一種舊秩序的斗爭和反叛,表明它不愿再受舊有規則的束縛,而試圖達到新的自由與新的真實:這種革命的沖動,一旦被貫徹在藝術實踐中,就必然會生長出新的形式來與藝術家的內心圖景相適應?!?27)謝有順:《先鋒就是自由》,《青年文學》1999年第9期。因此,先鋒就是自由,先鋒就是解放個體和群體的舊有觀念。從這個意義上說,系統論文藝學何嘗不是一次斗爭與反叛,一次不愿再受舊有規則束縛的、充滿先鋒性的思想解放運動?對于系統論文藝學與思想解放以及更廣闊的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林興宅后來的夫子自道就很中肯:“首先,‘方法熱’對于社會轉型期思維方式的變革具有深刻的啟蒙作用?!到y科學所包含的整體論思維確實讓幾十年來深陷于你死我活的斗爭哲學泥潭中的中國人以耳目一新、振聾發聵的強烈刺激。其次,‘方法熱’使思想解放運動以變奏的形式繼續推進?!绕涫窍到y科學的整體性思維方式,無疑是對長期形成的以機械形而上學為方法論基礎的極左思維的最有力的打擊。第三,‘方法熱’為八十年代之后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動作了先期的輿論準備?!鼛Ыo人們思維方式潛移默化的變革,實際上為后來發生的各種重大的社會變革預先作了合理性證明?!?28)吳文薇:《尋找砍樵之“斧”:80年代“方法論”反省及當下思維方式重建》,《社會科學報》2002-10-03(6)。

第三,它倡導的“中介”思維模式無論在當時還是當下,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警示意義。中介思維主張把對立一方放到重要位置并給予充分尊重,在對立之間發現對話,在孤立之間找到間性,因此它與對話思維、間性思維和亦此亦彼思維關系密切,也因此它能在聯系中對研究對象展開全面考察,獲得辯證性的認識。這與忽視或將對立一方完全“打倒”的非此即彼思維完全不同。實際上,對立方,不管它是丑的還是惡的,對于認知而言,都有它的價值?!叭绻幱鞍才诺卯?,畫就不會變得很丑。這世界上,毒藥、猛獸都占據應有的地位,所以,它們也是構成世界之美的因素?!?29)[英]鮑??骸睹缹W史》,彭盛譯,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頁。當然,中介思維并非林興宅首創(30)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提出“中介”概念(vermittlung),“舉凡兩個相異的規定或范疇的統一,并不僅是純粹直接的或漫無規定性的空洞的統一,反之,必須認定其中的一個規定只有通過另一規定的中介才得與真理相結合?!?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63頁。)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提出“亦此亦彼”思維,“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并使對立通過中介相聯系;這樣的辯證思維方法是唯一在最高程度上適合于自然觀的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8頁。)朱光潛在《美學怎樣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一文中提出“物乙”說法,它指的是被人的情感加工過的物象。(《美學問題討論集》第2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20-21頁。)這些說法都與林興宅的中介思維相關。,但在當時非此即彼的斗爭思維和獨斷思維依然暢行時,林興宅提倡中介思維模式,其意義就進一步凸顯出來。而且,這種思維模式的價值不是即時性的,它歷久彌新,對當下的文藝理論批評建設也極具警示性。眾所周知,中國文論如何發展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失語癥”命題提出后人文學界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人們對此紛紛提出了各種建議。在這多種建議中,有一種頗有“市場”的聲音認為西方文論存在重大缺陷,因而中國文論的建設不應再到西方文論中攫取資源,而應堅持以“中學為體但西學不為用”的標準進行建設。毋庸諱言,持此觀點的人的初衷是好的,但隱藏其后的非此即彼思維方式卻很顯明,不得不讓人深思。在全球化的今天,撇開西方文論(即使它真的“一無是處”)談中國文論的建設無異于閉門造車,不僅不可能,也是危險的。不過,強調“中介性”并不是無原則地讓對立雙方“和稀泥”,而是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以我為主,取其精華并為我所用。

另一方面,它的“跨界”研究范式及由此產生的科學化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模型研究等對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文藝研究有一定啟發。

系統論文藝學是典型的“跨界”,且是“大”跨界——自然科學界與人文藝術界融合的結果,此舉使得傳統的文藝理論批評走上了“科學化”之路。問題是,文藝研究能“科學化”嗎?雖然從歷史角度看,科學探索與文藝研究的關系原本密切,如畢達哥拉斯曾將數的和諧看成事物美的源泉并以此研究音樂的風格(31)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4頁。,亞里士多德將生物學的“有機整體”挪進悲劇中強調情節的“有頭有身有尾”(3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67-68頁。,等等。但晚進的中國人文學界對文藝科學化的態度向來謹慎,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科玄論戰”就是一個典型,它開啟了人文科學研究拒絕自然科學介入的先河。后來的人文知識分子大多循此先例,反對將二者結合。如在20世紀80年代對系統論文藝學(或科學主義文論)的質疑和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失語癥”大討論中,這樣的聲音均比較“高漲”。一直以來,人們還常常以文學與科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屬性不同,因此二者結合的“度”無法準確把握,或者文藝科學化后再也無法理解作品的含義,獲得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為由反對二者的融合,如美國著名文藝理論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就稱莫雷蒂(Franco Moretti)的“遠讀”是一種“荒謬的理論”。(33)黎文:《大數據時代的文學研究》,《文匯報》2013-06-24(15)。文藝跨界向自然科學“借火”看來不足為訓,文藝科學化道路走不通。但是,80年代系統論文藝學的成果表明,跨界能對傳統“人文式”研究難以解答的問題予以澄清:“說不盡的阿Q”被說清、“藝術魅力”的千古之謎被破解就是明證,文藝研究的跨界之路又是可行的。然而,讓人困惑質疑的是,除了《論阿Q性格系統》《論文學藝術的魅力》,80年代并沒有出現更多運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文藝現象的有說服力的優秀成果,已有成果大多比較粗糙。筆者以為,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那時的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科學技術還沒有發展起來。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可對21世紀以來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跨界融合產生的代表性成果予以簡介。2000年,美籍意裔文學批評家莫雷蒂成立了斯坦福文學實驗室,他和他的團隊用專門的計算機軟件和設定的操作程序,對海量文本進行了“遠讀”(Distant Reading)實驗,即用數學的統計方法、定量方法等進行文本的統計學分析。他取得的成果很多,如對英國1740—1750年90年間發表的7000部小說的標題進行分門別類的統計分析,發現了當時文學活動的一些規律(34)Franco Moretti,Distant Reading,London:Verso,2013.;以《阿伽門農》等十部古希臘時期的戲劇為樣本,選取特定語詞進行使用頻率的統計分析,并通過多個圖表和模型的比對,對黑格爾的悲劇觀點進行了新闡釋(35)Franco Moretti,“‘Operationalizing’:Or, the Function of Measurement in Literary Theory”,in New Left Review,Vol.84,Nov.-Dec.2013,pp.109-119.,等等。2014年,匯集他此類研究成果的論文集《遠讀》獲得了美國“全國圖書評論界批評獎”。莫雷蒂團隊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如谷歌數字掃描技術的開發、云計算平臺的建設以及各種數據庫的建立——這些都是21世紀以來才發展起來的科技成果。國內的此類研究雖未取得莫雷蒂那樣顯著的成果,但借靠各種數據庫,利用自然科學的統計法、定量分析法、回歸分析法等方法進行文藝研究的文章也在逐年增多,王兆鵬利用這些方法研究唐詩宋詞的文章就頗有新意。

我們正處于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這個時代人文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因傳統的沉潛式審美研究無法完成對海量文獻(如網絡文學文本)的甄別、處理和分析,也無法全面把握當下紛繁復雜的文藝發展態勢。將科學與文藝融合,推行科學化的文藝研究范式已是時代必需,莫雷蒂的研究就為我們確立了分析的模本和操作的典范,對此,國內已有人受莫雷蒂的啟發,呼吁建立一門“統計文藝學”(36)周才庶:《統計文藝學:大數據時代文學研究的新范式》,《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5期。其實早在1986年,針對自然科學方法和美學、文藝學方法的融合趨勢,周來祥已提出建立“文藝計量學”的想法。(周來祥:《現代自然科學方法和美學、文藝學的方法論》,《文學評論》1986年第4期。)來應對。事實上,在人文學科的不同領域,這種研究范式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就是在這個節點上,林興宅及其系統論文藝學的價值進一步凸顯。因為早在1984年,林興宅就對這種研究范式進行了倡導和預言:“實際上,文學研究也是可以引進定量分析方法的,比如,用計算機來辨識文學作品的風格,用計算機來預測和控制文學作品的社會效果,這些在現階段就可以做到。電子計算機必將提供對文藝現象這一‘灰色系統’的數量關系進行計算的有力工具。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文學研究的數學化趨勢也將出現?!?37)林興宅:《科技革命的啟示》,《文學評論》1984年第6期。之所以可以將科學的、數學的方法移入文藝研究,林興宅指出,是因為它們的思維方式具有同一性,都追求簡潔、和諧、有序、雜多中的統一?!皵祵W與詩都是高度抽象與高度具體的統一,它們都能簡中孕繁,‘一’中寓‘萬’”;不同之處在于,“詩是用感覺經驗的形式傳達人類理性思維的成果,而數學則用理性思維的形式描述人類的感覺經驗”。(38)林興宅:《文明的極地——詩與數學的統一》,《文學評論》1985年第4期。關于數學與詩的這種關系,法國哲學家巴迪歐(Badiou)也表達了類似看法,他認為數學與詩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如都是思考真理的方式,都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等等。不同在于,“數學用純粹之數來制造真理,把純粹之數設想為作為存在之存在的原始的無序。詩歌用數來生產真理,把數設想為抵達語言之極限的在場?!?39)Badiou, Alain.Handbook of Inaesthetics.Trans.Toscano ,Alber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22.林興宅的相關思考由此又顯現出一定的前瞻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國內“統計文藝學”的先行者和布道者。不僅前瞻,林興宅在這方面的思考還具有一定的辯證性,如論述如何在文藝研究中使用系統論方法時,他說:“文藝研究、文藝批評引進系統方法不宜直接借用自然科學系統研究中的概念和具體方法模型,這往往會給人造成生硬的、勉強套用的印象,最好是從思維學的角度領會系統理論的基本特點,然后加以靈活運用?!?40)林興宅:《論系統科學方法論在文藝研究中的運用》,《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上У氖?,對林興宅這一論述的辯證意涵,學界至今無人給予正確認知。人們大多以當時其他研究者粗劣的模仿文章為例,批評林興宅系統論文藝學的“食洋不化”。

林興宅的系統論文藝學還有一個值得關注之處,那就是系統思維和系統方法經過他的提倡,已成為后來學術研究的習慣思維和常用方法。系統論的一些術語概念,如“系統性”“有機整體性”“機制”“反饋”等等,已成為后來學術研究,包括文藝研究的慣用詞匯。(41)筆者2019年1月31日以“系統”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1981、1991、2001這三年的文章數量,分別為196、678、2097篇,縮小到文學研究范圍,分別是5、22、45篇。時至今日,依然有學者用系統論方法研究一些具體的文藝理論范疇——如同1984年林興宅研究“藝術魅力”那樣——并提出了新見。周憲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的《系統闡釋中的意義格式塔》一文即是如此。在這篇文章中,他對“文本意義”這一范疇進行了系統論闡述:“20世紀有三種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文本客體說、作者意圖說和讀者反映說,它們共同的方法論是意義闡釋的單因論。然而,文學乃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系統,包含了諸多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因此,文學理論和批評對文本意義的闡釋及其理論討論,應提倡從單因闡釋向復雜系統闡釋的方法論轉變,進而實現從意義實體論向意義建構論轉變?!?42)周憲:《系統闡釋中的意義格式塔》,《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

可見,林興宅在20世紀80年代主倡的系統論文藝學雖有一些缺陷,但不是“偽學”,雖遭遇過“曇花一現”的命運之劫,但不是真的“銷聲匿跡”,它已為人不察地活化于文藝研究的血脈之中。尤其是它涵括的跨界研究范式和中介思維方法,對當下中國的文藝理論研究和批評話語體系建構很有啟發。因此,我們需重新批判地審視它的價值和不足,挖掘它的意義。不過,我們主張重審系統論文藝學的價值和意義,并不是要讓它取代傳統的沉潛式審美研究。作為文藝研究的兩個重要范式,它們之間應是并行發展、互相補充,而不是互相替代、誰戰勝誰的關系。我們更應借重的是它體現出來的精神和方法。因此,若繼續囿于舊見忽視系統論文藝學的存在,或指斥其為偽學,就有失偏頗了。

猜你喜歡
文藝學系統論阿Q
新興權利保護中利益合法性判定的動態系統論
基于系統論SPO模型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干預實踐
阿Q和老A
沈鵬《讀魯迅〈阿Q正傳〉(四首選二)》
美麗的碎片
系統論視域下的高校實驗室發展探討
阿Q故事新編
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
基于系統論視角下的園本教研體系研究
《科學視野中的文藝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