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融合生命教育的價值論

2020-12-21 03:50吳欽榮
關鍵詞:挫折生命初中語文

吳欽榮

摘 要:我們不僅應該單純關注學生學習了多少知識,更應該關注學生通過學習思維有何啟發,能力是否增長,意識是否改變。而語文這門課程還應該從其人文性角度出發,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本文筆者立足于生命教育,探討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喚起學生生命意識。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命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基本性質界定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指出了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進行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特點,語文教材中也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教育資源,工具性指的是語文教學還作為一種工具存在,它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載體,還承載著其他的教育任務。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是新時代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更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合生命教育的價值

生命是難能可貴的,是一個人出生到生活最后到死亡必經的一個過程。從根本上來說,生命教育也是對一個人的全人教育,它包含生命誕生到消亡的各個方面。生命教育會讓人更加感受生而為人的重要性,生命需要發光發熱,用內心感悟人生的意義。

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可以讓學生表達自我,真正做到實事求是,自我學習,并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實現自身的價值。學生只有熱愛生命,對自我肯定,讓自己的人生有科學合理的安排,才能變得更加完善。

生命教育可以給社會、周圍人帶來有價值的作用,能讓學生更加充滿正能量。初中生閱歷較淺,缺乏對事物的正確認識,經常會受到社會潮流的影響,甚至最后誤入歧途。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學生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學核心,其中語言表達、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力、人際關系等,處處都體現生命教學的理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培養熱愛生命的信念,追求遠大的理想,這將會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生命教育可以讓學生樹立夢想實現價值。初中學生閱歷較淺,缺乏對事物的正確認識,經常會受到社會潮流的影響,甚至最后誤入歧途。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學生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學核心,其中語言表達、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力、人際關系等,處處都體現生命教學的理念。學生只有熱愛生命,對自我肯定,讓自己的人生有科學合理的安排,才能變得更加完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培養熱愛生命的信念,追求遠大的理想,想著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也能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合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在教師生命情懷中融合生命教育

語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直接實施者,對學生學習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需要語文教師進一步豐富自身的生命情懷,以自身生命情懷傳遞生命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實施愛的教育,用愛心關懷學生,針對初中學生認知特點,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幫助,多一些引導,課堂語言要溫馨,要傾聽學生生命的故事,不能歧視學生;教師要努力構建師生平等的課堂,尊重學生語文學習需求,傾聽學生生命的呼喚,根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差異,不斷嘗試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語文課堂學習的快樂,收獲成功感,鼓勵學生揚起生命的風帆,讓學生堅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合生命教育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認知、轉變學生意識和行為的重要手段。我們語文教師大可以借助語文教材中的優秀文本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喚起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從而樹立健康的生命觀。具體而言,筆者有如下建議:

一是從課文內容出發,引發學生思考。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章都是關于對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時,不僅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還要通過這些文章,理解它們所要傳達的關于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比如,在學習初中語文課本中《紫藤蘿瀑布》時,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宗璞的作品,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焦慮”和“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頭,導致她很長時間一直無法排解心中的苦悶。這篇文章寫于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絕癥,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自衰到盛,轉悲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寫成此文。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逝者已逝,活著的人仍然要繼續生活,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整理好自己的情緒,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勇敢面對生活,勇于克服生活中的苦難,這樣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從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出發,結合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考。

二是從課外閱讀出發,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和挫折,面對困難,有的人消極沉淪,被困難打敗,而有的人迎難而上,成為了生活的強者,初中階段的學生也會面對來自生活和學習中的挫折,他們對待挫折的態度,也體現了他們對生命的態度。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注意加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使學生能用正確的態度對待挫折,進而更好地戰勝挫折、打敗困難、不斷突破自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著名事例進行說明,比如,推薦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整本小說,以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面對人生困境的態度感染學生,用他人的事跡打動學生,增強學生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同時,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一次次的困難和挫折并沒有打倒他,反而讓他更加堅強,勇敢面對生活,讓他成長為了一名生活的強者。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新一代學生學習保爾的堅強意志和對理想不屑追求的堅定信念。

(三)在寫作訓練中融合生命教育

讀與寫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在通過對課文教材和課堂內外閱讀教學時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以外,其實寫作訓練中也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佳徑。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最常見的寫作訓練可以采用如下兩種方式:

一是鼓勵學生寫讀后感。比如指導學生學完《鄧稼先》、《敬畏生命》等文章的之后,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結合文章進行生命的思考,通過學生自己對文中生命的觀察、理解,產生對生命的思考,去體會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可貴。讓學生領悟到生命的平等,要懂得不僅人類熱愛、珍惜生命動物同樣也是。這樣我們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生命意識,實現了生命教育,還有效拓寬了學生的寫作素材鍛煉了學生的語文的綜合能力。

二是,開展“生命”專題寫作訓練,可以是直接式的命題作文,也可以是主題作文。比如請學生以《生命的美好》、《善待生命》、《生命的意義》……為題寫作,也可以是《每一站都有風景》、《感恩的心》、《心向陽處》、《面朝大花,春暖花開》等這種拓展式的題目。通過大量與“生命”相關的主題寫作,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生命相關問題,更明白生命的價值,更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日復一日的寫作訓練,終能夠潛移默化地深化學生的生命意識,同時也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反思能力、寫作能力。

三、結束語

“生命乃素質之載體,沒有生命,就沒有素質,于是我們可以說,沒有生命教育,就沒有素質教育”。我們不可奢望生命教育能夠一勞永逸,更不可奢望生命教育可以解決學生所以心理健康問題,但只要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的細小環節中融合生命教育,就一定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教會學生尊重生活、珍愛生命。

參考文獻:

[1]高未麗.生命教育視野下中學語文課程價值與審視[D].蘇州大學,2010年.

[2]張曉琴.淺談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J].現代語文,2009(12):4-5.

猜你喜歡
挫折生命初中語文
基于“教、學、評”一致的初中語文作業一體化實踐模式
Holism in Education
初中語文片段寫作的實踐路徑
群文閱讀與單元教學比較談——以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為例
挫折
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
終身不遇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