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社會養老思想與實踐

2021-01-13 19:04南金花李秀芳劉建軍南金枝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1年1期
關鍵詞:助老高齡救助

□文/ 南金花 李秀芳 劉建軍 鄭 瑩 南金枝

(1.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河北·張家口;2.內丘縣大良村小學 河北·邢臺)

[提要] 中國古代社會以家庭養老為主,但是社會養老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有“尊老敬老”的悠久傳統和扶老助老的“社會養老”思想,夏商周時期就有尊老敬老的思想和養老于學校的做法,借鑒古代有益的社會養老思想和實踐,對我國社會養老體系的構建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養老問題是我國社會和家庭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社會養老在養老體系構建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借鑒古今中外有益的社會養老經驗對于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由家庭來提供養老資源的就是“家庭養老”,而由社會來提供養老資源的就是“社會養老”。中國古代已經由社會提供錢糧、衣帛、醫藥、住所等部分或者全部養老資源,已經有了社會養老的思想和實踐。

一、古代“尊老敬老”傳統和“社會養老”思想

(一)先秦時期“尊老敬老”傳統和“社會養老”思想。我國有著悠久的尊老敬老歷史,可以上溯到夏商周時期?!抖Y記·祭義》記載“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尚齒’,就是敬重老年之意,夏商周都有尊老敬老的傳統。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王堅持尊老敬老、扶老助老的傳統。齊桓公采納管仲“老老”、“振孤寡”的政策,賜70 歲以上的老人酒肉,沒有子女照顧不能自存的孤寡老人則由國家照顧,“視獨老窮而無子者,靡得相鬻而養之,勿使赴于溝澮之中”。晉悼公提出“逮孤寡”、“養老幼,恤孤疾”的施政思想,越王勾踐實行“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的政策,齊景公推行“振孤寡而敬老人”的施政思想。這些都體現了尊老敬老的思想,由國家照顧孤寡老人,給予老人酒肉衣帛等養老物資,體現了“社會養老”的思想。

許多思想家更是把尊老敬老、扶老助老的思想進一步升華,儒家、墨家都闡述了尊老敬老、扶老助老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以仁孝為中心的倫理思想,主張孝順父母長輩并把孝推己及人??鬃犹岢鋈蕫郾娙?,把“大同”社會作為社會理想,孔子在《禮運·大同篇》描述“大同”社會,鰥寡孤獨等人均由國家養贍,“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孟子認為君主要以民為本,廣施“仁政”,對鰥寡孤獨老弱病殘存惻隱之心,是“仁政”首要的內容,“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鰥寡孤獨)”(《孟子·梁惠王下》),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思想。墨家主張兼愛眾人,主張國家照顧沒有親人的老人和孤兒,也體現了社會養老的思想,“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保ā都鎼邸罚?。儒家、墨家等思想家致力于把尊老敬老、扶老助老的個體道德上升為社會規范和國家制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悲天憫人的情懷,也包含了“社會養老”的思想。

(二)漢代以來“仁政”和“社會養老”思想。漢朝統治者吸取秦滅國的經驗教訓,懷柔天下以圖長治久安,自漢高祖開始就主張以孝治天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仁孝文化成為主流文化,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上升為國家倫理。漢朝廣施“仁政”,形成了尊老敬老、扶老助老的社會制度,政治上尊崇高齡老人,經濟上對高齡老人給予糧食、布帛、酒肉等物資,照顧鰥寡孤獨等人成為常態。漢代的“仁政”思想由國家、社會給予老人養老物資,包含了社會養老的思想。漢代尊老敬老、扶老助老的“仁政”思想影響很大,很多后續王朝都是在漢代“仁政”思想基礎上,構建尊老敬老、扶老助老的社會制度和文化氛圍。

(三)佛教和道教的廣泛傳播與“社會養老”思想。東漢末年,佛教傳入,道教產生并傳播。佛教和道教在中國廣泛傳播,并與儒家思想逐步實現了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與儒家思想一起影響了官紳和普通百姓,推動了對老人、孤兒等弱勢群體的救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社會養老”。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以道家思想為基礎,道教思想主張周窮救急和善惡報應的思想,主張恤老憐貧,救濟老弱病殘等人,受道教思想影響,給予貧病無依的老人必要的生活物資,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養老。

佛教思想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佛教的“業報輪回”和“慈悲”思想影響很大,直接影響了人們對孤老貧病之人的救助?!皹I報輪回”思想主要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福禍觀,救助貧病老年人,施醫施藥,救助受苦的百姓是可以收獲福報的?!按缺庇^念主要提倡普度眾生,解救眾生之苦。佛教徒為了增益功德和福報,積極參加對鰥寡孤獨等老人的社會救助,佛教寺院給需要幫助的老人衣服、糧食、醫藥、住所等物資,佛教宣揚的理念和佛教徒對老年人的救助影響到國家的社會養老政策。

二、古代社會養老的實踐

(一)鼓勵尊老助老的社會制度。中國古代對老人非常尊崇,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尊老助老的社會制度,包括給予老人尊崇的社會地位、給予糧食布帛酒肉等生活物資、保障高齡老人有專人照顧等等,這些社會制度方便老人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撫慰。

1、給予老人尊崇社會地位的養老制度。中國古代社會聘請老人擔任教師,賜“幾仗”、“冠帶”、名號,“三老五更”制度等,使老人享有尊崇的社會地位。先秦時期,我國聘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各級學校擔任教師,以自己豐富的經驗教化百姓,《禮記·王制》中記載夏商周時期養國老和庶老于庠、序、學、膠、虞庠等學校。聘請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擔任教師在清朝時仍然保留,雍正皇帝命地方官員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宣講《圣諭廣訓》,營造尊老助老的文化氛圍。

“三老五更”制度也同樣表達了對經驗豐富的老人的尊敬,“三老五更”都是指有豐富閱歷和經驗的老者。周代“三老”、“五更”各一人,后來各諸侯選定自己的“三老五更”。漢代時“三老”在鄉、縣、國均設立,“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碧拼锻ǖ洹ぜ味Y》卷六十七《養老》條記載“仲秋吉辰,皇帝親養三老五更于太學?!薄叭衔甯敝贫仁枪糯鸪缋先说囊粋€典型表現,延續時間非常長,宋代時還保留“三老五更”制度。

賜高齡老人“幾仗”、“冠帶”、名號等以示尊崇。自先秦以至明清,賜高齡幾仗、冠帶、名號的記錄很多,朝廷在賜高齡老人幾仗、冠帶、名號的同時,往往有物資的賞賜,對老年人既是精神的撫慰,也保障了老人的部分養老物資?!抖Y記·月令》中有“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薄逗鬂h書·禮儀志》(中)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p>

2、保障老人有必要的養老資源的養老制度,包括賜高齡老人生活物資和致仕制度等。賜高齡老人生活物資是中國古代統治者非常重視的養老制度,歷經各朝并成為各朝代堅持的“仁政”,高齡老人酒肉布帛錢糧的養老實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各朝代賜高齡老人生活物資的記載汗牛充棟,不勝枚舉,漢代從文帝十三年到漢平帝元始年間,賜孤寡布帛粟米者三十余次。其他各朝代賜老人養老物資的記載也非常多,南北朝到宋元明清,由國家給予高齡老人一定的養老物資的社會制度一直延續,保障了高齡老人養老物資,宋真宗時甚至對于年九十以上的老人,賜粟帛終身,“年九十者授攝官,賜粟帛終身?!敝袊糯蓢医o予高齡老人部分養老物資,保障了高齡老人部分養老資源。

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是官員因為老、病、孝養等原因交還官職,退休養老的行為。官員在致仕以后,生活沒有保障,國家給予致仕官員俸祿或者賞賜田地銀錢等物,以助其養老。致仕制度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自王莽初步確立致仕制度之后,圍繞著致仕的年齡、待遇等問題,開始出現制度規定。官員致仕后,還可以得到致仕前官職的全俸、半俸,保障了官員的養老生活。同時,各朝代對致仕官員還賜車馬、銀錢、土地、仆人等,官員致仕制度是國家對老年官員的特殊照顧,保障了官員退休后的養老物資。

3、保障老人有專人照顧的制度,如給侍制度、免除徭役制度等。給侍制度就是指安排專門人員照顧高齡老人,免除高齡老人賦稅的同時,免除侍丁的賦稅和徭役,以使高齡老人得到照顧。侍丁由“家侍”和“外侍”兩種,家侍是指由其子充當侍丁,外侍是指由無血緣關系的外人充當侍丁,選取侍丁的原則是:“皆先盡子孫,次取親鄰?!庇绕涫恰巴馐獭敝贫?,具有重要的意義,更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想的實踐。

免除高齡老人子女勞役,以使老人有專人照顧,也是古代中國社會養老思想的表現。先秦時管仲就踐行了對高齡老人子女免除徭役的制度,齊桓公時七十以上的老人可有一子免除徭役,“年七十以上,一子無征”。對高齡老人的兒子免除徭役的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延續較長的制度,自先秦至明清,都有免除高齡老人子女徭役的制度,該制度保障了老人有兒子照顧,明洪武元年“民年七十以上者,一子復”,清順治元年:“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徭役”。

(二)國家設立專門的養老機構,對于沒有家人照顧的老年人提供住所,給予衣食、醫藥等生活照料。中國古代最早的國家出資養老機構,南朝梁武帝蕭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由國家出資的養老機構——孤獨園,由國家給予衣食和住所,“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咸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饼R武帝設立“六疾館”,免費救助“鰥寡孤獨殘廢”等人。唐代由寺廟籌建“悲田養病坊”,救助鰥寡孤獨等人,武則天主政期間,開始由國家出資并由專人管理,成為專門收容貧苦老人的養老機構,唐武宗后改為“養病坊”,并成為國家制度保障鰥寡老人可以在官辦養老機構養老。宋代設立“福田院”、“居養院”、“安濟坊”、“養濟院”等機構,救濟無依無靠流落街頭的老人和幼童,給需要救助的老弱孤貧衣食住所和醫療救助,而且各州縣都建立專門救濟老人的養老機構。宋代以后,元明清都把宋朝集養老和醫療救助于一體的養老機構作為制度,在各州縣均設立官辦養老機構“養濟院”,收容“不能自存”的鰥寡孤獨廢疾等需要救濟的人,養濟院每月給予老人錢糧物資,并免費進行醫療救助,在制度上日益完善,受益老年人越來越多,元明清時期都規定符合收容條件的老人,要應收盡收。

(三)其他社會養老實踐

1、宗族互助性養老是影響很廣泛的社會養老實踐。宗族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社會組織形式,因為血緣關系,宗族內部存在多種形式的互助,包括貧困救濟、撫恤幼孤、喪葬救助等等,對于宗族內的無依無靠的老人給予物質照顧和必要的生活照料,宗族性的社會互助養老在中國古代非常普遍。由宗族成員捐贈的財產物資建立的慈善組織——義莊,對于宗族內需要救濟的老幼孤寡等貧困人進行救助,很多義莊已經形成完備的制度,對宗族內貧老無依的人進行錢糧救助。如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蘇州吳縣的莊氏《濟陽義莊規條》中規定,貧老無依不能自養的老人自五十一歲起就可以從義莊領取錢糧救助,每月給米六合。

2、行會互助養老。工商行會組織互助養老是出現較晚的互助養老形式,清代出現了工商行會的互助組織,個別行會要求加入的會員繳納一定的會費,對同業年老失業的老人給予錢糧照料,已經出現了行會互助性質的養老方式。如咸豐六年蘇州估衣業所對年老失業又無依無靠的同行可以留樣衣食,19 世紀末期清末“洋布工會”,工友持續繳納會費5年以上,年滿60 歲可以逐年領取一定的救助。

3、慈善救助性養老。受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響,中國民間很多個人和宗教組織積極救助孤寡老人,給予孤寡老人必要的生活物資,救助包括貧病無依的老人在內的需要救助的老病饑寒以及需要喪葬救助的人,個人捐款捐物救助老年人,以及寺廟、道觀等救助需要救助的老人,對于中國古代老人的養老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由個人捐款捐物的善會和善堂,佛教寺廟和道教道觀對老人的社會救助,幫助老人養老,也是社會養老的實踐。

三、古代社會養老的啟示

(一)培育尊老敬老、扶老助老的社會養老文化。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尊老敬老、扶老助老的社會養老文化,中國古代的社會養老既包括對老年人的精神上的撫慰,也包括賜予生活物資和生活照料,社會養老的對象既包括致仕官員也包括沒有家人照顧的貧病無依的鰥寡老人?,F代中國發放的基礎養老金,由社會給予老人一定的養老資源,正是對古代賜物的發展。在老齡化的中國,養老文化也需要不斷發展,讓老人能夠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二)國家是社會養老事業的主導力量。中國古代國家和政府始終是社會養老事業的主導力量,包括尊老助老文化氛圍、尊老助老制度、對貧病無依老年人的社會救助和養老機構的建立等,這些文化、制度和機構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借鑒古代中國在社會養老方面的經驗,完善社會養老制度,把控社會養老宏觀政策,激勵社會機構積極參與養老事業。

(三)多種形式的社會養老是養老事業的重要補充。古代中國社會養老的形式已經非常多,這些形式對鰥寡老人的養老救助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國古代的互助養老主要是在基于共同的血緣關系的宗族互助養老和工商行會互助養老,宗族互助和工商行會互助養老隨著時代發展變遷,已經發生改變,但是仍可發展社區、村鎮等互助養老,可以鼓勵個人和慈善團體慈善救助性養老在現代社會發揮作用。

總之,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社會養老歷史,在社會養老的思想和實踐方面都有值得借鑒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于老齡化的中國緩解養老矛盾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猜你喜歡
助老高齡救助
由“中華富強”輪失火救助引發的思考
“助老”多功能老人床的結構設計
水下救助搶險
高齡女性助孕難在哪里
用“八心八促”方法做好助老工作
“買菜叔”的21年無償助老愛心路
基于OpenCV和深度學習的助老機器人動作識別系統設計
水下救助搶險
超高齡瘙癢癥1例
高齡老人須克服4大危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