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推廣

2020-12-23 04:54倪燕敏徐昕寧潘家駿吳彬爾劉甘寧趙素文
旅游縱覽 2020年11期
關鍵詞:溫州技藝文化遺產

倪燕敏 徐昕寧 潘家駿 吳彬爾 劉甘寧 趙素文

引言

溫州位于浙江東南部,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眾多“非遺”文化的搖籃。瀕臨東海,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濕潤,蠶桑業發達,充足的原料供應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溫州紡織工藝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發繡和藍夾纈技藝。一直以來,它們都在溫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但由于工業化發展,城市相關文化產業政策變動等原因,兩種“非遺”在不同程度的限制下走上了迥然相異的發展道路。本文將對藍夾纈與發繡發展狀況不同的原因進行對比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現代化舉措,為“非遺”傳承與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一、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夾纈起于秦漢而盛于唐宋,發繡源起盛唐,二者在唐朝開放的外交政策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皆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今同列“非遺”名錄。藍夾纈與發繡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前世今生亟待人們一探究竟。

(一)藍夾纈

《辭源》(商務印書館,1982年)釋“夾纈”:“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板雕刻同樣的花紋,以絹布對折,夾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處染色,成為對稱花紋,其印花所成的錦、絹等絲織物叫‘夾纈?!倍岩粔K白布夾入花版中,在裝滿靚青染缸里幾經浸泡、氧化,出缸后白布上印有花鳥蟲獸等吉祥紋樣,成品則稱為“藍夾纈”,這種技藝被稱為藍夾纈技藝。

作為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夾纈起于秦漢,盛于唐宋,常被唐代文人雅士用文字描摹,如“成都新夾纈,梁漢碎胭脂”(唐·白居易 《玩半開花贈皇甫郎中 八年寒食日池東小樓》),“醉纈拋紅網,單羅掛綠蒙”(唐·李賀《惱公》)等。在唐代,唐明皇曾將其作為國禮饋贈給各國遣唐使。至元、明,夾纈由彩色向藍白雙色轉化,至今僅在浙南地區保存下來,以溫州為中心,向臺州、麗水等部分接壤地區輻射。

藍夾纈的制作包括花版雕刻、靚青打制以及夾纈印染。通俗講,夾纈就是兩塊刻有花紋且互相吻合的花版,夾住織物進行染色。染液無法滲透花紋突出部分,卻能通過凹進部分進行染色,與字模印刷剛好相反。如圖案1,一般為藍底白花,色彩調和,對比強烈。在民間,藍夾纈又以圖案為名,“百子”“龍鳳”“狀元”以及“戲曲”都是夾纈典型的圖案題材,其中“百子被”“龍鳳被”“狀元被”蘊涵喜慶祝愿、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白頭偕老之意?!皯蚯弧敝械膽蚯y樣數量龐大,劇種主要涉及永嘉昆曲。藍夾纈也是我國傳統染織品中以戲曲人物為主要紋樣的唯一孤例,同時也極大推動了昆曲這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雖早先藍夾纈為溫州地區婚嫁必備品,但因時代發展與新興紡織品的沖擊,藍夾纈慢慢退出大眾視線,演變成民俗館里傳統生活的憑證與象征。2011年,藍夾纈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溫州發繡

發繡,是一種以人的頭發做原料的傳統刺繡工藝。發繡以頭發為線,細針密繡,制作精細耗時,能長久保存,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發繡最早可溯源至唐代上元年間,唐代佛教盛行,許多貞女信婦以發代線,在緞布上繡如來佛祖和觀音等畫像,以示虔誠之心。后在宋、元、明、清均有發展。近代發繡一度失傳。

近幾十年來,溫州發繡在各個方面均有所創新:前有魏敬先開創人像繡題材,開啟“發繡外交”之路,后有孟永國開拓亂針繡的技法、始創彩色發繡、改造裝裱和刺繡工具,最終研究形成單色發繡、彩色發繡、做底補色這三種創新性技法,這些都大大推進了發繡的傳承與發展,打開溫州發繡在世界的知名度。魏敬先先生曾為首屆中國文化藝術節繡制的《荷蘭女王》(如圖2)是單色發繡的代表作之一。此幅作品運用施針、交叉針等針法,在素描明暗原理的基礎上,通過針腳的疏密與鋪墊實現畫面的立體逼真,突顯荷蘭女王優雅親和的氣質。孟永國先生的《絲語廊橋》則以不同人種的頭發為繡線,利用發絲的天然光澤,結合彩色發繡法和做底補色法,打造畫面的明暗美感,營造廊橋靜謐莊重的氛圍。溫州發繡具有獨特的人文魅力與藝術精神,如魏敬先先生曾受溫州市委所托為南懷瑾先生的母親繡的人物繡像——《南太夫人》像,在感動了南懷瑾先生的同時也為金溫鐵路帶來5億元的發展投資。

1991年,溫州師范學院(今溫州大學)成立了溫州市人像繡研究所,2012年更名為溫州市發繡研究所,專事發繡的傳承與發展工作。2013年,溫州發繡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夾纈與發繡發展現狀

夾纈與發繡,雖一度衰落近于消亡失傳,但都在近年的再研究中得到了復盤發展。本段將從二者的保存現狀、傳承人以及商業化發展方面分析“非遺”現存環境,擬測發展態勢。

(一)保存狀況

鑒于“非遺”自身特殊的地域性,溫州當地即有瑞安馬嶼鎮凈水村采成藍夾纈博物館、蒼南靈溪鎮“纈韻”館等專題文化小館建立,皆致力于藍夾纈的固態保護。在活態保護方面也有當地有關部門和學者進行了一系列嘗試,為拓寬其應用新領域而努力。身為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我國古老的雕版印染活化石,藍夾纈始終保持著少量且平穩的傳承態勢,但由于其制作的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化社會發展趨勢有所背離,藍夾纈當下處境并不樂觀,其研究和保護之路依舊漫長。

猜你喜歡
溫州技藝文化遺產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溫州瑞奧工貿有限公司
溫州瑞奧工貿有限公司
溫州,詩意的黃昏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難忘九二溫州行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