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分析師如何培養“態勢感知”能力

2021-01-03 17:54
青年記者 2021年6期
關鍵詞:態勢輿情輿論

● 顏 陳

“態勢感知”能力并不拘泥于單一的安全要素,而是體系化顯示并評估風險點、線、面發展趨勢及互相影響。這種能力從線性“點對點”衍生到系統“面對面”,是建立健全重大社會穩定風險防控體系的重要支撐。作為協同治理模式的關鍵一環,輿情分析師培養基于網絡環境的、動態演繹的、服務決策的“態勢感知能力”,不僅是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需要,也是以主客體的角色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的客觀要求。

態勢察覺

輿情領域的態勢察覺,特指分析師排查摸底某一節點、某一周期、某一行業、某一地域、某一特定人等輿論場的風險點。態勢察覺的意義主要有四點:一是降低特定敏感事件發生的概率與其后果的結合,掃清輿論環境中可能存在的關鍵性威脅;二是通過輿情風險的識別,選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以盡可能降低處置成本,有計劃地管控風險;三是輿情風險性質會因時空各種因素變化而有所變化和交織,態勢察覺有助于分析師及時獲取評估輿情演繹變化的互動要素,打好應對處置的提前量;四是察覺各種風險發生后對社會公共資源及生產生活造成的消極影響,從底線思維出發確保社會秩序總體穩定。

在實踐中,分析師可從以下四個方面涵養自己的態勢察覺能力:一是熟悉輿論生態,綜合運用傳播學實證與反思、宏觀與微觀、定量與定性結合的研究思維,對網絡媒介環境、社會結構壓力、網民心理等進行有見地的探討;二是了解傳播格局,根據新媒體即刻傳遞、海量傳送、互動傳播等特點,熟悉并掌握傳播機制、參與主體以及運行規則等方面的新變化、新要求;三是把握網民情緒,注意網民的情緒敏感度、集群行為意向和執行意向的互動關系,通過個體間以及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傳播,觀察網絡輿情走勢的不確定性等特征;四是警惕網絡亞文化,這種現象級傳播既可來自人與人、面對面的互動,也可由場景信息鉤沉輿論場“沉默的大多數”,網絡亞文化對于網民的情緒影響將會由個體行為發展為群體現象,甚至變異為輿論場的標簽符號。

態勢理解和評估

輿情態勢風險,我們可以理解為個體言行、組織行為與輿論場公眾態度、情緒、思想等觀點表達之間的不確定性,大致有兩層含義:一種定義強調了輿情風險表現為輿論場公眾評價的不確定性;而另一種定義則表現為個體言行不諧或組織行為失當帶來的不確定性,即客觀存在但尚未發酵的潛在輿情風險。在具體評估方法上,可采用多視角、多層次、多維度的態勢評估框架,由專題評估(從客體視角轉為主體視角)、要素評估(從輿論熱點到網絡傳播格局)和整體評估(從單一事件到整體網絡空間)三個層次構成,每個視角分別從不同的層次,每個層次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對輿情態勢進行評估。

理解并評估輿情態勢,其要點有四:一是審核評估的涉事主體單位或個人,識別評估對象面臨的各種風險,評估風險概率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做好輿情動態跟蹤、信息采集與情報共享,通過深入分析網絡信息和網民圈群行為差異,提高對組織(個人)潛在風險的檢測和發現能力;三是確定組織(個人)承受風險的能力,確定風險消減和控制的優先等級,提前準備風險消減對策;四是回溯既往風險事件或風險成因,比照甄選當前控制措施并預判控制效果。

態勢預測

從網絡安全的角度來看,態勢預測是指根據態勢的歷史信息和當前狀態對網絡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這是實現積極主動防御的思想。在輿情領域的態勢預測,特指通過此前態勢察覺、理解和評估,從網民情緒、情感、態度以及網絡亞文化、網絡熱點地圖等要素推測輿情演繹路徑,預判輿情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完成輿情損害評估和因果分析。做好態勢預測工作,應該具備兩方面條件:一是充分考慮大數據時代輿情演繹的復雜性和數據生成的海量性,借助輿情系統等專業平臺提高持續、動態監測能力,及時發現各種威脅與異常;二是盡早建立優化輿情態勢模型,有效地分析相關的輿情態勢數值,展現出輿情態勢的相關變化,從而對輿情事件的影響范圍、路徑等進行快速判別,支撐決策和響應。

態勢預測并非簡單的線性過程。綜合來看,輿情態勢預測應該包括下述過程:一是梳理當前態勢要素集合,研究這些因素對涉事個人、組織(單位)的威脅程度,展示其網絡整體形象;二是生成態勢假設集合,縱向統計涉事個人、組織(單位)的歷史數據,橫向整理比較同類事件歷史數據,以此預測相關輿情今后的發展態勢;三是分別將最?。ù螅┎淮_定性態勢值帶入到所預測的模型當中,形成最優(差)輿情態勢預測模型;四是估計當前態勢(變量)對實現處置目標的支持(損害)程度。

安全決策

安全決策是在對系統以往、正在發生的事故(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預測技術的手段,對系統未來事故(件)變化規律作出合理判斷的過程。輿情安全決策是輿情態勢感知體系從感知到響應的關鍵閉環。在強化網絡輿情的治理過程中,輿情分析師主要依托專業的態勢感知能力,結合加權原理融合不同的輿情要素,協助各級社會管理者關注網絡輿情發展,從而實現危機管控和輿情管理目標,作出科學的公共決策。

網絡輿情能夠影響網民的情緒和價值理念,對一些公共決策能夠產生較大影響。輿情安全決策應當結合網絡生態特征,審慎把控輿情風向,營造健康網絡生態環境。分析師協助社會管理者安全決策的主要思路有:一是協助社會管理者透過現象看本質,厘清事件的各有關因素,進行通盤考慮和分析;二是促成輿情對策的擬定,協助社會管理者準確、及時地抓住輿情安全決策的核心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事件妥處針對性強的解決措施和辦法;三是及時反饋安全決策后的方案實施,并根據網絡民意整體狀態和動態變化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四是暢通溝通渠道,通過多種媒介進行信息傳播,將政府和主流媒體對網絡事件的權威聲音傳播出去。

移動互聯時代,輿論格局和傳播態勢復雜多變,網絡輿情參與主體范圍日益多元,不僅加大了輿情風險目標識別和意圖預測的難度系數,也給政府的公共治理帶來了嚴峻挑戰。面對網絡輿情運行機制的系統性特征,輿情分析師盡早培養專業敏銳的輿情態勢感知能力,不僅可以拓寬網絡輿情治理的思路及對策,為網絡突發重大事件的治理主體賦能,還將顯著提升網絡輿情監管水平和公共決策科學化水平。長遠來看,輿情態勢感知能力并非個人小場景的自娛自樂,而是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大生態“共建共治共享”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歡
態勢輿情輿論
2019年12月與11月相比汽車產銷延續了增長態勢
匯市延續小幅震蕩態勢
我國天然氣供需呈現緊平衡態勢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輿情
輿情
輿情
縣鄉一體化探索呈加速態勢
輿論引導中度的把握
微博的輿情控制與言論自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