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唱藝術、歌曲創作以及音樂傳播的互動機制

2020-12-23 04:56徐興民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互動機制

徐興民

摘要:歌唱藝術吸納人們生活縮影的方方面面,有和人類文明同步發展的歷史軌跡,人們可通過歌聲表達出自己的情感。而音樂的傳播和傳承,是人們對生活領悟的感嘆,也是一輩輩人有序接受教化的結果。歌唱藝術從其傳播角度來說,之所以長盛不衰憑借的是審美的訴求和技藝的傳播。而音樂傳播、歌唱藝術和歌曲創作三者密不可分,互相促進,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下均相融。本文則主要探究他們三者間的互動機制,分別從幾個側面出發,具體闡述彼此間的連結和互助作用,以及碰撞出的更為激烈的火花,力求感悟歌曲創作、歌唱藝術和音樂傳播間的雙向或者是三項互動、傳承的真諦。

關鍵詞:音樂傳播;互動機制;歌唱藝術;歌曲創作

當前我國的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獲得進步,且信息科學技術取得發展,人們在對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分享和選擇中,通常更多的會選擇精神追求,且這一現象愈發明顯。歌唱藝術在當前眾多的藝術形式中,需成為人們進行情感對話、交流,精神生活及文化抒懷的最喜愛和直接的藝術活動之一[1]。在其創作實踐中,需構建出和某一群眾、社會的表達和對話交流的關系。歌唱藝術通過語言、形體、聲音和情感等進行藝術的傳播,呈現出互融、互通的藝術共同本質的對話關系。事實上。不管是歌唱藝術或者是歌曲的創作,均難以和音樂傳播所分離,三者的有機互動方可實現共贏和做到相互促進。

一、歌唱藝術中歌曲創作及傳承,實現音樂傳播

我國藝術歌曲創作,從王莘創作的《歌唱祖國》,于20世紀5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嶄新時期,我國作曲家從起初遵循的創作原則,逐漸向突破和創新發展,因此促使我國藝術歌曲創作之路更加的自由。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我國的藝術家將少數民族完美且鮮明的音樂特色凸顯出來,同時將注意力和視角著眼于現實社會生活。第一屆“全國音樂周”在1956年舉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音樂的大檢閱和大匯展,是中國音樂史史無前例大壯舉,同時是一次藝術歌曲創作成果大聚會[2]。

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了對聽眾喜愛廣播歌曲的評選,同年還舉行“優秀作品評選”等。在電視片《三峽傳說》中,1980年作曲家張丕基譜寫了《鄉戀》的插曲,歌曲選擇電聲樂隊的伴奏形式,并采取探戈舞曲的節奏,當時的演唱者李谷一糅進了“氣聲”唱法,揭開新時期通俗歌曲發展序幕[3]。在當時80、90年代中,《菊豆》、《黃土地》、《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優秀電影的成功,以及《水滸傳》這一電視劇主題歌《好漢歌》,將作曲家趙季平對于中國傳統戲曲和民歌,在較長時間范圍的癡迷取得極為豐碩的藝術成果。且在“評委會創作大獎”中,李娜演唱、張千一獨立創作的《青藏高原》獲獎。

中國的作曲家在進入21世紀以后,創作思維更加活躍,繼承前人的藝術經驗,創作形式更加新穎,他們將時尚、流行、民族傳統等多種藝術風格融合的令人贊嘆[4]。實際上,我國自從產生藝術歌曲之時,較多優秀歌曲的旋法、曲調融進我國民族音樂素材中,并不是對西方單一模式的完全照搬,是對于其結構模式遵循的基礎上,因此能夠將其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和廣泛流傳的能力顯示出來。表1所示為我國歌曲創作發展形式。

事實證明,時代和社會責任感是很多藝術家所具備的,他們關注音樂傳播的時尚和流行,并順應社會和時代的潮流和需求,結合大眾審美,創造出嶄新的藝術歌曲風格。如印青、劉青、關峽、陸在易、葉小綱、徐沛東等為一批作曲家和后起之秀。他們的作品風格迥異,極富民族特色,藝術性強、技術含量高,受到廣泛的歡迎。表2所示為全國傳播流行與傳唱作品類型。

二、聲樂教學與音樂傳播

在經過了西方聲樂文化之后,中國聲樂藝術將占據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等等,發現聲樂教育能發揮出重要作用。盡管聲樂教育為一項非常專業工作,但是因當前音樂復制和傳媒的曼延,促使歌唱藝術走進人們的文化生活和家庭,所以聲樂文化和人們的精神生活密切關聯,聲樂教育是普遍且廣泛性的問題[6]。需經過歌曲的創作和廣泛傳播,才可促進新的教學方法和觀念的變革。在音樂傳播和音樂創作的推動下,聲樂藝術始終和其并肩,在人們精神文化建設上發揮出極大的作用。但是,追溯教學模式的生成、演變發展,以及中國聲樂藝術的歷史,較容易發現音樂傳播和歌曲、歌劇創作的雙贏和互動,憑借藝術創作的直接催化,方可真正實現[7]。

在每一時期均會有不同的聲樂作品出現,而藝術歌曲的創作也為社會業余聲樂愛好者,以及高校的聲樂專業學生、教師不斷的輸送和傳播著大量優秀的曲目,促使高校專業教師能夠實現對自我教學和演唱曲目的及時更新[8]。聲樂教材是實現音樂傳播和聲樂教學得以互動的基礎,且廣泛化的傳播,成為促進高校教學藝術不斷進步的助推器,同時提供給聲樂學習很多優秀的歌曲。當代優秀藝術歌曲被編進教材,同時獲得廣泛的傳唱,像《瑪依拉變奏曲》、《紅土香》、《聽?!?、《秋水長天》、《長征記憶》、《我是中國人》等等。

在創作手法上,《瑪依拉變奏曲》這首歌曲做到大膽且時尚,實現了在音域上的擴展,并選擇了多種音樂元素結合創作手法,達到了bd3,其中的快速的音階流動、大音程跳進和花腔、跳音等等,均在作品中做到應有盡有。之所以會創作這樣的高難度作品,和曲作者具備的藝術水平和聲樂教學的進步密不可分,當有了常思思、雷佳等具備的寬廣的音域、甜美的音色、真假聲完美無瑕的融合、開放浪漫的歌唱風格,以及悠長的氣息,才有了之后的胡廷江、鄧垚等大膽超越和創新民族聲樂藝術創作上的新生代作曲者[9]。

高質量完成高難度歌曲,在聲樂藝術的創作中,需具備高超的演唱技巧和科學的發聲方法。而演唱技術的提高,聲樂教學水平的提升,均促使聲樂藝術風格、表演、技術等方面的信號獲得不斷的傳播,且促使演唱者可很好的展現出自己的演唱技術技巧,引導作曲家創作靈感,成為最可靠、最有把握的,曲作者藝術創作充分表現創作技巧、施展才華的創作依據。在在音樂界中,歌唱家和作曲家互動現象,便是雙贏的互動模式,且普遍化存在。

三、歌唱藝術創作的整體掃描

表、形、真、境、聲、字、情均包含于歌唱藝術創作中。因歌唱藝術的獨特性質,能夠輕而易舉的撞擊和融入到人們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中,獲得沁人心扉的審美效應。唱歌可以實現人們相互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同時涉及著很多的音樂表演藝術元素,有聲音的旋律線條、共鳴、色彩,以及速度節奏的變化、聲音的高低舒緩、強弱跌宕等[10]。在歌唱藝術當中,聲音的完美把握非常關鍵,但是需進行歌唱技巧的協調配合。需做到真假聲的混合與運用、咬字、吐字發音的統一、聲音的質感等多方面的實現,才可追求聲音的完美。表3所示為歌唱藝術具備的要素。

四、結語

音樂傳播、聲樂藝術、歌曲創作實現了三者的統一,互為依靠,互相借鑒和扶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三者實現相互參照,方可實現相互推動、共同發展進步,并互相促進。優美動聽的好歌,可吸引很多的粉絲和鐘愛者,為音樂傳播提供巨大動力,并激活歌唱家的藝術創作活力。相反的,在對于一首好歌的追捧上,無數音樂愛好者音樂創作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實現循環往復的 音樂傳播、聲樂藝術、歌曲創作的互動,能夠喚醒音樂傳播潛藏的動力,同時可促使我國的歌曲創作和聲樂藝術,在不斷的音樂傳播和傳承中,繼續的前行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沈德鵬,姜楠.傳承地域音樂文化服務地方文化建設——談東北民歌在民族聲樂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音樂創作,2018,22(11):175-177.

[2]沈德鵬,姜楠.傳承地域音樂文化 服務地方文化建設——談東北民歌在民族聲樂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音樂創作,2018,0(11).

[3]劉曉飛.中國電影聲音創作中流行歌曲的表意呈現探析[J].當代電影,2019,16(12):105-108.

[4]蘇玥.蒙古族歌曲創作對流行音樂元素的運用研究[J].音樂創作,2018,12(5):120-121.

[5]于茗川,張闊.高校的流行音樂教學研究——評《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J].高教探索,2018,12(1):后插2.

[6]王葉.蒙古族風格藝術歌曲創作手法研究——以"草原樂派"作曲家好必斯作品為例[J].北方音樂,2019,39(12):5-7.

[7]孫一波.紅色歌曲類型化及創作模式研究[J].音樂創作,2015,13(11):107-109.

[8]傅議萱,徐敦廣.中國流行歌曲發展審美取向探究[J].文藝爭鳴,2019,19(9):191-194.

猜你喜歡
互動機制
社區發展與成人教育互動機制的實現研究
空間經濟學視角下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構建
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與學生互動機制探究
土地財政與城鎮化互動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
滬港通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互動機制研究
湖南省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性發展:機制、問題及策略
新形勢下高職校企合作學生培養模式互動機制的構建
輿情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議題共生與變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