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好用好 民法典增強 學生法治意識

2020-12-30 01:36閆鳳云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0年9期
關鍵詞:民法典法治道德

閆鳳云 陳 紅

編者按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作為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針對學生進行的民法典教育,對培養法青少年治意識和法治素養,切實增強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本刊特設“民法典與學校法治教育”欄目,以不定期連載的形式,圍繞民法典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這一主題,探討如何在課堂上講好民法典,以及民法典教育如何促進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發展等。

摘 要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提升、增強學生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的關鍵課程?!睹穹ǖ洹纷鳛榉ㄖ谓逃闹匾虒W資源,教師要在領會其精神與內涵的基礎上,將“理”“例”進行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學習民法典的相關內容,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法治精神,進而樹立法治信仰,增強法治意識,弘揚法治精神。怎樣用好民法典,筆者認為要從改變教學觀念、有效使用教學資源、注重培養學生法治精神這幾個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民法典;法治意識

1 閆鳳云,女,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員,現工作于北京市延慶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中學高級教師。

2 通訊作者,陳紅,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學教師培訓,現工作于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2014年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痹诨A教育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提升學生道德水平、增強法治意識的重要陣地。學生具備良好的法治意識,對今后樹立法治信仰,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至關重要。

一、在民法典教育中,教師在教學中會出現的一些問題

《民法典》頒布后,立刻在社會上引發關注,不少教師將其作為教學素材引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們能想到這么做,說明他們具備較為靈敏的政治嗅覺,能活化知識,將時事熱點與教學有機融合。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這一形式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今天,筆者就這一問題進行討論。

1 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引入《民法典》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民法典教育

示例一:

某教師在講授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九課的內容“法律保障生活”時,是這樣設計課程的:

用3分鐘時間播放《權利宣言書—民法典來了》小視頻。

小視頻內容為:民法典的核心是維護公民的民事權利,從買房置地到繳納物業費,從買“游戲幣”“Q幣”到高空拋物,我們都可以在這些民事行為中看到民法典的影子??梢哉f,從出生到進入墳墓,人的一生都與民法典息息相關……

教師:接下來,我們進行課程學習,請翻開《道德與法治》課本……

(在此后的課程中,該教師沒有再次提及視頻內容)

評論:

這個小視頻的信息含量比較大,內容也十分豐富,并且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教師將其引入教學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在進入“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環節之后,教師對視頻的內容不再提及,是有問題的。這是典型的為了“新課導入”而導入的“教學行為”,認為只要使用了民法典的相關素材就是對學生進行了民法典教育,這其實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必定得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2 “例”中沒有對應的“理”,卻要無中生有

示例二:

某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建設法治中國”時,向學生展示如下內容:

201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此次是將幾經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2017年3月通過的《民法總則》合并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提請審議。這意味著我國將開啟“民法典時代”。

教師提問:結合所學,談一談我國制定《民法典》的意義是什么?

教師小結: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征程中,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民法典健全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助于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保障公民的民事權利,依法打擊民事侵權行為,協調民事關系,并且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評論:

“理”與“例”結合是“道德與法治”課常見的教學形式,引用的時事熱點或素材是課上的“例”,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來的內容則是“理”。

但是在示例二中,這個“例”僅僅說明了幾經修改完善的《民法典(草案)》于2019年12月23日提請審議,我國將開啟“民法典時代”,但是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我國制定《民法典》的意義是什么,學生依據現有的信息是無法回答出來的。若想要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就需要學生進一步學習民法典的具體內容,再進行總結歸納才行。因此,這是典型的教師給出的“例”與學生要總結出的“理”不匹配的情況,而且這種“教學方式”還有一個很大的危害,即會讓學生養成“空”對“空”的學習習慣。

3 重視民法典的文本學習,忽略其中的法治精神

示例三:

某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專題復習時,這樣設計課程內容:

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p>

教師提問:民法典的這些規定向我們傳遞了哪些信息?

教師小結:民法典規定了自然人享有隱私權。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法律與我們每個人如影相隨、相伴一生,法律不僅服務于人們的當下生活,還指導著人們未來的生活。

評論:

教師用《民法典》的法條告訴學生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其隱私權,以及隱私的概念是什么,并在小結里面引申出法律與我們的關系。乍一看,確實是針對民法典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學習,但是這種程度的教學顯然是不夠的。民法典為什么要保護人們的隱私權,為什么會提出“私人生活安寧”這一概念,這樣的規定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法治精神?這些在課程中都沒有提及,說明教師在備課時并沒有在意這些本應讓學生學習的內容,對民法典的理解也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分析

找到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才有可能幫助教師糾正錯誤的教學方法。

1 重視“導”,但是不“深入”,主要原因是教學觀念有誤

當民法典的相關資訊在新聞、網絡上廣泛傳播時,不少教師看到了這個現象,卻沒有對民法典進行系統學習和深入思考。另外,在教學觀念上,一些教師認為在教學中只要引入與民法典相關的時事熱點就是與時俱進了,課程就具有教育性、有效性了,殊不知,這樣只能讓民法典成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上的一件“精美展品”,無法真正地發揮其幫助學生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所包含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的作用。

在示例一中,教師想到了用視頻這一讓學生倍感親切的形式來介紹民法典的相關知識,但是卻割裂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只看重視頻所具備的“新鮮、生動、抓人眼球”的特點,卻沒有讓視頻的內容發揮幫助學生理解民法典知識的作用。這不僅沒有達到“道德與法治”課要活用案例展開教學的要求,也使“增強學生法治意識”這一教學目標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 重視“例”,但說“理”不足,教師對“理”“例”關系處理不到位

“理”和“例”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用案例教學也是“道德與法治”課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說“例”的目的在于分析“道理”,而分析“道理”的目的,則是為了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進而幫助他們樹立法治觀念,增強法治意識。

在示例二中,“例”與“理”是不匹配的,教師對于“例”與“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使得“理”不在“例”中,也無法引出后續的法治知識。

3 重視法條,沒能理解民法典精神,對民法典的立法價值也缺乏認識

盧梭曾說過:“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敝挥秀懣淘趦刃牡姆?,才會受到擁護,并被自覺遵守。法律的實施,不僅僅是人們對法律規范的遵守,更是對法律所承載的價值理念的認可和向往。公民只有內心對法律有信仰,才能真正做到敬畏、尊重法律,并且自覺地用法律來指導自身的言行舉止。法治意

識,就是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因此我們想要讓學生具備法治素養,就要引導學生感受法治的力量和溫度,理解法治內涵。同樣,想讓民法典走進學生的心里,也要讓他們去理解民法典內涵,理解法條背后所蘊含的法治精神。

在示例三中,教師引用了《民法典》中有關隱私保護的規定,并在歸納中強調法律與學生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對于民法典為什么會提出保護“私人生活安寧”這一概念、這背后又體現出怎樣的法治精神沒有進行深入研究。這就是教師只重視法條文本的學習,沒有下功夫去理解民法典的內涵和精神的體現。

正確的做法是:

教師在歸納時,應該跟學生們強調民法典規定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并創新地提出了“私人生活安寧”這一概念,是對新形勢下的違法行為提出的判定依據,又是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做出的有力保障。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僅是法條內容上的變化,更是一種新時代的創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價值取向。教師要引領學生理解法條表現出的法治理念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認同民法典,進而使其增強法治意識,形成法治信仰。

三、如何在法治教育中用好民法典

1 深入領會民法典的精神,轉變教學觀念

學好民法典是教師對學生開展民法典教育的前提。教師要通過學習,了解民法典的編纂歷程,理解其立法意義,了解框架和基本內容,尤其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那一部分內容。新通過的民法典體現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過程,是一部具有重大意義的良法,教師要明白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所處的重要位置。此外,教師還要理解民法典制定的原則,領會其在規范、教育、引領、保護公民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教師對民法典的認知水平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民法典的理解程度,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導入民法典相關內容時,不僅看重其“熱度”還要重視其“深度”,選擇合適的內容導入教學,讓民法典真正為“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服務。

2 從教學目標的角度理解“理”“例”關系,落實好法治教育目標

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總體目標”大致分為四個層次:一是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二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最高價值追求是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法治信仰,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三是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培養學生能夠依法規范自身行為、運用法律方法維護自身權益、通過法律途徑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四是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向青少年普及其個人成長和參與社會生活必需的法治知識。這四個層級,突出體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這三個維度目標的有機統一。

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要讓“例”(引入的內容)與“理”(學生要明白的道理)有機結合,用“例”析“理”,努力做到“理”“例”緊密結合、相得益彰、恰當合理,析“理”深刻。

在示例二中,如果教師根據思考問題,增加一些民法典保障公民的民事權利、打擊民事侵權、協調民事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容的話,可以更加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認識民法典。

因此,可以增加如下內容: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規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p>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者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民法典》第九百四十四條規定:“……物業服務人不得采取停止供電、供水、供熱、供燃氣等方式催交物業費?!?/p>

…………

3 深刻理解民法典所體現的法治精神,讓其厚植于學生心靈之中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總體目標要求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育青少年法治觀念”,“樹立青少年法治信仰”??梢?,“道德與法治”課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其課程的教育價值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對學生進行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法治意識、法治信仰的培養。對于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青少年學生來講,“道德與法治”課是幫助他們“拔節孕穗”,邁好人生關鍵一步的重要保障。在這段時間進行民法典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民法典所體現的法治精神,并將其厚植于心靈之中,這是對《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積極響應,更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

比如: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條第三款規定:“離婚后,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愿?!?/p>

教師在講解有關子女撫養的內容時,除了引用法條內容外,還應向學生解釋有關“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尊重未成年子女真實意愿”等方面的內容,這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法條內容,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民法典在保護未成年人和為他們的生活創造更有利的環境所做出的努力,進而認同民法典、親近民法典,最終達到讓民法典精神厚植于心,讓真善美的種子由此生根發芽的目的。

總之,民法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法治與教育意義。教師一定要深入學習,領會精神,感受其保護公民權利的良法之實質,努力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法治信仰。

猜你喜歡
民法典法治道德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民法典誕生
民法典來了
中國民法典,誕生!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民法典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