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頻率重復經顱磁刺激對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

2021-01-22 02:20王麗
河南醫學研究 2021年1期
關鍵詞:偏癱上肢肢體

王麗

(西峽縣人民醫院 康復醫學科,河南 南陽 474500)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后遺癥,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肢體功能,關于卒中后偏癱的治療目前尚無明確定論,主要有藥物、物理療法以及針灸等。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近些年新興的一種無創、非侵入性電生理治療技術,其基于經顱磁刺激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發展而來,早期多應用于精神科疾病的治療[1],近些年該技術在康復治療中的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臨床醫生的關注。目前臨床rTMS多采用1、3、5、10 Hz等頻率進行治療,但關于刺激頻率對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尚不完全明確,且不同報道差異性較大,為提高臨床治療效率,本研究以西峽縣人民醫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24例卒中后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高頻(10 Hz)和低頻(1 Hz)rTMS治療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數表法將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西峽縣人民醫院就診的124例卒中后偏癱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62例。A組:男32例,女30例;年齡54~76歲,平均(63.19±3.78)歲;病程1~6個月,平均(2.56±0.21)個月;缺血性腦卒中54例,出血性腦卒中8例;左側偏癱28例,右側偏癱34例。B組:男33例,女29例;年齡53~78歲,平均(63.32±3.84)歲;病程1~6個月,平均(2.62±0.25)個月;缺血性腦卒中55例,出血性腦卒中7例;左側偏癱30例,右側偏癱32例。A組和B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卒中類型、偏癱位置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颊呒凹覍僦獣员狙芯績热?,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征得西峽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卒中后偏癱臨床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年齡<80歲;④生命體征平穩;⑤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分≥27分;⑥病程1~6個月。(2)排除標準:①重要器官功能不全;②其他原因引發的肢體功能障礙;③精神障礙;④認知障礙或因失語等原因導致的溝通障礙;⑤惡性腫瘤;⑥嚴重頸椎病變;⑦外周神經損傷;⑧心臟起搏器植入、顱內金屬植入;⑨顱腦外傷史、手術史;⑩刺激區域存在皮膚缺損或疼痛敏感;嚴重酗酒或存在藥物濫用史;治療依從性差,有隨訪丟失風險。

1.3 治療方法入組后,兩組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并同時接受rTMS治療,治療所需儀器為依瑞德CCY-Ⅰ型經顱磁刺激儀(武漢依瑞德醫療設備新技術有限公司,鄂械注準20142211249)?;颊呷“肱P位姿勢,將線圈放置于患側或健側的大腦初級運動皮質區域(M1區),其中心與“運動熱點”對齊,手柄垂直指向枕側,施加刺激。A組接受低頻rTMS治療:刺激位點位于健側M1區,刺激頻率為1 Hz,強度為90%運動閾值(motor threshold,MT),刺激時間為10 s,間歇時間為2 s,刺激總時間為20 min。B組接受高頻rTMS治療:刺激位點為患側M1區,刺激頻率為10 Hz,強度為90%MT,刺激時間為1.5 s,間歇時間為10 s,刺激總時間為 20 min。兩組治療總周期均為2周,每日進行1次,連續治療5 d后休息2 d。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價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分,該量表包含上肢、下肢兩個部分,上肢部分共33項(66分),下肢部分共17項(34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Wolf運動功能評定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和卒中患者運動功能評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評分,WMFT共75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上肢功能越好;MAS評分共48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運動功能越好。(3)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側腦區運動誘發電位潛伏期(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和中樞運動傳導時間(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

2 結果

2.1 FMA評分治療前,兩組FMA上肢、下肢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MA上肢、下肢評分高于治療前,B組FMA上肢評分高于A組(P<0.05);治療后,兩組FMA下肢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分)

2.2 WMFT、MAS評分治療前,兩組WMFT、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WMFT、MAS評分高于治療前,B組WMFT評分高于A組(P<0.05);兩組治療后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MFT、MAS評分比較分)

2.3 MEP、CMCT治療前,兩組MEP、CMC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EP、CMCT短于治療前(P<0.05);兩組治療后MEP、CMC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EP、CMCT比較

3 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快、致死致殘率高等特點,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腦卒中發病率不斷上升,已經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種新型藥物的應用,腦卒中患者病死率已明顯下降,但各種后遺癥、并發癥不僅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卒中后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也會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2]。卒中后偏癱不僅會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能力,還會給患者家屬帶來極大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因此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案對卒中后偏癱患者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顯示,大腦兩側半球皮質失衡是誘發卒中后偏癱的重要因素,因此糾正大腦兩側半球失衡狀態對恢復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具有重要作用[3]。rTMS是一種新興的電生理技術,在康復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該治療手段主要通過不同頻率的刺激來提高患側半球興奮性,降低健側半球興奮性,從而恢復大腦兩側半球平衡,最終達到恢復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目的[4]。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了不同頻率rTMS治療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接受低頻率和高頻率治療的A組和B組患者治療后FMA評分、WMFT評分、MAS評分高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MEP、CMCT短于治療前,表明無論是低頻率還是高頻率rTMS治療在改善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方面均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與魏雁等[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B組治療后FMA上肢評分和WMFT評分高于A組,表明高頻刺激更有利于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但高頻rTMS治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舒適性較差,且刺激頻率過高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低頻率和高頻率rTMS治療均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但高頻率rTMS治療對改善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更佳,更具臨床推廣價值。

猜你喜歡
偏癱上肢肢體
前臂完全離斷再植術后持續康復護理對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
膈肌訓練在腦卒中中促進偏癱康復恢復中的應用
痙攣型偏癱患兒注意力與運動功能的相關性
雙上肢訓練在腦卒中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分析
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
兩臂血壓為何會不同
肢體語言
肢體寫作漫談
漫畫
面試六禁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