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旅游扶貧下的女性角色轉變

2020-12-23 04:54岑怡楊洋
旅游縱覽 2020年11期
關鍵詞:婦女旅游傳統

岑怡 楊洋

美麗鄉村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最好依托點之一,貴州省作為全國的少數民族大省,旅游發展模式主要以鄉村旅游為主,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少數民族村落經濟發展、保護傳統民族文化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早在2017年,貴州省出臺的《發展旅游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提出,把“旅游扶貧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把鄉村旅游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把解決更多貧困人口就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重點方向,使旅游在全省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旅游扶貧與女性角色轉變的內在聯系

鄉村旅游扶貧是精準扶貧理念同鄉村旅游產業扶貧有機結合的產物,運用和依托農村可用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綜合發展鄉村旅游,通過發展旅游產生大量就業崗位,提供給農村需要國家扶貧幫助的貧困人群,產生經濟效益達到產業扶貧的效果。鄉村旅游往往是由政府帶頭引導和政策扶持,吸引民間企業進行資金投資和旅游開發,然后依靠當地貧困人群和資源打造主題和發展景區。貴州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集中地,目的地村民在感受旅游帶來經濟增收的同時,其傳統的家庭結構也不斷受到影響,發展旅游為更多婦女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對于鄉村留守婦女而言,旅游業是一種帶有高度開放元素和有別于婦女傳統生活模式的新興產業。在貴州大部分鄉村,村民為改變家庭狀況,增加家庭收入,大多數家庭的男性會舍棄原有務農種地、養殖牲畜的經濟增收方式,投入到外出打工或者自主經營的行列當中,由此,留守婦女成為村落社會的主要守護者,履行傳統社會婦女在家承擔贍養父母、教育孩子的責任。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對留守婦女進行相應服務技能培訓,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女性逐漸改變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轉變自己的社會角色,積極投入到旅游產業的發展中來,以適應社會發展,促進家庭增收。

在鄉村社會,留守婦女是當地的重要生產力,是鄉村旅游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和服務人員的重要來源,積極引導留守婦女接觸鄉村旅游、從事鄉村旅游,維系二者關系良性發展對于旅游扶貧工作來說是不可忽視的。部分留守婦女通過餐飲、住宿、傳統手工藝品加工及銷售等方面的參與和學習,進一步提升了自身家庭地位、自我認同及社會認同,更好地實現了家庭的脫貧致富。

二、個案分析

(一)報京鄉屯上村發展概況

報京鄉位于貴州省鎮遠縣最南端,距縣城39千米,是北侗地區最具侗族特點的村寨。東鄰三穗縣,南接劍河縣,鎮劍公路從寨邊橫過。寨子中心稱大寨,分上、中、下和后屯4個部分。本文的調查對象屯上村位于報京鄉的北部,為深度貧困村,全村有5個自然寨,7個村民小組,以侗族人口為主,地貌以山區為主。村內便道縱橫,連接家家戶戶,寨內古樹參天,環境優美。村民擁有自己獨特的服飾、建筑、語言、民風民俗、傳統節日等。屯上村因地處偏遠,人多地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年人均糧食430千克,年人均純收入為4650余元。該村農戶1318戶,鄉村人口共5248人,其中男性2665人,女性25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68戶1135人。隨著報京鄉村旅游的逐步推廣和發展,周邊村寨的基礎設施建設、庭院及產業路的新建、飲水工程項目的建設、農村環境衛生設施設備的完善,都取得較好發展。脫貧工作通過屯上村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幫扶干部及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2018年以前脫貧248戶1091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2.64%;2019年脫貧20戶4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

(二)旅游扶貧對女性角色的影響

1.改變傳統社會生產的家庭分工

在報京屯上村,傳統家庭結構要求女性在家進行農業生產獲得家庭的生活資料,還要進行家務勞作,同外出務工的丈夫的經濟收入相比,婦女相對薄弱的收入水平遠遠不能在家庭事務決策權中享有主事權,這導致留守婦女的家庭地位并不高。但隨著報京鄉開展旅游扶貧項目以來,通過“三月三”、吃新節、吃公酒、牯藏節、十月婚慶月等傳統節日活動的開展,婦女成為開展鄉村旅游活動、傳播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她們在參與多項旅游服務工作之后,生產力取得較明顯的優勢,同時逐漸擁有了家庭自主的經濟分配權,家庭地位也隨之提高,這是旅游扶貧項目中留守婦女角色扮演的一大改變和全新定位。

2.提升傳統社區女性的參與能力

貴州的許多民族村落在旅游未全面開發前,傳統的居家觀念在婦女腦中根深蒂固,婦女對自身社會地位沒有明確的認識。旅游的開發與發展讓當地婦女在從事旅游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到更多家庭以外的知識和技能,從事旅游接待使她們的經濟收入增加,個人能力提升,自信程度增強。調研組發現,未發展旅游前的報京鄉,當地婦女較少參與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動,相關政府部門的旅游扶貧工作使村寨的社區活動增多,居民參與表決和商議的事務也隨之頻繁,留守婦女從被迫參與其中,到自然走出家門進行旅游經營,這對于報京鄉屯上村的留守婦女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經歷。丈夫外出務工,轉而由她們出面決策村中大小事務,村寨事務表決便成為一個時代契機,相關旅游事宜的參與和表決,使得婦女們進一步增加自身社會參與,提高人格地位,在歷屆村委會干部選舉中漸漸出現了一些報京女干部,這為更好地保護當地婦女的基本權利和利益提供了平臺。社區參與能力的提升成為一項體現當地婦女地位提高、權利變大的重要標準。

3.增強傳統女性的自我認同度

傳統的報京婦女在思想上較為保守,相對現代知識女性,她們缺少自我意識,對家庭和丈夫的依賴性較高,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弱。隨著報京旅游的逐步開發,附近村落與外界交往日益頻繁,游客帶來的外來新思想、新觀念不斷涌入她們的日常生活里,這使得報京婦女的角色認知不斷發生改變。在參與旅游的過程中,報京侗族婦女身著美麗盛裝,傳唱侗族大歌,展示侗鄉文化,她們成為傳統村落捍衛民俗文化的中堅力量,成為侗族文化最忠誠的守護者。在現實生活中,身著傳統服飾的侗族男性已經為數不多,多數是由老人和婦女仍然保持著舊時的服飾文化。同時報京婦女在飲食、民俗、服飾、生產技術與工藝等方面繼承著侗族的傳統文化,并以女性獨特的形式向游客展示著這些文化。在鄉村旅游活動過程中,游客可以通過相關旅行活動,了解侗族傳統文化,增加對侗族文化的理解與感悟,同時婦女也會在與游客的交流中對本民族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旅游服務質量可以從游客對自身的滿意度和接待戶的農家樂生意情況中反映出來,這使從事旅游接待的婦女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同時,她們也對自己擁有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以及對自己角色的認識也不斷增加,她們開始接受自己的新角色并逐漸認識到角色轉變的快樂。

4.培養傳統女性的職業構建

在傳統村落社會,女性的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女子無才便是德”。鄉村旅游扶貧致力于將貧困地的資源、環境、勞動力整合起來,以當地扶當地,靠當地建當地,讓村寨重新活起來、發展起來。所以,屯上村的留守婦女從事旅游工作是有政府支持和企業優待的,但是旅游業能夠提供的工作職位是相當寬泛的,主要分為經營(如農家樂)、服務(如民俗表演)、管理(如景區運行管理)三大類。而當地婦女受其能力素質、從業動機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往往對以上三類職位無具體感知,多依據自身偏好和能力偏向于經營和服務類職業崗位。

調研組結合村民自身情況,就其女性職業感知度進行研究,選取屯上村30戶留守婦女之家作為訪談對象,從訪談中得知,三大職業類型之中,留守婦女偏向于選擇經營類和服務類旅游工作,其中經營類共有18人、服務類有10人,對于能力要求過高的管理類,選擇人數寥寥無幾。婦女們的選擇有來自外部拉力的影響,即政府的政策引導,報京村隨著各類民俗文化節日的開展,圍繞侗鄉侗寨周邊興起了農家樂、小吃街、燒烤攤,針對以上旅游項目,當地婦女能很快上崗上手,從而成為大部分婦女的優先選擇的職業。

另外,學歷程度的構成極大影響著各類職業的人數多少,大多數留守婦女受教育程度較低,處在文盲或小學階段,這便決定了她們自身的文化素質和能力達不到管理類層面的職業要求。政府未開展鄉村旅游活動之前,她們只是普通農家主婦,掌握的是手工技藝、農作經驗及其他生活知識,這就很好解釋為什么經營類和服務類容易成為她們上手的職業崗位,而學歷要求較高的管理類工作,對于留守婦女而言跨度過大、要求過高。就旅游扶貧工作的長遠發展而言,從傳統農業轉到農業觀光與旅游相結合的體驗式智慧農業不是一蹴而就的,這當中需要分階段地對婦女進行教育普及、技能培訓和職業引導,當地婦女從事旅游工作除去外力的指導,她們本身也需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職業轉型。

三、總結與思考

旅游扶貧對傳統村落社會女性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并且二者的聯系在未來會越發得緊密,婦女對旅游扶貧的反饋也會越來越多。就目前而言,貴州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迅猛,農村留守婦女漸漸接受和參與到旅游工作中,進而慢慢引發留守婦女的角色轉變。其轉變過程大致為旅游精準扶貧政策自落地后,廣大農村中的留守婦女成為旅游發展的主力,伴隨著旅游扎根農村,出于生存需要和外部刺激,留守婦女從事旅游業后,傳統的角色漸漸發生了轉變,旅游為她們賦予了新的角色內涵。針對旅游扶貧的長遠性出發,旅游扶貧雖然在短期內會取得相應經濟成果,但塑造一個充滿文化內核、健康活力的富足村落才是共同的目標。村落的建設離不了世世代代在那扎根生活的世居村民,而女性作為村落文化最不可缺的特殊群體,以其與生俱來和后天社會化的特殊個人魅力和品質,在旅游業中發揮出獨特作用。

鄉村旅游扶貧一方面為旅游目的地女性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增加了經濟收入來源;另一方面,旅游扶貧對當地女性的影響是復雜、多樣而又深刻的。與此同時,作為民族村落中的特殊群體,當地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傳統文化在社會進程中不斷傳播與發展。針對以上諸多考慮,鄉村旅游扶貧工作的推進應充分注意以下方面。

(一)加強對當地女性的業務培訓和素質提升

在旅游業中,人才是其發展進步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夠從事鄉村旅游扶貧的中高端人才多了,鄉村旅游才會穩定健康持續地發展。對于報京鄉屯上村的留守婦女來說,管理能力、文化素質正是她們所欠缺的,當下報京鄉旅游發展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當景區發展成熟時,市場將勢必淘汰服務技能較為低下的旅游從業者。如此一來,旅游扶貧所起到的作用將付諸東流,同時旅游也會因為人才匱乏而疲軟,發展遲滯。所以,提升從業婦女整體素質,推進旅游升級發展是鄉村旅游扶貧不可缺少的步驟。一方面,留守婦女可以通過增強自身學習意識,主動學習旅游知識,增加自身價值;另一方面,政府可錯開農季,定期組織相應技術指導、管理方法培訓等活動,鼓勵留守婦女們積極參加,持之以恒,只有整體服務隊伍素質增強,旅游扶貧才會取得成效,她們也真正能脫貧致富。

(二)合理統籌政府、企業、村民三方利益

在鄉村旅游發展場域內,旅游公司、民間企業是政府、景區、留守婦女之間的一道橋梁,企業在其中的聯系和紐帶作用不能忽視,旅游企業是社會資本的擁有者,旅游企業一定程度上控制著景區的發展和走向,景區的前景好不好,開發是否合乎生態發展的原則,都是企業管理者需要謹慎處理的問題,企業只有兼顧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才能取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從政府層面出發,旅游扶貧絕不是為了金山銀山,毀了綠水青山。旅游規劃是否具有前瞻性,開發過程是否破壞生態環境、影響民族人文傳承,取決于政府部門是否結合村落文化做好實地調研,依據實際,科學分析開發的可行性,從宏觀層面做好景區發展中的維護工作。除此之外,旅游扶貧離不開當地村民的參與,村民是文化資本的持有者,是文化自信的傳播者,美麗鄉村的持續發展,一定是靠經久不衰的傳統文化作為發展內核的,從而帶動相關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旅游發展不是單打獨斗,要聯系群眾,依托群眾。

(三)充分利用大數據網絡,構建旅游與扶貧的智慧生態圈

大數據、大旅游、大生態,是貴州的三塊“長板”,要三方聯動,充分利用大數據、現代化“互聯網+”等手段,為扶貧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和人力資源支撐。要通過利用大生態與大旅游相結合,依托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助推旅游業發展,通過旅游發展促進鄉村生態環境改善,讓旅游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促進、各得其所。與此同時,要借助數據網絡力量,科學有效地規劃旅游發展方向,制定長遠穩定的發展方針,做到攻堅扶貧與旅游相結合,將貴州省特色旅游產業做成全國行業特色,力爭旅游服務于農業,真真正正地做到旅游精準扶貧,使鄉村旅游扶貧在黔東大地上切實有效地走下去,讓貴州傳統村落社會的綠色產業與智慧旅游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猜你喜歡
婦女旅游傳統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當代婦女的工作
旅游
《婦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則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強奸罪立法和執法中對婦女的性別歧視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