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產的三重維度

2020-12-20 16:34姚景謙
山東社會科學 2020年3期
關鍵詞:文藝工作者文藝生產

姚景謙

(北京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41頁。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的強盛與否與國家的繁榮與否休戚相關。同時,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一種物質力量。在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中,“文化”一語具有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雙重意涵,本文則將焦點置于廣義的“文化生產”之上,來探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產的三重維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的重要論述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產相關問題的重要文本依據,學術界對此已經做出了大量的研究。綜合來看,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整體性研究來展開,其中又主要集中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時代特征以及人民性這幾個方面。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對習近平關于文化的重要論述的梳理與歸納,幾乎都是從“文化”的精神層面展開論述,較少關注到“文化”的物質層面。本文則基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結合“文化”的精神與物質層面,從文化生產者的生成、文化產品的生產以及文化產品的功能這三個維度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產進行總體性觀照,以期對社會主義人民文化何以成為可能進行初步的思考。

一、文化產品的生產者維度:塑造扎根人民的知識階層

知識階層作為文化的生產者群體,他們與人民大眾的關系決定著一個社會文化生產的性質。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核心要義,所以,社會主義的文化生產就必須建立在人民性之上。從文化生產者的角度來說,文化生產的人民性就是要拉近文化生產者與文化接受者的距離,這就需要塑造一個扎根于接受者的生產者群體,也就是要塑造扎根人民群眾的知識階層,這需要實現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的雙重路徑轉換。

(一)消解“精英-大眾”二元對立的文化觀

在觀念層面消解“精英-大眾”二元對立的文化觀,實現精英文化觀向人民文化觀的轉換,是知識階層真正扎根人民群眾的前提條件。

所謂的“精英-大眾”二元對立的文化觀是階級社會的產物,隨著工業社會的興起而加劇了這一文化對立。在前現代社會中,“文化”一直是統治階級的“私有物”,知識階層作為“精英”是文化的唯一生產者,文化的接受者則限定在權貴階層和精英群體。廣大的人民群眾則被建構為“群氓”或“大眾”,一直被排除在文化生產過程之外。這種“精英-大眾”二元對立的文化觀長期以來一直在人類社會中占據統治地位,直到進入以大工業為標志的現代社會,勞動階級擁有了閑暇時間,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開始產生,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也開始覺醒。此時,“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對立則日趨明朗化。長期以來,精英主義文化觀在西方世界一直占據統治地位。

與此相對,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則打破了這一傳統模式。英國的文化研究學者雷蒙·威廉斯揭示了舊有的統治階級對文化的選擇過程,更指出了所謂“文化傳統”的意識形態實質。同為伯明翰學派的湯普森則著眼于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經驗,將大眾文化視作他們進行反抗的對象。隨著后工業社會的來臨,“大眾文化”向“精英文化”發起了挑戰,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語境下的“大眾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資本文化”。資本掌握了文化場域中的絕對領導權,人民大眾只能在資本邏輯的規制下進行文化活動?!熬?大眾”的二元對立雖然看似被消解,但實則以“資本-大眾”的姿態卷土重來。

真正能夠破解這一二元對立陷阱的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的先行者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一直都在試圖破除這種精英文化觀。解決的方法始于概念轉換,于是,“文藝工作者”這一概念應運而生。一種稱謂的轉換所帶來的往往是社會思潮的變化,知識階層開始從“啟蒙者身份”轉向“工作者身份”?!肮ぷ髡摺钡姆Q謂將高高在上的知識階層拉回到了無產階級的階層,實現了象征性的身份轉化,作為文藝工作者的知識階層開始了“大眾化”的過程。而要想使自身和群眾打成一片,文藝工作者就需要經過“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練”(2)《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頁。,轉變感情、改造自己,實現從思想層面到身份層面的全面位移?!八枷敫脑臁笨s小了知識階層與人民大眾的身份差異,使生產者獲得了“工作者”身份,在觀念層面和廣大人民群眾融為一體,真正意義上消解了“精英-大眾”二元對立的文化觀,確立了社會主義的人民文化觀。

(二)堅持社會主義的文化領導權

實現觀念轉換的同時,在實踐層面也呼喚文化領導權的轉變。文化領導權是葛蘭西提出的概念,奪取文化領導權的關鍵是塑造“有機知識分子”??梢詮膬蓷l途徑來塑造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其一是對已有的知識階層進行“改造”;其二是通過黨政機關、宣傳機構和教育機構培養新生代的“人民知識分子”。如果說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所進行的“概念轉換”屬于塑造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的第一條途徑,那么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培養新生代知識階層這一條路徑則更具有根本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培育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的第二條途徑進行了諸多部署。

第一,確保黨對文化生產的領導地位。文化生產的宗旨是為人民創作,而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者具有共同的價值旨歸。所以,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保證。以文藝為例,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機械的、僵化的,而是在文藝生產的客觀規律之上進行規范和引導。黨對文藝的領導既需要使黨與文藝工作者互相交融,也需要重視文藝陣地的建設和管理。而實現黨對文藝創作引導的重要途徑是文藝批評,“文藝批評就要褒優貶劣、激濁揚清”。(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9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指導地位應當被突顯,并從中國古代文論中汲取精華,并借鑒優秀的西方文論。確保了黨對文藝的領導權,也就是確保了塑造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的基本前提。

第二,抓好新聞輿論的傳播工作。網絡空間如今已經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平臺,如何在虛擬空間牢牢把握文化領導權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攻克的難題。習近平多次指出,“網絡已是當前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掌控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就是守護國家的主權和政權”(4)習近平:《堅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2015年5月20日),收錄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36頁。?;ヂ摼W帶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人們被網絡串聯起來,勢必會加快文化的交流與價值觀的碰撞。同時,虛擬與現實、線上與線下的界限也愈加模糊,網絡世界中的虛擬主體往往呈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與非理性,甚至虛擬主體大有取代現實主體的趨勢。網絡的即時性也使信息、事件的傳播具有高速、直接、無判斷的特點。這些新特點構成了越來越復雜的大輿論場,網絡的自發性、公開性、沖突性、匿名性、難控性等特點都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挑戰。如何在新環境下抓好新聞輿論的話語權是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第三,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作為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環,是意識形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塑造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的前沿陣地。習近平指出,“高校抓住了、抓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放松了、丟棄了思想政治工作,就會迷失方向”(5)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2月7日),收錄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55頁。。為此,需要加強對高校的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政治領導,就是要保證高校正確的辦學方向,保證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思想領導,就是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導權,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出真正的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

所以,在制度上始終堅持黨對文化生產的領導,在意識形態上重視新聞輿論的傳播工作,在教育上抓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無產階級有機知識分子的現實舉措。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實現牢牢掌握住社會主義文化領導權。

在文化生產者維度,通過觀念層面的“概念轉換”,消解了二元對立的文化觀。通過實踐層面的制度領導、輿論宣傳和人才培養,牢牢獲取了社會主義文化領導權。通過文化工作者走進人民群眾、堅守人民立場,全面實現了知識階層與人民大眾的有機統一。

二、文化產品的生產維度:創造屬于人民的文化產品

從文化產品創作的角度來說,文化生產的人民性要求文化產品要以中國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為主要內容,創造真正屬于人民的文化產品。這既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品格特質,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產的基本要求。

(一)文化產品要反映人民真實生活

如前文所述,社會主義的文化生產者要堅守人民立場,這反映在文化產品中就是要以人民大眾的生產生活實踐為抒寫的對象與內容。其中,文藝就像一面鏡子,在文化生產中最能反映人的真實生存境遇,“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藝作品中找到啟迪”(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8頁。。社會主義文藝要求文藝創作要以反映人民心聲為己任,堅持好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一根本方向。人民文藝觀“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7)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4頁。。這段論述中提到了文藝的創作主體、表現主體以及接受主體,這三類主體又相互發生關系組成了文藝創作的三個環節,而人民文藝觀則貫穿其中。

在文藝生產的準備環節上,要求文藝創作者要從人民中獲取創作素材與靈感,要真正地走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深處,表達人民的真實心聲,這樣才能針對人民的需要進行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真正實現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治學。在文藝生產的傳播環節,要求以人民為標尺開展文藝批評。習近平指出,對優秀文藝作品的評價標準,關鍵要看“是否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8)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6頁。。古往今來所有流傳后世的經典,無一不是對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的真實反映。在文藝生產的創作環節上,要求文藝作品要展現人民真實的生存境況。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人的集合。為此,文藝工作者要善于發現、善于觀察現實中獨立的個體,要描寫真實的人物、實際的生活。對于豐富的生活畫卷,習近平有過生動的論述,“今天,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億多人民正上演著波瀾壯闊的活劇,國家蓬勃發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歡樂憂傷,構成了氣象萬千的生活景象”(9)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面對這些豐富的創作素材,創作者應當加以提煉、升華,這需要文藝工作者從生活中汲取營養,進行藝術的積累,進行美的發現和創造。光明的背后是黑暗,對于生活中的不盡人意,文藝工作者要堅持用光明驅散黑暗,傳播正能量,向人們傳遞美好,讓人們看到希望。

(二)文化產品要具有時代品格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文與時的關系,就像《文心雕龍》所言,“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化產品既然抒寫人民真實的生活,所以必然會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首先,文藝要反映時代的風貌。白居易《與元九書》有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文藝,文藝的時代性可以從古今中外的一切優秀作品中體現出來,“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10)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中國進入了新的時代,當代中國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指出,中國的文藝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屬于這個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11)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紐帶會將一個民族連接起來,也是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而文藝創作又是一項鑄造靈魂的工程,創造者要將時代的靈魂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其次,文藝要回應時代的課題。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課題,當一個民族對時代課題做出回應之時,也是這個民族的前進之時。中國的文藝工作者要立于潮頭,直面時代的嶄新課題,從中發現創作的主題與靈感,從而創作出能夠反映時代歷史巨變的文藝作品。所以,文藝創作應該扎根中國廣袤的大地,展示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中國人精彩生活的壯麗畫卷。除了文藝創作,學術研究更需要直面時代課題。學術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回應時代主題、解決現實問題,現實性與時代性是學術創新的基礎。為此,學術科研必須立足于中國現實,構建屬于中國的話語體系,提出具有原創性的理論觀點,努力讓中國話語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更強大的影響力。

(三)文化產品要體現中國氣質

中國的文化產品需要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質,也就是要彰顯出中國氣質,而中國氣質主要分為當代中國精神和傳統中國底蘊這兩部分。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通過美的形式,喚起人們內心的善與真。這就需要文藝生產能夠“原道”,也就是文以載道,這里的“道”就是中國文化。當代的中國文化是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大部分構成的,而貫穿于這三大組成部分的則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當代中國文化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主題。習近平指出,“我們當代文藝更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1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4頁。。為此,文藝創作中需要英雄的出場,因為英雄的形象正是愛國主義人格化最直接的表現。所以,文藝工作者應當濃墨重彩地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一段段英雄故事在華夏大地上能夠世世代代被歌頌。這里的英雄除了包括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人民之中的平凡英雄也應被銘記。文化生產的中國氣質除了要體現愛國主義之外,還要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在文藝創作中,就是要具備中國古典美學的氣韻與意境。習近平說過,“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1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頁。。所以,文藝工作者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

綜上所述,創作真正屬于人民的文化產品就需要做到反映人民大眾的真實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品格,以及富有濃厚的中國氣質。

三、文化產品的功能維度:明確文化產品的價值導向

從文化功能的角度來說,文化生產的人民性要求文化產品要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明確價值導向的前提是破除資本主義商品拜物教的虛假景觀,核心是實現文化產品社會價值與市場價值的有機統一,現實舉措是規范新媒介下的文化產業。

(一)破除拜物教的虛假景觀

按照馬克思的論述,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商品的貨幣形式取代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取代,商品拜物教就形成了。當人類進入后工業社會,影像等傳播媒介迅速發展,日常生活呈現出審美化的趨勢,物與物的關系又被景觀的關系所取代。于是,以景觀拜物教為標志的消費社會正式形成,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標志就是文化與資本的結盟。以文藝生產為例,在消費文化的驅使下,大量快餐式的文藝作品涌入市場,拒絕崇高、消解意義成了文藝創作者的價值追求。而市場的銷售份額似乎是衡量文藝作品的主要標尺,作品成為創作者賺取金錢的工具,抒情言志、抒寫世界與人民變得不再重要。針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的實際發展狀況,習近平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1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頁。。而當前文藝最大的問題就是浮躁,“文藝要贏得人民認可,花拳繡腿不行,投機取巧不行,沽名釣譽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轎,人抬人’也不行”(15)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頁。。所以,精品的文藝作品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而文藝工作者只有篤定恒心、傾注心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才能創作出經得住歷史打磨的文藝作品。

(二)實現社會價值與市場價值的有機統一

文化產品作為一種商品,自然會收到價值規律的影響。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文化產品,絕不能夠被資本所俘獲,淪為市場的奴隸。在社會主義文化生產體系中,同社會效益相比,經濟效益永遠都是第二位的,“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1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頁。。從文藝生產的角度來說,文藝工作者要堅守文藝的審美理想、保持文藝的獨立價值,拒絕被市場所奴役,不為追求一時的名利而向市場和資本低頭,拒絕炫富競奢的浮夸、低俗媚俗的炒作和見利忘義的陋行,守住作為藝術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追求真善美是文藝創作不變的原則,而能否將生活轉化為藝術,審美的形式與情感的凝練至關重要。文藝工作者應當在創作中反映生活的本質,并通過藝術的形式給人以審美的享受,同時帶來思想的啟迪和心靈的震撼。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要堅守文藝的獨立價值,拒絕媚俗。習近平指出,文藝工作者要“遵循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牢記文化責任和社會擔當,正確把握藝術個性和社會道德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肅認真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17)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文藝工作者需要穩住心神、耐住寂寞。

(三)規范新媒介下的文化產業

以文藝為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媒介時代的到來,各種各樣的文藝類型也應運而生,文藝觀念和創作實踐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涌現出一大批新的文藝群體,比如學生作家、網絡寫手、草根歌手、平臺主播等。對于這些新興群體,應該進行有效地管理和規范,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進行理論武裝,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此外,還要大力發揮新興媒介對文藝創作與傳播的積極作用。近年來,隨著新興媒介的急速發展,文藝作品的傳播方式也日漸多樣化,如何在其中保持社會主義文藝的底色,如何通過新興媒介生產出優秀的人民文藝是需要我們共同思考的。同時,應當看到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顯得愈加重要。我們必須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對此,習近平指出,要“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實施中國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增加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18)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關于中央政治局工作的報告》(2016年10月24日),收錄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91-192頁。。這里說明了利用新技術發展文化產業的必要性,不僅在內容上實現文化創新,在形式與媒介上也要實現創新。

通過對資本主義商品拜物教虛假景觀的破除、文化產品社會價值與市場價值的有機統一以及對新媒介下文化產業的引導與規范,社會主義文化生產的價值導向可得以保證。

四、結語:文化生產三重維度的辯證關系

文化的力量既是顯性的,也是隱性的。繁榮的文化市場能帶動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創新的文化產業能夠讓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優秀的文化能夠成為一個民族前進的動力,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為民族的復興注入精神與靈魂。而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正是當代中國人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保障。

對于新時代的文化生產來說,文化產品的生產者是最基本的環節,文化生產者的思想與觀念決定著文化產品的具體內容與價值導向。也就是說,文化產品的生產者決定者文化產品的生產與功能,是文化生產環節的第一主體。而文化產品則是文化生產過程的核心,文化產品的生產創作與文化產品的價值功能則是一體兩面的關系,都囊括在“文化生產”的過程之中。只有形成了與人民大眾融合統一的文化生產者、生產出真正屬于人民的文化產品、確保了正確的文化價值導向,才能夠使人民文化成為可能,才能夠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呈現出繁榮景象。

猜你喜歡
文藝工作者文藝生產
讓安全生產執法真正發揮震懾作用
1942,文藝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代工生產或將“松綁”
□文藝范
習近平給文藝工作者提出4 點希望
廣東省作協主席蔣述卓為湛江文藝工作者“開課”
論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的深遠意義
文藝工作者要做靈魂工程師
反生產行為差異化治理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