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初期工業經濟略論

2021-01-13 19:04張林棟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1年1期
關鍵詞:立井生產力工業化

□文/ 張林棟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提要]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斗,恢復遭受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為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1952年新中國開始制定和實施以工業建設為重點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時期的經濟建設以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 個項目企業為核心,以900 多個限額以上項目為重點,“156 項目”工程幫助中國初步形成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和工業經濟,奠定中國工業化的基礎。

工業化不僅是后起國家擺脫貧困落后的必由之路,更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跨越。自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之后,世界各國先后開展工業化,以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無論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和工業經濟都是一個無盡的課題。近代中國作為生產力落后的發展中大國,如何實現從傳統的農業大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面臨的最重大、最艱巨的歷史任務。建國初期,我國作為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局勢,意識到了工業化建設對于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迅速投入到中國工業經濟建設的進程中。

一、“156 工程”的確立與背景

“一五”計劃的中心是大規模的工業建設,而重工業是重中之重,實現國家工業化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必然要求。如何把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建成先進的工業國,經過多次討論,提出必須優先發展原材料、能源和機械制造等重工業。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當時正值抗美援朝,中國正急需要建立強大的軍事工業以抵御美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另一方面中國的工業基礎和生產力極度落后,如果沒有能源、鋼鐵、交通等重工業的建立,輕工業和農業是不可能發展的。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遏制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對我國實施封鎖、禁運的政策,限制了我國同許多國家的貿易往來。因此,“一五”計劃將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 項”工程作為重工業建設中心。

第一批項目是在1950年毛澤東首次訪蘇期間商定的。1949年底,毛澤東率領代表團訪問蘇聯,就中蘇同盟條約問題、貸款問題和兩國貿易問題進行初步會晤。1950年1月,周恩來抵達蘇聯,于2月同蘇聯政府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了關于蘇聯將長春鐵路、大連、旅順港口移交給中國的協定以及貸款給中國的協定。協定規定蘇聯向中國提供3 億美元的貸款進行新建和改建50 個大型工業企業,這就是“156 項”工程的首批項目,這些項目主要是煤炭、電力以及鋼鐵等能源,軍事和基礎工業。第二批項目是1953年商定的。1952年8月周恩來率領陳云、李富春等組成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商討蘇聯援助我國經濟建設的具體方案。直到1953年5月,李富春同米高揚簽訂了關于蘇聯援助中國進行經濟建設的議定書,承諾從1953年到1959年,蘇聯政府援助中國新建和改建91 個工業企業。第三批項目是1954年商定援助中國新建15 項工業企業。經過三次商定,蘇聯援助的項目達到156 個。后來又經過兩次商討,增加了18 個項目,加上之前確定的項目,共計174 個項目。后來經過反復調整和實踐,最后確定的項目有154 項,由于“一五”計劃公布的是156 項,所以仍然稱為“156 項”工程。

二、“156 項”工程的實施

在實際施工的150 個項目中,軍事企業44 個,能源企業52 個,機械加工企業24 個,冶金企業20 個,化工企業7 個,輕工業和醫藥工業3 個,這些企業集中分布在我國東北、中部以及西部地區,其中民用工業企業有50 個安排在東北,32 個在中部;軍事企業有35 個在中西部地區。以煤炭行業建設情況為例,包括:撫順西露天礦、老虎臺礦、龍鳳礦、勝利礦以及東露天礦;阜新平安立井、新邱一號立井、峰峰通順三號立井、峰峰中央洗煤廠、大同鵝毛口立井、鶴崗東山一號立井、興安臺二號立井、雙鴨山洗煤廠、城子河洗煤廠、興安臺洗煤廠、城子河九號立井、通化灣溝立井、平頂山二號立井以及淮南謝家集中央洗煤廠,等等。

三、工業經濟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馬克思主義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下不斷向前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闡明,所謂生產力就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它表示的是生產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以上三者是生產活動得以實現的必要因素,即生產三要素。生產力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基石,并認為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生產活動是其他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從而最終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并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生產力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力量,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集中表現,是一種可供測量的客觀標準;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具有能動作用,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這種反作用是有限的,歸根結底依賴于生產力的狀況。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進而決定全部社會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馬克思曾指出:“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動的產物”。據此原理,對于每個時代的科技勞動者來說,他們也不可能自由選擇他們的科技生產力,前一代的科學勞動者所創造的科技生產力構成了一種既得的力量,成為他們進行科技研究活動的基礎??萍忌a力不是自古就有的,是經過16 世紀歐洲近代科學的產生,并與技術發生緊密結合,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發展的力量,到18 世紀中后葉的工業革命,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大大改變了社會面貌,甚至影響歐洲的政治變革。19 世紀科技活動已經與社會化大生產相互作用、相互協調、構成一個整體復雜的生產方式。尤其進入到20 世紀后期,以計算機技術革命和信息技術的革新,突破了之前任何時代的生產速度,科技與社會化生產活動結合十分緊密,形成一個有機的機構系統,在這樣的生產方式下,也就是科技生產方式,這樣先進的生產力就是科技生產力,新技術在社會大生產中的應用,也產生一些了的新問題,那么如何去考察科技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的諸要條件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生產力的理論構建》一文中,作者曾指出,科技生產力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科學技術的強大需求;第二,科學技術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過程中實現其自身不斷成長的內在驅動力;第三,有利于科技與經濟、社會、環境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作者宏觀的考察了社會需求、科技內在驅動力,以及經濟社會的運行機制三要素,并且認為三者有機協同才能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科技生產力。筆者認為,科技生產力作為社會發展的內生變量,它不僅受到經濟社會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并且它融入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

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則詳細闡述了“在知識形態上被生產出來的生產力,主要指科技生產力,它可以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到特定的勞動資料和勞動者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中去,形成直接的生產力,物化為新的勞動資料,進而控制改造社會的進程”。相比恩格斯所處的19 世紀,在今天,科技生產力是如何融入到經濟社會之中的呢?在《科技融入經濟系統的主要方式及其發展走向》一文中作者指出“根據科技與經濟系統的關聯程度,科技融入經濟系統發揮巨大經濟功能主要有間接和直接兩種方式”。前者是指科技作為“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必須通過轉化、物化、滲透和影響等途徑應用于社會生產,方能起到生產某種使用價值來滿足人們需要的作用,其經濟效益是間接的和潛在的;而后者是指科技直接作為經濟社會的企業、產業和經濟部門即科技企業、科技產業和科技經濟部門,具有直接生產具有特定使用價值的科技產品來滿足社會需要的功能,其經濟效益是直接的和顯在的。顯而易見,科技生產力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密不可分。

四、“156”工程與中國工業經濟

150 個工業項目及其配套設施的順利開發,極大地推動了新中國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中國逐步建立起了比較獨立的、完整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體系,奠定了中國工業化和工業經濟的初步基礎。其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中國初步建立起工業化建設急需的各類現代化基礎工業。關于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問題研究?!吨袊墓I化與城市化》一書中,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概念進行概括,得出了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僅是統一的,而且廣義的工業化還應該包括城市化的結論,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發展的作用。郭濤在《試論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揮》一文中提到,應該重視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以支持工業化的較快演進,帶動非農產業就業比重額上升,增強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拉動作用。從上述資料可以知道,能源工業主要在東北、西北以及華南、華北等地區進行建設以及布局,這不僅鞏固了東北的能源建設,而且為能源稀缺地區的工業建設奠定了基礎。例如,鞍山、本溪等鋼鐵公司的建立加強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鋼鐵基地,包頭和武漢鋼鐵公司的建設與施工也使得我國內地建立起了鋼鐵基地。

第二,新中國的工業生產力有了顯著提高,工業生產速度加快。由于一批批新型的、高科技的工業企業建設和投產,中國的工業技術和部門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生產部門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生產力也有了極大的提高。除此之外,中國的工業生產速度在當時也超過了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

第三,中國工業的區域布局更加合理。李富春曾經說過:“發揮現有工業基地的作用,并積極著手建立新的工業基地,逐步改變我國工業目前的地區分布的某些不合理狀態。目前我國的工業和鐵道,集中東北和沿海一帶,這在國防上和經濟上考慮都是不合理的?!庇纱丝梢钥闯?,意識到了舊中國工業布局不合理的狀態。因此,對“156 項”工程的布置和安排基本上是比較合理的,這些項目的施工改變了舊中國工業布局不合理的狀態,使我國的工業設施分布從沿海逐漸深入到內地,從而有利于內地經濟的發展。

五、工業經濟現實考察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力的不斷演化使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在社會生產關系趨于復雜化。在工業經濟時代下,以制造業的“數字化”為基礎的“智能制造”和以產業互聯網為依托的“精準定制”將成為未來工業生產的主流,產品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以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逐漸趨向透明化,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被壓縮,市場變化與競爭加劇,需要生產者彈性調整產品設計、生產和營銷。傳統自動化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智能工廠”+“智能決策”成為工廠改造提升的方向。智能工廠方面重點在于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普及,全流程數據可視化的應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與管理,產供銷全鏈條的綜合信息管理;智能決策方面包括市場環境與消費需求的輔助決策帶來的產品研發與生產工藝的改善,用戶與消費習慣的數據智能化決策對于市場營銷和產品推廣的改善,產業鏈上下游業務協同帶來對于庫存、物流等方面的管理提升。

首先,科技生產力使得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一個全球現代化社會生產網構建已初步完成,而生產資料所有制趨于多元化。主要表現在勞動者越來越有機會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一方面生產資料所有者正在由相對單一的“公有制”或者“私有制”變為公有、國有、個體私有、合伙、股份等多種所有制;另一方面占有股份的人數占社會人口總數的比例越來越大。其次,表現在產生了人們獲得生產資料的有效運行機制:由于以智能化信息系統為基礎的市場機制在各種資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們通過股票市場獲得生產資料所有權已經成為一種靈活的、操作性很強的機制。在這種生產資料所有制“多元化”的過程中,勞動者尤其是“白領”勞動者越來越多地成為生產資料所有者。隨著“白領”階層人數的增加,勞動者占有生產資料的比例也會大大增加。不僅如此,這種科技生產力使得自動化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制造業里面,自動化生產發展成熟后,由原來的人工統計的部分可以依靠計算機自動化實現,這種趨于“無人生產”模式使得產品價值得以重新考量。當今的社會化大生產更趨復雜化,科技生產力作為知識形態、精神加物質產品的生產力滲透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也時刻被繼承和深加工。

猜你喜歡
立井生產力工業化
葫蘆素煤礦主立井凍結單層井壁壁后注漿施工技術應用
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
司馬礦新回風井帶風網試運轉及通風系統調整
《新型工業化》征稿啟事
工業化失敗的國家缺了什么?(上)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立井掩護式金屬骨架揭穿突出危險煤層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立井快速施工過趙固煤田堅硬表土層技術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