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腸套疊為首發癥狀的5例兒童腹部淋巴瘤臨床及影像特點

2021-01-22 02:20張同貞郭亞飛陸林趙鑫邢慶娜
河南醫學研究 2021年1期
關鍵詞:腸套疊腸壁繼發性

張同貞,郭亞飛,陸林,趙鑫,邢慶娜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醫學影像科,河南 鄭州 450052)

腸套疊是指局部腸管及其相應腸系膜套入臨近腸腔內,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嬰幼兒急腹癥之一。臨床上,根據病因將其分為原發性腸套疊和繼發性腸套疊。原發性腸套疊占腸套疊90%以上。繼發性腸套疊常見病因為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MD)、腸息肉、腸重復畸形、淋巴瘤等[1]。其中,淋巴瘤是兒童較常見的免疫系統惡性腫瘤,兒童腹部胃腸道淋巴瘤多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s,NHL)。以腸套疊為首發癥狀的淋巴瘤臨床少見[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2014年8月至2020年8月診治的5例首發癥狀為腸套疊的淋巴瘤患兒的病歷資料,并結合相關文獻,旨在分析以腸套疊為首發癥狀的腹部淋巴瘤患兒的臨床及影像特點,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及經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2014年8月至2020年8月診治的首發癥狀為腸套疊并經術后病理證實為淋巴瘤的5例患兒,術前均接受空氣灌腸復位治療及腹部增強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檢查?;純罕O護人對本研究內容知情。本研究經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查方法兒童腹部腸套疊常用檢查方法主要包括腹部B超、診斷性空氣灌腸復位及多層SCT,B超常為首選方法??諝夤嗄c復位采用GMM-OPERA胃數字胃腸機,空氣灌腸復位壓力小于12 kPa,檢查前行立位腹部平片檢查,排除腸穿孔等禁忌證;檢查前告知患者家屬風險并簽字,檢查中經肛門插入雙腔氣囊管,透視下經雙腔氣囊管采用脈沖法間斷注入空氣,并及時記錄套疊影位置,繼續間斷注入空氣并結合手法復位至整復成功或套疊位置固定不動(復位失敗)。多層SCT機型:包括SIEMENS AG128層及東軟Neusoft 256層。掃描方式:平掃聯合3期增強掃描。層厚及層間距均為5 mm。掃描條件:電壓120 kV,電流280 mA。增強掃描采用300 mgI·mL-1的非離子型碘對比劑,用量按1.5~2 mL·kg-1計算,注射流速為3.0 mL·s-1。

1.3 影像檢查及結果分析將患者術前CT圖像傳至東軟及SIEMENS后處理工作站并進行三維重建,繼而由放射科兩名高年資診斷醫生通過PACS系統獨立分析閱讀CT圖像,閱片前不告知病理結果。

1.4 臨床資料收集收集患兒年齡、性別、臨床癥狀、既往史、手術方式、腫瘤位置及形態、術后病理及腫瘤分期情況等資料。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5例患兒:男4例(80%),女1例(20%);年齡1歲10個月~11歲,中位年齡9歲;反復腸套疊者1例(20%),首次急性發作者4例(80%);位于回腸末端3例(60%),回盲部1例(20%),回盲部及升結腸1例(20%);術后病理示Burkitt淋巴瘤3例(60%),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2例(40%),其中1例Burkitt淋巴瘤患兒可見肝多發轉移灶,均在病理明確診斷及分期后接受規范化療。見表1。

表1 5例患兒一般資料

2.2 影像檢查結果5例患兒中4例(80%)行空氣灌腸復位失敗,其中3例表現為回腸-結腸套,1例表現為回腸-回腸-結腸套;1例行空氣灌腸復位成功,但短期內反復出現腸套疊(4 d出現5次),且空氣灌腸復位成功后,回盲部仍可見固定的包塊影像(圖1)。5例患兒淋巴瘤分型均為腫塊型,多層SCT表現為腸區團塊狀或分葉狀腫塊,相鄰腸壁不均勻增厚,其中3例(60%)腫塊附近系膜區可見腫大淋巴結,2例(40%)未見腫大淋巴結,腫塊平掃CT值25~40 HU,密度較均勻,與腸壁分界不清(圖2A),CT增強掃描腫塊呈輕中度均勻強化(圖2B),增強幅度為15~30 HU。5例患兒中1例可見肝多發轉移結節,增強CT可見多發類圓形低密度灶(圖2C)。

A為第1次空氣灌腸整復成功,可見回盲部軟組織團塊影;B為第3次空氣灌腸整復成功;C為第5次空氣灌腸整復成功,可見回盲部軟組織團塊影。

A為平掃升結腸腸腔內軟組織密度腫塊,與腸壁關系密切,周圍腸壁不均勻增厚,伴“同心圓”征象(白箭頭),結腸系膜淋巴結腫大(黑箭頭);B為增強實質期,腫塊中度均勻強化(白箭頭);C為肝門脈期,肝可見多發類圓形低密度轉移灶,呈“牛眼征”(白箭頭)。

3 討論

急性腸套疊是較常見的嬰幼兒急腹癥,根據其病因分為原發性腸套疊和繼發性腸套疊。原發性腸套疊常見于6個月~2歲肥胖兒,發病機制與嬰兒期回盲部系膜固定差有關,在腸套疊中占90%以上。繼發性腸套疊多繼發于MD、腸重復畸形、淋巴瘤、腸息肉等疾病。繼發性腸套疊發病年齡一般偏大,張榮鵬等[3]發現17例繼發性腸套疊患兒中大于2歲者有10例。本研究5例患兒中有4例大于2歲,1例將近2歲。腸套疊的典型臨床表現為腸套疊三聯征即陣發性腹痛及哭鬧、嘔吐、果醬樣血便,但是大齡兒童繼發性腸套疊的臨床癥狀常不典型,多以腹痛就診,腸壞死導致血便也相對出現較晚。本研究5例患兒中,以腹痛伴嘔吐為首發癥狀者2例,哭鬧伴血便者1例,僅表現為腹痛者2例。由于繼發性腸套疊患兒單純依靠癥狀、體征常常被誤診,故對于腸套疊患兒即使空氣灌腸復位成功,也要行腸道B超或腹部CT檢查排除繼發性可能。

淋巴瘤是源于淋巴結和淋巴組織的免疫系統惡性腫瘤。發生于胃腸道淋巴瘤多為NHL,約85%始發于回盲部和回腸[4],兒童NHL主要包括Burkitt淋巴瘤、彌散大B細胞淋巴瘤、大細胞間變型淋巴瘤和淋巴母細胞淋巴瘤。兒童腹部NHL以Burkitt淋巴瘤最為常見,占50%~60%[5],而引起腸套疊的腹部淋巴瘤多為彌散大B細胞淋巴瘤和Burkitt淋巴瘤。研究報道,8例以腸套疊為首發癥狀兒童NHL中彌散大B細胞淋巴瘤和Burkitt淋巴瘤各4例[6],本研究5例患兒中3例為Burkitt淋巴瘤,2例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與該報道基本一致。本研究5例患兒發病年齡1歲10個月~11歲,中位年齡9歲,與文獻報道[7]兒童腹部NHL發病年齡1.8~14.6歲,中位年齡7.0歲大致相符。一般認為病變部位的腸腔狹小且近端腸管擴張、蠕動增強是兒童腹部淋巴瘤誘發套疊的病理基礎,也決定其復位困難,即使偶爾復位成功也常會復套,如本研究中5例患兒,4例復位失敗,1例復位成功但短期內反復套疊(4 d出現5次)。向東洲等[8]建議對于反復發作大于3次的繼發性腸套疊不再行空氣灌腸復位,直接進行手術治療。

兒童腹部NHL影像上分為6個類型,即:腫塊型、潰瘍型、彌漫浸潤型、多發結節型、腸系膜腫塊型和混合型[9-11]。Mendelson等[10]報道指出繼發腸套疊常為腫塊型NHL,本研究5例患兒均為腫塊型NHL,與該報道一致。CT表現為密度均勻、輕中度強化軟組織腫塊并可見“同心圓”征,腫塊與腸壁分界不清,腸壁呈環狀增厚,可累及單節段或多節段腸管,增厚程度不一。腸系膜區可見腫大淋巴結,常為炎癥性淋巴結??諝夤嗄c復位表現為腸腔內較固定腫塊影,呈“杯口”征。兒童腹部NHL病理上以單一細胞堆積為主,形成軟組織團塊,出血、壞死、囊變少見,也是CT增強掃描輕中度均勻強化的病理基礎。

腹部NHL是否行手術治療仍有爭議,目前以化療為主,放射治療為輔。有研究建議治療策略為短療程、高強度、多藥聯合和中樞神經系統預防[12]。但是對于腹部NHL繼發腸套疊患兒,手術主要目的是解除急腹癥和進行病理診斷。對于早期(Ⅰ期或Ⅱ期)單部位的腸道NHL,一般建議切除,該操作提供了明確的組織學診斷,同時消除了術后進行強化化療的必要性。對于處于Ⅲ期以上的NHL,考慮到這些手術的高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最好避免完全切除。

以腸套疊為首發癥狀的兒童腹部淋巴瘤,需要與導致繼發性腸套疊的幼年性腸息肉、MD、腸重復畸形等相鑒別。幼年性腸息肉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以直腸、乙狀結腸息肉最為常見,回腸息肉較為罕見[13]。MD是卵黃管的臍端纖維性閉塞而回腸端完全開放形成的,位于回腸末端,是具有腸壁結構的真性憩室。約75%MD位于距回盲瓣100 cm以內的腸系膜對側緣[14],CT檢查有以下主要影像特征:病灶主要位于右下腹,多為腸管形狀,壁厚多大于3 mm,大多數無張力,內容物多無特殊,大多數能發現其與腸管相通及異常供血血管,病變腸壁增厚及動脈期明顯強化是MD的重要CT特征。小兒腸重復畸形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發育異常,男女比例約為1.2∶1[15],根據囊腫形態分為囊腫型和管狀型,CT常表現為位于腸管腸系膜側的厚壁囊性腫物,囊內常無分隔,內容物可因出血而密度不均勻,增強囊壁強化而內容物無強化。

綜上所述,對于較大兒童反復發作或空氣灌腸失敗腸套疊,應警惕淋巴瘤引起繼發性腸套疊的可能,術前行CT檢查對其診斷及分期有一定價值,并可早期指導外科手術探查,但最終確診還依賴于手術和病理學檢查。

猜你喜歡
腸套疊腸壁繼發性
CT小腸造影在鑒別克羅恩病活動分期中的應用價值
超聲檢查對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手術決策的意義探討
甲狀旁腺全切術對血液透析患者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的療效觀察
腸壁增厚分層并定量分析對小腸壞死的診斷價值
紅細胞壓積與白蛋白差值在繼發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變化
MSCT對成人小腸套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
繼發性短QT綜合征相關危險因素及其對生存的影響①
腸套疊如何辨別一定要記住這幾點
繼發性腸套疊診療體會
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對小兒肺炎繼發性腹瀉的療效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