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菌袋、菌種對發酵料栽培平菇的影響

2021-01-08 07:22孔維麗崔筱劉芹袁瑞奇張燕宋凱博張玉亭
園藝與種苗 2020年12期
關鍵詞:菌袋平菇菌種

孔維麗,崔筱,劉芹,袁瑞奇,張燕,宋凱博,張玉亭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河南鄭州450002)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是我國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在玉米主產區,主要采用玉米芯作為平菇栽培的培養料,發酵料栽培平菇不用滅菌設備,投入少,操作簡單,易掌握,工效高,菇農易接受,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寧夏等地已經形成平菇生產最主要的栽培方式[1-2]。栽培過程中有選用26 cm×55 cm×0.001 5 cm規格塑料袋裝料,采用直徑18~22 cm、長40~50 cm的塑料袋[3],也有選用直徑24~25 cm、長45~50 cm、厚0.025 cm的塑料袋[4],不同的菌袋規格是否對平菇生長、產量、營養利用效率有影響,沒有明確闡述。播種時通常采用4層菌種、3層料的方法,用種量為干料的20%左右,也有報道僅10%[5]。采用混播是否可行,接種方式的科學性,菌種顆粒度是否對平菇產生影響也未見分析報道。筆者以玉米芯為原料,開展18~28 cm不同規格菌袋及菌種的顆粒度對平菇菌絲生長、產量、營養的影響研究,為發酵料栽培平菇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參試菌株。黑平17-1(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保藏)。

1.1.2 栽培種配方。棉籽殼98%,石灰2%,料水比1∶1.3。棉籽殼、石灰購自當地經銷商。

1.1.3 栽培配方。玉米芯84.9%,麩皮10%,石灰5%,尿素0.1%,料水比1∶2.5。玉米芯、麩皮、石灰等均購自當地經銷商。

1.2 培養料發酵處理

按照配方,稱取300 kg培養料為單位,將玉米芯預濕至全部浸透,建堆,堆高60 cm,寬1.5 m左右,長度不限。料堆上部間隔30~40 cm打通風孔,建堆后料溫上升,堆溫達到70℃以上翻堆3~4次,培養料顏色呈深褐色,顆粒外部附著白色菌絲,沒有酸臭味、氨氣等難聞的味道。

1.3 接種培養

1.3.1 不同菌袋規格。菌袋規格有18 cm×38 cm×0.003 cm,20 cm×43 cm×0.003 cm,22 cm×43 cm×0.03 cm,24 cm×43 cm×0.03 cm,26 cm×51 cm×0.001 5 cm,28 cm×51 cm×0.015 cm。采用4層菌種接種法,兩端2層,中間2層,接種量為15%。接種后的菌袋分別用直徑0.8 cm的打孔棒打孔,每個菌袋兩端各打2個孔,每個處理3組重復,每組重復10袋,共30袋。

1.3.2 不同菌種粒徑處理。將長滿菌絲的菌種處理為3種大小不同的規格,處理①菌種塊碎粒狀,粒徑0.3~1.0 cm,處理②菌種塊花生粒大小,粒徑1.0~2.5 cm,處理③菌種塊棗大小,粒徑2.5~3.5 cm。采用菌袋規格26 cm×51 cm×0.001 5 cm,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10袋,共30袋。采用層播接種,接種量15%,兩端2層,中間2層,菌種集到料袋邊緣,每個菌袋重3 500 g。

1.3.3 不同播種方式。26 cm×51 cm×0.001 5 cm聚丙烯袋裝袋,采用層播和混播2種接種方式,粒徑參照菌種處理②,接種量15%,每種接種方式重復3組,每組處理接種3袋?;觳ナ菍⒕N與培養料混合均勻,直接裝袋。

1.3.4 接種量。采用26 cm×51 cm×0.001 5 cm聚丙烯袋裝袋,采用4層接種方式,兩端2層,中間2層,接種量分別為5%、10%、15%、20%,每個處理重復3組,每組10袋,共30袋。

1.4 菌袋培養、出菇管理

接種后的菌袋放置在18℃~23℃條件下培養,暗光、通風良好,每組測量3袋菌絲長勢、生長速度,每袋菌絲生長速度=3 d菌生長量/3 d,計算3組處理菌絲平均生長速度。菌絲滿袋后移入塑料大棚出菇,保持棚內濕度65%~95%,二氧化碳濃度10.36 mg/m3以下,自然光照,子實體60%~70%成熟采收,采收3茬,測量產量,計算生物學效率。生物學效率=每組平均每袋產量/每袋干料重×100%。

1.5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9軟件處理數據。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菌絲長勢

由表1可知,不同菌袋規格平菇菌絲萌發吃料時間不同,吃料最快的是直徑26、28 cm,分別較直徑18、20、22、24 cm快3、2、2、1 d。隨著菌袋直徑的增加,菌絲生長速度加快,生長最快的是菌袋直徑28 cm,為1.30 cm/d,與直徑26 cm差異不顯著,分別較直徑18、20、22、24 cm菌袋快1.05、0.52、0.41、0.13 cm/d;菌絲長勢較好的為直徑22~28 cm。

由表2可知,隨著菌種粒徑的增加,菌絲萌發吃料、生長速度加快,處理③菌絲生長較快,生長速度為1.35 cm/d,滿袋時間為19 d,與處理②差異不顯著,較處理①分別快0.15 cm/d、9 d,菌絲長勢粗壯均勻,處理①菌絲吃料稍慢。

層播與混播對平菇菌絲生長、長勢影響顯著,層播菌絲生長均勻、潔白粗壯,較混播長勢好,混播后菌絲萌發吃料慢,稀疏,但是滿袋時間較層播快3 d(表3)。

接種量對菌絲萌發吃料影響差異顯著,隨菌種量增加菌絲萌發吃料加快,15%接種量菌絲生長最快,為1.35 cm/d,萌發吃料時間3.3 d,滿袋時間23 d,與20%接種量差異不顯著,分別較接種量10%、5%快0.07、0.37 cm/d,滿袋時間分別短5、12 d,菌絲長勢5%接種量最差,其他處理差異不顯著(表4)。

表1 菌袋規格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表2 菌種粒徑對平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表3 播種方式對平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表4 接種量對平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2.2 不同處理對平菇產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隨菌袋直徑的增加,子實體出菇早,產量、生物學效率提高,單朵重量增加,生物學效率最高的是菌袋直徑26 cm,為95.5%,較18、22、24、28 cm分別高33.0%、28.5%、16.1%、14.4%,20~28 cm菌袋菌絲滿袋后出菇時間差異不顯著,均為7或8 d,較18 cm快7~8 d,28 cm菌袋菇型較大,單朵較重,為815 g,基部菌柄菇根較大。

菌種粒徑對平菇產量、生物學效率影響差異顯著,處理②生物學效率最高,為95.9%,較處理①、處理③分別高12.8%、5.5%,菌種粒徑對出菇時間影響差異不顯著(表6)。

表5 菌袋規格對平菇出菇的影響

表6 菌種粒徑對平菇生物學效率的影響

接種方式對平菇出菇時間、產量、生物學效率影響差異顯著,層播出菇早,產量、生物學效率最高,分別為7 d、1 150 g/袋、93.9%,分別較混播早3 d,高100 g/袋、8.3%(表7)。

表7 接種方式對平菇產量的影響

接種量對平菇出菇、產量均有影響,隨菌種量的增加出菇早,產量、生物學效率高,15%接種量菌絲滿袋后7 d出菇,產量、生物學效率分別為1 178 g/袋、96.2%,與10%、20%接種量差異不顯著,較5%接種量出菇早3 d,產量、生物學效率分別高313 g/袋、25.7%(表8)。

表8 接種量對平菇產量的影響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研究表明,發酵料比未發酵料營養豐富,可利用的粗蛋白、全氮等養分增加,同時,嗜熱微生物利用培養料中的可溶性糖(C素)迅速生長,代謝產物有效抑制青霉、鏈孢霉的生長[6],是發酵料栽培平菇污染率低的主要因素。發酵料栽培平菇在全國各地廣泛應用,接種方法、菌袋培養方法及出菇管理方法靈活多樣,對平菇菌絲生長、污染率、產量影響較大,不同裝料量影響平菇菌絲生長[7]。翟興禮等研究不同接種方法對發酵料栽培平菇的影響發現,兩端接種與3層接種效果相當,無明顯差異,混勻接種產量低,污染率高[8]。因此推斷接種量、菌袋、接種方式是影響產量、生物學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該試驗以玉米芯為原料,設置不同的菌袋規格、菌種粒徑、接種量、接種方式,研究其對平菇菌絲生長、產量、生物學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菌袋直徑的增加,菌絲吃料快、生長速度加快,長勢好,產量提高,直徑26 cm菌絲生長速度較快,為1.28 cm/d,與直徑28 cm(1.30 cm/d)差異不顯著,分別較直徑18、20、22、24 cm菌袋快0.13~1.05 cm/d,產量、生物學效率最高,分別為1 170 g/袋、95.5%,較18、20、22、24、28 cm分別高35~920 g/袋和14.4%~33.0%;直徑26 cm菌袋發酵料栽培平菇,隨著菌種粒徑的增加菌絲萌發吃料生長速度加快,菌種粒徑1.0~2.5 cm時,生物學效率最高,為95.9%。層播與混播對比,層播菌絲生長均勻、潔白粗壯,較混播長勢好,出菇早3 d,產量(1 150 g/袋)高100 g/袋,生物學效率(93.9%)高8.3%;隨接種量增加菌絲生長加快,長勢好,出菇早,產量、生物學效率高,15%接種量菌絲吃料生長速度(1.35 cm/d),與20%接種量差異不顯著,分別較接種量10%、5%快0.07、0.37 cm/d,滿袋后7 d出菇,產量、生物學效率分別為1 178 g/袋、96.2%,與10%、20%接種量差異不顯著,較5%接種量出菇早3 d,產量、生物學效率分別高313 g/袋、25.7%。

3.2 討論

發酵料栽培平菇接種量、菌袋大小、接種方式影響產量、生物學效率,該試驗結果表明直徑26 cm菌袋平菇生物學效率達到95.5%,菌袋污染率為0,與胡曉強等[9]對新科108發酵料栽培的結果一致,與李會杰[3]的研究結果有差異,他認為直徑20 cm菌袋種植平菇生物學效率最高,污染率1%,直徑26 cm菌袋污染率3%,推測與培養料發酵質量的好壞及參試品種的選擇差異有關。郝漢林[10]比較了發酵料室外陽畦栽培、室內地面栽培、室內袋栽3種栽培形式對平菇產量的影響,發現室外陽畦栽培菌絲長勢最好、產量最高、轉潮最快,推斷氧氣充足是菌絲生長的關鍵,該試驗在菌袋兩端均各打孔2個,提高通氣量。選擇26 cm菌袋為檢測接種量對平菇菌絲和產量、生物學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接種量達到10%以上,菌袋污染率為0,15%接種量生物學效率最高,與20%接種量差異不顯著,與李會杰[3]、王璐璐[5]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其污染率較高,為1.4%。王春弘等[11]比較了13.6%、27.2%、40.8%、54.4%不同接種量對發酵料和發酵料半熟料栽培平菇生物學效率、利潤率的影響,結果表明13.6%接種量產量較低但利潤率最高,可能是由于品種和菌袋的不同,因此15%左右的接種量經濟上較為可行。菌種粒徑增大、層播菌絲長勢良好,粒徑小混播后菌絲生長稀疏,推斷與平菇發酵料栽培是“帶菌栽培”有關,播種后,培養料內存在大量生活的細菌及放線菌,菌種粒徑大,層播,菌絲萌發后能夠較快地吸收發酵后的小分子物質萌發生長,從而在培養料形成競爭優勢。

猜你喜歡
菌袋平菇菌種
臨清市平菇綠色高產栽培技術
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到宜陽縣開展科技服務
螞蟻琥珀中發現新蘑菇菌種
平菇種植記
牡丹江地區地栽黑木耳廢棄菌袋回收利用現狀及對策
食用菌菌種退化的原因與相應對策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關”
固定菌袋插桿
江蘇:平菇價格上漲明顯
客觀了解和評價液體菌種和固體菌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