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傳佛教的發展脈絡與文化價值

2020-12-28 01:54高晶涵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發展脈絡藏傳佛教文化價值

摘要:藏傳佛教各項事務可以有序的納入依法管理,是藏傳佛教能夠有序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強調文化復興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掌握藏傳佛教其歷史的發展脈絡,并佛教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有較為清楚的認知。這樣,才能為藏傳佛教各項事務能夠依法進行有序管理,提供基礎性的理論依據。藏傳佛教是我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分支內容,但在我國最初的發展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從佛教的最初傳入到逐漸融合再到最后的本土化過程,從教派林立到互相沖突再到獨樹一幟,藏傳佛教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的融合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完善,最終成為了我國佛教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的分支內容,在西藏乃至全世界都有著深刻而久遠的影響。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貢獻著應有的力量。

關鍵詞:藏傳佛教;發展脈絡;文化價值

一、藏傳佛教發展的兩個重要歷史階段

(一)藏傳佛教之前弘期

藏傳佛教是屬于藏語系佛教系統內容,是西藏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藏傳佛教在經過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并逐漸影響著中國佛教的思想理念的發展,清楚地了解有關藏傳佛教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其文化價值影響,是了解和掌握藏傳佛教的基礎。佛教的思想理論是藏傳佛教的理論基礎,但是佛教不屬于我國本有的宗教,是外來的,受印度、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宗教思想文化的影響,佛教開始傳人西藏地區。關于佛教具體傳入西藏的時間,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的是佛教傳入西藏是漸進的歷史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天啟或是神絳,佛教最初傳入西藏應是在公元7世紀左右的吐蕃王朝時期。佛教向西藏的傳播是很多原因共同促成的,不是單一的內容可以決定的。

公元7世紀,藏王贊普松贊干布執政,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贊干布大力拓展疆域,積極努力地推動當地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客觀上為佛教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外在社會條件。(1)為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加強對地方貴族的政權控制,封建主需要一種新的宗教思想來對民眾進行精神上的安撫,以此來維護自身君主權威的統治和教化。這為佛教在藏地的傳入和交流提供了外在的機會。雖說佛教的傳入會帶來摩擦碰撞與沖突,但這是普遍的現象,是一個需要時間來融合的問題。在藏王松贊干布執政時期,為推動社會經濟更好的有序發展,實施了比較開放寬容的經濟政策,加強了同鄰國的經濟貿易往來的交流,然而經濟的相互交往自然是會引起文化的相互交流,而文化之間的沖突與交融在彼此的經貿交往中不斷加強,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藏王松贊干布執政時期,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而兩位公主也分別帶去了珍貴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和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以及大量的佛教經典和工匠藝人。藏王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并興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主持翻譯了大量佛經,像利用佛教的思想協調社會關系,緩和社會矛盾。使佛教思想文化在藏地開始廣泛的傳播與學習,并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佛教在藏區的發展得到了當時藏區王室和部分貴族的支持,佛教初步在西藏地區扎了根。

但是佛教和苯教的沖突與斗爭卻遠遠沒有停止,西藏傳統思想文化苯教與外來思想文化佛教的矛盾與沖突,有的時候是明爭,有的時候卻是暗斗,有的時候是以宗教辯論的形式出現,有的時候則是以部落之間的斗爭形式出現,更甚者是以統治者政治層面上的斗爭出現,但正是這樣的矛盾與沖突,才推動了藏族人民的思想文化交流的發展與繁榮。為佛教后期的本土化發展融合積蓄力量。

到了赤松徳贊執政時期,佛教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局面。赤松徳贊遵循著先祖的“走出去,請進來”的弘揚佛教的政策,特別是迎請外籍僧人入藏弘法,使佛教得以迅速發展壯大。赤松徳贊派人前往印度迎請著名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大師前來藏地弘傳佛法。在赤松徳贊的支持下,蓮花生大師興建起了佛教寺院——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以后,赤松徳贊特地派人到印度請來12位僧人,為7位藏地貴族青年剃度受戒,歷史上他們被尊稱為“七覺士”,這是藏傳佛教史上產生的第一批藏族僧侶。這樣僧伽組織在藏地得以形成,其后又有很多王公貴族子弟出家。到赤祖德贊時期,佛教已發展壯大。在藏王松贊干布執政期間對于佛教思想的引入,一直到朗達瑪“滅佛”運動的結束,佛教在藏地雖然多次遭到破壞,但是其傳播的思想基礎依然還在,而有關當地的苯教思想與新興封建主階層的思想不能完全相適應。這樣的歷史情況為佛教的發展迎來了再次重生的機會。

(二)藏傳佛教之后弘期

到10世紀后半期,佛教再度傳入,在西藏地區再次弘傳復興并得到空前的發展與認可,11世紀印度佛教界著名的尊者阿底峽大師經尼泊爾進入藏區,在西藏講經、譯經、傳法,對佛教的復興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從11世紀開始到15世紀初期,藏傳佛教的各種支派逐漸形成,主要有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等。在朗達瑪滅佛之后佛教的復興,歷史上稱之為藏傳佛教發展的“后弘期”。在此期間,各大教派都積極的在宗教哲學理論思想方面對其進行了適應本土發展需要的大膽革新,寧瑪派是藏傳佛教中古老的一個派別,“寧瑪”是藏語“古”、“舊”之義,繼承蓮花生、無垢友等大師傳下來的秘密教法為主要修行方法,該派別的僧人大都戴著紅色僧帽,因而世俗也稱之為“紅教”。薩迦派是藏傳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派別,“薩迦”藏語是“灰白色的土”之義,薩迦既是地方名稱(今日喀則薩迦縣),又是寺院和宗派的名稱。薩迦派是藏地昆氏家族世代相傳的,以印度著名密教大師毗哇巴所傳的“道果教授”為核心內容。噶舉派是藏傳佛教中支派最多的一個教派,“噶舉”藏語是“口授傳承”之義,因該派的祖師瑪爾巴、米拉日巴等人習慣穿著白僧裙,所以世俗也稱為“白教”。噶舉派的傳承比較復雜一些,分支上大致有“四大八小”之說,“四大”是指噶瑪噶舉、采巴噶舉、巴戎噶舉和帕竹噶舉四個分支,“八小”是指帕竹噶舉又分出直貢、達隆、竹巴、雅桑、綽普、修賽、葉巴、瑪侖巴等八個小分支。噶瑪噶舉是四大支系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一個派別。在藏傳佛教各宗派中,格魯派是最晚形成的,但卻是以獨特的教義教規和僧團組織方式,成為勢力最強大、影響最深遠的宗派。元朝的中央王權為了穩固藏地的社會安定與發展,提倡宗教的多元化發展政策,特別是重視佛教的傳播。因而在藏地封建主便擁有了很多特權,而特權被濫用或是亂用就成為了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在這個政教合一的過程當中造成了佛教教義被惡意歪曲,僧人不著僧裝、不研習佛教著作經典、不知戒律不守戒律等亂象,使佛教再次陷入困境。雖然藏族人民已經受到佛教的影響,有一定的基礎,但經過動蕩之后的藏族地區,在社會上,在思想上,在藏族人民群眾中,都向往著一種正常的安定的生活,在朗達瑪滅佛以后一百多年混亂的“后弘期”,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出現,如智光,藏文的名字叫益西沃,他是當地藏王的王子,斡松的第四代傳人,即第四代孫子,住在象雄地區,在那個地方做了地方小王,他是信仰佛教的,為了尋求佛法,連王都不做了,把王位讓給他的侄子絳曲沃。智光下了決心,發了誓愿:尋求佛法,去找佛教的大師,要在藏區恢復佛教。

二、藏傳佛教的文化價值

理解藏傳佛教思想理論在文化價值方面的內容要有宏觀的視角分析,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歷史來看,其文化價值影響需要以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從歷史和現實理論等多方面內容來闡述,而非片面的盲目的簡述。關于藏傳佛教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要想更好地理解藏傳佛教思想理論的文化價值影響,就要把握其內在的發展規律,這就離不開思想基礎層面、歷史發展層面和組織文化層面這三個主要方面內容。(2)

(一)、思想基礎層面

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的中觀思想為理論基礎,其哲學理論十分豐富。既有高度概括的抽象性哲理,又有客觀的思辨性,不僅有大乘佛教的中觀哲學理論,還借鑒了民間當地的風俗習慣來滿足當時社會的需求。藏傳佛教在初期傳播的過程中受到了苯教的阻撓.使得藏傳佛教比較重視和關注密宗的哲學理論部分,而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這點又導致了佛教內部秩序的失衡,而后藏傳佛教的發展特別注重與關心主客體相結合的問題。在這里要說明一下阿底峽的一部重要著作,就是他給絳曲沃講授、由仁欽桑波翻譯的,名叫《菩提道燈論》。菩提道就是解脫道;燈,就是指明燈,意思是說菩提是一盞燈。實際上是講戒律,講一個凡夫怎么樣才能成佛,這么一個菩提道的歷程。這本書篇幅很小,但對后來的藏傳佛教影響非常大,后來的宗喀巴大師有本重要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它的綱領性的宗旨就是從阿底峽這兒來的。

(二)、歷史發展層面

佛教在藏地經歷了“前弘期”和“后弘期”兩個歷史發展時期最終是扎根結果了,通過佛經的翻譯、僧尼的交流等方式,佛法在藏地得到了很好的弘揚和傳播。在這過程中,由于受到當地苯教的沖擊影響,藏傳佛教的弘傳受到了相當大的破壞,但正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才使佛教能夠在當時的社會沖突矛盾中,不斷尋求著自身思想理論內容的完善,使藏傳佛教不僅能堅持印度佛教的大乘的中觀哲學思想理論.還能吸收包容苯教的主客相統一的哲學思想理論。而此時的統治者階級政權,借助著佛教思想文化而帶來的特權變得目中無人,不管民眾的迫切需求。佛教逐漸演變成為了維護統治階級放縱享樂的工具,佛教傳統中的三寶再次陷入了困難境地當中。藏傳佛教格魯教派在此時逐步發展形成,為挽救藏傳佛教思想在藏地的傳播和發展,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此后由于藏傳佛教當中的黃教教派的傳播和發展,使藏傳佛教得以回歸清凈本真并得以弘揚和傳播,由此藏傳佛教走向了新征程。

(三)、組織文化層面

藏傳佛教長期以來一直是以政教合一的形式組織活動發展的,與佛教其他體系中的傳承一樣,組織結構離不開佛法僧三寶?!吧痹臼侵蛤\的修行人,但是在藏傳佛教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佛教的發展和傳播并沒有離開過統治階級層面的影響,同樣的情況在“法”的傳播過程中,也是離不開統治階級層面的支持的,政教合一已成為當時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與需要。政教合一制度是西藏歷史上一種獨特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由出家高僧和世俗官員共同管理當地一切大小政教事務的政治體制,尤其是僧俗官員中以有威望的出家僧侶為最高領導人,而這最高領導人是通過活佛轉世的途徑來傳承延續的,從而形成了以活佛轉世為核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政教合一制度。而活佛轉世在格魯派系中有著很好的繼承與發展。宗喀巴格魯派的開創人,為藏傳佛教的弘揚與發展貢獻了自己杰出的一生,在藏傳佛教發展歷史上的地位更是屈指可數的。他的八個弟子也都在修為造詣等方面有所成就。其中二弟子克珠杰被后人尊封為第一世班禪額爾德尼;八弟子根敦珠巴被后人尊封為第一世達賴喇嘛。達賴,蒙古語意思是“大?!?,達賴喇嘛,意思是“知識、見解像大海一樣廣闊的上師”。而班禪,意思是“大班智達”、“大學者”,班禪系統的人就都叫“班禪額爾德尼”,以學問聞名。這是格魯派系中的活佛系統。藏傳佛教是西藏地區文化的主要代表內容,藏傳佛教跨越了民族和地域,是全球性宗教文化的有機組成,因此理解藏傳佛教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影響不應片面化,要分清不同階段、不同時期藏傳佛教的內容和區別,這樣才能對藏傳佛教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影響有著更為全面而科學的認識。對于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有著不容忽視的借鑒意義。

注釋:

五世達賴喇嘛著.劉立千譯.西藏王臣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第14頁.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第3頁.

參考文獻:

[1]五世達賴喇嘛著.劉立千譯.西藏王臣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3]巴臥·祖拉陳哇.賢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4]柳隍祺.西藏的寺與僧[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

[5]蒲文成.歷史進程中的藏傳佛教[M].青海社會科學,1995.

[6]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7]扎洛.清代西藏與布魯克巴[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8]蔡巴司徒·貢噶多杰著.陳慶英、周潤年譯血史[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9]沈宗濂、柳鵝祺.西藏與西藏人[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高晶涵,女,漢族,遼寧營口人,內蒙古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蒙古宗教研究。

猜你喜歡
發展脈絡藏傳佛教文化價值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承德外八廟的文化價值與保護策略探析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藏傳佛教寺廟管理的思考
現代藏傳佛教系統初探
教育技術學歷史研究方法與學科發展的多視角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